当代大学批判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当代大学批判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论文摘要

大学是一个理性的学术基地,学术是其自始不渝的使命,学术本身是极严谨的,它意味着理性的探索与批判,这种精神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不可或缺。尤其是当历史行走至日益发达的当前,大学要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就需要保有其特有的批判与反思精神,只有在这种精神的映照下,大学才具备去芜存菁、去伪存真的能力,人类文明才得以绵延和传递。最初,中世纪大学是由一些自由知识分子自发组成的,他们的言论不可避免会触及教会和皇族的利益,因此,大学从产生起就开始了与宗教势力的斗争,这同时也是一种对世俗权力的争取,对社会大众自由人权的争取。因此,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大学的批判精神是知识分子批判精神外显的一个方面。中世纪之后,大学在发展壮大,但这种发展是伴随着大学对教会势力的批判和与皇权进行斗争而进行的。这种与教会和皇族势力的斗争就是大学批判精神的雏形,这种精神确保了大学作为新生力量的保全、发展乃至日后的壮大。大学的批判精神不仅对于大学自身的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同样举足轻重。布迪厄说过,“民主社会必须鼓励批判精神,包括自我批判。对民主而言,批判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不仅仅是民主社会,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批判精神。原因在于,“社会及其诸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极为复杂的种种‘社会现象’”。“在社会发展中,批判的具体作用可表现为提供社会动力,启示社会发展的方向,给社会发展提出监控策略。人类社会就是在人们对当时生存状态不断的批判中得以更新和发展的”。然而,当代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从四个方面表现出批判精神的失落:一,大众文化弱化着大学的精英角色和批判意识;二,传统教育理念依然影响着大学的行政化;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消解着大学批判精神;四,经济因素过度掌控着大学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而不论是从知识分子存在于大学的事实决定着他们负有批判义务和责任而言,还是从大学批判精神的内化与外显维度来讲,大学都需要以大学知识分子这一载体来重拾其无可替代的批判精神。相应于大学受政治、经济、文化和传统观念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批判精神的失落,在充分认识大学重拾批判精神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着提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大学批判精神回归有一些新的阐释:一,以北京大学改革为借鉴,持续推进大学组织结构改革;二,以加强学术自由和民主为前提,培养大学的公共理性;三,以终身教职为起点,推行大学教师聘用和晋升制度改革;四,探索有效的课改模式,构建大学育人新格局;五,加大高等教育投入,让大学与市场尘嚣保持适当的距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一、大学批判精神意义解析
  • (一) 大学批判精神的界定
  • 1. 大学的含义
  • 2. 大学精神的含义
  • 3. 批判精神的含义
  • (二) 当代大学保持批判精神的必要性
  • 1. 社会的发展需要批判精神
  • 2. 批判精神是大学的传统
  • 二、当代大学批判精神失落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一) 大学批判精神失落的表现
  • 1. 大学的精英角色弱化
  • 2. 大学的批判意识淡化
  • 3. 大学过度行政化
  • 4. 大学与市场的盲目密切
  • (二) 大学批判精神失落的原因分析
  • 1. 大众文化弱化着大学的精英角色
  • 2. 传统教育理念依然影响着大学行政化
  • 3. 高等教育大众化消解着大学批判精神
  • 4. 经济因素过度掌控着大学与市场之间的距离
  • 三、大学批判精神回归的理论指导
  • (一) 知识分子保持批判能力的责任
  • (二) 大学批判精神应坚持自我批判与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理性反思的统一
  • 1. 大学自我批判与反思
  • 2. 大学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
  • 四、当代大学批判精神回归的主要构想
  • (一) 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继承和发扬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 1. 大学批判精神有利于大学自身的发展与升华
  • 2. 大学批判精神有利于社会进步
  • (二) 当代大学继承和发扬批判精神的具体建议
  • 1. 以北京大学改革为借鉴,持续推进大学组织结构改革
  • 2. 以加强学术自由和民主为前提,培养大学的公共理性
  • 3. 以终身教职为起点,推行大学教师聘用和晋升制度改革
  • 4. 探索有效的课改模式,构建大学育人新格局
  • 5. 加大高等教育投入,让大学与市场尘嚣保持适当的距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以生活为起点,开启活学之路[J]. 新课程(小学) 2017(04)
    • [2].论批判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J]. 前沿 2009(08)
    • [3].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批判——读《神会马克思》之感言[J]. 青春岁月 2016(11)
    • [4].试论大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J]. 当代教育科学 2013(23)
    • [5].马克思批判精神与大学生思维培养[J]. 亚太教育 2016(20)
    • [6].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J]. 现代交际 2014(06)
    • [7].论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J]. 皖西学院学报 2011(03)
    • [8].高职学生批判型规则意识培养探索[J]. 机械职业教育 2013(03)
    • [9].教师的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建构——再谈“教师,请站直了教书”[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4(15)
    • [10].试论大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途径[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2)
    • [11].论批判精神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江苏高教 2011(02)
    • [12].金融危机、生态危机与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时代价值[J]. 天府新论 2010(06)
    • [13].浅谈中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6)
    • [14].批判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08)
    • [15].文学是时代的良心——徐杨短篇小说述评[J]. 湘南学院学报 2009(01)
    • [16].西南后发展高校理科生批判精神培养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12)
    • [17].批判精神与创新型大学[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18].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历史考察及当代启示——兼论大学的权利性格[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4(03)
    • [19].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方法论意义[J]. 理论探讨 2015(05)
    • [20].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述评[J]. 大庆社会科学 2012(05)
    • [21].当代大学生批判精神培养研究[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2(04)
    • [22].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性反思[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11)
    • [23].高校研究生批判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24].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J]. 人民论坛 2016(S1)
    • [2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教育——哲学教育的理念与危机[J]. 探索与争鸣 2009(08)
    • [26].在逃离与回归之间——论少数民族女作家里慕伊·阿纪的长篇小说《怀乡》[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7].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审视[J]. 世纪桥 2016(01)
    • [28].再论易卜生的批评精神——兼读胡适《易卜生主义》[J]. 青年文学家 2009(06)
    • [29].精神自由应成为教学的“黄油和面包”[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 [30].略论刘锡庆散文研究的自主性与独创性——谨以此文沉痛悼念刘锡庆恩师[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标签:;  ;  ;  ;  

    当代大学批判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