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偏向制度下的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城市偏向制度下的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论文摘要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超过2的已经很少见,但在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低于2的却很罕见。有人惊呼: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是世界之最。面对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了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甚至有落入“拉美陷阱”的危险。本文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不明显的背景下,研究城市偏向制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揭示我国城市偏向的制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框架。认为城市偏向制度下,城乡收入差距既是内生的、也是外生的。作为内生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作为外生的城乡收入差距,它是由一系列城市偏向的制度决定的。城市偏向下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该理论框架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外生因素——城市偏向制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认为,城市偏向制度一方面直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通过破坏内生城乡收入差距的自我矫正机制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间接影响。城市偏向制度下,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拐点难以出现,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不可逆性和累积扩大的趋势。我国的城市偏向制度表现在资源分配、城乡交换、再分配等各个领域。资源分配制度的城市偏向导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被部分决定;城乡交换制度的城市偏向导致由城乡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差别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不平等的交换中被进一步拉大;再分配过程中的城市偏向导致我国的再分配制度严重偏离再分配的基本目标。一系列城市偏向制度使农村居民居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为了把农民强行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我们建立了服务于上述制度的、具有明显歧视特征的户籍制度。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乡要素之间的边际生产力差异巨大,这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内生性原因。同时,在城乡利益关系问题上,中国是城市偏向非常严重的国度,而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经济体制又使政府具有强大的、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支配能力,这导致了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又具有明显的外生性。经验数据和实证研究均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偏向的制度密切相关,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制度下城乡收入差距的特征。城市偏向制度与计划经济的结合导致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固化,城市偏向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导致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累积性扩大。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偏向制度总体上出现了弱化的趋势,但这种弱化主要体现在城乡交换制度和户籍制度上,资源分配制度和再分配制度的城市偏向依旧。我国的政治结构决定,城市偏向制度的纠正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政府,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注重城乡之间的公平,更要重视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城乡公平。分析我国对城市偏向制度纠正的顺序可以发现,农民的参与程度在城市偏向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因此,纠正城市偏向制度,要求建立起城乡居民之间的“讨价还价”机制,提高农民的话语权,使农民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利益诉求,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呼声”表达利益诉求。我国城市偏向的制度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在进行制度改革时,既要充分考虑到城乡居民双方的利益,努力实现城乡利益的均衡,为制度创新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城乡居民的实际感受,尽量降低改革的阻力和风险。可行的办法是通过渐进的、增量利益调整来平衡城乡利益关系,即在维护城市居民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新增利益分配中,向农村倾斜,以逐步改变城市偏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 1.4 有关概念和指标的界定
  • 1.5 创新与不足
  • 2 城市偏向制度下城乡收入差距分析的理论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2 城市偏向制度下城乡收入差距分析的理论框架
  • 2.3 城市偏向制度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 3 中国的城市偏向制度及其变迁
  • 3.1 中国的城市偏向制度
  • 3.2 我国城市偏向制度的形成
  • 3.3 城市偏向制度的巩固和强化
  • 3.4 城市偏向制度的逐步弱化
  • 3.5 城市偏向制度得以维持的原因
  • 4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偏向制度的相关性
  • 4.1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
  • 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
  • 4.3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偏向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 4.4 不同经济体制下城乡收入差距的特点
  • 4.5 实证分析及结果
  • 5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制度安排:农业支持政策
  • 5.1 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政策
  • 5.2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支持政策
  • 5.3 农业支持政策的共同特点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相关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提高土地边际生产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10)
    • [2].江苏省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 中国市场 2015(37)
    • [3].船舶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 造船技术 2014(01)
    • [4].信用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J]. 产经评论 2013(06)
    • [5].R&D边际生产力驱动区域经济收敛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4(11)
    • [6].基于生产函数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研究[J]. 辽宁经济 2008(01)
    • [7].基于金融与经济矛盾运动关系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路径研究[J]. 金融经济 2012(02)
    • [8].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逻辑缺陷:一个批评性思考[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9].我国现代服务业经济影响力实证分析研究[J]. 中国商贸 2012(01)
    • [10].迂回生产视角下的劳动价值分配理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比较[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2008(12)
    • [11].家庭承包制下的劳动过剩和耕地过剩——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分析[J]. 学海 2018(06)
    • [12].农民增收是实现耕地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J]. 科技风 2008(17)
    • [13].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新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9(05)
    • [14].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 保险研究 2009(01)
    • [15].解析利润之谜[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2(01)
    • [16].我国地方政府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广东为例[J]. 生产力研究 2012(03)
    • [17].推动以人为中心的共享发展——增进人力资本的分配[J]. 学习与探索 2016(10)
    • [18].1996年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迁研究[J]. 统计与咨询 2011(01)
    • [19].汇率制度改革是否影响了中国银行业的绩效?——基于中国30家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01)
    • [20].劳动分配理论与公平机制探讨[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1].关于高校博士待遇的经济学哲学思考[J]. 怀化学院学报 2008(01)
    • [22].陕西省教育投资的外溢效用研究[J]. 价值工程 2012(02)
    • [23].影子价格与资源的配置[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8)
    • [24].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 新西部(理论版) 2014(04)
    • [25].财政补贴、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增长[J]. 会计之友 2012(35)
    • [26].中国工业用水价格弹性测算——基于边际生产力模型[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7].充分就业内涵剖析[J]. 学术交流 2009(05)
    • [28].分配理论演变:从古典、新古典到马克思[J]. 生产力研究 2010(12)
    • [29].企业能力、职位租与高管高薪——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机制[J]. 财经研究 2020(03)
    • [30].劳动工资的性质和决定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意义[J]. 贵州社会科学 2016(10)

    标签:;  ;  ;  ;  ;  

    城市偏向制度下的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