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系列研究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系列研究

论文题目: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系列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外科

作者: 刘宁涛

导师: 李世亭

关键词: 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手术疗效,应用解剖

文献来源: 同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微血管减压术已逐渐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而如何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治疗方法,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等一直是众多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基于此目的,我们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开展了基础和临床的系列研究。本研究重点为:(1)研究与微血管减压术直接相关的三叉神经根周围岩静脉系统、动脉系统血管及其滋养血管解剖特点以及手术可能涉及的滑车神经、展神经的解剖特点。(2)结合患者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术前合理评估和选择合适病例。(3)术中观察压迫血管的来源、类型、部位以及神经血管压迫的程度,与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手术水平。(4)通过术后疗效评估和随访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通过本课题研究,可进一步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疼痛控制的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相关显微解剖研究目的:为临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相关岩静脉、动脉血管及滑车神经、展神经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材料与方法:解剖尸体头颅20例40侧:打开颅盖,去除大脑组织并打开小脑幕,显微镜下解剖观察①岩静脉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②三叉神经根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等周围血管的关系;③幕下滑车神经、展神经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毗邻关系等的解剖特征。结果:①总结岩静脉的显微解剖特征、走行及属支情况,测量了与手术有关的距离,提出了微血管减压术中处理岩静脉的指征与最佳方法。②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的血管包括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脑桥支。87.5%(35/40)的小脑上动脉主干和分支结合处距离三叉神经根最近。三叉神经根滋养动脉主要发自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③滑车神经、展神经距离三叉神经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0mm±14.1mm和6.3±1.38mm。结论:①岩静脉和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明确其解剖特点后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即能较好地处理岩静脉,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②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其他基底动脉的脑桥支等分支血管在行经三叉神经根时,一方面可对神经根形成压迫,另一方面可发出分支营养三叉神经根。小脑上动脉主干和分支结合处距离三叉神经最近。③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应重视滑车神经、展神经的解剖特点并加以保护。第二部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术前评估目的:通过术前综合评估,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征。材料与方法:分析6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病程、既往其他治疗情况以及影像学检查,提出了典型和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分类标准,进行详细而全面的术前评估。结果:45例典型TN患者病程1月~10年,平均3.1年;疼痛初发年龄为30~84岁,平均60.3岁。20例(44.4%)为三叉神经单支分布范围内疼痛,25例(55.6%)为三叉神经二支或三支分布范围内疼痛。17例非典型TN患者的病程为5年~15年,平均8.7年;疼痛初发年龄为39岁~70岁,平均55.5岁,均为三叉神经二支或三支分布范围内疼痛。两组患者起病年龄及病程之间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扳机点位置与疼痛分布范围之间有对应关系;(2)随着病程的延长,典型三叉神经痛有向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转变的趋势。(3) MRTA在三叉神经痛病因学诊断上具有独特作用。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术中观察目的:通过术中详细观察,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减压效果的各种可能因素。材料与方法:详细观察记录62例行MVD手术的TN患者术中压迫血管的类型、神经压迫部位和程度以及减压情况,将神经血管压迫程度分为:单纯接触、单纯粘连、接触和移位、粘连和移位、粘连移位和萎缩。结果:在62例患者中,47例为动脉血管压迫,包括SCA、AICA、PICA等;13例为动、静脉混合压迫;2例为不明血管压迫,其中45例典型TN患者中39例(86.7%)为动脉压迫,6例(13.3%)为动、静脉混合压迫。17例不典型TN患者中,10例(58.8%)为动脉压迫,7例(41.2%)为动、静脉混合压迫。压迫部位以三叉神经根部外侧和内侧压迫最为多见。62例患者血管神经压迫程度显示:有14例仅为接触压迫,7例为接触和移位,15例为粘连和移位,8例为粘连、移位和神经萎缩。62例TN患者中50例(80.6%)获得充分减压,12例(19.4%)仅部分减压。结论: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任何部位血管压迫均可能导致三叉神经痛,提倡术中进行三叉神经根部全程充分减压。在对压迫程度进行量化分类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压迫情况的减压技术,使手术方案更加合理和有效。第四部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术后研究目的:通过术后综合分析,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各种可能因素,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适应征。材料与方法:对62例经MVD治疗的TN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详细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术中所见与手术疗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疗效评估体系:即刻缓解;延迟缓解;明显减轻;无效。结果:典型TN患者的疗效要明显优于非典型TN患者,而且病程在三年以上的患者都有转为不典型的趋势;对发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压迫程度和减压程度进行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上述5个影响因素均与手术疗效呈正相关,其中临床症状与手术疗效之间有相关性(P<0.05),而发病年龄、病程、压迫程度和减压程度与手术疗效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为了提高手术疗效,在患者临床症状转变为不典型之前就接受MVD手术更加合理,这也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手术时机。新的疗效评估体系更有利于医师正确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总体疗效。

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相关显微解剖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术前评估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术中观察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术后研究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课题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文献综述

附录2 发表论文

附录3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7-12-28

参考文献

  • [1].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1例疗效分析[D]. 庞琪.昆明医科大学2014
  • [2].3D-磁共振成像薄层扫描后颅窝内相关解剖学指标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关系研究[D]. 金明.新疆医科大学2016
  • [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6例病例分析[D]. 柴瑞峰.新疆医科大学2007
  • [4].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远期疗效观察及评价[D]. 陈刚.新疆医科大学2001
  • [5].三叉神经痛患侧三叉神经根纤维空间分布研究[D]. 刘盼.南华大学2013
  • [6].单根与多根责任血管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与并发症分析研究[D]. 柴开君.山西医科大学2018
  • [7].耳后横切口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D]. 姜亚磊.吉林大学2018
  • [8].三叉神经痛MVD术后复发与患者相关因素分析[D]. 郑江华.济宁医学院2018
  • [9].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研究[D]. 俞国勇.南昌大学2018
  • [10].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和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对比研究[D]. 吴星.郑州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评价[D]. 袁智锐.第一军医大学2007
  • [2].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下Ⅴ、Ⅶ、Ⅷ、Ⅸ脑神经与微血管显微解剖学研究[D]. 陈颖东.南方医科大学2007
  • [3].CT导航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D]. 邱胜利.安徽医科大学2007
  • [4].癫痫因素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分析[D]. 黄红.浙江大学2008
  • [5].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6例病例分析[D]. 柴瑞峰.新疆医科大学2007
  • [6].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及意义[D]. 王树超.浙江大学2007
  • [7].颅神经微血管减压解剖入路探讨[D]. 赵冬青.山西医科大学2005
  • [8].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D]. 张辉.郑州大学2005
  • [9].国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应用解剖学的研究[D]. 刘传圣.青岛大学2005
  • [10].岩上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意义[D]. 黄坤.大连医科大学2006

标签:;  ;  ;  ;  ;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系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