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研究

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保罗·利科是20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涉猎广泛、著述丰富。大陆及台湾学界对利科的研究集中在哲学学者那里,他们主要探讨利科的解释学、隐喻、伦理学思想。文艺学对利科的关注相对滞后,涉及利科的几篇学位论文也仅仅是分析了利科的文本、隐喻理论,缺乏对利科诗学思想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在详细阅读、理解利科重要原著的基础上,对利科诗学思想做一个全景展示,并尽力给出辩证的评价,希望这种微薄的努力能有助于对利科思想的了解,也能对文艺学的发展有所启示。本论文主要运用以下方法来追随利科的学术足迹,解析利科诗学思想的内涵与意义。一是细读利科的具体文本;二是比较的方法,研究利科与其他学者、流派的对话或碰撞,在比较中显示利科思想的独特魅力;三是关键词解析的方法。集中梳理了能反映利科诗学思想的术语,比如:远化、占有、三重模仿、虚构的时间经验等等,力图能使我们既方便又清晰地把握利科的诗学思想。本论文共分五部分,其中从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第一部分是绪论。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利科的状况、论文的选题价值和研究方法。本论文之所以选择利科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三方面考虑:解释理论的活力、隐喻的重要和叙事的价值。第一章是利科诗学思想概说。这部分主要论述利科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特色。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利科思想的基石,利科的学术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志哲学阶段。利科以胡塞尔的描述现象学为主要方法,探讨作为人的基本生存动力的意志及其行动的问题。第二阶段是现象学的解释学阶段。利科深入关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活动,并采用渐进、迂回的方式,嫁接了现象学与解释学。第三阶段是“诗学”阶段。通过《活的隐喻》和《时间与叙事》,利科在语义学层面和情节构筑层面集中思索了语言的创造性问题。这一阶段是利科更加独立、更有独创性的时期。利科的诗学思想也集中体现在这一阶段。此外,本章还分析了利科诗学思想的三个特点:一是以语义学和反思为中介。论文从考察西方解释学的历程为背景来分析利科思想中的努力与意义。利科认为海德格尔虽使解释学转向本体论,但他走的是没有方法论分析的“短程”,利科则借助语义学和反思的迂回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统一起来;二是对“时间”概念的倚重。利科的迂回之路中重要的环节——反思,必须通过文本来实现,这中间就涉及一个时间间隔问题,特别是在影响巨大的三卷本《时间与叙事》中,利科集中描述、探讨了时间问题;三是兼容并蓄的方法。利科既借鉴、吸取又改进和发展了现象学、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分析哲学等理论,这种开放、谦虚的胸怀造就利科理论品质的特色是:灵活多变而不失连贯性、富有弹性与包容性。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了利科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由于利科诗学思想丰富,为了我们便于把握他的思想,论文把利科诗学思想相对地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第二章首先分析了利科的文本理论。利科通过“文本”概念为解释学重新划定了领域。在这一部分,论文运用关键词解析方式,详细介绍了利科的“话语”、“远化”、“占有”、“文本”等概念,并横向比较了利科对伽达默尔的超越、与结构主义的碰撞。利科的文本实际上是“文本世界”。利科吸收了结构主义的重视整体和结构的概念,他指出文本是由语句构成的、按规则创造出来的、意义的建筑体,这就强调了文本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对文本意义的多样性解读,总体上就是利科所谓的“解释冲突”。解释学的任务是双重的:既要寻找支配文本的内在动力,又要寻找造就文本世界的文本所拥有的向外投射自身的能力。利科解决了狄尔泰的“说明和理解之间”的对抗问题,并认为“说明”与“理解”都是“解释学之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利科还批判了结构主义的无主体、无历史、无生命的特征。在利科的隐喻理论部分,论文首先考察了利科早期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利科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一种“欲望的语义学”,是欲望和言语、无意识结构和文化世界的一种交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修正、补充了现象学的反思理论,使解释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不再是一种直接意识层面上的反思,而是一种借助符号的具体反思。利科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视野融入到“主体考古学”之中,认为从意义到欲望的这种回溯过程,指示着一种从反思到生存的可能的超越。其次,论文辨析了“象征”和“隐喻”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集中于对“单个”象征的探讨上,利科的视野更开阔,他把象征与解释学联系起来,动态地考察了恶的原始象征“系列”,探究了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象征与人类意志结构的深层关系。利科从神话的象征静力学转到动力学时,也就开始了向哲学解释学的转变,“象征导致思想”。在《活的隐喻》中利科对隐喻进行了一种渐进的、彻底的考察。利科认为,隐喻中语义的更新是通过语词的字面意义的毁灭或扭曲来实现的。利科赋予隐喻以本体论功能,他重点研究“活的隐喻”,活的隐喻“迫使概念思维做更多的思考”,活的这个词语就是道出“活的”存在的东西,而掌握隐喻也就是掌握我们为了生活于其中而创造出来的世界。象征和隐喻在利科那里都走向了人的生存,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隐喻仅属于象征的表层语义学,而象征由于非语义的特征,它是具有双重意向性的一种二元结构。最后,论文通过“模仿”、“相似性”、“隐喻之真”这三个关键词从不同角度对利科的隐喻理论进行了深入解析。第三章是利科诗学思想的下部,包括利科的悲剧观念和利科的叙事时间理论。利科认为古希腊悲剧涉及到“悲剧的本质”,利科主张:没有命运和自由的辩证法,就不会有任何悲剧。悲剧不存在于思辨中,而是存在于“行动”中。利科虽承认黑格尔冲突观的深刻性、透彻性,但不赞成其“绝对精神”的和解。对于悲剧作用的理解,利科主张悲剧只能借助场景中的合唱队、诗歌的外衣,并通过恐惧和怜悯的特定情绪去展开悲剧拯救。拯救并不外在于悲剧,而“内在”于悲剧,而这就是悲剧的智慧——“知从苦中来”。净化成为了提升人性的形式。此外,利科选择《安提戈涅》来引导悲剧不寻常的伦理教导,从净化到信念的转化实质上存在于对道德生活里不可避免的冲突的沉思之中。利科的悲剧观念表现出了一种开放性。论文在涉及到利科的叙事时间理论时,分为三个小节进行阐释。第一节阐明了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时间经验的疑难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理论。利科打算用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编排去统一、凝聚奥古斯丁心理时间的分散、不协调;用奥古斯丁的时间思考弥补亚里士多德情节理论中时间的缺失。第二节侧重分析利科的“三重模仿”的内涵。实践领域的预塑形(模仿Ⅰ)、文本的塑形(模仿Ⅱ)、接受的再塑形(模仿Ⅲ)共同组成了一种有益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利科通过“三重模仿”达成了时间与叙事之间的调解。第三节详细论述了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塑形。首先研究了叙述功能同一性的问题。利科“扩展、深化、充实、开放”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情节编排概念,并从陈述行为、时态、讲述时间和被讲述时间、视角、语态等方面论证了叙事深层结构的无时间性及叙事时间的“虚构”特点。利科还借助《达洛维夫人》、《魔山》、《追忆似水年华》这三部时间小说文本更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虚构的时间经验之特征。虚构叙事使时间松弛,并扩大了想象的变化弧度。利科企图用叙事的虚构时间解决时间的疑难问题,但这种解决是“不完全的”。第四章主要在文论史的大背景中考察利科的诗学思想。论文从四个方面解析了利科诗学思想的历史贡献:一是利科的文本理论正确估计了在意义解释过程中,文本所处的地位。利科的“文本世界”理论既走出了结构主义的封闭,避免了解构主义能指的漂浮,又纠正了接受文论的偏颇;二是利科的隐喻理论拓展了隐喻的研究视域,深化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强调语言表达本身就是我们“在世”存在的一种方式;三是利科的悲剧观念同样突显了人的存在;四是利科虚构叙事中的时间理论打开了文学时间经验的新维度。论文也指出了利科诗学思想的理论缺限:忽略了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的社会历史因素;在从语言工具论转向语言存在论的路途之中,利科总体上偏重语言的工具性,倾向文本形式的构建;利科没有充分认识到解释者或读者在解读文本中的作用;忽视了文本在现代社会的商品性特点。此外,论文还立足中国视角审视利科诗学思想。在简略介绍利科在文艺学领域的传播之后,论文对比了“兴”、“隐”和利科的隐喻,也说明了中西时间观的不同。论文认为,利科在构建自己的诗学思想时对西方经典的转化、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及其治学方法的会通等都对我们文论有着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保罗·利科研究概况
  • 一、国内状况
  • 二、国外态势
  • 第二节 选题的价值及论文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的研究价值
  • 二、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保罗·利科诗学思想概说
  • 第一节 保罗·利科学术经历和思想发展
  • 一、保罗·利科的学术经历
  • 二、保罗·利科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二节 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特点
  • 一、以语义学和反思为中介
  • 二、对"时间"概念的倚重
  • 三、兼容并蓄的方法
  • 第二章 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上)
  • 第一节 保罗·利科的文本理论
  • 一、话语和文本
  • 二、分歧与融合
  • 第二节 保罗·利科的隐喻理论
  • 一、利科早期"象征"和"隐喻"概念之考察
  • 二、关键词
  • 第三章 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下)
  • 第一节 保罗·利科的悲剧观念
  • 一、悲剧的形成
  • 二、悲剧的作用
  • 三、转向"实践智慧"
  • 第二节 保罗·利科的叙事时间理论
  • 一、奥古斯丁和亚里士多德的"对话"
  • 二、"三重模仿"的内涵
  • 三、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塑形
  • 第四章 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的当代反思
  • 第一节 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二节 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的理论缺陷
  • 第三节 从中国视角看保罗·利科的诗学思想
  • 参考文献
  • 一、保罗·利科著作
  • 二、研究保罗·利科的著作或文章
  • 三、其他文献
  • 附录:英语学界研究保罗·利科情况
  • 一、保罗·利科的英文译著
  • 二、研究保罗·利科的英文著作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通往存在论解释学的迂回之路——论利科的反思哲学[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构建自身 寻回主体——保罗·利科诠释学的理论体系探讨[J]. 当代外国文学 2019(03)
    • [3].利科与马克思:隐蔽的诗学关联[J].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02)
    • [4].利科两篇吉福德神学讲演之析读——作为其自我寻索现象学的说明案例[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3(00)
    • [5].在时间与叙述之间——评伏飞雄《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J]. 符号与传媒 2012(01)
    • [6].利科哲学中关于文学的观点概述[J]. 作家 2013(08)
    • [7].论利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J]. 江汉论坛 2016(12)
    • [8].叙述的意识形态性及其超越——基于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的考察[J].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6)
    • [9].历史与叙事的同一性融合——保罗·利科“圣经叙事学”中的群体身份建构[J].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15(02)
    • [10].法国召开保罗·利科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J]. 国外社会科学 2013(06)
    • [11].翻译即诠释——论保罗·利科的翻译哲学[J]. 中国翻译 2008(03)
    • [12].利科对说明与诠释的调和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13].从保罗·利科翻译思想看中西文化差异[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5)
    • [14].论保尔·利科的“确信”概念[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15].作为实践的叙述——保罗·利科、马克思比较研究之一[J]. 西部学刊 2014(08)
    • [16].意义与世界的可能性相遇——保罗·利科的语义想象理论[J]. 社会科学家 2013(01)
    • [17].忠实于事件本身——保罗·利科的叙述伦理学[J]. 文艺研究 2020(07)
    • [18].回到自身 回到意志——保罗·利科意志哲学视域中的自身诠释学探略[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9].从保罗·利科的“译‘不可译’”看翻译的可能性[J]. 法国研究 2011(03)
    • [20].为经验想象正名——利科想象学说的一次重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1].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2].评述保罗·利科《活的隐喻》视阈中的隐喻观[J]. 芒种 2012(04)
    • [23].利科对时间问题的“叙述阐释”[J]. 文艺理论研究 2012(02)
    • [24].认知之光不能穿透的领域——保罗·利科意志现象学方法述略[J]. 东南学术 2008(02)
    • [25].回到记忆现象本身:后现象学的错失之谜[J]. 浙江学刊 2020(02)
    • [26].叙述智力、情节编排与身份认同——论保罗·利科的叙述动力学[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7].论作为记忆和希望的生活世界——基于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沉思[J]. 哲学分析 2015(03)
    • [28].论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读《历史与真理》有感[J]. 商 2013(19)
    • [29].文本、间距化与解释的可能性——对利科“文本”概念的批判性解释[J]. 学术界 2011(10)
    • [30].“被叙述的自身”——利科叙事身份/认同概念浅析[J]. 现代哲学 2010(06)

    标签:;  ;  ;  ;  

    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