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环共轭体系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的理论研究

芳环共轭体系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的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由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部分构成的一系列有机共轭分子可以在光诱导下发生分子内的电荷转移反应,从而具有非线性光学和光-电转化等良好的性质,使其在非线性光学材料以及分子器件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正确理解这些共轭分子体系的光物理特性,对分子材料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高水平的量子化学计算,对几类芳香共轭体系的激发态与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获得的结果对建立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解决目前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争论有积极意义。本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简要介绍电子转移基本理论以及分子内电荷转移研究现状、学术争论等;第二部分即第二章,重点介绍本论文工作中所用到的处理激发态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第三部分即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通过对一些代表性芳香共轭分子体系的激发态性质与溶剂化效应的计算研究,探讨了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的机制以及相关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等性质。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密度泛函和从头算计算方法,我们研究了4-二甲基氨苯腈(DMABN)及其甲基取代的衍生物的低能单、三重电子态的结构和性质。计算表明,苯环上甲基的取代以及氨基基团的扭转对分子激发态的性质有显著影响。一个扭转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单态(1TICT)可以由平面构型下具有电荷转移特征的第二激发态(S2)沿氨基扭转坐标驰豫而形成,或者由局域激发单态(1LE)经由分子内的电荷转移反应转化而成。基于计算和态交叉模型,阐明了DMABN分子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反应及其双重荧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诱导的电子转移
  • 1.1.1 概述
  • 1.1.2 光诱导电子转移的应用
  • 1.2 光诱导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及双荧光现象
  • 1.2.1 光诱导的分子内电荷转移
  • 1.2.2 双荧光现象和分子内电荷转移激发态(ICT)
  • 1.2.3 主要假设
  • 1.3 本文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激发态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2.1 电子相关
  • 2.2 建立在波函数概念上的激发态计算方法
  • 2.2.1 Hartree-Fork自恰场方法
  • 2.2.2 组态相互作用(CI)
  • 2.2.3 CIS方法
  • 2.2.4 多组态自恰场方法(MCSCF)
  • 2.2.5 全活性空间二级微扰理论(CASPT2)
  • 2.2.6 耦合簇方法(CC)
  • 2.3 以电子密度为基本量的计算方法
  • 2.3.1 密度泛函方法(DFT)
  • 2.3.2 含时密度泛函方法(TDDFT)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DMABN及其衍生物的激发态与分子内电荷转移
  • 3.1 前言
  • 3.2 计算细节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MABN、3MDMABN和TMABN分子的低能激发态
  • 3.3.2 DMABN分子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反应及双荧光机制.
  • 3.3.3 DMABN分子的电荷转移三重态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苯基吡咯与吡咯并吲哚的分子内电荷转移
  • 4.1 前言
  • 4.2 计算细节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苯基吡咯(PP)和吡咯并吲哚(FPP)的低能电子态
  • 4.3.2 苯基吡咯和吡咯并吲哚分子的垂直跃迁能和吸收光谱
  • 4.3.3 苯基吡咯和吡咯并吲哚分子的发射光谱及双荧光机制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DCM苯乙烯染料分子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及其光异构化机理
  • 5.1 前言
  • 5.2 计算细节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DCM分子结构及稳定性
  • 5.3.2 DCM分子的吸收光谱
  • 5.3.3 DCM低能电子态的势能曲线
  • 5.3.4 DCM低能激发态的发射光谱
  • 5.3.5 DCM分子的ICT机制及光异构化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总结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电光诱导标在新岭隧道改扩建中的应用[J].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15(10)
    • [2].基于高效太阳电池的光诱导镀技术[J]. 微纳电子技术 2011(12)
    • [3].基于视觉功效法的主动发光诱导设施安全性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1(12)
    • [4].基于光诱导电化学沉积的金属微电极加工方法[J]. 传感技术学报 2017(05)
    • [5].真菌发育过程中的蓝光诱导[J]. 激光生物学报 2012(01)
    • [6].光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研究进展[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8(03)
    • [7].光诱导介电泳微操纵过程中的光电旋转[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2(01)
    • [8].光诱导沉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光伏工业中的应用[J]. 电镀与涂饰 2012(04)
    • [9].面向微纳米自动化操控的光诱导电液动力学关键技术[J]. 科学通报 2013(S2)
    • [10].茶树早期光诱导蛋白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11].光诱导的单链磁体性质及其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化学 2017(06)
    • [12].可见光诱导的烯炔和多氟烷基卤环化合成含氟异喹啉酮[J]. 应用化学 2020(04)
    • [13].光诱导RNAi系统的构建及优化[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4].雌激素对光诱导的视网膜电图损害的保护作用[J]. 国际眼科杂志 2008(06)
    • [15].光诱导高铁肌红蛋白还原的光谱法研究[J]. 化学学报 2011(13)
    • [16].线性Fe_2Co化合物的双向光诱导金属-金属电荷转移[J]. 物理化学学报 2017(10)
    • [17].有机/高分子光诱导电荷转移材料研究[J]. 广东化工 2011(05)
    • [18].光诱导合成氮化碳负载的银纳米催化剂[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19].光诱导酰基自由基反应的研究进展[J]. 有机化学 2018(12)
    • [20].一氧化氮、过氧化氢参与光诱导绿豆下胚轴花青素合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7)
    • [21].可见光诱导苄基硅烷合成苄醚(英文)[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06)
    • [22].植物细胞中蓝光诱导ROS生成的识别和亚细胞定位检测[J]. 激光生物学报 2008(06)
    • [23].制备方法对Nd_2O_3上过氧物种光诱导生成的影响[J]. 物理化学学报 2017(10)
    • [24].频闪光诱导豚鼠近视与焦虑样行为变化的观察[J].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3(05)
    • [25].光诱导原子经济的迭代型末端炔烃氢三氟甲基化和远程C(sp~3)-H键官能团化(英文)[J]. 有机化学 2019(06)
    • [26].枝状体系中分子内光诱导能量转移[J]. 化学进展 2010(10)
    • [27].光诱导化学蒸气发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12)
    • [28].光诱导CRISPR/Cas9系统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7(03)
    • [29].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在有机合成的运用与实践探讨[J]. 轻工科技 2016(05)
    • [30].N-(末端三丁基锡取代基)酰亚胺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成环反应[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1(05)

    标签:;  ;  ;  

    芳环共轭体系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