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种水生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及环境影响

福建省四种水生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及环境影响

一、福建省四种水生植物营养器官结构特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阳[1](2021)在《七叶一枝花不同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生长发育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Franch.)Hara为百合科重楼属植物,以根茎作为药用部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子宫出血、流行性腮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药材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近年来全国各地正在开展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本研究对七叶一枝花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及不同生长期化学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七叶一枝花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七叶一枝花萼片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叶片属于异面叶。叶片当中淀粉粒含量较少,形状近圆形,与阳生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区别较大。通过组织化学定位发现,重楼皂苷在七叶一枝花的当年生根和老根(往年生)中分布规律一致:维管束组织>皮层组织>表皮组织。2.七叶一枝花在4-8月份生长季节,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表现出“慢-快-慢”的S型增长规律,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可以分为平缓积累期-快速积累期两个阶段进行。地上部分的氮和钾元素含量在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过程中含量逐渐降低。新根中上年所积累的氮、磷、钾在4-5月份逐渐向地上部分营养器官转移,6月份开始进行当年的营养元素积累。七叶一枝花在4-8月份生长过程中糖类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茎叶部分富含果糖和葡萄糖,新根和老根中糖类主要是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糖分种类和含量相近;而须根在6-8月份蔗糖含量约是新根和老根的2倍,最高达到了12.858 mg/g。对皂苷类成分研究表明:地上部分以薯蓣皂苷类含量较高,地下部分以偏诺皂苷类含量较高;重楼皂苷V只在地上部分分布,地下部分未检测到重楼皂苷V的存在;在新根和老根中所含重楼皂苷VI含量极少,并且在部分月份没有检测到重楼皂苷VI。3.经过不同区域遮光试验证明,种植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七叶一枝花宜采用95%遮荫措施,以提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种植在福建省光泽县的七叶一枝花宜选用75%的遮荫处理,来降低叶片受到的光抑制的损害。萼片的光合特性研究表明:七叶一枝花的萼片在光合作用期间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有机物消耗较为剧烈,为了更有利于其它器官的有机物质分配,在海淀区种植时可以考虑去除萼片;球药隔重楼Paris fargesii的萼片净光合速率最大可达到1.329μmol·m-2s-1,略高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四种重楼属植物的光合特性试验发现:球药隔重楼Paris fargesii、启良重楼Paris qiliangiana、毛重楼Paris mairei和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的叶片在“北移”后均在14:00左右出现“午休”现象,毛重楼受到的光抑制现象比较严重。

王卫中[2](2020)在《畜禽粪污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积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新型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中国是抗生素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国家,超过一半的抗生素用于畜禽养殖业,畜禽粪便作为肥料被直接施入农田是抗生素进入土壤环境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四环素类抗生素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之一,残留在土壤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一方面扰乱土壤微生物群落,导致抗性基因传播,另一方面会被蔬菜作物吸收,在农产品中残留,进而威胁人体健康与生态安全。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结合室内分析,客观评价了重庆市西部地区养殖场畜禽粪便和主要蔬菜基地菜田土壤中3种农用四环素类抗生素(TCs),包括土霉素(OTC)、四环素(TC)、金霉素(CTC)可能存在的环境生态风险;采用温室土壤盆栽(根袋法)模拟试验,研究了外源添加不同浓度梯度OTC、TC和CTC对生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生菜对OTC、TC和CTC吸收、富积和转运的规律,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对TCs的响应,以及TCs在土壤中的降解特点;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种类和处理方式的畜禽粪便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对土壤TCs残留量、土壤酶活性、土壤TCs抗性菌、抗性基因丰度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调查研究结合室内分析,评价重庆市西部地区养殖场畜禽粪便和菜田土壤中3种TCs可能存在的环境生态风险。猪粪和鸡粪中的OTC、TC、CTC和∑TCs平均含量分别为3.39、4.82、5.92、15.95 mg·kg-1和1.10、1.35、4.22、5.16 mg·kg-1,猪粪中的TCs生态风险高于鸡粪,不同抗生素间生态风险CTC>OTC>TC。重庆西部地区菜田土壤中OTC、TC、CTC和∑TC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92、39.10、21.80和79.81μg·kg-1。不同种植模式下TCs含量大小顺序为养殖场附近菜田>无公害蔬菜基地>普通菜田;不同种植蔬菜类别土壤∑TCs含量以叶菜类>瓜类>茄果类>豆类;3种TCs的风险商值以CTC>OTC>TC。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重庆西部地区土壤TCs含量处在中等水平,生态风险处于中低风险水平。2.采用温室土壤盆栽试验研究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生菜的生理毒性及其迁移积累特。TCs在较高浓度时会抑制植物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继而抑制植物的生长,同时TCs胁迫会激发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生菜的生物量、净光合速率随着TCs施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SOD、POD和CAT随着TCs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敏感程度高于地上部分。生菜对TCs具有吸收能力,且吸收量随土壤施加的TCs增加而增加;不同部位的TCs含量根系>地上部分;生菜地上部对TCs的生物富集系数在0.00290.0161之间,根系的富集系数在0.01490.0552之间,根系富集能力强于地上部,生菜对TCs的富集系数随着土壤TCs浓度升高呈现降低趋势,生菜对TCs的转运系数(从根系转运至地上部的系数)在6.1%30.5%之间,转运系数随着土壤TCs浓度升高而显着降低,不同种类TCs的转运系数在浓度水平下表现不同。通过生菜收获时测定土壤中残留的TCs含量发现,TCs在土壤中会发生自然降解,不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对照土>根际土>非根际土,OTC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显着低于TC和CTC,降解速率受抗生素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影响。TCs的种类、浓度和生菜根系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丰度共同产生影响。高浓度的TCs(1501350 mg·kg-1)处理显着抑制土壤脲酶活性,减少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根际土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和对照土,说明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分泌物可以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3.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的新鲜鸡粪和腐熟鸡粪对菜园土壤中TCs抗性菌数量、微生物数量和TCs抗性基因(ARGs)丰度的影响。施用腐熟鸡粪处理的土壤抗性菌数量显着高于新鲜鸡粪处理和对照,以低量腐熟鸡粪处理的抗性菌数量最高,其OTC、TC和CTC的抗性菌数量分别比其它处理高11.6%339.6%、127.0%635.4%和32.2%130.9%;施用鸡粪的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是对照的3.24.3倍,且施用腐熟鸡粪的土壤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施用新鲜鸡粪,分别高17.0%33.9%和201.2%271.2%;施加腐熟鸡粪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高81.9%103.0%和7.9%17.9%。田间定位试验还发现,施用鸡粪一年后,新鲜和腐熟鸡粪处理的土壤抗生素残留量分别比对照高176.5%217.9%和168.5%191.5%。施加鸡粪显着增加了土壤中ARGs的丰度,和对照相比,tetA、tetC、tetG和tetX四种基因在低量新鲜鸡粪处理下分别增加了29.76倍、1.64倍、69.30倍和6.43倍;在高量新鲜鸡粪处理下分别增加了38.38倍、1.17倍、82.22倍和9.71倍,低量腐熟鸡粪处理下分别增加了5.82倍、2.79倍、35.57倍和4.54倍,高量腐熟鸡粪处理下分别增加了7.68倍、3.95倍、52.49倍和3.87倍。将5个样品5种基因进行汇总,酶修饰基因tetX丰度最高(达到2.44×109 copies·g-1),其次是外流泵基因tetG(9.88×108 copies·g-1)、tetA(2.07×108 copies·g-1)和tetC(8.39×107 copies·g-1),最低是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W(4.68×107 copies·g-1)。各鸡粪处理中,ARGs在土壤中的丰度以高量新鲜鸡粪>低量新鲜鸡粪处理>高量腐熟鸡粪处理>低量腐熟鸡粪处理。4.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和种类畜禽粪便(猪粪和鸡粪)对抱子芥菜产量和品质,蔬菜和土壤中的TCs残留量,以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量鸡粪和中量猪粪对产量增幅最为明显,相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产58.9%和54.1%;施用有机肥改善了抱子芥菜的食用品质,和不施肥处理相比增加了维生素C(VC)、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和化肥处理相比降低了硝酸盐含量;施用有机肥增加了抱子荠菜和土壤中的抗生素残留,增加量猪粪>鸡粪>沼渣,且随猪粪和鸡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较化肥,施用高量猪粪和高量鸡粪对抱子芥菜和土壤中TC、OTC和CTC残留量的增加值分别为191.68、143.20、101.96,26.99、22.11、22.45μg·kg-1(抱子芥菜可食部位),640.35、339.67、703.39,333.75、245.11、76.82μg·kg-1(收获后的土壤)。施用沼渣的处理植株和土壤中TCs残留量相较猪粪处理更低。综合对比,猪粪和鸡粪有机肥施用量以中量(分别为2700 kg·亩-1和900 kg·亩-1)处理对蔬菜产量、品质的效果最好,增加猪粪和鸡粪有机肥的施用量对蔬菜产量和品质提升不明显,反而会增大蔬菜和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经过发酵处理的沼渣有效减轻了抗生素残留风险。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有机肥处理可以改变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但TCs并没有发挥显着性的作用。

李新燕[3](2019)在《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化,及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而有着“东南佛国”之称的福州,拥有着数量众多的深受人们喜爱的寺庙,这些寺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熟完备的环境营建规律,其园林环境非常舒适宜人。因此,研究福州寺庙园林环境对解决当前环境恶化问题,及建造美好的园林环境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了福州的五座佛教全国重点寺庙,运用理论分析、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语义学解析法)、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州寺庙园林环境进行了调研和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本文在广泛了解福州寺庙的基础上,选取了福州地区的五座佛教全国重点寺庙作为研究案例(涌泉寺、地藏寺、西禅寺、崇圣寺、林阳寺)。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统计了每座寺庙的植物种类,测绘了部分寺庙的主体区平面图,取样了寺庙的土壤进行检测。并进一步对所选寺庙从选址、布局、建筑、植物、掇山理水等方面分析其环境特点,总结出了其营造良好园林环境的普遍规律。(2)对所选寺庙的建筑、植物、水体分别制定了与其相适应的SD问卷调查表,运用SD分析法对五座寺庙的园林环境适宜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其园林环境适宜性的直观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植物是影响园林环境适宜性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园林环境的营造中应注意多增加绿量。同时水体的调节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在园林环境水景的营造中,应尤其注重水体的清洁度及亲水性。建筑方面则应着重考虑光感这一因子,以创造明净敞亮的建筑空间为佳。此外,我们还发现植物和建筑的表现是相辅相成的以及水体评分与水体面积呈正相关关系等规律。(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中涉及到的指标选项进行降维处理,提炼出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植物方面,用因子分析法处理20项植物指标,提炼出了5个因子并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感知因子>生态价值因子>管养因子>艺术因子>经济因子。在建筑方面,提炼出了3个主要影响因子并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感知因子>价值因子>形象因子。同样地,提炼出的影响水体的3个主要因子,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生态因子>感知因子>美观因子。根据从植物、建筑、水体三个方面提取出的主要影响因子,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园林环境适宜性的设计策略,可为之后构建美好的园林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意义。

董俊玲[4](2019)在《福建中新世植物化石、古大气CO2及植物—昆虫关系》文中提出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演化受其生存环境的调控和制约,植物物种及其组合特征能够反映植物生长时期的气候环境特点,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植物化石的气孔参数为研究pCO2浓度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重建pCO2浓度最可靠的代用指标之一。植物和昆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上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作用的古生物数据记录了陆地生态系统的进化历史。昆虫摄食行为留下的痕迹是植食性昆虫活动的直接证据,为研究植物与昆虫之间的营养共生关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福建中新世佛昙植物群中丰富的植物化石是记录这一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叶片上丰富的取食痕迹为研究新近纪昆虫取食学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本文对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昙群中的植物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植物化石宏观形态及微细结构特征的详细描述,对比现生种及化石种,利用聚类分析法,准确鉴定14科16属27种被子植物化石(含17个新种)。其中单子叶植物2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12科14属25种。佛昙植物群物种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特征表明佛昙植物群是以常绿阔叶植物为主的地带性植被。灌木、藤本植物、攀援植物、乔木和草本植物的出现表明佛昙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多层结构。植物组合的生境特征也说明沉积地层在中新世时可能是湿润的湖泊或沼泽盆地环境。植物化石的气孔密度与外界大气CO2浓度变化呈反比关系,是重建地史时期pCO2浓度重要的理论支持。本论文选用三种植物Liquidambar fujianensis,Calophyllum zhangpuensis,Syzygium fujianensis sp.nov.,结合气孔参数和碳同位素数据,利用气体交换模型,包括Franks模型和Konrad模型对福建漳浦中新世的pCO2浓度进行重建。结果显示:福建漳浦中新世的pCO2浓度为394–743 ppmv。这一估算值高于多数利用海洋地球化学指标和陆地指标获得的中新世时期的CO2浓度估算值。本文重建的数据值与中新世温暖的气候背景相符合,支持了大气温度与pCO2浓度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同时也证明了气体交换模型在CO2浓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能够保持高的灵敏度。本文对佛昙植物群第二沉积层两个层位中3420个植物叶片上出现的昆虫取食频率和取食多样性进行评估。识别5种功能取食组,包括叶外部取食、刺吸、产卵、潜叶及虫瘿,并记录了85种具体的损害类型(DTs),揭示了中新世福建漳浦地区植物与昆虫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高丰度的昆虫取食频率和取食多样性反映了中新世温暖的气候环境和较高的pCO2浓度,这与气候重建的结果相符合,说明昆虫取食规律可以用来评估古气候特征和提供气候变化的证据。对比现生寄主植物上昆虫取食发生的类型及形态,推断中新世佛昙群中可能存在的植食性昆虫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缨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翅目等,具体可能包括瘿蚊科、姬小蜂科、盲蝽科、瘿蜂科、叶蜂科、榕小蜂科、蛾类以及蚜虫等。佛昙群两个单层中叶片上昆虫取食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层位中的昆虫取食多样性具有显着差异,反映了降水、植物多样性、昆虫组成和密度及植物防御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陈祝青[5](2019)在《湖南永州湿地植物的园林景观及其工程应用》文中认为2017年1—12月,先后20次对湖南永州典型区域的湿地植物进行实地调查,系统总结了湖南永州22种湿地植物的主要性状、景观价值以及园林景观与工程应用,在分析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王晨[6](2019)在《ROS、Caspase-3-like对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是隶属于眼子菜科眼子菜属的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由于长期生长于水下的低氧环境,使得穿叶眼子菜根茎叶中演化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以维持自身代谢所需氧气的供应。目前已知水生植物通气组织的形成是低氧引发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结果,但穿叶眼子菜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尚未进行研究,有关ROS和Caspase-like蛋白在错综复杂的信号网络中相互作用调控PCD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以沉水植物穿叶眼子菜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技术,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其根、茎、叶通气组织的发生过程,通过外源添加DPI、AT及AC-DEVI-CHO,探究ROS及Caspase-3-like蛋白对其通气组织形成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实心期、形成期、膨大期、成熟期四个时期。根通气组织由距根尖约0.3 mm处形成,成熟于约5mm处,四个时期的孔隙率分别为0.36%、3.28%、10.43%及15.41%;茎通气组织由距茎尖约0.6 mm处开始形成,并成熟于约2.4 mm处,四个时期的孔隙率分别为0.54%、10.90%、27.61%和57.58%,节处通气组织仅为3.62%;叶通气组织形成于靠近茎尖的第2-3片新生叶且仅形成于主叶脉。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的形成与植物体内活性氧产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外源添加活性氧抑制剂DPI处理发现,ROS相关酶活的增加及H2O2含量的降低使通气组织的形成受到抑制,DPI处理浓度为1 μnol/L左右时抑制效果最明显,茎成熟期孔隙率仅为15.99%,约为CK的27.75%。通过外源添加活性氧诱导剂AT处理发现,抑制ROS相关酶活及增加H202含量将促进通气组织的形成,500(μmol/L的AT处理下茎成熟期孔隙率为64.70%,较CK增加了 12.26%。所以,ROS的存在对通气组织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的形成与植物体内Caspase-3-like蛋白活性也有密切的关系。DPI处理能够降低茎通气组织孔隙率及Caspase-3-like蛋白活性,AT处理能够增加茎通气组织孔隙率及Caspase-3-like蛋白活性,显示Caspase-3-like活性与茎通气组织孔隙率为正相关。另外,AC-DEVD-CHO与DPI或AT的交叉处理分别相较于DPI或AT的单独处理,能够显着降低Caspase-3-like活性及抑制通气组织的发育。表明Caspase-3-like在ROS介导的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吴昊[7](2019)在《水生空心莲子草入侵群落数量分类及其物种分布的环境解释》文中提出生境异质性在不同生态层次上影响物种分布与扩散,进而可能影响外来植物的入侵态势。该研究通过在中国21°N~31°N范围内设置23个10m×10m的样地,利用双向聚类(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等数量生态学方法,研究水生型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入侵群落的结构特征并划分其群丛类型,并采用冗余分析法(RDA)分析空心莲子草种群特征、群落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经度、纬度、海拔、氨态氮、硝态氮、电导率、溶解氧)的关系,以期为生物入侵防治及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23个样地共记录植物48种,隶属于21科42属,空心莲子草优势地位显着,主要伴生种为双穗雀稗(Paspalum paspaloides)、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2)23个样地群落可划分为6组群丛类型,其中空心莲子草+双穗雀稗+水芹(Oenanthe javanica)是最主要的类型。(3)48种植物可划分为4类功能群,分别为先锋种型、优势伴生种型、次要伴生种型和逃避型,功能群的DCA分异性高于群丛类型。(4)群落物种分布状况主要由氨态氮和电导率决定,而物种丰富度及空心莲子草种群特征则受到电导率、经度、海拔和溶解氧等多个环境变量的影响;水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重要值取决于其无性分枝数和种群盖度。研究表明,水生空心莲子草入侵群落的结构相对简单,应加大对其入侵监测力度并维持较高的生境异质性,以延缓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进程。

王晨,李龙,倪细炉,李健[8](2018)在《穿叶眼子菜茎叶结构及其通气组织发育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气组织(aerenchyma)是植物薄壁组织内一些气室或腔隙的集合,对于水生及湿地植物体内的气体运输至关重要。该实验以沉水植物穿叶眼子菜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技术,通过对茎的纵切面及横切面结构进行观察,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其茎、叶通气组织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1)穿叶眼子菜的茎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及维管柱,通气组织发达,存在于内皮层与表皮之间;茎通气组织由距茎尖约0.6mm处开始形成,并成熟于约2.4mm处。(2)穿叶眼子菜的叶由表皮、皮层薄壁细胞及维管柱组成,其通气组织形成于靠近茎尖的第23片新生叶且仅形成于主叶脉。(3)穿叶眼子菜的茎和叶通气组织的发育过程相似,起初为排列致密的细胞团,然后由皮层细胞的分裂产生小的细胞间隙,随后的腔隙膨大过程涉及细胞的生长分裂及细胞降解,最终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4)穿叶眼子菜的通气组织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实心期、形成期、膨大期、成熟期四个时期;不同时期茎通气组织的发达程度差异很大,实心期、形成期、膨大期和成熟期的孔隙度分别为0.54%、10.90%、27.61%和57.58%;但节处通气组织不发达,成熟期的节处孔隙度仅为3.62%。

何晓慧[9](2018)在《三种水景植物净水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具有过滤污染物、净化水质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人为排入湿地的污染物远大于湿地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每况愈下。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最经济最具生态效益的湿地修复技术之一。不同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能不同,不同区域环境对植物的净化功能的影响也不一样。为探究适宜于广州地区运用的植物修复湿地治理方法,本文运用L12(31×42)正交试验法,选取皇冠草(Echinodorus amazonicus)、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3种沉水景观植物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设置了水质和种植水深2因素的4个水平进行处理。选取的4种试验水源包括纯水、湿地湖水、城市河道水和河涌水。4个种植水深梯度分别是水深20cm、40cm、60cm、80cm。测定了植物生长指标、水体景观性提升指标、植物富集与转运Cu、Zn、Pb、Cd、Cr、As、Hg等7种重金属的能力指标和累积量指标,分析影响植物生长、净水能力的因子,对比3种植物的净水能力。本文还探讨了水生植物造景配置的原则,为广州市水体治理提出了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测试因子植物种类和种植深度对植物地上部分的长度增加量和植物生物量增加的影响差异显着,试验水源对植物地上部分的长度增加量和生物量增加的影响不显着。试验期间3种植物地上部分的长度增加量排序为:狐尾藻(81.13cm)>皇冠草(18.88cm)>苦草(7.13cm)。在20cm80cm种植深度范围内,植物地上部分长度增加量随种植深度增加而增加。3种植物的生物量增加量排序为:狐尾藻(1.55g)>皇冠草(0.49g)>苦草(0.04g)。在60cm种植深度条件下,植物生物量达最高值。(2)植物长势受试验水源、水深影响较大,河涌水对皇冠草和苦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狐尾藻生长有促进作用。(3)植物种类、试验水源、种植深度3个因素对植物净化水体景观能力的影响均有显着性差异,狐尾藻与苦草对提高水体透光率有显着作用。不同试验水源对比,水体透光率变化率的效应大小排序为:纯水(0.33)>河涌水(0.10)>河道水(0.04)>湿地湖水(-0.05)。种植水深为80cm时,水体透光率提高速率最快,达0.17。(4)3种植物对7种重金属Cu、Zn、Pb、Cd、Cr、As、Hg的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各异。其富集能力强弱次序均为苦草>皇冠草>狐尾藻。皇冠草对重金属Cu、Pb、Cd、As、Hg的转运能力最大,狐尾藻对重金属Zn转运能力最大,苦草对重金属Cr的转运能力最大。(5)试验期间,12种试验处理组合中,皇冠草于水深20cm的纯水种植(处理组1)植株单株累积重金属总量最多(132.953μg/株),苦草于水深40cm的河涌水种植(处理组12)植株单株累积重金属总量最少(11.620μg/株)。其中植株累积重金属Cu的累积量范围为1.17824.044μg/株,Zn的累积量范围为2.70387.067μg/株,Pb的累积范围为0.1179.205μg/株,Cd的累积范围为0.001-24.044μg/株,Cr的累积范围为6.75138.823μg/株,As的累积范围为0.6109.523μg/株,Hg的累积范围为0.0020.067μg/株。(6)3种植物单株对重金属的累积作用有差异。试验期间,3种植物对7种重金属Cu、Zn、Pb、Cd、Cr、As、Hg的单株平均累积总量(μg/株)排序分别是:皇冠草(102.287)>狐尾藻(99.101)>苦草(18.592),但因重金属的种类不同而异。各处理组合中皇冠草单株对7种重金属累积总量达68.713132.953μg/株,并对重金属Pb、Cr、As的累积量最多;狐尾藻单株对7种重金属累积总量达51.314156.853μg/株,而对Cu、Zn、Cd、Hg的累积量最多;苦草重金属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虽高,但生物量小,单株对7种重金属累积总量达11.62024.473μg/株,对重金属累积量显着小于皇冠草和狐尾藻,而且在特定生长的环境条件下,甚至会向水环境中释放体内的重金属。(7)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植物净水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为狐尾藻的综合净水能力最大,其次为皇冠草,苦草居末。

彭言劼[10](2018)在《杨树耐涝生理和分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涝渍地是易受到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资源的总称,这些土地介于浅水域和旱地之间,广泛地分布在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淡水涝渍地中的大部分为滩地,水肥条件优良,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生态功能,但每年夏季往往有1-3个月被淹没,种植农作物收成低,而采用植树造林或者农林复合的利用方式则可以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营造人工林是治理和利用滩地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以缓解林地资源匮乏的问题,还能进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等。杨树具有较强的耐水湿特性,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区以及季节性淹水滩地工业原料林、生态防护林建设的首选树种之一。然而,淹水胁迫仍是滩地杨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长期的淹水胁迫也会对杨树的生长甚至生存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培育耐涝、速生的杨树新品种用于淡水涝渍地区造林,鉴定调控杨树耐涝性的关键基因显得十分迫切而有意义,而阐明杨树的耐涝机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了研究杨树耐涝的机制以及筛选出对杨树的耐涝性起到关键调控作用的基因,我们从44个I-69杨(Populus deltoides cv.Lux ex.I-69/55)×小叶杨(P.simonii)杂交F1子代中,筛选出最耐涝和最不耐涝的子代各一个,并以这两个耐涝性存在显着差异的全同胞子代为试材,从形态学、解剖学、代谢组学以及基因转录调控等不同层次系统地研究了两者间耐涝性差异产生的机理,以期揭示杨树耐涝的生理和分子机理,筛选抗涝相关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及遗传转化,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44个F1子代的扦插苗进行人工淹水处理50 d,并排水恢复7 d。44个无性系在淹水胁迫下的存活率、存活时间和生长量等方面均有显着的差异,变异幅度大。利用存活率、存活时间和生长量等指标对44个无性系的耐涝性进行综合评价,选出了耐涝性最强的LS68和耐涝性最弱的LS81。LS68在淹水处理下生长受到的抑制程度低、存活时间长、存活率高,符合耐涝型植物的特征,而LS81在淹水处理下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且迅速死亡,淹水结束时无存活植株,符合对淹水胁迫敏感的植株的典型特征。2.以耐涝型无性系LS68(重新命名为LS1)和敏感型无性系LS81(重新命名为LS2)为试材,对其组培移栽苗进行15 d人工淹水处理,并排水恢复3 d。所有淹水植株的形态、生长量、生理生态特性和解剖结构均受到了淹水胁迫的影响。与LS1相比,LS2在淹水胁迫下受到了更严重的伤害,且在排水恢复期间恢复更慢,表现在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根系活力等方面。LS2的叶片和细根的细胞结构与超微结构受淹水胁迫的损伤也比LS1更早,更严重,具体表现在叶片栅栏组织细胞的变形、根系皮层薄壁细胞的大量裂解,以及细胞核和大部分细胞器的降解等方面。与LS2相比,LS1在淹水胁迫下能保持更好的解剖结构,对其在淹水胁迫下的生长和存活更有利。细根解剖结构在淹水胁迫下受到的伤害比叶片更早,也更严重。根系中过快地形成通气组织,并伴随着严重的皮层薄壁细胞裂解,造成皮层结构溃散,正常生理活性的细胞大量减少,这对植物在淹水胁迫下的存活极为不利。3.通过对LS1和LS2的组培移栽苗进行人工淹水处理,采用转录组、代谢组和生理生化等分析方法,初步总结出了3个可能造成LS1和LS2耐涝性差异的重要特征。(1)在LS1中,乙醇发酵主导了整个无氧呼吸过程,乳酸发酵仅在无氧呼吸启动时发生;在LS2中,乳酸发酵持续保持着高活性。(2)通过转录组分析,筛选出了13个在淹水胁迫中与能量或O2消耗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它们在LS1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LS2,这些基因编码的产物参与了蔗糖降解、氨基酸代谢、脂肪酸β-氧化、硫同化等代谢过程。这些代谢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或O2。LS1中低活性的耗能/O2代谢有助于其在淹水胁迫下存活得更久。(3)LS1在淹水胁迫下表现出比LS2更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在LS2中低水平的SOD活性条件下,谷胱甘肽含量过高(对照的163.1%),以及天冬氨酸氧化酶编码基因POPTR0001s34980和乙酰辅酶A氧化酶编码基因POPTR0016s12540上调表达,造成LS2中的活性氧含量在淹水处理的第1 d较对照显着升高(如H2O2)。另外,大量的转录因子也在LS1和LS2中显着差异表达,其中AP2/ERF家族的3个转录因子基因Pt.ERF87、Pt.RAP7和Pt.DREB16可能参与杨树抗涝性的调控,将其定为抗涝候选基因。4.采用qRT-PCR方法对3个抗涝候选基因(Pt.ERF87、Pt.RAP7和Pt.DREB16)在LS1和LS2淹水植株中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将这3个基因进行克隆,并与拟南芥的AP2/ERF家族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Pt.RAP7可能参与糖酵解和脂肪酸代谢的调控;Pt.DREB16可能参与杨树对水分胁迫的响应。随后,采用Gateway方法构建了这3个基因的超表达载体和RNAi(RNA interference)干涉载体,并转化了农杆菌C58。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南林895杨(P.×euramericana‘Nanlin 895’)叶片进行遗传转化,得到Pt.ERF87-OE、Pt.ERF87-RNAi、Pt.RAP7-OE、Pt.RAP7-RNAi、Pt.DREB16-OE和Pt.DREB16-RNAi的转基因阳性苗共35株,其中24株有明显的目标基因超量表达或RNAi干涉效果,为后续目标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福建省四种水生植物营养器官结构特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四种水生植物营养器官结构特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七叶一枝花不同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七叶一枝花的植物学研究
        1.2.1 文献考证
        1.2.2 植物学特征
    1.3 七叶一枝花的繁育与生长特性研究
        1.3.1 七叶一枝花的繁育
        1.3.2 生长特性及物候期划分
        1.3.3 人工繁殖方式
        1.3.4 病虫害防治
        1.3.5 环境对七叶一枝花的影响
    1.4 七叶一枝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药效
        1.4.1 化学成分
        1.4.2 药理作用
        1.4.3 质量和药效评价
第二章 七叶一枝花形态解剖与皂苷组织化学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2.1 七叶一枝花的形态解剖结构
        2.2.2 叶片的超微结构
        2.2.3 块根的皂苷组织化学定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七叶一枝花生长发育及皂苷含量变化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七叶一枝花不同器官干物质的变化
        3.2.2 七叶一枝花不同器官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3.2.3 七叶一枝花不同器官糖类含量变化
        3.2.4 七叶一枝花不同器官皂苷含量的变化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七叶一枝花光合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遮荫条件下七叶一枝花光合色素变化
        4.2.2 不同遮荫条件下七叶一枝花光合作用日变化比较
        4.2.4 四种重楼属植物光合特征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2)畜禽粪污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积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现状
        1.1.1 TCs的应用
        1.1.2 TCs在畜禽粪便中的残留
        1.1.3 TCs在菜土壤中的残留
        1.1.4 抗生素风险评估
    1.2 TCs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
        1.2.1 TCs的化学性质
        1.2.2 TCs在环境中的降解
    1.3 TCs的生态毒性
        1.3.1 TCs对植物的生态毒性
        1.3.2 TCs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性
    1.4 TCs在蔬菜中的转运富集
    1.5 TCs对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影响
        1.5.1 土壤中ARGs的污染状况
        1.5.2 土壤中ARGs的污染来源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重庆西部地区畜禽粪污及菜田土壤中TCs污染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估
    3.1 调查内容与方法
        3.1.1 调查区域概况
        3.1.2 采样时间、地点与方法
        3.1.3 样品分析
        3.1.4 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重庆西部地区畜禽粪便中TCs含量特征
        3.2.2 重庆西部地区畜禽粪便中TCs风险评估
        3.2.3 重庆西部地区菜田土壤中TCs含量特征
        3.2.4 重庆西部地区菜田土壤中TCs风险评估
    3.3 讨论
        3.3.1 重庆西部地区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中TCs的残留状况
        3.3.2 重庆西部地区菜地土壤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状况
        3.3.3 畜禽粪便中TCs风险评估
        3.3.4 土壤中的TCs风险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Cs对土壤-生菜系统的生物效应及其迁移降解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3 样品分析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土壤TCs对生菜生物量的影响
        4.2.2 TCs对生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4.2.3 TCs对生菜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2.4 TCs对生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5 生菜对TCs的吸收和富集转运特征
        4.2.6 TCs健康风险评估
        4.2.7 TCs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与植物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4.2.8 TCs在根际土中的残留与降解
        4.2.9 TCs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10 TCs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TCs对生菜生物量的影响
        4.3.2 TCs对生菜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3 TCs对生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4 TCs在蔬菜体内的吸收和富集转运特征
        4.3.5 TCs残留通过饮食摄入人体的健康风险
        4.3.6 TCs在土壤中的降解
        4.3.7 TCs和生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8 TCs和生菜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施用鸡粪对土壤TCs残留及其抗性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鸡粪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5.2.2 鸡粪处理对土壤中TCs残留变化的影响
        5.2.3 鸡粪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及抗性菌数量的影响
        5.2.5 鸡粪处理对土壤TCs抗性基因(ARGs)丰度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鸡粪处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3.2 鸡粪处理对土壤TCs残留的影响
        5.3.3 鸡粪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4 鸡粪处理对土壤抗性菌数量的影响
        5.3.5 鸡粪处理对土壤TCs-ARGs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有机肥对土壤和抱子芥菜中TCs残留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抱子芥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6.2.2 不同有机肥肥处理对抱子芥菜品质的影响
        6.2.3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土壤TCs残留的影响
        6.2.4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抱子芥菜中TCs含量的影响
        6.2.5 抱子芥菜中TCs含量与土壤TCs含量相关性
        6.2.6 不同有机肥处理菜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特征
        6.2.7 细菌群落与土壤TCs间的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3.1 有机肥对抱子芥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6.3.2 有机肥对土壤和抱子芥菜中TCs残留的影响
        6.3.3 有机肥对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成果
致谢

(3)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1.6 相关概念
        1.6.1 寺、庙、寺庙、寺庙园林
        1.6.2 园林环境
        1.6.3 园林环境适宜性评价
2 福州寺庙园林概况
    2.1 福州寺庙发展历史
    2.2 佛教与福州寺庙
        2.2.1 佛教朴素生态思想对福州寺庙园林环境的影响
        2.2.2 佛教文化中的植物对福州寺庙园林环境的影响
    2.3 福州寺庙的分类
        2.3.1 山林型寺庙
        2.3.2 城市型寺庙
        2.3.3 综合型寺庙
    2.4 福州寺庙的特色
    2.5 研究寺庙案例介绍
3 福州寺庙案例分析
    3.1 涌泉寺
        3.1.1 选址
        3.1.2 布局
        3.1.3 建筑
        3.1.4 植物
        3.1.5 掇山理水
    3.2 地藏寺
        3.2.1 选址
        3.2.2 布局
        3.2.3 建筑
        3.2.4 植物
        3.2.5 掇山理水
    3.3 西禅寺
        3.3.1 选址
        3.3.2 布局
        3.3.3 建筑
        3.3.4 植物
        3.3.5 掇山理水
    3.4 崇圣寺
        3.4.1 选址
        3.4.2 布局
        3.4.3 建筑
        3.4.4 植物
        3.4.5 掇山理水
    3.5 林阳寺
        3.5.1 选址
        3.5.2 布局
        3.5.3 建筑
        3.5.4 植物
        3.5.5 掇山理水
    3.6 福州寺庙园林环境特征总结
        3.6.1 场地规划设计
        3.6.2 建筑
        3.6.3 植物
        3.6.4 掇山理水
        3.6.5 土壤
        3.6.6 小品设施
        3.6.7 文化
4 SD法对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的评价
    4.1 SD法评价过程
        4.1.1 调查
        4.1.2 考察分析
    4.2 SD法评价结果及分析
        4.2.1 SD法得分表
        4.2.2 SD法评价曲线及综合比较
    4.3 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的植物SD法结果因子分析
        4.3.1 KMO指数与Bartlett球形检验
        4.3.2 公因子方差
        4.3.3 因子解释总方差
        4.3.4 碎石图
        4.3.5 因子载荷矩阵
        4.3.6 因子的命名解释
        4.3.7 计算因子得分
    4.4 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的建筑SD法结果因子分析
        4.4.1 KMO指数与Bartlett球形检验
        4.4.2 公因子方差
        4.4.3 因子解释总方差
        4.4.4 碎石图
        4.4.5 因子载荷矩阵
        4.4.6 因子的命名解释
        4.4.7 计算因子得分
    4.5 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的水体SD法结果因子分析
        4.5.1 KMO指数与Bartlett球形检验
        4.5.2 公因子方差
        4.5.3 因子解释总方差
        4.5.4 碎石图
        4.5.5 因子载荷矩阵
        4.5.6 因子的命名解释
        4.5.7 计算因子得分
    4.6 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评价结论与建议
        4.6.1 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评价结论
        4.6.2 基于SD法评价结果的园林环境营造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涌泉寺植物
附录B 地藏寺植物
附录C 西禅寺植物
附录D 崇圣寺植物
附录E 林阳寺植物
附录F 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的植物SD法调查表
附录G 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的建筑SD法调查表
附录H 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的水体SD法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福建中新世植物化石、古大气CO2及植物—昆虫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现状
        1.2.1 福建漳浦佛昙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进展
        1.2.2 中新世古大气CO_2记录
        1.2.3 昆虫的植食性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地理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层概况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角质层分析方法
        3.2.2 古大气CO_2分析方法
        3.2.3 昆虫植食性分析方法
第四章 佛昙群植物化石系统描述和古环境分析
    4.1 鼠李科(Rhamaceae Jussie)化石
    4.2 枫香树属(Liquidambar L.)化石
    4.3 榕属(Ficus Linn.)化石
    4.4 蒲桃属(Syzygium Gaertn.)化石
    4.5 菝葜属(Smilax Linnaeus)化石
    4.6 千屈菜科(Lythraceae Jaume Saint-Hilaire)化石
    4.7 莲属(Nelumbo Adans)化石
    4.8 其他被子植物化石
    4.9 福建漳浦中新世古环境分析
        4.9.1 佛昙群植物组成
        4.9.2 漳浦中新世古环境分析
第五章 福建漳浦中新世大气CO_2浓度
    5.1 概述
    5.2 Franks模型
    5.3 Konrad模型(ROM模型)
    5.4 叶片材料
        5.4.1 气孔参数及生化参数
        5.4.2 碳同位素数据
    5.5 气候参数
    5.6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福建漳浦中新世植物-昆虫关系
    6.1 研究材料
    6.2 昆虫损害类型与寄主植物
        6.2.1 外部取食类型
        6.2.2 刺吸式取食(Piercing and sucking)
        6.2.3 产卵(Oviposition)
        6.2.4 潜叶(Mining)
        6.2.5 造瘿(Galling)
    6.3 昆虫植食性分析
        6.3.1 损害频率
        6.3.2 损害多样性
        6.3.3 寄主植物损害水平
        6.3.4 昆虫植食性模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4 昆虫多样性分析
    6.5 昆虫损害多样性的时间动态研究
    6.6 总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湖南永州湿地植物的园林景观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湿地植物的主要功能
    1.1 造景功能
    1.2 生态功能
2 永州湿地植物的园林景观及其工程应用
3 对策建议
    3.1 增加湿地植物应用种类
    3.2 丰富湿地植物的运用形式
    3.3 充分发挥湿地植物的生态功能
    3.4 加强湿地植物应用研究

(6)ROS、Caspase-3-like对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穿叶眼子菜概况
    1.2 通气组织研究进展
    1.3 植物PCD的细胞学特征研究
    1.4 ROS的相关研究
    1.5 Caspase-3-like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ROS对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形成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Caspase-3 -like对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形成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的形成
    5.2 通气组织与穿叶眼子菜对环境适应性的关系
    5.3 ROS、Caspase-3-like对通气组织形成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水生空心莲子草入侵群落数量分类及其物种分布的环境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地设置
    1.2 植物群落调查
    1.3 环境因子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1.4.1 物种丰富度
        1.4.2 物种重要值
        1.4.3 TWINSPAN分类
        1.4.4 DCA和RDA排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落物种组成特征
    2.2 TWINSPAN聚类和DCA排序
    2.3 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RDA排序
    2.4 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RDA排序
3 讨论
    3.1 水生型空心莲子草群落特征及其入侵态势
    3.2 环境因子对水生型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
4 结论

(8)穿叶眼子菜茎叶结构及其通气组织发育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的培养
    1.2 石蜡切片
        1.2.1 茎横切石蜡切片的制作
        1.2.2 茎纵切石蜡切片的制作
        1.2.3叶横切石蜡切片的制作
    1.3 茎横切面通气组织百分率 (孔隙度) 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穿叶眼子菜茎的结构
    2.2 穿叶眼子菜茎通气组织的发育过程
    2.3 穿叶眼子菜叶通气组织的发育过程
3 讨论

(9)三种水景植物净水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对湿地景观治理与维护的方法
        1.2.2 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1.2.3 植物净水功能评价体系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4.1 样品处理与数据采集方法
        2.4.2 试验指标设置
        2.4.3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生长指标差异性分析
        3.1.1 植株地上部分的长度增加量
        3.1.2 生物量变化
        3.1.3 长势分值
    3.2 水体景观净化能力差异性分析
    3.3 植物重金属富集与转运能力分析
        3.3.1 三种植物重金属富集系数分析
        3.3.2 三种植物重金属转运系数分析
    3.4 植物对重金属累积量的差异性分析
        3.4.1 累积Cu的差异性分析
        3.4.2 累积Zn的差异性分析
        3.4.3 累积Pb的差异性分析
        3.4.4 累积Cd的差异性分析
        3.4.5 累积Cr的差异性分析
        3.4.6 累积As的差异性分析
        3.4.7 累积Hg的差异性分析
    3.5 供试植物的净水功能综合评价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关于试验与分析方法
        4.1.2 不同来源试验水体在不同试验期的水质变化
        4.1.3 不同来源试验水体对植物累积重金属的影响
        4.1.4 供试植物应用讨论
        4.1.5 关于湿地及城市河涌水体整治建议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杨树耐涝生理和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洪涝灾害与涝渍地
        1.1.2 涝渍地的利用
        1.1.3 淡水涝渍地的造林树种
        1.1.4 问题的提出
    1.2 植物耐涝机理的研究进展
        1.2.1 草本植物耐涝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木本植物耐涝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植物耐涝机理
        1.2.4 杨树抗逆机理研究的高效方法——遗传转化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杨树全同胞子代的耐涝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苗木存活率与存活时间
        2.3.2 形态变化
        2.3.3 生长量变化
        2.3.4 LS68和LS81对淹水胁迫的响应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淹水胁迫下两个杨树全同胞子代的解剖结构变化和生理响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形态变化
        3.3.2 生物量
        3.3.3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3.3.4 叶绿素荧光
        3.3.5 生理指标
        3.3.6 细胞结构
        3.3.7 超微结构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两个杨树全同胞子代对淹水胁迫的分子和代谢响应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株生长量
        4.3.2 转录组测序分析
        4.3.3 碳代谢
        4.3.4 氮代谢
        4.3.5 活性氧产生与清除
        4.3.6 能量/O_2消耗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4.3.7 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基因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抗涝候选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候选基因的表达量
        5.3.2 Pt.ERF87、Pt.RAP7和Pt.DREB16的克隆、载体构建与农杆菌C58转化
        5.3.3 候选基因的同源性基因
        5.3.4 南林895 杨的遗传转化——农杆菌介导法
    5.4 讨论
    5.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福建省四种水生植物营养器官结构特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七叶一枝花不同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生长发育特性研究[D]. 张晨阳.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畜禽粪污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积累规律研究[D]. 王卫中. 西南大学, 2020
  • [3]福州寺庙园林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 李新燕.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4]福建中新世植物化石、古大气CO2及植物—昆虫关系[D]. 董俊玲. 兰州大学, 2019
  • [5]湖南永州湿地植物的园林景观及其工程应用[J]. 陈祝青. 安徽农学通报, 2019(08)
  • [6]ROS、Caspase-3-like对穿叶眼子菜通气组织形成的影响[D]. 王晨. 宁夏大学, 2019(02)
  • [7]水生空心莲子草入侵群落数量分类及其物种分布的环境解释[J]. 吴昊. 西北植物学报, 2019(02)
  • [8]穿叶眼子菜茎叶结构及其通气组织发育解剖学研究[J]. 王晨,李龙,倪细炉,李健. 西北植物学报, 2018(07)
  • [9]三种水景植物净水功能研究[D]. 何晓慧.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杨树耐涝生理和分子机理研究[D]. 彭言劼.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标签:;  ;  ;  ;  ;  

福建省四种水生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及环境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