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泊建筑风貌控制方法研究——以抚仙湖为例

高原湖泊建筑风貌控制方法研究——以抚仙湖为例

1.云南省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01;

2.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8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短途出行游玩频率的增加,滨湖区域成为了大众热衷的休闲场所。随着游人流量的增加,相应的旅游建筑和配套设施成井喷之势。伴随迅猛的发展势头而来的是大区域的自然山水景观被粗暴的破坏,和谐的自然配色变得花里胡哨,过大体量的建筑阻碍了原有的自然景观通廊等问题。文章通过介绍沿湖建筑现状特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控制引导方法。结合抚仙湖沿湖区域建筑控制导引实例,从规划篇、建筑篇提出具体控制措施。希望通过本文中提出的策略和方法能够达到保护自然山水空间格局和提升旅游体验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高原湖泊;沿湖建筑;风貌控制;抚仙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大众的出行需求日益高涨。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交通出行方式的完善,周末出游、小长假出游等一系列出游需求正逐步释放出来。高原湖泊作为内陆区域山水特色汇聚之地,历来是作为大众出游备受推崇的目的地之一。日趋增加的游客数量给沿湖区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旅游项目的井喷。面对相应的旅游建筑和配套设施有巨大需求,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将投资目光转移到这一区域,相应的项目审批压力落到了规划管理职能部门的身上。因此,对高原湖泊沿湖建筑的控制导引的规划研究迫在眉睫。

从目前国内建筑风貌控制导引规划编制的情况来看,在高原湖泊这一特定的山水环境下,建筑风貌的控制导引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本文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控制引导方法,并结合抚仙湖沿湖区域建筑控制导引实例,从规划篇、建筑篇提出具体控制措施。

2特征认识

2.1空间区位

抚仙湖,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属南盘江水系,地跨澂江、江川、华宁三县,距昆明主城区60公里,距玉溪主城区26公里。与星云湖、杞麓湖、滇池以及阳宗海共同构成滇中地区的高原湖泊群。

2.2山水格局

抚仙湖地跨澂江、江川、华宁三县,中国第二大深水湖泊,云南省蓄水量最大的湖泊。抚仙湖湖面似葫芦形,呈南北向,两端宽、中间窄,当湖面高程为1722.5m时,水域面积约216.6km²,湖长约31.4km,湖最宽处约11.8km,湖岸线总长约100.8km;最大水深158.9m,平均水深95.2m,相应湖容水量约206.2亿m³,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

抚仙湖东西两侧群山环抱,东侧的属于磨盘山系,群山连绵山势陡峭,西侧起伏跌宕形态各具,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笔架山、碧云山、尖山、孤山。

2.3范围划定

以抚仙湖最高蓄水位线为起始,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至最近的山脊线为终止的一段环形的区域,规划范围面积约674.69平方公里(包含抚仙湖湖面面积216.6平方公里)。

3现状建筑

通过现状调研,对村庄建筑、度假酒店、商业别墅、居住小区等现状建筑的建筑色彩、高度、材质、立面风格、室外环境、整体风貌等进行了分析,发现现状的建筑存在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两方面的问题。

外部视角方面:首先,抚仙湖环湖旅游项目对岸线核心公共资源占有较大(40%),从现有抚仙湖沿线开发建设来看,现状已建设及即将建设项目较多,类型主要为旅游地产;其次,环湖区域及部分山顶视觉敏感区有大量消极建筑,使抚仙湖整个天际线及视线景观遭到破坏;再次,大量开发项目缺乏统一指导,强度过大,建筑体量、建筑色彩不一,面山景观严重破坏;最后,面湖滨水区域大量红土裸露,造成水土流失及景观破坏,而相关项目建设也未对山体进行景观修复。

内部视角方面:村庄新建居住建筑功能以实用性为主,建筑形式缺乏特色,整体风貌与山水大环境缺乏应有的默契;村庄老旧居住建筑形式具有地方特色,部分建筑与山水环境交融较好,建筑功能现已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建筑质量较差;酒店建筑风格特点鲜明,色彩独特,坐落于山、湖之间的长岛上,与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有很好的呼应,但部分建筑高度、体量对环湖天际线破坏较大;居住建筑部分体量过大,影响整体景观风貌。

4高原湖泊沿湖建筑风貌控制导引

以抚仙湖周边特有的建筑文化为基础,以融于“山、城、湖”特色山水环境的建筑为主导,对抚仙湖沿线区域规划建筑提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控制导引,构建整体多元融合,分区特色突出,与山水环境相呼应的整体建筑形象。

4.1宏观

为了保护好抚仙湖区域内的自然植被资源,防止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更好的引导抚仙湖沿湖区域的建设,防止建设活动对整个抚仙湖区域景观的破坏,将抚仙湖沿湖区域分为建设区和非建设区两个部分。

4.1.1建设区控制引导

针对滨湖区、滨河区、面山区、山顶区、坝区等五个区域,对每一个区域内的居住建筑、商业建筑的高度、色彩、风貌提出控制通则,并对各个区域内的空间特色、绿化种植提出控制通则。

4.1.2非建设区控制引导

针对各个细分区域,明确各个区域的范围,提出相应的设计意向、景观控制通则。

4.2中观

按照建筑在沿湖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区位和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将建筑风貌控制区划分为以下七类:

表1沿湖建筑风貌控制区一览表

在不同建筑风貌区内,有针对性的对风貌形成的形态元素作出具体规划控制,以实现沿湖建筑风格、体型、尺度与抚仙湖区域生态与文化特色相协调的目的。本文将中观尺度下的建筑形态控制纳入“规划篇”进行控制导引。

4.3微观

对于建筑风貌在微观尺度下的控制引导更多是体现在能够反映城市自然风貌特色与人文特征的建筑风貌符号。沿湖区域内重要的风貌符号包括:建筑屋顶、建筑底部、店招牌匾、围墙等。同一建筑风貌符号对应不同建筑类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应当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提取特色鲜明的建筑符号进行控制。本文将微观尺度下的建筑风貌符号控制纳入“建筑篇”进行控制导引。

4.4规划篇

4.4.1滨湖区域控制要求

控制原则:完成湖滨带以内住户外迁,拆除建筑,退出农田,严禁建设永久性设施。

空间形态:服务性景观设施应体现生态环保特色,层数不超过2层,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内。

4.4.2滨河区域控制要求

空间形态:河流两侧200米范围划为沿河建筑高度控制区,河流两侧第一排住宅建筑宜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后排住宅建筑高度宜自河道向外依次递增,呈“V”形布局,公共建筑高度可适当提高。

空间形态:河流沿线鼓励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天际轮廓线,避免纯住宅建筑沿主要滨河区域连续布局过长,节点位置的建筑高度宜适当变化。

建筑退距:建筑退距宜错落有致,避免出现单调的“一层皮”形态。

建筑布局:建筑布局宜与河流水系相互呼应。

视线通廊:滨河开敞第一排建筑布局宜开敞、通透,提供适当的视线通廊以避免河流景观资源被连续展开的建筑物所遮挡。建设用地范围内视线通廊的宽度不宜小于15米,可结合道路、绿地设置,两相邻通廊间距不宜大于80米。

4.4.3主要公园区域控制要求

整体形态控制:临湖泊、湿地建筑以低层为主;其余区域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形成中间低、周边高的总体形态。

建筑高度:建设用地临水、临生态用地界面按30米进深以内建筑平均高度不超过10米,局部(小于建筑面宽总长的25%)最高高度不超过13米进行控制,远离湖滨区域的澂江县城内生态公园内规划控制红线进深30米内,建筑高度不应大于24米。

建筑形体:公园周边建设用地临公园一侧50米范围内建筑宜多为多层、低层或高层点式建筑。

建筑连续面宽: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时,最大连续面宽投影不宜大于80米,建筑高度大于24米且不大于40米时,最大连续面宽投影不宜大于60米,建筑高度超过40米宜以点式建筑为主。

4.4.4历史文化区域控制要求

表2历史文化区域控制一览表

4.4.5环湖村庄控制要求

建筑形式和材料: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着力打造具有“滇中民居”风格的民居样式。屋顶使用传统青瓦,砌筑屋脊线,刷白色外墙漆作为装饰,墙角采用青砖贴面建筑材料结合当地特点,运用砖、石、木,突出地域特征,建筑局部装饰构件采用木构件,主体墙面材料采用外精漆。

建筑体量:针对现状建筑随意搭建、不断拔高的现象,提出建筑保持建筑原有体量关系,保留建筑屋顶轮廓线错落的特点,形成亲切的人性化建筑尺寸。

建筑色彩:以白色为建筑主体颜色,配合浅灰等色彩,门套、窗套以及屋檐板采用砖红色,墙上装饰线条采用青灰色,屋面采用小青瓦。建筑立面整体配色采用大面积色彩对比,窗间墙、窜下墙穿插装饰色块。整体色调偏暖灰色,建筑主体色彩主要运用深灰色、浅灰白色和棕色三种色彩搭配,突出新农村建筑清新、简洁、明快的风貌特点。

4.5建筑篇

4.5.1建筑屋顶

所有建筑均应进行顶部的屋顶设计,其中大部分建筑屋顶以简洁大方为主,文化景观类建筑及标志建筑可具有个性和独特性。建筑屋顶控制分为以下四类:

表3建筑屋顶分类控制一览表

4.5.2建筑底部

建筑底部处理在材料、表皮、配色、质感、细节、肌理尺度等方面应重视人癿感受,近人部分的处理应丰富、细腻。

4.5.3店招牌匾

牌匾的设置可附于或突出建筑物表面,但要相对整齐划一。实行一店一牌、一单位一牌,不得多层设置。店招牌匾宜采用耐久、便于维护的新材料,不应采用大面积单一且艳丽的色彩。

4.5.4围墙

围墙作为建筑的延伸,是建筑与城市对话的界面,其功能设计需满足连接、分隔和过渡要求;造型设计应于建筑风格相一致,并应符合所处区域的城市景观特色。

5规划愿景

抚仙湖在独具一格的“山水”格局和丰富多姿的“人文”风情的优势条件下,通过建立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控制导引体系,从“规划篇”、“建筑篇”对沿湖建筑风貌控制区域进行不同尺度下建筑形态元素和建筑风貌符号的控制导引研究,意在保护特色山水空间的同时构建宜居宜游滨湖建筑风貌。

6结语

本文通过“三层次”“两篇章”的结构对抚仙湖这一具有独特山水特质的高原湖泊进行沿湖建筑风貌控制导引。希望这一研究案例能对滨湖区域的建筑风貌控制研究提供积极的帮助,对国内同类型的建筑风貌控制规划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每一座湖泊被大自然赋予了天地之灵气,学会尊重和珍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永恒的主题。对于高原湖泊——高原上金子般的稀有资源,更多的需要是保护和修复而非开发和重塑。希望通过规划人的不断努力,若干年后,山还是那山,英俊挺拔漫野苍翠;湖还是那湖,温婉婀娜一碧万顷。届时,也许房子未必还是那房子,但它和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一样,安静地成长,默默地更迭,在时空演进的维度里留下无比甜蜜的回忆。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王晓明.城市新区建筑风貌特色控制策略研究——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D].安徽:安徽建筑大学,2014:35-41.

[3]张继刚.城市景观风貌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与方法浅谈——兼谈城市风貌特色[J].规划师,2007(8).

[4]苏海龙.设计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新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何远江、邓加,等.昆明阳宗海区域城市设计[Z].昆明:阳宗海度假区管委会,2013.

[6]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修正案(草案)[Z].2015-11-16.

[7]玉溪市人民政府.玉溪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Z].2013-3-18.

作者简介:

高孙翔(1989-),男,汉族,云南曲靖人,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规划设计工作

姜丽波(1989-),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规划设计工作

标签:;  ;  ;  

高原湖泊建筑风貌控制方法研究——以抚仙湖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