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表现

论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表现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表现。“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核,影响到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绘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用“和”来阐释。中国传统绘画的整体呈现是和谐的,流畅或是具有丰富意味的线条、典雅协和的设色运用,古人怀着一颗旷古高远的平常心勾勒着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显示了博大的包容情怀。不论是对古代和亲事件的描绘还是运用散点透视将不同的时间空间并置在一个画面或是水墨氤氲的山水景致,都是“和”的淋漓尽致的外在表现。古人认为:“和”的生成是通过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原则,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实生物”原则,传统绘画遵循黑白、虚实、藏露、松紧、聚散、轻重、大小等对立统一法则。中国传统绘画将很多对立的绘画要素进行统一,这种统一不落痕迹,恰到好处。现在绘画中的两个不同要素“点”和“线”,在传统绘画中是一致的。对于战争等血腥、矛盾性的题材,传统绘画的表达含蓄。“和”的传统理念促使传统绘画从对立走向统一。中国传统“和”的表现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大支柱:儒家、道家、佛教对于“和”有不同方式的表现。儒家的“仁”“礼”制约着中国传统绘画对于情感的夸张表达;儒家对于人品、品德的高要求促使画家通过“和谐”的方式,平和自然地表达内在的修养。道家的阴阳学说诠释了“和”的实现过程中的对立统一之道,实现了深奥与简洁的和谐共处。佛家求“缘”,画家与万物所结下的“善缘”,使得画家得以感悟万千世相,诉诸笔端,是画面上的一片安静、宁和之境。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和”之存。论述“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存在,可以说,“和”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各个方面,内容、题材、线条,时空之和造就了传统绘画的整体感;水墨之和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之“道”。第二部分,“和”之成。“和”是怎么生成的呢?是在对立统一,对立面的互相作用中生成的。这反映在绘画内容的斗争性、不和之和上。第三部分,“和”之源。深入探究“和”的文化思想内涵。“和”在传统儒道释三家中的表现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表现折射在绘画作品中,又有丰富的外在表象。中国的先民们享受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安闲惬意的生活,然而几千年的时空如白驹过隙,今天的我们苦恼于时代的紧迫感带来的压力。其实日月星辰没有变,变的是我们自己。让我们打开千百年前的美丽画卷,找寻内心的“和”,找寻我们自己。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一、和之存
  • (一) 画面氛围的和谐美
  • 1. 和亲题材
  • 2. 时空之和
  • (二) 线条的和谐
  • 1. 线之和美
  • 2. 皴法的和谐美
  • (三) 水墨和
  • 1. 水之德
  • 2. 墨之道
  • 3. 水墨和
  • 二、和之成
  • (一) 中国传统绘画内容中“和”的形成
  • 1. 中国早期绘画中的“和实生物”原则
  • 2. 中国传统绘画战争场面中“和”的实现
  • (二) 中国传统绘画构成要素中“和”的形成
  • 1. 点与线
  • 2. 线的对立与统一
  • (三) 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表现中“和”的形成
  • 1. 同类成和——壁画中的调和色
  • 2. 近似成和——山水画中的青绿色应用
  • 三、和之源
  • (一) 中和之德
  • 1. 人与物和
  • 2. 宁和求趣
  • 3. 中和之德
  • (二) 和生之道
  • 1. 阴阳生和
  • 2. 玄一为和
  • 3. 和生之道
  • (三) 缘和之悟
  • 1. 和静之境
  • 2. 悲隐不和
  • 3. 缘和之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论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