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充填开采顶板安全问题分析

分层充填开采顶板安全问题分析

一、分层充填采矿法顶板安全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学朋[1](2021)在《碱化水稻秸秆基尾砂胶结充填体动静力学性能演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深部岩石力学与开采理论”项目,致力于创新与发展深部岩石力学和开采理论,其中充填采矿法是深部资源开采的首选采矿方法之一。深部开采面临高地应力、高岩爆问题,致使充填体的力学特性研究是矿山充填领域重要内容之一。通常,以水泥为胶凝剂制备的充填体存在脆性高、抗裂性能差的缺点。植物纤维作为一种低成本、来源广的废弃物在水泥基材料方面研究广泛,但在矿山充填领域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致力于探索一种掺碱化水稻秸秆(Alkaline rice straw,ARS)的尾砂胶结充填体(Cemented tailings backfill,CTB)的动静力学特性,以期获得完整性较好、强度较高的充填体,同时为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的环境友好型处置提供新思路。本文基于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掺不同长度和含量ARS的充填料浆开展了流动性测试;从准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出发,针对掺不同长度和含量ARS的CTB开展了力学特性研究,借助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 ray diffraction,XRD)探明了ARS改善充填力学性能的作用机理。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针对ARS应用于矿山充填的工程建议与改进的充填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成果如下:(1)利用坍落度测试分析了掺不同长度和含量ARS的充填料浆流动性能。结果表明,掺ARS的充填料浆坍落度略微降低,坍落度最大仅减小5.6%。坍落度与ARS含量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当ARS含量相同,ARS长度与坍落度之间无明显函数关系。(2)从宏观上研究了掺不同长度和含量ARS的CTB抗压强度的演化规律,由此获得了ARS长度和含量与充填体抗压强度之间存在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随着ARS长度由3mm增加至15mm,充填体抗压强度先增加再减小,12mm为最佳长度,在28d养护龄期抗压强度最大提高14.7%;ARS含量由0.1%增加至0.4%,抗压强度逐渐减小。此外,ARS提高了充填体的峰后残余强度以及韧性;当ARS长度为12mm时,充填体破坏后完整性更高。结合SEM和XRD分析,揭示了ARS影响充填体抗压强度的作用机理。(3)探索了ARS长度和含量对CTB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ARS长度和含量与充填体抗拉强度之间仍然存在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且12mm长度为最佳长度。随着ARS含量增加,抗拉强度逐渐增加。在7、14与28d养护龄期,掺ARS的充填体抗拉强度最大提高率分别为27.9、21.5、33.9%。ARS提高了充填体峰值应变,有利于延缓充填体发生拉伸破坏的时间。(4)基于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测试结果,固定ARS长度为12mm,开展了掺不同含量ARS的CTB动态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在单轴单次冲击下掺与未掺ARS的充填体均具有显着的应变率强化效应,且掺ARS的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普遍提高。随着ARS含量逐渐由0%增加至0.4%,充填体的动态抗压强度先增加再减小,ARS最佳含量为0.3%。建立了适用于掺ARS的CTB的动态损伤本构模型,分析了ARS影响下充填体动态损伤演化规律。此外,探讨了循环冲击荷载下掺ARS的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形态随冲击次数和ARS含量的演化规律。(5)依据室内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以嗣后充填采矿法、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以及房柱法中的矿柱回采为工程背景,提出了针对ARS应用于矿山充填实践的工程建议。同时,建立了针对ARS的改进的充填系统。

彭庚[2](2020)在《兴隆磷矿两步骤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安全环保要求不断严格和绿色矿山发展,充填采矿法应用越来越广泛。机械采矿、安全高效、节能降耗是充填采矿法的最主要的优势,和研究方向。矿体分为两步骤回采,然后对空场进行嗣后充填,这种方法较为适合地质构造较好、矿层厚4米以上矿体的开采。主要分两个步骤:一是矿柱回采后,制作人工矿柱,采用胶结充填,替代原本矿柱;二是矿房回采后,采用干式充填,在顶部浇筑,柔性接顶。使用此方法矿石回采率可以达到90%以上。这种采矿方法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胶结充填体的稳定性,胶结充填体的强度达到什么程度,稳定的胶结充填体形成的支撑框架,能否保证回采过程中的作业活动安全,是最为关键的。通过采用经验类比、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充填体强度参数;通过对开采过程进行三维数值分析,研究地压显现规律,确定采场结构参数;根据兴隆磷矿的现场条件,确定充填物料的来源,进行物料平衡计算;开展充填物料力学性质研究,确定充填物料配比;设计矿山充填方案,建立井下移动式充填系统;开展采矿快速掘进技术研究,提高采矿效率;对二步骤回采方案进行优化,采用人工胶结矿柱结合干式充填支撑空区。对兴隆磷矿采空区进行规划,根据充填采矿方法试验成果,进行矿山空区治理。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对试验采场范围和采空区范围进行安全监测监控,确保安全。兴隆磷矿在采用充填采矿法进行全层试采后,矿块综合回采率达到了87%,试验区域多回收矿石1.1万吨,远远大于设计之初75%的回采率,该项技术在兴隆磷矿实施达产后,可以提高回采率,每年预计可以多回采矿石4.8万吨,综合品位26%,平均售价280元/吨,企业每年可多增加经济收入1344万元,经济效益好。同时,相比较原采矿方法,可以盘活资源量8.7万吨,盘活资源量占年均消耗资源量的12%,资源提升效益显着。矿山目前保有储量约1000万吨,总预计可盘活资源量100多万吨,盘活资源量可多创造经济效益近2亿元。

李昊[3](2020)在《疆锋铁矿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疆锋铁矿Ⅱ号矿段460m采区矿体赋存标高为460~520m,矿体埋深为270~150m,埋深不大,矿体形态较为简单,矿体以磁性铁为主;矿体赋存产状与地层产状相近,倾向105°~162°,倾角74°~90°,单工程矿体厚度0.8m~18.65m,属于急倾斜薄~中厚矿体。本文以疆锋铁矿Ⅱ号矿段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研和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该采区矿体进行了开采技术评价,初选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机械化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进路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三种采矿方法。通过工艺分析、成本测算、经济比较,最终选定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作为Ⅱ号矿段460m采区采矿方法。根据矿体厚度以及围岩顶板稳固性情况,为了控制顶板及侧壁的暴露面积,参照以往的开采经验值,初选可能的矿房长度(15m、25m、35m、45m)。并通过Mathews稳定性图解法分别计算得出当矿房尺寸为15m、25m、35m、45m时,稳定状态和崩落状态条件下的极限跨度以及极限暴露面积。使用FLAC3D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得出采场矿房长度不宜大于35m。结合矿体顶板与侧壁的合理暴露面积,选定矿房长度为35m。根据模拟计算结果,矿房长度为35m时,矿柱尺寸从4m逐渐增大到8m,地表及矿柱位移量明显逐渐减小,而从8m增大到10m时,变化不大,为保护地表橡胶林,最终选定矿柱合适尺寸为8m。根据选定的采矿方法及确定的采场结构参数对Ⅱ号矿段460m采区460m中段一采场进行工业试验,从试验揭露的矿围岩稳固性情况来看,选定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的结构参数可以实现空场,满足出矿及充填的要求,因此选用的采矿方法与结构参数是合理可行的。本次采矿方法优选研究为疆锋铁矿深部采矿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指导性与实践性的经验。

石勇[4](2020)在《多矿脉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优化分析》文中认为由于传统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在多矿脉开采实际应用中,采矿顶板下沉量较大,为此提出多矿脉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优化分析。首先根据对多矿脉地质特征分析,对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采矿参数进行了优化,使开采参数可以符合多矿脉开采需求;然后根据多矿脉开采中对填充材料的物理性能需求,对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填充材料选择和配比进行了调整,以此完成多矿脉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优化。经实验证明,应用此次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采矿顶板下沉量明显小于优化前采矿方法。

甘泉[5](2020)在《多备急倾斜簿矿脉集群采矿方法及回采顺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贵金属矿床(如金、镍、钨等)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条件而形成条带薄矿脉群,该类矿床采用传统的薄矿脉开采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①难以采用大型机械化回采方法,导致产量小、开采效率低;②留设的间柱、顶柱、底柱难以回采,导致资源损失较多;③矿柱滞后回收导致上一阶段的开采作业无法及时结束,进而导致作业线长、多阶段同时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困难。为更高效、安全的开采急倾斜薄矿脉群,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多条平行急倾斜矿脉群的赋存条件,提出集群采矿理念,主要包括集群采矿方法设计,集群采矿方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多矿脉集群开采顺序研究,集群开采通风系统优化等,由于目前集群开采技术体系总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该理论的充实完善仍有许多工作要做。(2)对现有的采矿方法进行整理与归纳,设计两种集群采矿方法,方法一:深孔分段空场上向嗣后充填采矿法;方法二:浅孔水平分层上向连续充填采矿法。矿山实例表明,与原采矿方法(浅孔留矿法)相比,有效提高矿山机械化开采水平与回采效率,确保多矿脉同时回采时的安全有序。(3)基于集群开采理念,对浅孔水平分层上向连续充填采矿法顶板安全跨度进行了理论均算及数值模拟。采用厚跨比法、普氏压力拱法、荷载传递交汇线法、平板梁理论计算法、结构力学梁理论法进行公式推导,并引入安全系数,计算得出不同安全系数下的顶板跨度。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情况接近,采场顶板仅局部小范围存在岩块掉落。(4)针对多矿脉集群回采过程形成采场数目较多情况,提出了超前阶梯接续回采顺序,并对该回采顺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数值模拟表明,仅有局部塑性区拉应力出现在各个矿脉的充填体顶板位置,随着回采结束,回采过程塑性区主要位于矿脉群中央矿体上。工程实例表明,观测点最大围岩变形约为2.9mm,可满足矿山安全回采规范,且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的结果规律基本一致,超前阶梯接续回采顺序可满足薄矿脉群的安全高效回采。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为急倾斜薄矿脉群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新理念,为今后同类型矿山开采提供借鉴与经验。

王开杰[6](2020)在《金川东部贫矿蜂巢式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川矿区东部贫矿开采研究,关系到金川本部贫矿开采能否经济可行,是金川做强做大做优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通过开展金川东部贫矿矿区地质、矿床地质、岩石力学和矿区地应力等资源调查研究,结合蜂巢结构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确定回采工艺参数,运用ANSYS软件和FLAC3D耦合建模完成原岩应力、开采-充填顺序、采场参数等数值模拟,得到区域应力、应变、位移、塑性区、充填体强度等关键参数,确定最佳回采设计方案并提出建设衔接方案,完成采矿方法技术经济与生产能力分析。通过蜂巢式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研究应用,能科学合理地安全回采金川矿区东部贫矿资源,较好的解决了国内地下有色金属矿山中矿岩破碎、稳固性差的厚大矿床开采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孙宇超[7](2020)在《某矿山崩落法采矿对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某矿山原采用上、下双中段同时回采的下向水平分层胶结充填法进行采矿,后因采矿条件发生变化上部中段需改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下部中段继续沿用原胶结充填法,从而在井下形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与胶结充填法协同开采的复杂局面。上部中段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过程中,必然导致整个采区地应力场发生重新分布并可能对下部中段胶结充填采场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限于生产组织难度及产能压力,充填采场在回采过程中通常同时对若干条进路进行回采后再集中进行充填,因此充填采场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出现成片的相邻非连续采空区,这种作业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充填采场的失稳风险。因此,研究上部中段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对下部胶结充填采场稳定性的影响、充填采场相邻非连续采空区的稳定性及其失稳风险防控措施,不仅对于实现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下部中段胶结充填采场的生产安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更是确保矿山崩落法与充填法安全高效协同开采的重要基础。首先,对影响下部中段胶结充填采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进行了研究及排序,得出影响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分为4个大类共12个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表明,4大类影响因素的权重分配为:采区地压B2>充填体性质B1>爆破振动影响B3>其他因素B4;12个因素排序结果为:崩落法开采诱发的应力重分布C4>充填体力学性质C3>充填采场顶板埋深C6>充填采场浅孔爆破振动C10>断层活动C11>充填采场采空进路数目C5>充填体内部缺陷C1>侧压系数C7>崩落法采场拉槽大爆破振动C8>充填体内部结构C2>充填时间C12>崩落法正排中深孔爆破振动C9。研究表明,上部中段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诱发的采场地应力重分布是影响下部充填采场稳定性最为关键的因素。针对这一结论,提出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如通过统筹协调崩落法与充填法的采矿顺序等减小二者采动压力叠加及爆破振动影响,以提升协同开采的安全性。其次,结合矿山实际开采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矿区崩落法与充填法协同开采过程中的采区应力变化情况,揭示了上部中段崩落法采矿引发的采场地应力变化规律及其对下部充填采场稳定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上部中段崩落法采矿起到了明显的卸压作用,显着降低了下部中段充填采场所承受的垂向荷载,崩落法采场四个分段回采结束后,下部胶结充填采场间柱的垂向压力降低了35%左右,这说明上部中段的崩落法采矿能够有效降低下部充填采场压力,有利于提升充填采场的稳定性。同时,在综合分析影响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采场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充填采场易出现成片相邻非连续采空区群的实际生产情况,提出一系列胶结充填法采场稳定性风险防控措施,如控制空区存留时间、实现即采即充、隔二采一以及加强监测等措施,以提高充填采场的作业安全性。最后,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整个采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全面、动态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上部中段崩落法与下部中段充填法协同开采过程中,微震系统所收集到的强微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崩落法采空区顶板以上,表明崩落法开采引发采区应力发生重分布导致空区顶板围岩发生开裂与冒落,而下部充填采场附近未监测到任何强微震事件,表明上部崩落法采矿未对下部充填采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充填采场处于稳定状态,实现了崩落法与充填法的安全高效协同开采。理论研究与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所得结论用于指导生产实际有助于矿山实现崩落法与充填法的安全高效协同开采,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矿山提供了参考依据。

付琛[8](2020)在《基于能量法的充填体下保安矿柱回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许久以来,在研究岩体的稳定性问题时,大多依靠经验或半经验的分析方法,用这种方法较难发现一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随着工程规模和复杂性的日益增大,这种依靠经验的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工程实际需要,难以有效解决岩体工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在岩土和地下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岩石力学问题是需要确定开挖前后的应力和位移及其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化,以便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然而已有的理论往往只能解决圆形或椭圆形等简单孔周应力场和位移场,对于几何形状复杂的孔洞如采场问题只能用数值模拟方法来近似求解。而能量法可以忽略巷道形状的影响,在处理形状复杂的采场应力应变问题有很大优势。本文结合三鑫金铜矿鸡冠咀矿区-370m水平充填体下顶柱回采项目,不同于以往通过监测应力和位移来进行采场采掘优化,而是通过能量分析角度,以能量法来进行采场分析。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12#采场采掘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并得出一下结论:(1)提出了基于能量释放率、局部能量释放率、破损区、位移和应力的高地应力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克服了以往评价指标在综合预测高地应力下洞室群围岩多种破坏模式方面的局限性。(2)应用ANSYS和FLAC3D软件数值模拟,分析了12#采场隔离矿柱回采前的应力分布情况与位移应变变化规律。并分析可知当留设较小厚度的护壁矿体时,护壁处应力集中,最大压应力较大,导致护壁被压裂破坏,集中的应力得到释放,应变速率较大,导致留设较小厚度护壁矿体时矿房最大水平位移大于不留设护壁矿体时矿房最大水平位移。护壁矿体厚度大于0.6m左右时,护壁矿体厚度越厚,矿房最大水平位移越小。(3)通过将-370m中段顶柱及间柱回采优化方案的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照可知,两者在位移、应力的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且变化值通过相似比转换后基本吻合,这表明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即采用优化方案进行回采顶柱及间柱理论上安全可靠,同时得出了在回采间柱过程中第二层矿房开挖步骤及在回采顶柱过程中一层三步骤回采是整个残矿回采过程中相对不稳定的步骤,矿山在实际回采过程中需加强对这两个步骤的安全监测工作。

龙周彪[9](2020)在《姑山矿露转井安全开采境界顶柱合理厚度与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露天转井工开采是矿山企业开发更深部资源的重要方法,利用尾砂回填废弃露天矿坑不仅为地下矿体开采产生的尾砂处理提供了排放空间,也为实现矿坑范围内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提供了条件,对于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本文以马钢集团姑山铁矿露天转井工开采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研究方法,对露天转井工开采境界顶柱安全厚度和矿坑边坡稳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本文研究,对矿坑尾砂回填条件下露天转地下开采引发的采场及边坡围岩扰动效应,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对露天矿山企业利用露转井方式开采深部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本文主要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分别基于矿体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体长期稳定和开采过程单个进路顶板安全,分析了露转井开采境界顶柱受力状态,建立了境界顶柱弹性地基梁模型和梯度荷载悬臂梁模型,计算得出不同充填参数和进路跨度条件下境界顶柱临界安全厚度的理论值。(2)基于Surfer和ANSYS过度平台的方法建立复杂的姑山铁矿三维地质模型,并导入FLAC3D软件进行尾砂回填条件下的露天转井工开采数值计算,分析了采矿进路跨度及采空区充填参数对境界顶柱临界安全厚度的影响。通过围岩塑性区、应力场及位移场变化的综合判断,分别得出不同进路宽度、不同采空区充填体弹性模量条件下对应的境界顶柱临界安全厚度数值模拟结果。综合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获得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境界顶柱临界安全厚度。(3)根据露天矿坑改建成尾矿库容量与地下矿体各中段开采年限,将姑山铁矿露转井开采进行了阶段划分,通过各阶段数值模拟得到露天转井工开采对矿坑边坡围岩动态扰动规律以及尾砂回填作用的影响。(4)根据边坡岩体位移特性,得出尾砂回填下的露天转井工开采引起的边坡岩体移动是一种复合型的移动方式结论,其移动兼具滑移和沉降共同特征,是沿边坡滑动位移WL、指向地下采空区位移WD和尾砂回填引起的边坡位移WS三者叠加作用的矢量和。根据边坡不同空间位置岩体移动特征的差异,得出露天转井工开采矿坑边坡呈现出滑移—塌陷复合型潜在破坏模式。通过强度折减法分析计算,得到姑山铁矿露天转井工开采矿坑边坡能够基本保持稳定的结论,并且利用尾砂回填露天矿坑将有利于地下矿体开采时的边坡稳定。该论文有图57幅,表18个,参考文献108篇。

任红岗[10](2020)在《宜昌磷矿开采多因素影响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宜昌磷矿由于构造断裂和节理裂隙发育、地形结构复杂多样、矿岩破碎且稳定性差等特点,传统的采矿工艺开采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顶板垮塌、边帮垮落灾害频发;空区塌陷、地表开裂现象不断出现;山峰崩塌、山体滑坡时有发生;采空区引起较强烈的地压活动日益频繁。大量矿井废水携带含有磷的悬浮物排入地表水体,引起水体富养化,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综合评价等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工作。(1)系统分析了宜昌地区破碎磷矿体节理裂隙、三轴压缩力学性质,建立了三轴压缩等效耦合损伤变量模型,研究不同围压作用下岩体损伤特性,揭示了破碎岩体节理裂隙、围压大小、损伤特性、力学强度相互影响关系。针对破碎岩体参数对采场稳定性的敏感性大的问题,采用正交-灰关联评价模型(OED-GRA),研究岩体参数与采场稳定性之间的影响程度,并获得Hoek-Brown准则岩体性质参数与Mohr-Coulumb准则岩体力学参数之间的关联度,避免因岩体参数取值偏差而造成采场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偏离。(2)针对宜昌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应力反演数据精准度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函数叠加的多元回归分析法,反演数据更贴近工程实际,避免了单一类型函数回归的拟合度差、偏离度大等问题。基于3Dmine-MIDAS-FLAC3D软件耦合建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矿区整体模型,利用Fish编制多元函数回归方程应力加载程序,实现了对随深度非线性变化的应力加载。在复杂地形结构和应力环境下,模拟分析空场法、充填法不同推进顺序下变形及应力分布特征,揭示复杂地形下采动影响模式、覆岩移动、破坏形式等规律,优化开采方案、回采顺序。(3)基于宜昌磷矿采空区群特点,系统构建了顶板和矿柱为一体的三维空间力学模型,引入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相关理论,推导出三种边界条件下顶板中心下沉挠度的曲线方程。综合运用突变和蠕变理论,从能量转化角度阐明采空区群系统发生突变发生机理,建立了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失稳计算流程,导出了采空区群顶板蠕变微分方程,实现了对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失稳规律和稳定时限的精确预测,通过实例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此外,全面分析了影响采空区群系统稳定性的主控因子,通过调节影响因子参数,可预测控制采空区群系统稳定性,为优化采场参数、寻找最佳充填时机、采空区群系统稳定性控制及安全隐患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可靠依据。(4)针对复杂条件下采矿方案多属性决策中指标集所具有的关联度多样性、区间模糊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IVIFE-SPA-TOPSIS综合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基于区间模糊熵和集对分析理论,运用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对评价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量化了评价集同、异、反三个角度之间的关联度,引入博弈论对权重确定方法进行了优化,兼顾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此外,该模型还将灰色关联理论与改进的TOPSIS模型结合起来,既能反映数据序列之间的位置逼近关系,又可反映数据序列间形态的差异关系。通过实例分析,统筹考虑采场结构参数决策因素的区间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实现了评价决策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统计数据与经验理论相结合、系统思维与层次结构相结合,确定了采场结构参数多属性方案的等级,求得评价指标与正理想解的贴近度,获得最优的采场参数方案。(5)为了解决在开采过程中顶板垮落、采空区垮塌、含水层破坏、水环境污染、资源回采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双向分层条式嗣后充填采矿法,对上采、控顶、护帮、下采、充填、接顶六大工序进行改进和优化。采场回采和支护之后,采用分层级、多介质、多方式耦合充填技术,优化充填、接顶、挡墙等施工工艺,提高充填效果、效率、效益。在块石充填工艺环节,为解决充填施工耗时、耗资,且安全性差等系列问题,提出采用模袋式充填、点柱式接顶等措施,实现安全、高效、经济开采。此外,对宜昌磷矿采矿方法对含水层破坏影响分析,提出开采对水文环境影响的综合控制措施,减轻矿区环境压力,增加磷矿开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二、分层充填采矿法顶板安全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层充填采矿法顶板安全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碱化水稻秸秆基尾砂胶结充填体动静力学性能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准静态荷载下CTB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外加剂对CTB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1.2.3 植物纤维在水泥基材料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
        1.2.4 动态荷载下充填体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性能测试分析
    2.1 试验材料及特性
        2.1.1 试验材料制备与测试
    2.2 CTB试样的制备
        2.2.1 实验方案
        2.2.2 试验过程
    2.3 充填料浆的流动性测试
        2.3.1 坍落度测试过程
        2.3.2 ARS含量对充填料浆坍落度的影响
        2.3.3 ARS长度对充填料浆坍落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RS对 CTB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3.1 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测试
        3.1.1 试验设备
        3.1.2 试验方法和方案
    3.2 ARS对 CTB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3.2.1 ARS长度的影响
        3.2.2 ARS含量的影响
        3.2.3 ARS长度和含量对充填体抗压强度的耦合影响
    3.3 掺ARS的 CTB应力-应变行为与韧性特征
        3.3.1 抗压强度测试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3.3.2 韧性特征
    3.4 掺ARS的 CTB破坏形态
    3.5 ARS与 CTB基体的微观作用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RS对 CTB抗拉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4.1 充填体抗拉强度测试
        4.1.1 试验设备
        4.1.2 试验方法和方案
    4.2 ARS对 CTB抗拉强度的影响
        4.2.1 ARS长度的影响
        4.2.2 ARS含量的影响
        4.2.3 ARS长度和含量对充填体抗拉强度的耦合影响
    4.3 充填体抗拉强度测试应力-应变行为和破坏模式分析
        4.3.1 抗拉强度测试应力-应变曲线
        4.3.2 充填体抗拉强度测试破坏模式
    4.4 ARS改善充填体抗拉强度微观作用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掺ARS的 CTB动态力学性能响应
    5.1 掺不同含量ARS的 CTB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5.1.1 试验设备
        5.1.2 试验方法
    5.2 SHPB单次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5.2.1 单次冲击荷载下充填体应变率效应
        5.2.2 ARS含量对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的影响
        5.2.3 单次冲击下充填体动态应力-应变曲线
        5.2.4 单次冲击下充填体破坏形态
    5.3 单次冲击下掺ARS的 CTB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5.3.1 构建动态本构模型
        5.3.2 损伤本构模型验证
        5.3.3 单次冲击下充填体动态损伤演化特性
    5.4 循环冲击荷载下充填体动态力学特征分析
        5.4.1 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特征
        5.4.2 循环冲击下充填体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5.4.3 循环荷载下充填体破坏形态
    5.5 冲击荷载下ARS与充填体基体的微观作用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对ARS应用于矿山充填实践的工程建议
    6.1 矿山充填技术的演化和现状以及改进的充填系统的建立
        6.1.1 矿山充填技术的演化和现状
        6.1.2 改进的充填系统的建立
    6.2 嗣后充填采矿法
        6.2.1 嗣后充填采矿法概述
        6.2.2 嗣后充填采矿法面临的风险
        6.2.3 ARS应用于嗣后充填采矿法的工程建议
    6.3 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
        6.3.1 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概述
        6.3.2 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面临的风险
        6.3.3 ARS应用于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的工程建议
    6.4 房柱法中的矿柱回采
        6.4.1 房柱法中的矿柱回采概述
        6.4.2 针对ARS应用于人工矿柱的工程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兴隆磷矿两步骤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引言
    1.2 充填采矿法研究现状
        1.2.1 采矿法分类
        1.2.2 充填采矿法
        1.2.3 两步骤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法
    1.3 胶结充填体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地质调查与矿岩力学试验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自然地理特征
    2.2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区构造
        2.2.4 水文地质
    2.3 采矿工艺
        2.3.1 回采工艺
        2.3.2 充填工艺
    2.4 岩石力学参数
        2.4.1 矿石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2.4.2 三轴强度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步骤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方案
    3.1 胶结充填系统
        3.1.1 胶结充填物料
        3.1.2 胶结充填物料配比研究
        3.1.3 结论
    3.2 胶结充填方案确定
        3.2.1 充填系统方案
        3.2.2 井下移动式泵送充填系统
        3.2.3 两步骤充填
    3.3 胶结充填施工工艺
        3.3.1 采场充填准备
        3.3.2 采场充填作业
    3.4 地压监测
        3.4.1 地压监测方案
        3.4.2 地压监测方案优化研究
    3.5 顶板支护方案
        3.5.1 加固顶板支护
        3.5.2 顶板支护施工
    3.6 人工点柱支撑空区方案研究
第4章 两步骤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方案的应用
    4.1 采空区干渣充填施工方案
        4.1.1 采空区现状
        4.1.2 干渣充填的目的
        4.1.3 充填布置
        4.1.4 施工组织
        4.1.5 技术要求及安全措施
    4.2 技术创新成果
    4.3 成果应用及经济效益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疆锋铁矿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废开采技术
        1.2.2 大规模采矿技术
    1.3 采矿方法优选及结构参数确定
        1.3.1 采矿方法优选
        1.3.2 采场结构参数确定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1 矿区及矿床地质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2.1 矿体赋存特征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2.3 工程地质条件
        2.2.4 环境地质条件
        2.2.5 外界制约条件
    2.3 工业指标
    2.4 保有资源储量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Ⅱ号矿段460m采区采矿方法选择研究
    3.1 开采范围及开采对象
    3.2 疆锋铁矿岩石力学特征
        3.2.1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3.2.2 矿体顶底板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3.3 采矿方法比选
        3.3.1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3.3.2 机械化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3.3.3 进路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3.3.4 矿石损失率及废石混入率
        3.3.5 采准与切割工程量
        3.3.6 采矿方法比选结果
        3.3.7 推荐采矿工艺生产能力计算
    3.4 开拓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场嗣后充填法结构参数初选与优化
    4.1 现场地质调查
        4.1.1 岩体结构调查
        4.1.2 结构面调查分析
    4.2 基于Mathews稳定性图解法的采场结构参数初选
    4.3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正交试验设计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4 采场参数确定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现场工业试验采场设计与应用
    5.1 矿山建设现状
    5.2 试验采场分段地质概况及采场布置
    5.3 460m中段一盘区一采场试验采场设计
        5.3.1 采矿方法
        5.3.2 采场结构参数
        5.3.3 采准工程布置及顶板管理
        5.3.4 回采顺序
        5.3.5 回采工艺
        5.3.6 充填工艺
    5.4 采矿方法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附图

(4)多矿脉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矿脉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优化设计
    1.1 多矿脉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参数优化
    1.2 多矿脉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填充材料优化
2 实验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结果分析
3 结束语

(5)多备急倾斜簿矿脉集群采矿方法及回采顺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集群理论与集群采矿方法
        1.2.2 矿床开采数值模拟技术
        1.2.3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集群开采理念与集群采矿方法设计
    2.1 集群开采理念的提出
    2.2 集群开采理念与现有开采理念的关系
    2.3 集群开采技术体系设计
    2.4 集群采矿方法设计
        2.4.1 集群采矿方法适用条件与特点
        2.4.2 深孔分段空场上向嗣后充填采矿法设计
        2.4.3 浅孔水平分层上向连续充填采矿法设计
    2.5 集群采矿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5.1 采场出矿能力
        2.5.2 采场生产能力与工效
        2.5.3 采场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6 本章小结
3. 集群开采顶板安全跨度计算及模拟分析
    3.1 集群开采顶板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影响因素
        3.1.1 顶板破坏模式
        3.1.2 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
    3.2 采场顶板力学模型
        3.2.1 采场顶板力学模型确定
        3.2.2 安全系数法基本原理
    3.3 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3.4 顶板安全跨度计算
        3.4.1 平板梁理论法
        3.4.2 荷载传递交汇线法
        3.4.3 采矿厚跨比法
        3.4.4 普氏地压理论法
        3.4.5 结构力学梁理论法
    3.5 顶板安全跨度计算结果分析
    3.6 集群采矿法顶板跨度数值模拟验证
        3.6.1 集群采矿法采场模型建立
        3.6.2 集群采场顶板位移应力塑性区云图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集群回采顺序数值模拟研究
    4.1 FLAC3D数值模拟流程
    4.2 集群回采顺序提出依据
    4.3 集群回采顺序说明
    4.4 集群回采模型
        4.4.1 基本假设
        4.4.2 数值模拟参数选取值
        4.4.3 模型建立
    4.5 集群回采数值模拟
        4.5.1 初始状态下的模型数值模拟
        4.5.2 采场集群数量数值模拟
        4.5.3 完全回采数值模拟
    4.6 本章小结
5 实例研究
    5.1 矿山地质情况
    5.2 集群采矿方法设计
        5.2.1 采场布置
        5.2.2 采场通风
        5.2.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3 集群采场顶板安全跨度
    5.4 集群回采顺序
        5.4.1 集群回采位移监测工程布置
        5.4.2 回采过程位移监测结果
        5.4.3 集群回采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致谢

(6)金川东部贫矿蜂巢式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目的及问题陈述
        1.1.2 文献评论
        1.1.3 研究框架及评论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3 论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开采技术条件及岩石力学研究
    2.1 矿区简介
        2.1.1 位置及资源储量
        2.1.2 矿区生产现状
    2.2 矿区地质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矿床地质
        2.3.1 矿床类型
        2.3.2 矿体特征
        2.3.3 矿区水文地质
    2.4 岩石力学
        2.4.1 矿岩物理性质参数
        2.4.2 矿岩力学特性
        2.4.3 岩体结构面及结构特征
        2.4.4 矿区工程地质评价
    2.5 矿区地应力
        2.5.1 地应力测量结果综述
        2.5.2 现场应力测量结果
第三章 蜂巢式采矿方法研究
    3.1 采矿方法概述
        3.1.1 蜂巢式采矿方法
        3.1.2 采矿方法衔接方案
    3.2 采场结构及回采顺序
        3.2.1 采场结构及布置形式
        3.2.2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3.2.3 回采顺序
    3.3 回采工艺研究
        3.3.1 方案一:充填、出矿道分别布置于采场顶、底部的采矿工艺
        3.3.2 方案二:充填、出矿道合二为一,布置于采场底部
        3.3.3 方案三:充填、出矿道分别布置于采场中、底部的采矿工艺
        3.3.4 采场结构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3.4 凿岩
        3.4.1 凿岩设备
        3.4.2 凿岩方式比较
    3.5 装药
        3.5.1 装药设备
        3.5.2 炸药
        3.5.3 爆破方式
    3.6 切割
        3.6.1 切割天井
        3.6.2 切割槽
    3.7 出矿
        3.7.1 出矿设备
        3.7.2 出矿工艺
    3.8 充填
        3.8.1 充填制浆输送系统
        3.8.2 充填挡墙
        3.8.3 反压充填
    3.9 采场通风
        3.9.1 通风线路
        3.9.2 通风措施
        3.9.3 巷道布置
第四章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数值模拟
    4.1 回采方案设计
    4.2 模型建立及应力模拟
        4.2.1 基本假设
        4.2.2 几何模型
        4.2.3 力学参数
        4.2.4 原岩应力模拟
        4.2.5 开采-充填顺序
    4.3 蜂巢结构采矿数值模拟与进路式采矿数值模拟对比
        4.3.1 数值模拟的说明
        4.3.2 蜂巢结构采矿数值模拟
        4.3.3 进路式采矿数值模拟
        4.3.4 数值模拟结果比较
    4.4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4.4.1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2 最佳方案确定
    4.5 充填体强度优化
        4.5.1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2 优化结果
第五章 技术经济及生产能力分析
    5.1 采矿方法的技术经济分析
        5.1.1 蜂巢结构采矿法工业试验三阶段采场结构参数的说明
        5.1.2 凿岩、爆破、装药、出矿成本分析
        5.1.3 掘进成本分析
        5.1.4 充填成本分析
        5.1.5 其他各项成本
        5.1.6 采矿直接成本合计
    5.2 蜂巢充填法采场生产能力
    5.3 矿山生产能力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某矿山崩落法采矿对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2.2 国内外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1.2.3 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矿山生产及地质概况
    2.1 矿山地质条件
        2.1.1 矿山工程地质条件
        2.1.2 矿山水文地质条件
        2.1.3 矿床地质条件
        2.1.4 矿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2.2 矿山开采现状
    2.3 矿山地应力分布特征
    2.4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下部胶结充填法采场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权重分析
    3.1 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现状分析
    3.2 影响因素的选取
    3.3 各影响因素的特点及理论分析
        3.3.1 充填体力学性质及结构特征
        3.3.2 采区地压
        3.3.3 爆破振动影响
        3.3.4 其他因素分析
    3.4 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3.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3.4.2 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3.5 协同开采过程中充填采场稳定性控制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崩落法开采对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型的建立
    4.2 模拟工况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4.2.1 模拟工况的设定
        4.2.2 初始条件的设定
    4.3 监测点的布置
    4.4 下部胶结充填采场间柱强度的确定
    4.5 下部胶结充填体最大主应力分析
    4.6 下部胶结充填体最小主应力分析
    4.7 下部胶结充填体垂直应力分析
    4.8 下部胶结充填体水平应力分析
    4.9 非连续采空区间柱受力分析
    4.10 本章小结
5 下向胶结充填法采场稳定性风险防控措施
    5.1 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的安全隐患
    5.2 影响胶结充填采矿法采场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5.2.1 采场压力
        5.2.2 胶结充填体强度及稳定性
        5.2.3 采场空间状态
    5.3 下部胶结充填体及非连续采空区的状态分析
    5.4 下向胶结充填法采场稳定性风险防控
        5.4.1 采场胶结充填体的状态分析
        5.4.2 采场稳定性风险防控
    5.5 本章小结
6 采场稳定性的微地震监测研究
    6.1 微震监测设备的现场安装
    6.2 微地震监测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能量法的充填体下保安矿柱回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保安矿柱回采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基于能量法的矿山开采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工程背景与能量法理论
    2.1 工程概况
    2.2 矿区赋存及地质概况
        2.2.1 矿床地质
        2.2.2 水文地质
        2.2.3 围岩蚀变
        2.2.4 矿石性质
    2.3 矿山采矿方法
        2.3.1 采矿方法的选择
        2.3.2 采矿方法的分类
    2.4 顶底、间柱与充填体间的作用机理
    2.5 回采工艺及设备选择
        2.5.1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2.5.2 浅孔留矿嗣后充填法
        2.5.3 采掘设备
    2.6 能量法岩体失稳理论
        2.6.1 工程岩体系统破坏失稳的能量突变准则
        2.6.2 采场开挖前后系统能量突变准则的建立
第3章 顶柱回采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数值模拟方法选择
    3.3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分析
        3.3.1 矿岩模拟参数选取
        3.3.2 数值模拟物理力学参数
        3.3.3 建立数值模型及模拟方案
    3.4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4.1 位移分析
        3.4.2 应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顶柱回采现场试验
    4.1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4.2 试验与数据采集
        4.2.1 试验采场的施工设计
        4.2.2 试验监测设备
        4.2.3 试验测试数据及分析
    4.3 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姑山矿露转井安全开采境界顶柱合理厚度与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露天转井工开采技术条件及开采方法分析
    2.1 矿区概况
    2.2 露天转井工开采技术条件
    2.3 井工采矿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露天转井工开采境界顶柱合理厚度研究
    3.1 境界顶柱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2 境界顶柱破坏模式分析
    3.3 境界顶柱厚度理论计算
    3.4 境界顶柱厚度数值模拟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露天转井工开采边坡稳定性研究
    4.1 露天转井工开采围岩扰动规律研究
    4.2 露天转井工开采边坡岩体移动规律研究
    4.3 露天转井工开采边坡岩体移动机理及破坏模式分析
    4.4 露天转井工开采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宜昌磷矿开采多因素影响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和选题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岩体参数特性研究现状
        1.2.2 初始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2.3 采场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现状
        1.2.4 采场支护与充填技术研究现状
        1.2.5 采场结构参数综合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宜昌磷矿力学损伤特性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2.1 破碎岩体特征调查与分析
        2.1.1 节理裂隙测绘调查理论与方法
        2.1.2 结构面测绘调查与分析
    2.2 破碎岩体力学试验及特性研究
        2.2.1 破碎岩体力学试验
        2.2.2 破碎岩石力学特性
    2.3 岩体损伤特性分析
        2.3.1 岩体耦合损伤变量
        2.3.2 岩体损伤规律特性
    2.4 破碎岩体参数对采场稳定性敏感性分析
        2.4.1 敏感性OED-GRA评价模型
        2.4.2 不同强度准则的岩体参数变换
        2.4.3 基于OED-GRA评价模型的岩体参数敏感性分析
        2.4.4 岩体参数对采场稳定性敏感性特征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影响分析
    3.1 断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3.1.1 断层构造与主应力场关系
        3.1.2 断层发生前后应力变化关系分析
    3.2 复杂地形条件下地应力多元函数回归
        3.2.1 函数叠加多元回归分析原理
        3.2.2 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数据分析
        3.2.3 地应力多元函数回归应用
        3.2.4 复杂地形下三维应力场反演分析
    3.3 复杂地形条件下采动影响规律分析
        3.3.1 地形地层数值模型建立
        3.3.2 顺逆坡采动影响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宜昌磷矿采空区群系统突变蠕变失稳机理研究
    4.1 采空区群顶板-矿柱系统力学模型
        4.1.1 力学模型构建
        4.1.2 挠度曲线方程
    4.2 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及失稳机制
        4.2.1 突变理论分析
        4.2.2 采空区群系统势函数构建
        4.2.3 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失稳分析
        4.2.4 采空区群系统蠕变失稳分析
    4.3 采空区群系统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4.3.1 影响因子对顶板下沉位移影响
        4.3.2 影响因子对临界点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多因素影响下采场参数IVIFE-SPA-TOPSIS综合优选
    5.1 构建IVIFE-SPA-TOPSIS评价模型
        5.1.1 区间直觉模糊熵(IVIFE)
        5.1.2 集对分析理论(SPA)
        5.1.3 IVIFE-SPA-TOPSIS模型
    5.2 博弈论的指标权重确定模型
        5.2.1 主观法确定指标权重
        5.2.2 客观法确定指标权重
        5.2.3 博弈论确定指标综合权重
    5.3 采场参数综合评价
        5.3.1 采场参数方案
        5.3.2 制定评价指标
        5.3.3 量化定性指标
        5.3.4 确定方案等级
        5.3.5 各指标多属性权重
        5.3.6 区间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
        5.3.7 评价模型优越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多因素影响下宜昌磷矿开采优化技术研究
    6.1 宜昌磷矿区域地质地形特征
        6.1.1 宜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6.1.2 磷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分析
        6.1.3 宜昌磷矿区域地形地貌
    6.2 磷矿采场围岩破坏形式及影响特征
        6.2.1 矩形采场围岩破坏力学模型
        6.2.2 宜昌磷矿采场围岩破坏形式
        6.2.3 开采对含水层破坏及影响
    6.3 宜昌磷矿开采优化技术研究
        6.3.1 双向分层条式嗣后充填采矿法
        6.3.2 预控顶护帮综合技术研究
        6.3.3 多介质耦合充填技术工艺
        6.3.4 开采对水文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
    6.4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6.4.1 采场结构参数研究
        6.4.2 采场开采顺序分析
        6.4.3 耦合充填技术模拟分析
        6.4.4 充填接顶方式模拟优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分层充填采矿法顶板安全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碱化水稻秸秆基尾砂胶结充填体动静力学性能演化机制研究[D]. 宋学朋.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兴隆磷矿两步骤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方案研究[D]. 彭庚.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3]疆锋铁矿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选研究[D]. 李昊.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多矿脉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优化分析[J]. 石勇. 中国金属通报, 2020(09)
  • [5]多备急倾斜簿矿脉集群采矿方法及回采顺序研究[D]. 甘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金川东部贫矿蜂巢式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研究[D]. 王开杰. 兰州大学, 2020(04)
  • [7]某矿山崩落法采矿对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孙宇超.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基于能量法的充填体下保安矿柱回采研究[D]. 付琛.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9]姑山矿露转井安全开采境界顶柱合理厚度与边坡稳定性研究[D]. 龙周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宜昌磷矿开采多因素影响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D]. 任红岗.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分层充填开采顶板安全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