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论文摘要

纵观中国舞史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及文化流变的相对复杂性(南宋以后,传统古典舞已渐渐融入戏曲而失去独立品格),现时存在的“中国古典舞”,乃是今人对中国传统古典舞蹈的复兴与再造。它启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故此,我们在“中国古典舞”前冠之以“当代”二字。 该舞种的形成(内涵与外延)基于三个层面:“继承了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的精粹,提炼了东方神韵的审美特质,借鉴了西方舞蹈体系化构建的经验……”(见正文第1页)这一界定揭示了“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本质属性及其所具有的多层次概念和动态化发展态势。此为本文所要遵循的理论前提。 追溯当代“中国古典舞”复兴与再造的过程,它肇始于新中国文艺事业建设初期对中国传统舞蹈训练课程之需求,并在追求教学体系化构建的长期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经历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目前它已初步构建成以基训、身韵、教学法、教学舞目及舞蹈创作为主体——各组成部分互动的——学科教学体系;拥有了一系列教学体系化的阶段性成果,以及直接反映教学成果的尖端人才。在此期间许多亲历者、研究者都从不同方面对之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阐释,各家(学派)有争鸣,也不乏独到的见解。这些宝贵的学术思想和成果,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与中国古典舞成果丰富的教学实践相比,学科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诸多代表人物(含流派)的见解及其丰硕成果,以及发展中的经验得失,至今尚无系统梳理及全面整合性的论述。本文拟承担这样的任务,从这个角度上,希望具有填补空白的开拓意义。 本文的论述主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遵循导师倡导的“以事述人”与“以人传舞”两者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舞史观,对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构建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研究。注重文献收集,更注重口述历史的实证考察,对于不同阶段对学科建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含各流派)进行系列采访,从理论高度予以客观评价,以期勾勒出当代“中国古典舞”由发轫之初一堂看似寻常实乃意义重大的“训练课”,直至今日其教学系统化构建初步完成的发展脉络,真实而鲜活地再现这段史实,从中归纳、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经验。 二、学习和运用了舞蹈生态学之形态分析中因子分解、特征提取、舞畴、舞畴序列等科学方法,对应中国古典舞业已形成的“元素“、”主支干教材“等,对其形态特征、运动规律以及审美特质进行了层次分明、可操作性的科学分析。以求进一步印证其神韵上拥有的比较鲜明的东方文化审美特征,提升该舞种风格属性和文化传承理念的自觉意识。力争对“纯文字化”舞蹈动作形态的经验性描述有所突破。 三、对目前尚在发展、探索中的这一新型学科的体系化建构——包括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空间,作出前瞻性的思考与建议。虽然个人力量微薄、水平有限,但相信这将对学科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论文目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致谢
  • 摘要和关键词
  • Abstract and Keywords
  • 目录页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构建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构建的初级阶段
  • (一) “中国古典舞”概念的提出与其文化背景
  • (二) 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最初的探索(理论与实践)
  • (三)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之形成
  • 第二节 先驱们的主张与实践
  • (一) 崔承喜:创建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中国舞蹈艺术
  • (二) 叶宁:从东西方舞蹈比较中研究中国古典舞
  • (三) 王萍:对戏曲训练方式的再挖掘
  • (四) 张强:戏曲舞蹈、武术与中国古典舞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五) 李正一、唐满城:新舞蹈训练体系与艺术形式
  • (六) 高金荣:中国古典舞敦煌舞学派
  • (七) 孙颖:对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作语言与文化审美观念的全面反省
  • (八) 以“舞化”为主旨的思想升华
  •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化建构与完善的过程
  • (一) 中国古典舞本科教学初步筹备
  • (二)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创建与发展
  • (三) 基训课、身韵课在新时期的丰富与优化
  • 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的形态特征、运动规律以及审美特质阐释
  • 第一节 中国古典舞形态分析
  • (一) 动律元素分析
  • (二) 中国古典舞典型“舞畴”及“舞畴序列”形态描述
  • (三) 提取典型舞畴的“因子项”进行其形态特征分析
  • 第二节 中国古典舞与其他舞种之比较以及运动规律、审美特质阐释
  • (一) 中国古典舞与其他舞种之比较
  • (二) 中国古典舞运动规律分析
  • (三)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质简述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古典舞学科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确立传统审美特质的鲜明性
  • (一) 在传承中提炼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质
  • (二) 在比较中凸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质
  • (三) 在研究中创造和发展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质
  • 第二节 在流派互补中整合当代中国古典舞
  • 第三节 确立与完善当代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
  • 附录:参考文献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信息传递特征研究[J].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 [2].试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训练[J].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1(02)
    • [3].探究武术元素与中国古典舞的融合[J]. 智库时代 2020(11)
    • [4].论眼神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运用——以《点绛唇》为例[J]. 戏剧之家 2020(03)
    • [5].关于“新中国古典舞思潮”概念的探究[J]. 黄河之声 2020(01)
    • [6].新中国古典舞基本特征初探[J]. 黄河之声 2020(02)
    • [7].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及实施方案[J]. 当代音乐 2020(03)
    • [8].浅谈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建历程[J]. 戏剧之家 2020(11)
    • [9].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创作形象更迭与演进[J]. 舞蹈 2020(03)
    • [10].中国古典舞形式与审美特征分析——评《中国古典舞的形式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05)
    • [11].圆曲仰俯 圆之轨迹——翻身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独特审美特性[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0(02)
    • [12].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戏曲的继承与发展探讨[J]. 戏剧之家 2020(18)
    • [13].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探索与思考[J]. 黄河之声 2020(10)
    • [14].基于摄影微模块的舞蹈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以高校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为例[J]. 艺术评鉴 2020(12)
    • [15].浅谈中国古典舞《红豆》的艺术特色[J]. 戏剧之家 2020(23)
    • [16].含蓄内敛 气韵贯通——论中国古典舞的美学追求[J]. 文艺争鸣 2020(08)
    • [17].“身韵美学”的构建与中国古典舞的研究[J]. 黄河之声 2020(12)
    • [18].从云手展望中国古典舞之根性与发展之未来[J]. 大众文艺 2020(16)
    • [19].中国古典舞“袖舞”声声不息之势[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16)
    • [20].中国古典舞“剑舞”中的对立美学[J]. 大众文艺 2020(17)
    • [21].基于点线美视角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改革实践——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为例[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 [2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及其教学的影响[J]. 汉字文化 2020(16)
    • [23].中国古典舞中“形、神、劲、律”的美学意义及思考分析[J]. 中国民族博览 2018(11)
    • [24].中国古典舞中“收神”与“放神”之间的“三合”[J]. 艺术教育 2018(24)
    • [25].浅谈中国古典舞发力[J]. 艺术研究 2018(04)
    • [26].技术·技艺·艺术——谈技术技巧在中国古典舞剧目表演中的重要意义[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8(04)
    • [27].中国古典舞作品《且吟春语》的创作研究[J]. 艺术研究 2018(04)
    • [28].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重要性[J]. 艺海 2019(01)
    • [29].中国古典舞身韵在教学训练中的价值[J]. 艺术研究 2019(01)
    • [30].复兴文化记忆:中国古典舞创作的立场、路径与方法[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8(06)

    标签:;  ;  ;  ;  ;  

    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