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支气管动脉及右肋间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研究第一节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研究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112例中,BA清晰显示280支,其中右侧158支,左侧122支;BA的分支类型共9种,较为常见的是左右各1支(41.07%,46/112例)、右2支左1支(24.11%,27/112例)两种类型;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52.53%,83/158支)和降主动脉(38.61%,61/158支),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88.52%,108/122支),异位起源的BA共20支(7.14%),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BA共干(24.29%,68/280支)。源自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侧壁和前壁最多,源自降主动脉的左BA和共干均以前壁最多。BA开口主要平对T5~T6水平,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降主动脉段BA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右侧为98.70°,左侧为105.12°。BA沿左右主支气管走行方式多样,右BA源自右肋间后动脉者,大多沿右主支气管后壁走行(45/83支,54.22%)或同时行经右主支气管的后壁及下壁(25/83支,30.12%);右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越过气管隆突下方沿右主支气管下壁走行(48/61支,78.69%);左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51/108支,47.22%)或同时行经左主支气管的多个壁(36/108支,33.33%)。结论:64层螺旋CTA可以有效评价BA的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BA栓塞治疗咯血、BA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重要解剖依据。第二节右肋间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研究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右肋间支气管动脉三维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解剖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对13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的病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右支气管动脉及肋间后动脉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68.9%(91例)右支气管动脉源自肋间后动脉,除1例与左侧第4肋间后动脉共干外,其余90例均与右侧肋间后动脉共干;右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后动脉的共干类型有8种,最为常见的是与右侧第3肋间后动脉共干;共干起点多平对T5~T6椎体,除1例起源于主动脉弓外,其余90例均起源于降主动脉右侧壁;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肋间-支气管动脉干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为102.6°;共干起点与支气管动脉起点间距为0.3cm-4.2cm不等,平均间距为2.3cm;右支气管动脉从肋间-支气管动脉干上发出方式多样,与远侧肋间后动脉可呈锐角、直角,甚至钝角,平均夹角为90.7°;所有肋间支气管动脉开口对应于T4~T6椎体范围,且多位于椎体正前方,向两侧均不超过肋骨小头,其开口与肋骨小头平均间距为4.1cm。结论:右肋间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评价。第二部分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及临床价值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3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周围型肺癌11例,中央型肺癌32例(其中明确病理学证实37例,临床综合诊断6例)及正常对照20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结果:43例原发性肺癌中,全部肿块均可见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8例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所有供血支气管动脉的起源、数目、内径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单支供血型22例(51.2%),8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不同程度扩张迂曲,14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及分支均扩张迂曲,走向或走行至病灶内;多支供血型13例(30.2%),表现为2支或多支BA供血病灶,相互交通吻合形成血管网;多种动脉供血型8例(18.6%),表现为支气管动脉和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结论:原发性肺癌以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可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64层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为相关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信息。第三部分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咯血诊疗中的临床价值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咯血相关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扫描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3例,慢性炎症(含支扩)21例,支气管肺癌合并支扩2例,肺内血管畸形2例,肺隔离症3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相关血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肺癌及慢性炎症36例中,供应病灶的支气管动脉均显示异常,不少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供应病灶的动脉共117支,其中支气管动脉占71.8%(84/117支),10支存在异位起源,肺外体循环动脉占28.2%(33/117支),其来源和数目与病灶所处位置、累及范围及胸膜病变密切相关;肺动静脉瘘1例,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及与其相连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支气管动脉畸形1例,表现为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伴多个动脉瘤形成;肺隔离症3例,表现为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分支供血病灶。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提供咯血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等详细数据,有效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的三维影像特征,在咯血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第四部分肺部慢性炎症与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CTA表现的影像比较目的:探讨肺部慢性炎症与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表现差异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61例行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支气管动脉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38例,慢性炎症(含支扩)21例,肺癌合并支扩2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对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三维重建,测量供血支气管动脉内径并计算肺癌组与慢性炎症组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率(2例肺癌合并支扩者不纳入统计),比较2组支气管动脉内径及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率有无差异。结果:肺癌组38例中,支气管动脉内径平均值为1.87mm,18.42%(7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慢性炎症组21例中,支气管动脉内径平均值为2.54mm,47.62%(10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两组支气管动脉的内径及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炎症时支气管动脉扩张较原发性肺癌更为明显,更能刺激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两者供血动脉的CTA表现在相关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论文目录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支气管动脉及右肋间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研究
  • 第一节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研究
  • 第二节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研究
  • 第二部分 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CT血管成像表现及临床价值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第三部分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咯血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第四部分 肺部慢性炎症与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CTA表现的影像比较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04)
    • [2].基于CT扫描试验的透水混凝土孔隙分布特征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9(11)
    • [3].多元文化区域主动脉夹层瘤患者接受螺旋CT检查下的护理对照[J]. 影像技术 2020(01)
    • [4].CT术前诊断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分析[J]. 影像技术 2020(01)
    • [5].试论临床工程师开展CT维护工作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21)
    • [6].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12)
    • [7].综合护理在调强放疗患者增强CT定位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23)
    • [8].跖骨软骨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23)
    • [9].探究CT室检查中实行责任制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J]. 智慧健康 2019(33)
    • [10].消化道造影联合多层螺旋CT在胃底贲门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12)
    • [11].CT结合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 医学综述 2019(23)
    • [12].CT增强扫描中的护理干预报告[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06)
    • [13].腮腺肌上皮瘤的CT影像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11)
    • [14].低剂量CT扫描在成人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检查中的应用[J]. 中国民康医学 2019(20)
    • [15].常规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疗装备 2019(22)
    • [16].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鉴别诊断肺部小结节的价值[J]. 医学信息 2019(23)
    • [17].64排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6)
    • [18].探讨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 心理月刊 2019(23)
    • [19].腹部X线与CT扫描诊断急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14)
    • [20].腹部增强CT扫描对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12)
    • [21].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骨关节创伤诊断的价值研究[J]. 云南医药 2019(06)
    • [22].分析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2)
    • [23].螺旋CT在腹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2)
    • [24].64排螺旋CT图像重建对肋骨、肋软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J]. 浙江创伤外科 2019(06)
    • [25].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22)
    • [26].X线机、CT设备联合应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分析[J]. 智慧健康 2019(34)
    • [27].基于CT图像颈椎三维实体模型重建及3D打印[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9(06)
    • [28].探讨CT影像学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34)
    • [29].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9(06)
    • [30].多层螺旋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J]. 慢性病学杂志 2019(11)

    标签:;  ;  ;  ;  ;  ;  ;  ;  ;  ;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