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论文摘要

正如我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现状中所述,尽管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过去50多年了,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过去70来年了,但对一些理论问题还存在争议,笔者以经济文化落后的苏联、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例,分析两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必然性、争论、影响及其经验教训,并通过对两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共性的比较,总结出某些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选题具有开创性。这篇论文共分七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这篇论文的理论依据,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现状,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等问题。第一章主要阐述农业改造的理论渊源,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温斯坦莱等人的土地公有思想,空想共产主义者欧文、傅立叶的农业协作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论土地国有化》等著作中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化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的思想,但没有解决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恩格斯的贡献。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提出了兴办合作社的几个原则。第二章主要介绍列宁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农业社会化思想,并且对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采取什么原则、形式和步骤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问题作了原则性阐述,但如何把这些原则运用到苏联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还是一个崭新的、最困难、最复杂而又最重要的课题,列宁为此进行了一个十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合作社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政党要充分利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是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经济组织;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主张利用和改造消费合作社,用共耕制等生产合作形式改造小农经济;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认为合作社必须以农民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为基础,流通领域的合作社是引导农民向新制度过渡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组织形式,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第三章介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包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背景,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发动及其特点,苏联集体农庄的演变及其管理制度,对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等内容。集体化运动是实现苏联工业化的必要选择,1927~1928年的粮食收购危机是斯大林推行全盘集体化运动的直接原因。全盘集体化运动是一场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思想准备的运动,它具有速度快、公有化水平高、规模大、强制性等特点,过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第四章分析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包括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必要性、可行性、步骤、成就、失误及评价等内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避免农村两极分化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必由之路。在改造过程中,毛泽东过高估计了农民参加互助合作运动的积极性,过高估计了改变所有制关系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也错误地批判了邓子恢同志。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改造过急、盲目仿效苏联、用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经济变革等失误。第五章阐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包括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关系的盲目冒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新发展等内容。人民公社具有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特点,使社员的劳动热情普遍下降,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生产力遭到破坏,因此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是历史的必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新的激励机制,推进了农村政治民主的进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它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引导农民实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组织者,它能够引导农民实现种植(养殖)品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实现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第六章分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教训。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创造了逐步过渡的农业合作化形式,并通过“国家帮助”使农民逐步走上互助合作化道路,同时使工业化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并举,这些是苏联、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但是,苏联、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也普遍存在违背群众自愿原则、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忽视了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要以生产力一定水平为条件等问题,教训是深刻的。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理论依据
  • (一) 理论界对该问题缺少深入的研究,有些重大问题尚有争议
  • (二) 有助于人们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
  • (三)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 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现状
  • (一) 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现状
  • (二)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重点
  • (二) 难点
  • (三) 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渊源
  •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土地公有思想
  • (一) 莫尔的乌托邦
  • (二)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 (三) 温斯坦莱的土地自由论
  • 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农业协作思想
  • (一) 欧文的农业协作社
  • (二) 傅立叶的农业协会
  •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国有论
  • (二) 合作社是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的最好形式
  • (三)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
  • 第二章 列宁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
  •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的合作社思想
  • (一) 合作社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政党要充分利用合作社..
  • (二) 消费合作社是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经济组织
  • 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
  • (一) 利用和改造消费合作社
  • (二) 用共耕制等生产合作形式改造小农经济
  • 三、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合作社思想和实践
  • (一) 从“直接过渡”向“迂回过渡”的转变
  • (二) 列宁论合作社
  • 第三章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 一、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
  • (一) 1923 年的销售危机
  • (二) 农村阶级成分中农化的趋势
  • (三) 苏共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争论
  • (四) 集体化运动是实现苏联工业化的必要选择
  • (五) 1927~1928 年的粮食收购危机是斯大林推行全盘集体化运动的直接原因
  • 二、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发动及其特点
  • (一) 全盘集体化运动是一场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思想准备的运动
  • (二) 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的特点
  • 三、苏联集体农庄的演变及其管理制度
  • (一) 集体农庄组织形式的演变
  • (二) 农业公社、共耕社、农业劳动组合三者的区别
  • (三) 全盘集体化运动以后苏联的集体农庄
  • 四、对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
  • (一) 全盘集体化运动过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为苏联的解体埋下祸根
  • (二) 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第四章 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
  •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 (二)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划分农村阶级的新规定
  • (三)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的形成
  • (四)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 (五) 农村社会阶层的变化
  • (六) 党内对农业发展道路的争议
  • 二、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 (一)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 (二)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避免农村两极分化的必然选择
  • (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必由之路
  • (四)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 三、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行性
  • (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基础
  • (二) 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领导合作社的经验
  • 四、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 (一)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步——农业生产互助组
  • (二)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三)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迅速兴起的原因
  • (一) 过高估计了农民参加互助合作运动的积极性
  • (二) 过高估计了改变所有制关系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 (三) “上有好之,下必盛焉”的作风在党内抬头
  • 六、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及失误
  • (一)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
  • (二) 毛泽东对邓子恢的两次批判
  • (三)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关系的盲目冒进
  • (一)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起
  • (二)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
  • (三) 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是历史的必然
  •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演进的四个阶段
  •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绩效分析
  •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
  • (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分析
  • (五) 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对策
  • 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 (一) 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的必要性
  • (二) 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
  • (三) 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 (四) 发展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对策
  • 第六章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教训
  • 一、主要经验
  • (一) 创造了逐步过渡的形式
  • (二) 提供国家帮助
  • (三) 工业化与农业改造并举
  • 二、主要教训
  • (一) 违背了自愿原则
  • (二)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
  • (三) 忽视了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农庄[J]. 改革与开放 2018(04)
    • [2].以色列集体农庄重现生机[J]. 译林(文摘版) 2008(02)
    • [3].解析苏联集体农庄法中庄员的权利义务[J]. 法制与社会 2008(03)
    •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记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集体农庄[J]. 世纪桥 2015(09)
    • [5].苏联农村变革与集体农庄法[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05)
    • [6].以图证史:苏联的集体农庄[J]. 教学考试 2017(26)
    • [7].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农业问题研究[J]. 西伯利亚研究 2017(02)
    • [8].浅谈苏联解体的农业启示[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12)
    • [9].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和集体农庄制度演变及重新评价[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34)
    • [10].亡党、解体:苏联领导人拒绝改革的后果[J]. 月读 2014(02)
    • [11].以色列集体农庄 让沙漠开满鲜花[J]. 世界博览 2019(03)
    • [12].苏联领导人拒绝改革的后果[J]. 杂文月刊(文摘版) 2014(02)
    • [13].苏联领导人拒绝改革的后果[J]. 领导科学论坛 2014(02)
    • [14].全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农庄建设始末[J]. 中外企业家 2016(09)
    • [15].苏联集体农庄与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差异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16].《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雕塑的时代精神再读[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17].建筑学的整体现象学方法——以以色列“马阿甘·迈克尔集体农庄”居住区为例[J]. 城市设计 2015(01)
    • [18].星火集体农庄: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J]. 文史天地 2016(01)
    • [19].俄罗斯农场热钱涌动[J]. 共产党员 2008(20)
    • [20].如何面对复印式自杀?[J]. 中国企业家 2010(12)
    • [21].奶尽,牛烹[J]. 晚报文萃 2009(17)
    • [22].我的童年(节选)[J]. 西部 2013(21)
    • [23].传承红色文化 体验生态农庄 记京南“第一红色农庄”——红星集体农庄[J]. 中国农垦 2011(11)
    • [24].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改革——从苏联解体谈起[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06)
    • [25].对苏联全盘集体化时期富农迁移问题的历史考察[J].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4(06)
    • [26].从自治村社到集体农庄:苏联农民治理模式的改革与社会稳定[J].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7(02)
    • [27].孤独是思考的开始[J].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0(05)
    • [28].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J]. 北京档案 2014(10)
    • [29].斯大林农业机械化道路探析[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30].战后初期苏联强化集体农庄的国内外原因分析[J]. 古今农业 2013(02)

    标签:;  ;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