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

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

论文题目: 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专门史

作者: 李德英

导师: 谢放

关键词: 国家法令,民间习惯,租佃制度,押租与押扣,成都平原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农田耕地不断被占作他用,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土地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权利?如何建设乡村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的研究,探讨国家法令、民间习惯、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本文利用成都平原县级档案资料和土改时期的档案资料,将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结合起来,对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佃农地主结构、押租押扣制度、地租形态、地租额、地租率、佃农经营与生活、佃农地位、主佃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民国政府的佃农政策特别是“二五减租”运动在农村中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考察,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一、租佃制度是民间自然形成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制度,并非封建社会专有的土地制度,只要存在土地的物权,就存在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现象。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地权特点是土地集中与土地分散并存,特大地主与中小地主并存,不在地主与乡居地主并存。无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有大小之分,不同层次的地主或佃农,生活状况迥然不同。成都平原的租佃关系复杂。佃农在农村人口中所占比例高于全国水平,并逐年增长。佃农比例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土地肥沃,离城较近的地区,佃农比例高,反之,佃农比例降低。成都平原租佃制度发达,除了生态原因之外,还有人口压力、中小土地所有者负担过重、新兴军阀热衷于投资土地等多方面的原因。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近年民国租佃制度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四川农村经济及租佃制度研究状况

第三节 主要内容、资料和名词释义

第二章 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

第一节 生态环境

第二节 土地利用

小结

第三章 佃农地主结构

第一节 佃农结构

第二节 地主结构

第三节 佃农比例

小结

第四章 押租与押扣

第一节 押租种类和押租额

第二节 押租计息与押扣制度

第三节 押扣制度的具体情况

第四节 押租的来源

第五节 押租的意义

小结

第五章 地租形态、地租额与地租率

第一节 地租形态

第二节 地租额

第三节 地租率

小结

第六章 转佃与纠纷

第一节 转佃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转佃引起的租佃纠纷

第三节 转佃盛行的原因

小结

第七章 佃农经营与生活

第一节 佃农农场经营

第二节 佃农生活

小结

第八章 佃农地位与“二五减租”

第一节 佃农地位

第二节 二五减租与农地减租运动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附录 佃农田场经营调查表

附图 20世纪初成都平原农村风貌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08

参考文献

  • [1].国家、制度、要素市场与发展:中国近世租佃制度研究[D]. 彭波.清华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国家、制度、要素市场与发展:中国近世租佃制度研究[D]. 彭波.清华大学2011
  • [2].清末民国土地法制研究[D]. 杨士泰.中国政法大学2008
  • [3].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国立化”:以四川大学为例(1925—1939)[D]. 王东杰.四川大学2002
  • [4].民初民法中的民事习惯与习惯法[D]. 李卫东.华中师范大学2003
  • [5].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以1928—1949年川康地区县政整改为例[D]. 王春英.四川大学2004
  • [6].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D]. 周邦君.南京农业大学2005
  • [7].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1927-1945)[D]. 尹红群.浙江大学2005
  • [8].民国时期成都工商同业公会研究[D]. 李柏槐.四川大学2005
  • [9].1905-1935:中国近代区域银行发展史研究[D]. 时广东.四川大学2005
  • [10].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D]. 李永芳.四川大学2007

标签:;  ;  ;  ;  ;  

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