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优化方案对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评价

针灸优化方案对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评价

南安市医院

【摘要】目的:评价针灸优化方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单盲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将来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针灸门诊的144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研究组(针灸优化方案)、对比a组(浅针刺)、对比b组(安慰针),使用NPQ量表(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评价、对比三组分值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于治疗前、第五次治疗后其NPQ评分对比还未有显著差异存在(P>0.05),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及随访后,可见三组间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所有病例并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灸优化方案治疗颈椎病颈痛可获得确切的治疗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躯体上的疼痛,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可建议临床做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优化方案;颈椎病;颈痛

颈椎病为临床多发、常见病症,由于颈椎痛会使患者活动受限。针灸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手段,可消除由于颈椎病导致的颈部僵硬、颈痛,但医学界对其治疗有效性的评价各不相同[1],本文就对针灸优化方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疗效进行评价。

1研究资料及方法

1.1研究资料

将来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针灸门诊的144例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与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相符[2],②近三个月并未接受过颈椎病针灸治疗者,③近三个月伴随有颈部疼痛、僵硬感,且发作次数达到平均每个月一次,排除标准:①有颈部外伤史、颈部骨折或手术史;②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肿瘤等;③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研究组、对比a组、对比b组,每组患者各48例,其中:①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6.4±5.2岁,病程1~21年,平均病程11.2±1.3年;②对比a组,男性22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19~58岁,平均破坏37.1±6.1岁,病程2~21年,平均病程11.6±1.5年;③对比b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6.8±5.7岁,病程2~22年,平均病程11.4±2.3年。对比三组一般资料,皆没有明显差异存在,提示研究可比。

1.2方法

所有患者取其坐位,将治疗部位充分暴露出来,调节室内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

1.2.1研究组

使用针灸优化方案治疗,①取穴:取颈椎阳性反应平面双侧夹脊穴、大椎、双侧肩中俞以及双侧中渚。使用长25mm、直径为0.3mm的一次性管针直刺进穴位,依据选穴的部位及患者体型确定相应进针深度在10~20mm,运针到得气,留针20min。②穴位埋针:针灸后隔5min进行穴位埋针,取穴为大椎、双侧夹脊穴或者是肩中俞、双侧夹脊穴,两组穴位可交互使用。取长约2~3mm的揿钉型皮内针,夹住针圈后直刺揿入所选的穴位皮肤,使用3M医用胶布进行固定,待下次治疗时取下。

1.2.2对比a组

穴位浅针灸治疗。①取穴,取穴与研究组相同,针尖只刺到皮下浅层,针刺后不运针,无需得气,留针20min。②穴位埋针方法与研究组相同。

1.2.3研究b组

安慰针刺治疗。①取穴:依据研究组穴位取穴,其中将大椎穴位沿着脊柱下移1寸为安慰穴位,将中渚穴向着手腕处上移1寸,在第4、5掌骨间,做为安慰穴,其余的穴位均向外移1寸作为安慰穴。针尖刺入到皮下浅层,针刺后不运针,无需得气,留针20min。②穴位埋针方法与研究组相同,改用王不留行籽压贴在穴位上,并使用3M医用胶布进行固定,至下一次治疗时取下。

三组皆为隔日进行一次治疗,每星期2~3次。十次为一个疗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①NPQ评分对比:于治疗前、五次治疗后、疗程结束、随访后评价并对比三组患者NPQ评分。使用NPQ(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其中共计有九个条目,包括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以及麻木感等,对患者疼痛及功能状态进行测量,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颈痛的病情越严重。②针刺疼痛、麻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

以结果P<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计量资料,SPSS19.0软件加以对上述数据的处理。

2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阶段NPQ值对比

由下表1可见,三组患者于治疗前、第五次治疗后其NPQ评分对比还未有显著差异存在(P>0.05),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及随访后,可见三组间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三组患者皆出现针刺疼痛、麻痹以及局部酸胀等不良反应,但并未做针对性的处理,症状于2~3天后便自行缓解。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中医针灸对于颈椎病颈痛的认识可见于骨痹、项痹等病症,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局部气血瘀滞为标,不通、则痛[3]。针对于此,在使用针灸治疗方案时,于选穴上,以颈椎阳性反应平面的夹脊穴、大椎、肩中俞、中渚穴为主,来起到调节三焦经循行部气血、疏通局部气血的作用,这也进一步体现出了针灸远部循经取穴的基本原则。

当前,使用针灸止痛的方法已经获得了临床的广泛认同[4]。本文通过使用随机单盲对照实验的方法,采用NPQ量表对针灸优化方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三组患者于治疗前、第五次治疗后其NPQ评分对比还未有显著差异存在(P>0.05),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及随访后,可见三组间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可见针灸优化方案治疗的疗效最佳。另外,患者均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总体上来看,提示针灸治疗对颈椎病颈痛有很好的效果,且针灸优化方案更能缓解患者疼痛程度。

本次研究设计有三个月的随访期,旨在分析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中远期疗效,经研究结果可见,针灸优化方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疗效是持久有效的。

另外,强调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经过针灸训练的针灸医师来完成,确保治疗的可靠性。

总的说来,针灸优化方案治疗颈椎病颈痛可获得确切的治疗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躯体上的疼痛,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可建议临床做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思远,杨庆声,徐书君等.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治疗中老年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320-322.

[2]傅惠兰,曲姗姗,陈俊琦等.腹针配合McKenzie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镇痛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5):418-422.

[3]于鹏,王谦.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针灸方案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64-165.

[4]狄忠,姜硕,林咸明等.针刺配合麦粒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近期及远期疗效评价[J].中国针灸,2014,34(4):325-328.

标签:;  ;  ;  

针灸优化方案对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