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明口传文学的现代视觉造型转换 ——对当代草原绘画的文化解读

游牧文明口传文学的现代视觉造型转换 ——对当代草原绘画的文化解读

论文摘要

20世纪初的历史变革渊源于西方工业革命,伴随而来的哲学于艺术理性的融合在其物质之上,我们今天的生活与艺术自然被逻辑和理论的思考。那么现代艺术的出现是对于人性和情感的召唤。其中一部分艺术家试图想在自身的历史文化基因中认知和图象定位,他们借助视觉转换的形式语言直观的表达自身情感。对民间文学和史诗传统富含的视觉因素思考,是蒙古地域草原文化传统的当代发展,古老的游牧和自然生存决定了文字的发展和传统的自然伴随,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口头文学和音乐美术是共同表达着精神,没有明确分工的传承了游牧文化和宗教思想。早期游牧人多以话语为载体进行史诗和形象描述着叙事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口传文学形象文化的神话精神。对游牧文化自然生发的审美深层解读,现代理性的跨学科的比较和认知,是我们对游牧文明发展的继承,对当代造型艺术和未来草原绘画的发展给以方向。蒙古西伯利亚的古老萨满教神话传统,是这一地域人类文明的伟大遗产和现代社会文化财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形象创造正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当代文学和电影中的“魔幻作品”的广泛传播和流行,渊源于人类对神话,民间传说,宗教历史产生的浓厚兴趣,其中倡导领先的是英国作家托尔金,他在自己的书中虚构了一个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形象世界,他通过英国凯尔特神话,爱尔兰史诗和威尔士传说给当代人再造了一个精神空间,其后的电影“指环王”创造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交界状态,对古代口传文学的分析研究,对游牧文明宗教神话和史诗文学的重新解读,为当代草原绘画不仅在题材领域丰富上进行选择,而在游牧文明深层的精神中发现和再创造。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具有草原绘画中视觉转换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蒙古史诗与民间传说的视觉转化现象的审美特征及美学探索。第三部分分析总结了草原绘画中的视觉转换特征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蒙古民间文学发生视觉转换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
  • (一) 蒙古民间文学与造型艺术间的历史渊源
  • (二) 当代时代背景对视觉造型转化的催化
  • 二、蒙古民间文学的视觉转换现象的审美特征及美学探索
  • (一) 蒙古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共同的美学特征
  • (二) 当代草原绘画的美学探索
  • 三、体现蒙古民间文学的视觉转化现象的代表作家
  • (一) 远古痕迹追寻—孛儿赤斤思沁毕力格图《思沁蒙古秘史人物画集》
  • (二) 精神乐园的寄托—妥木斯《长嘶》《蒙古女人和马》
  • (三) 原始的呼唤—博·阿斯巴根《先祖系列》《鞍马系列》
  • (四) 历史文化的探索—王延青《蒙古历史长卷》
  • 结论
  • 注释
  • 图片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作品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诗意地栖居”——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当代草原绘画[J].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01)

    标签:;  ;  ;  ;  

    游牧文明口传文学的现代视觉造型转换 ——对当代草原绘画的文化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