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品种黑星病抗性鉴定及其发生规律探讨

梨品种黑星病抗性鉴定及其发生规律探讨

论文摘要

梨黑星病(pear scab)又名疮痂病,是梨树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广泛发生的世界性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生。多年来,新沂市梨生产一直受黑星病影响,广大果农为此遭受较大损失。为了减少梨黑星病对梨业生产的为害,摸清梨树黑星病的发生规律,搞好梨黑星病的防治及抗性品种的筛选鉴定工作,本研究调查了不同品种、不同时期、不同管理方式、不同栽植密度、不同树势梨树的黑星病发生规律,发掘出对黑星病免疫性的特异品种资源,并对该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与记载,并进行示范与推广。在此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该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同时研究了梨黑星病的发病因素,进一步提出对梨黑星病进行综合防治的重要意义。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等两种方法分别从叶片和果实两个方面鉴定了13个梨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田间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的结果表明不同梨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田间自然鉴定的具体结果是:‘新丰梨’和‘巴梨’的叶片和果实均表现为免疫;‘喜水’、‘丰水’、‘早酥’、‘晚三吉’、‘茌梨’等五个品种的果实表现为免疫,‘喜水’、‘丰水’、‘早酥’、‘晚三吉’等四个品种的叶片表现为高抗,而‘茌梨’的叶片属于中抗类型;‘黄香’、‘黄冠’、‘县梨’等三个品种的果实和叶片均属于中抗类型;‘砀山酥梨’、‘长把梨’、‘鸭梨’的果实和叶片均表现为感病。人工接种鉴定的具体结果是:‘新丰梨’和‘巴梨’的叶片和果实均表现为免疫;‘喜水’、‘丰水’、‘早酥’、‘晚三吉’、‘茌梨’等五个品种的果实表现为免疫,‘喜水’、‘丰水’、‘早酥’、‘晚三吉’等四个品种的叶片表现为中抗,而‘茌梨’的叶片表现为感病;‘黄香’、‘黄冠’、‘县梨’的果实和叶片均属于感病类型;‘砀山酥梨’、‘长把梨’、‘鸭梨’的果实和叶片均表现为高感。田间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的结果虽有少部分差异,但总体趋势保持基本一致。2.对地方抗黑星病特异资源‘新丰梨’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和记载,并进行了示范推广。该品系除对黑星病免疫外,还表现出果实特大、叶片大而厚、枝条粗壮、抗病虫能力强、适应性广的特点。该品系已推广到江苏省的大丰市以及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和山西等省市。在此基础上,从建园、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新丰梨’的栽培技术要点。另外,经流式细胞术分析,该品系属于三倍体资源。3.以当地主栽的黑星病感病品种‘砀山酥梨’梨园为调查对象,并设置正常进行病害防治的田块为对照,通过2006-2007年连续两年对梨黑星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构建了梨黑星病发生动态图。结果表明:新沂市梨黑星病发生集中在5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左右,据此并结合气象资料认为黑星病发生的强度和时间早晚与该时段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夏季高温有利于该病害的控制。正常进行病害防治的对照梨园黑星病发生与流行呈现相近的发生规律,但黑星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4.以‘鸭梨’、‘砀山酥梨’和‘长把梨’等三个品种为试材,从不同树势、清园工作彻底程度、树冠内膛与外围、不同栽植密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梨黑星病发病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弱树势‘鸭梨’的病果率和病叶率分别为13.7%和18.6%、果实与叶片的病情指数分别为5.3和6.17,中庸树‘鸭梨’的病果率和病叶率为7.9%和7.8%、果实与叶片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60和3.04,因此,树势越强抗病越强;‘砀山酥梨’梨园秋季清园和春季清园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3.5%、3.94和16.75%、4.26,而彻底清园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75%、1.01,‘长把梨’梨园秋季清园和春季清园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25%、4.26和14.75%、4.07,而彻底清园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5.25%、1.73,彻底清园发病率明显减轻;‘砀山酥梨’外围叶片被害率比内膛叶片被害率低7.9个百分点,‘鸭梨’外围叶片被害率比内膛叶片被害率低6.9个百分点。说明树冠内膛病害发生程度重于外围;不同栽植密度5m×4m,5m×3m,4m×3m,4m×2m的长把梨的病果率分别为12.7%、16.4%、18.7%、26.6%;病情指数分别为1.96、2.84、4.13、5.01;鸭梨的病果率分别为13.4%、16.5%、20.6%、22.8%;病情指数分别为2.03、2.26、3.45、4.27,说明梨黑星病的为害程度随栽植密度的加大而加重。本文研究的结果为梨黑星病的综合治理及抗性特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黑星病致病病菌
  • 2 梨黑星病发病规律
  • 2.1 越冬及初期侵染源
  • 2.2 侵染与发病
  • 2.3 发病条件
  • 3 寄主抗性及抗性机理
  • 3.1 寄主抗性
  • 3.2 抗性机理
  • 4 梨黑星病的防治方法
  • 4.1 种植抗病品种
  • 4.2 农业防治
  • 4.3 果实套袋
  • 4.4 化学防治
  • 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梨品种对黑星病的抗病性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地块
  • 1.2 梨品种
  • 1.3 试验方法
  • 1.3.1 田间自然抗性鉴定
  • 1.3.2 田间人工接种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田间自然抗性鉴定
  • 2.2 田间人工接种抗性鉴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梨黑星病抗性特异资源‘新丰梨’及其栽培技术
  • 1. 来源
  • 2. 主要特征特性
  • 2.1 植物学特征
  • 2.2 生长结果习性
  • 2.3 果实性状
  • 2.4 物候期
  • 2.5 适应性与抗逆性
  • 2.6 倍性鉴定
  • 2.6.1 鉴定方法
  • 2.6.2 鉴定结果
  • 3 栽培技术要点
  • 3.1 建园
  • 3.2 肥水管理
  • 3.3 整形修剪
  • 3.4 花果管理
  • 3.5 病虫害防治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梨黑星病发生和流行时期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梨黑星病系统调查
  • 1.2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实验园梨黑星病流行实测动态
  • 2.2 对照园梨黑星病流行动态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梨黑星病发病因素的调查
  •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1 不同树势与梨黑星病发病的关系
  • 1.2 清园工作彻底与否对梨黑星病的影响
  • 1.3 树冠内膛与外围叶片发病程度调查
  • 1.4 不同栽植密度对梨黑星病的影响
  • 2 调查结果
  • 2.1 不同树势梨黑星病发病的程度
  • 2.2 清园对梨黑星病的影响
  • 2.3 树冠内膛与外围叶片黑星病为害程度
  • 2.4 不同栽植密度对梨黑星病的影响
  • 3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梨品种黑星病抗性鉴定及其发生规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