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话语中语用曲解现象新研究

日常话语中语用曲解现象新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命名为《日常话语中语用曲解现象新研究》,其“新”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其一,作者在批判性阅读前人关于曲解现象的研究文献过程中,深感过去术语之不统一、争议之处颇多,从而重新界定了这一言语现象,首次提出“语用曲解”这一术语,并详尽地论述了其必要性和实用性。其二,作者在综合分析Halliday的语域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顺应”的新概念。第三,本文突破过去对语用曲解这一普遍交际策略的功能论说,在语域理论和顺应理论框架内,阐释了语用曲解使用的限制条件,并指出,通过语域顺应,能对功能失当语用曲解进行修补。第四,本文深入地探讨了产生曲解的心理因素,挖掘了生成语用曲解的心理机制。这三点正是本文的独创之处,也是本文的主体内容。首先,本文认为过去关于语用曲解这一语言交际现象研究的相关术语,如假装的理解失败(Fisher,1987)、有计划的误解(Weigand,1999)、非标准误解(Dascal,1999)、有意的误解(Tzanne,2000)等等,都难以区别曲解现象与误解的差别。至于影响深远的“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作者认为,“曲解”作为交际策略,无疑是刻意性的,无需再加上“刻意”二字。同时,在英译上,作者放弃"misinterpretation",是因为根据辞典(如朗文高级英语辞典)其意大致为“无意的错误理解”,相当于误解,而"twist"则是“为了有利于自己而改变他人话语的本意”,是有意识性的言语行为。而且,曲解作为一种有用的交际策略,当然是语用的。因此,作者借用格莱斯(Grice)等人论述隐喻时提出的"Pragmatic Twist"来翻译“语用曲解”,并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当然,这一术语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拭目以待。其次,作者综合分析了语域理论和顺应理论,发现它们有诸多共同的理论基础。顺应理论的“社会场景”和“物理世界”恰好对应语域理论的“语场”;顺应理论的“社交关系”对应于语域理论的“语旨”;“语言信道”对应于语域理论里的“语式”。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语域顺应”的概念,作为修补不合适的语用曲解的理论基础。再次,作者在分析大量语料后发现,许多语用曲解并不像过去研究者论述的那样能够顺利达到其交际目的。语用曲解的功能受到语域的制约,即,受到语场、语旨和语式的制约。同时,作者还指出,通过“语域顺应”,针对不合适的语用曲解,可以从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方面进行修补。最后,作者认为过去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语用曲解的话语因素,运行机制和语用功能上。但是话语因素只是给曲解提供了可能性,运行机制也只是阐释了说话人怎样曲解他人话语,语用功能论述了曲解的效果。以上这些论述都没有涉及到语用曲解产生的必然性。而“科学的…成因解释理论应该揭示其必然性,而不仅仅是指出其可能性。”(宗世海,2000)作者深入地挖掘了语用曲解的心理根源,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产生语用曲解的心理机制,包括四个方面:交际双方的认知基础、话语因素、说话人的心理根源和曲解的心理历程,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其相互结合必然导致语用曲解,同时其语用功能的实现又反过来印证说话人的策略能力。从结构组织上看,本文共分六部分,其中第4和第5部分为主体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不在于对语用曲解进行系统、全面的阐释,而旨在解决过去研究的不足,填补过去研究的空白,以帮助人们提高欣赏、研究和在交际中使用这一语用策略的能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Introduction
  • 1.1 Delimitation of Pragmatic Twist
  • 1.2 The rationale and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 1.3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
  • 1.4 Outline of the thesis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Sporadic studies on Pragmatic Twist before 2004
  • 2.1.1 Domestic grammar, logic and rhetorical studies
  • 2.1.2 Western studies from pragmatic approach
  • 2.2 Systematic researches since 2004
  • 2.2.1 Triggers of Pragmatic Twist
  • 2.2.2 Operation mechanism of Pragmatic Twist
  • 2.2.3 Functioning of Pragmatic Twist
  • 2.3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of previous studies
  •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is research
  • 3.1 Halliday's Register Theory
  • 3.2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 3.2.1 A new perspective on linguistic pragmatics
  • 3.2.2 Key notions of Adaptation Theory
  • 3.3 Register Adaptation
  • 4 Functioning of Pragmatic Twist
  • 4.1 A challenge to the functioning of Pragmatic Twist
  • 4.2 Functional restrictions from Register Theory
  • 4.2.1 Restrictions from the field of discourse
  • 4.2.2 Restrictions from the tenor of discourse
  • 4.3 Remedy for the functional deficiency of Pragmatic Twist
  • 4.3.1 Non-verbal remedial measures
  • 4.3.2 Verbal remedial measures
  • 4.3.3 Pragmatic Twist beyond or needless of repair
  • 5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Pragmatic Twist
  • 5.1 Pragmatic Twist as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
  • 5.2 Cognitive basis of Pragmatic Twist
  • 5.2.1 Mutuality between speakers
  • 5.2.2 Speakers needn't be "sophisticated" to use Pragmatic Twist
  • 5.2.3 Cognitive competence of both parties in a conversation
  • 5.3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Pragmatic Twist
  • 5.3.1 Xie Li's research
  • 5.3.2 My standpoints
  • 5.4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Pragmatic Twist
  • 6 Conclusion
  • 6.1 Main achievements in this thesis
  • 6.1.1 The restrictions and remedial measures of the utilization of Pragmatic Twist
  • 6.1.2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Pragmatic Twist
  • 6.2 Limitations and a vista for further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
  • Publications
  • Research Proje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内语用论辩理论近15年研究综述[J].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2019(06)
    • [2].小学英语中高年级“点慧式”语用作业的设计[J]. 中国农村教育 2020(01)
    • [3].以语用为取向的阅读教学策略解析[J]. 文学教育(上) 2020(03)
    • [4].网络流行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J]. 黑河学院学报 2020(02)
    • [5].人际互动中的语用身份磋商:以《红楼梦》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02)
    • [6].语用身份建构的有效性评价——以警察调解话语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02)
    • [7].把握统编教材 落实语用训练[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0(07)
    • [8].批判性讨论与语用-辩证论辩理论的引进[J]. 当代修辞学 2020(04)
    • [9].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08)
    • [10].歇后语与流行用语的语用对比初探[J]. 汉字文化 2020(17)
    • [11].近十年语用身份研究:五种路径与方法[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2].黑龙江方言的语用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01)
    • [13].语用借用:语言借用研究的社会-语用范式[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4].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语用功能研究[J]. 英语广场 2019(10)
    • [15].论广告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5)
    • [16].俄语语言技能培养——评《交际语用视角下的俄语语用能力的建构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7(06)
    • [17].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J]. 语文建设 2017(32)
    • [18].小学“语用”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 重庆与世界 2018(02)
    • [19].《语用能力与关联性》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03)
    • [20].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特点与趋势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8(02)
    • [21].机构权力制约下媒体话语中元语用评论语的功能[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4)
    • [22].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用失误探析[J]. 现代交际 2016(15)
    • [23].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语用能力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S1)
    • [24].外语课堂上大学生语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24)
    • [25].语用经济与语用优选:以方向推理为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3)
    • [26].语用能力关联阐释:从表达到理解[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7].《语用混乱》评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03)
    • [28].我国外语语用能力研究综述——对1984—2015年期刊文献的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17(03)
    • [29].“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涉外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策略研究[J]. 经济师 2017(07)
    • [30].从中日对译角度看汉日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及功能[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7)

    标签:;  ;  ;  ;  

    日常话语中语用曲解现象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