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人文特色

浅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人文特色

一、浅论《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人本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苗诗佳[1](2020)在《人本主义教育视域下的中学音乐课堂 ——以北京市两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是基于对音乐教育现状及中学音乐课堂“知识”本位现象所作的研究,力图通过人本主义教育所蕴含的人本哲学以及其教育内容,对当代中学音乐课堂做出简要的建议及意义分析。为使论据更加充实,在进行实地考察前笔者对“学问中心课程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两者关系、诞生发展、哲学基础、理论特点、受抨击来源、历史遗留等方面作了简要的罗列与分析。基于此,结合现有的哲学理论数据与教育思考,笔者对北京市不同学区两所中学的四个程度不一班级进行了为期1学年的课堂旁听活动,并在学年末时对部分同学以及两名授课教师进行了访谈活动,同时在旁听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问卷数据与部分同学的非正式访谈信息。后在将所有数据进行剖析比对时,发现了教师在教学时存在的“专业技能类”问题与“理解表达类”问题,以及对学问中心中错误价值观的残留现象,且音乐课堂确实存在某些“不公平”、“整体不被重视”等现象。综合以上数据后,针对笔者发现的教育现实问题,对两名教师受教育情况以及学习活动等“教育观念受影响的主要来源”作了详细的描述与价值观分析,同时陈述了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师保障问题、课时无保证、地位低于科学课程等现实问题所来带的困境。充足的数据以及现实状况都证明了中学音乐课堂在各种意义上确有的不良现象。对于此类现象,笔者采用了人本教育学生观、教师观、管理观、哲学基础中多项内容来分析上述错误倾向的最根本原因,后通过对人本教育以及当下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基础报告、学生核心素养等多者关系的辨析,证明了人本教育对于当代音乐教育不可替代的指导性意义。在数据分析完成后,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视角指出了学校课程教育中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不平衡的局面,比对学生核心素养等信息后发现音乐课标数据中对人文价值的不够重视现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在之后分析过学问中心与人本教育的历史遗留局面后,笔者认为批判学问中心课程观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于当下部分音乐教师出现的错误倾向有着重量级的话语权。针对访谈以及调查数据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现象,人本主义教育对管理者工作、教师观念、教材内容、评价模式等方面给出了建议。最后,笔者将人本主义教育对音乐课堂以及音乐教育整体这两条主线索的意义作了部分结论,批判课程中的功利本位以及人文素养的缺失。针对音乐教育整体价值的内容,人本教育以“澄明”、“平衡”、“辩证”三大论点全面论述了人本教育及其内在哲学意义对于当代音乐教育的价值。随着教育界也愈来愈重视“美育”的价值,音乐教育国民化的脚步势不可挡,人本教育“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对当代音乐教育的意义值得思考与分辩,本课题仅以观察到的现象作为评判标准,余下依旧有更多的理论意义等待挖掘。

林琳[2](2018)在《养气为本 行气第一 ——曾国藩语文学习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曾国藩是清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和文学家。他于清末社会变革之际立功建业,位极人臣。在为官行军之际,他对治学孜孜以求,通过终身无间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完善自身精神。同时,他也通过大量日记、书信和诗文以自己的治学心得指导兄弟及后辈们读书。它们的内容博大丰富,见解独到深刻,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集大成。在语文学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又形成了超越前人的独到见解,在当代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在治学的过程中对“气”非常重视,多有表述。以其治学和指导弟子治学的经验和目标来看,曾国藩的语文学习观的核心是“养气”和“行气”。在他看来,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养气”,他赋予“气”以丰富的内涵。在他的论着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推崇的“气”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在个人的禀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以“义理”为根基,以“内圣外王”为终极追求,以“明理进德”、“经世济用”为实践方法兼顾个人主体价值的完整系统。在作品中,气是个人的“风格”,语文学习是阅读“养气”及写作与习字“行气”共存互促的过程。这个看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语文学习是一个精神丰盈的过程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养气”和“行气”的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在语文学习的方法上,曾国藩提倡因个人气禀和志趣不同因材施教,特别重视学习的心理环境及人文环境对读书治学的影响,强调立志有恒和切己体察的学习态度。这些方面的指引,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终身“养气”的学习追求。这对于当今语文教学见文不见人的现象更具有拨乱反正的价值。曾国藩认为,阅读是养气的重要手段。因此,他强调“气”之根基书籍的阅读,注重对重要典籍的阅读指导,强调“广博”和“专精”的结合,提出“涵泳”作为一种阅读境界对人的精神修养的意义。在写作教学上,强调“行气”的作用,将文章气势与作者的精神品质结合起来,并在“行气”的要求下对写作学习和技巧方法做出了指导。在习字上也将“行气”理论运用于书法创作上,并具体落实到笔画和间架结构的讲解和指导上。为了后学们能更好在语文学习中颐精养气、行气作文,曾国藩编撰了体现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以及《鸣原堂论文集》,成为后世学习的重要读本。曾国藩希望他的子弟后学们可以通过终身不断的学习,提升丰盈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断净化、超越自我,成为真正的君子;他重“养成”,重视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也重视诗意和情趣的培养。回望历史,曾国藩的语文学习观在当时显示出先进性,即使在当下,也依然显得博大,富有重要的价值。

谢丽丽[3](2011)在《教育权力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格致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以来,我国课程决策权力由国家完全掌控发展到当前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分配局面,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产物——三级课程决策机制改变了以往高度集权的中央课程决策体制,一种新的课程决策体制也随之出现,即校本课程决策,就是把课程决策的部分权限与职责分配给学校,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做出决策。校本课程决策是一种民主性的决策体制,与课程有关联的各方面人员都应该参与校本课程决策,他们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课程专家等。但当学校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时,真正做出决策的是学校领导,其他人员不能恰当地参与校本课程决策,充分而实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在探讨教育权力、课程决策权力分配形式、校本课程决策中教育权力的划分与体现的基础上,阐述上海市格致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理念及校本课程决策举措、决策组织与程序,分析其校本课程决策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进一步的改革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归纳国内外有关校本课程决策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第三章,从教育权力和课程决策权力分配出发,分别论述了“教育权力的性质、依据与类型”、“教育权力分权化”、“政治学角度教育权力的纵向分配”、“课程决策集权化”、“课程决策分权化”、“课程决策自主化”、“校本课程决策是教育权力分散化的体现”。第四章“校本课程决策中教育权力的进一步划分与体现”:对于学校内部参与决策方来说,校长具有校本课程领导权力;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实施者具有主导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权。对于学校外部参与决策方来说,家长具有参与权、社区具有话语权、课程专家具有指导权。第五章“校本课程决策案例研究——以上海市格致中学为个案”:介绍格致中学“尊重学生愿望,适应学生需求,立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整合,促进学生人本、多元发展”的课程理念、“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合作创生;呼应时代,关注前沿,接轨国际”的课程定位、立体化的课程结构。从校长、教师、学生、课程专家等方面阐述上海市格致中学校本课程决策举措,论述其校本课程决策组织与程序。第六章“上海市格致中学校本课程决策的进一步分析”:分析上海市格致中学校本课程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地改革建议。

耿宏丽[4](2010)在《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课改大力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下,探究学习已经走进小学科学课堂。作为完全不同于传统接受学习的新方式,探究学习需要新的评价理念、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来与之相适应。目前,关于探究学习评价的研究多是理论层面的解读与倡导,对探究学习评价的现状究竟如何缺乏深入而系统的调查研究。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新课程评价理念作为指导,深入探讨了小学阶段科学课中的探究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说明了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到底应该如何评的问题。构建了这样一个理论的平台后,把其作为依据设计调查工具,从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多方入手全面调查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评价的现实之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科学教师们对新的评价理念基本上持了解和认同的状态,他们能结合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的特征谈评价问题,特别是对于评价内容,能把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过程、方法、兴趣、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此外,小学科学教师能积极尝试采用课标中提出的评价方式对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大部分教师对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认识比较好,在反馈评价结果时,能够较多地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虽然与以往的调查统计相比,教师们对评价的感知与关注有了很大的改善,部分评价实践符合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评价的特征要求。但是在现实的评价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形成性评价没有被教师有意识地应用到探究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缺失,评价结果反馈失当。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教师的学历、教龄、性别、任教学校、职称等个人背景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而主要是由于教师对评价的理解深度还不够以及探究学习评价缺乏可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基于此,笔者尝试从两个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评价认识与理解层面,澄清了教师认识偏差,阐明过程实施中的评价不一定是形成性评价,学生参加了评价不等于参与了评价,积极的反馈不代表着发展性评价;技术层面,就如何整合评价与教学、怎样支持学生参与评价活动以及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

关云飞[5](2009)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并在这样的模式框架下,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教师的资源动态配置、二元激励机制和多维绩效考核进行了创新研究。论文首先提出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方法,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机理进行分析,针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传统模式的不足,通过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结构模块对高校绩效的影响,设计构建了基于实证的、以资源动态配置为基础的、结合二元激励机制和多维绩效考核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在实证分析中,本研究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提出了结构模块的测量维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影响间的假设关系进行了路径分析,并且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之间的假设关系和结构模块对办学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路径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本文随后运用资源动态配置理论,对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原则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高校教师资源动态配置的思路,创建了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判别模型。作为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中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判别工具,重点是确定合理的生师比、高级职称比例、博士比例和专任教师比例,并对高校的教师招聘录用、培训开发和发展定位给予了可操作性的规范。论文然后提出了二元激励机制和多维绩效考核系统。二元激励机制结合教学和科研导向,设计了二元激励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行为薪酬模型和资本薪酬模型作了数量化的分析。在对高校教师多维绩效考核的研究中,通过分析现行高校绩效考核过程的系统性缺陷,提出了面向高校教师绩效的多维指标集成考核方法,提出了全面考核的考核原则,建立了科研、教学、隐性教育投入等高校教师多维考核的考核系统,并筛选加成模型作为高校教师绩效多维考核的集成模型,最后给出基于指标集成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表。论文最后就资源动态配置、二元激励机制和多维绩效考核在CA学院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创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建立了一种紧扣高校主体属性,体现管理学、教育学等多种价值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体系,期望能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延磊[6](2006)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科学作为一种完备的知识体系,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自然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物理规律教学也应该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构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物理规律探究式教学就是把科学探究引入课堂,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活动,有效感知和理解物理规律,获得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探究的过程中,要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反思结果,吸取教训、讨论争辩,尝试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从中获得失败与痛苦、成功与喜悦的独特感悟与体验,感受探索的魅力,促进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与掌握。进入新世纪,科技、经济继续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依赖越来越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倍受人们的推崇。作为培育人的教育事业,随着时代发展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更大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科学探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从新课程的改革背景和总目标出发,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物理规律本身的特点和物理规律在教学中的要求,运用科学探究的原理和精神,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尝试,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研究。试图通过对物理规律教学的科学探究,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高楠[7](2006)在《兴趣理论在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将兴趣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新课程物理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兴趣理论,是当前物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物理学习兴趣具有倾向性、持久性、广博性、效果性四种品质。物理学匀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可概括为定向作用、愉悦作用、弥补作用、巩固作用、动力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发展过程遵循有趣——乐趣——志趣的阶段发展规律,与需要、注意、意志、情感等多种心理品质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教学中尤其应加以利用。 对初二、初三、高一物理学习兴趣水平初步调查表明:样本各年级与总体水平存在显着或极其显着差异;各年级学生的兴趣水平均处于中等水平。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水平高于高一学生,男生物理学习兴趣水平高于女生,重点班物理学习兴趣水平高于普通班。实验研究表明:兴趣理论应用于物理新课程实施,不仅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兴趣水平,而且能够显着提高学业成绩,不仅对物理教学,而且对各科教学都有很大帮助。

陈惠敏[8](2006)在《中学物理科学探究的理论和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建国后的十余份物理教学大纲,可以看到中学物理的培养目标朝着强调知识应用,突出培养能力,形成科学态度等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反思接受式学习“短平快”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它由于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强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指出科学探究应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出发,重视学生过程和方法的经历,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终培养。将科学探究引入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当中,有助于为正在进行的物理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野,扩展中学物理教师对当前所面临的新的物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理解。本文拟在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从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结合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现状,论述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并通过教育实践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科学探究的时代背景、课题的意义,并阐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分析了科学探究与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的关系,并从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系统的论述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科学探究的要素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第四部分从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入手,系统的分析了发展性评价的形式和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科学探究的教学原则。第五部分根据青岛市12所中学利用物理学具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给出了课堂科学探究的具体模式,并针对课堂探究的不足,提出了在家庭中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及教师如何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拓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对实践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殷玉琴[9](2006)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科学作为一种完备的知识体系,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了掌握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物理学科教学也应该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构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物理科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把科学探究引入课堂,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活动,有效感知和理解知识,构建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探究的过程中,要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反思结果,吸取教训、讨论争辩,尝试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从中获得失败与痛苦、成功与喜悦的独特感悟和体验,感受科学方法的魅力,习得具有综合特点的科学知识。进入新世纪,科技、经济继续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经济时代为人才赋予了新的规格和含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作为培育人的教育事业,随着时代发展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更大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科学探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这无疑给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式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开展探究教学实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当前对于探究式教学的理解现在仍存在不少分歧,并且相当多的研究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具体的操作性方法、教学模式及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给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带来不便。本文从新课程的改革背景和总体目标出发,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介绍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论,并对中学物理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实践

伍川勇[10](2005)在《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是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高职教育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本文是以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结合技术监督行业特点,对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重新构建,然后再回到实践,提出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高职教育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指导意见,能为结合行业特点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具体示例。全文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阐明研究该课题的原因。 第二部分,指出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培养目标重视“专业能力”,忽视人的全面发展;②部分课程内容不适应技术监督行业的现实要求;③选修课程过少,课程的综合性不突出;④部分课程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⑤评价体系不健全。 第三部分,对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结合技术监督行业特点,对如何改进技术监督专业课程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类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思考,提出了重新构建方案。 第五部分,是在第四部分理论思考的基础上针对现行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提出了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措施。

二、浅论《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人本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人本主义教育视域下的中学音乐课堂 ——以北京市两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学问中心教育观的批判
    第一节 学问中心课程的产生及特点
        (一)学问中心课程的产生
        (二)学问中心课程的特点
    第二节 遭受猛烈抨击的学问中心课程
        (一)对教育的整体影响
        (二)小结
    第三节 人本主义教育的历史简述
        (一)人本主义历史简述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历史简述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张
        (一)人本化的学校
        (二)情意教育论
        (三)人本主义教育的师生观
        (四)人本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
    第五节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课程论框架及特点
        (一)课程概论及框架
        (二)并行课程(也称平行课程)
        (三)人本主义课程的特点
    第六节 整体教育对人本主义教育的超越
        (一)整体教育的十大原则:
        (二)未来教育的趋势
第二章 两所学校的音乐教育调查状况
    第一节 两所学校的教师、班级与教材状况
        (一)学校概况
        (二)教师状况
        (三)班级状况
    第二节 课堂观察手册
        (一)准备部分
        (二)课堂观察
        (三)课后作业
    第三节 部分课堂观察手册数据
        (一)A课堂记录
        (二)B课堂记录
    第四节 访谈数据
        (一)课程设计理念类:
        (二)学生问题类:
        (三)教师本体类:
        (四)师生关系类:
        (五)综合访谈类:
第三章 真实中学课堂的问题
    第一节 A教师访谈数据分析
        (一)A教师的专业性
        (二)A教师的课堂
    第二节 B教师访谈数据分析
        (一)B教师的对课堂及政策的理解
        (二)“主科”与“副科”
        (三)学问中心与初中音乐课堂
        (四)对于教师的总结
    第三节 对学生的一些非正式访谈
        (一)与“差生”的谈话
        (二)对B学校两个班级的调查
        (三)意外的谈话
    第四节 中学音乐教学现实问题
        (一)中学课程目标现实分析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点
        (四)教学的困难性
    第五节 中学音乐教师现实问题
        (一)教师的基本保障与待遇
        (二)学校管理者
        (三)教师管理者
        (四)小结
第四章 人本教育的思考
    第一节 21世纪的教育发展与人本教育
        (一)基础教育中的人本教育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人本教育
    第二节 人本教育观意义在何处
        (一)中外学问中心观念的起源
        (二)学问中心观念的必然性
        (三)人本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呼吁
        (一)音乐教育回归“人本”
        (二)与科学主义教育的融合
    第四节 音乐教学中的人本教育建议
        (一)外部框架
        (二)教师层面
        (三)评价模式
结论
    (一)教师的“澄明”与“平衡”
    (二)音乐课堂的“澄明”与“平衡”
    (三)人文类与科学类课程的“澄明”与“平衡”
    (四)“辩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养气为本 行气第一 ——曾国藩语文学习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气”与曾国藩之“气”的内涵
        一、“气”在本文的概念内涵
        二、曾国藩之“气”
第一章 曾国藩之“气”之构成
    第一节 家庭熏陶,倔强刚强
    第二节 湖湘学统,推进“气”说
    第三节 桐城理论,内养文气
    第四节 师友挟持,养成根基
        一、师从唐鉴,专研理学
        二、师友挟持,修身研理
    第五节 兼采汉宋,“气”化以“礼”
        一、兼采汉宋,融合诸家
        二、提倡“礼”学,笃行实践
    第六节 反思与借鉴:重视“外感”环境的营建
第二章 语文学习价值观
    第一节 读书养气之人格修养
        一、读书修德以成君子
        二、惟做圣贤,全由自主
        三、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第二节 “气”之外用,经世济用
        一、通经明典,以礼经世
        二、卫身谋业,学以致用
    第三节 变换气质,陶冶性情
        一、变化气质,弥补不足
        二、自娱自乐,陶冶性情
    第四节 反思与借鉴:树立“立德立言”的语文目标
第三章 语文学习方法观
    第一节 尊重个性,培养优势
        一、才能为主,有用生活
        二、重视志趣,引导性情
    第二节 强调环境,内外兼修
        一、良师益友,择善从之
        二、诚静结合,以耐求通
    第三节 立志有恒,切己体察
        一、立志为养气之先
        二、善养必须有恒
    第四节 看作读写,发展素养
    第五节 反思与借鉴:有识方能立言
第四章 阅读学习观
    第一节 广博精专,善养根基
        一、经史子集,全面发展
        二、兴趣为主,治学专精
    第二节 以看求博,以读求精
        一、看以求博、求深
        二、读以求精、求神
    第三节 虚心涵泳读求境界
    第四节 反思与借鉴:指向表现的阅读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第五章 写作学习观
    第一节 情理兼交,经济有本——对传统写作思想的承祧与超越
    第二节 行气第一,声调为本的写作本体观
        一、以气驭文,气象峥嵘
        二、气昌求味,声调第一
    第三节 间架为要,行文要圆
        一、以气举体,间架为要
        二、段落清,造句变
        三、选字圆,用字准
        四、立意明,思路开
    第四节 读书积理,袭故弥新
        一、“读书多,积理富”
        二、先模仿后创造
        三、有恒有常,多写多改
    第五节 反思与借鉴:“养气”与“行气”应共长
        一、运气行文,文道兼至
        二、袭故弥新,写作有恒
第六章 书法学习观
    第一节 传统习字观的发展
        一、“习字”与“书法”的联系与区别
        二、孔孟的“习”观
        三、朱熹的“习字”观
    第二节 追求实用,养气习字
        一、追求实用,重视细节
        二、临摹结合
        三、熟极则巧妙出
        四、阴阳结合
    第三节 反思与借鉴:练字以炼人
第七章 教材编选观
    第一节 养气与经世兼顾的文选——《经史百家杂钞》
        一、追源溯流,众体兼备
        二、情理并重,古文求美
        三、实用为重,经济为要
    第二节 涵养精神,学习诗歌之楷模——《十八家诗钞》
        一、分体编录,便于学习
        二、视野广阔,风格鲜明
    第三节 经世致用之典范——《鸣原堂论文》
    第四节 反思与借鉴:教材应能致“养气”助“行气”
        一、参考教材的选取:重视经典
        二、建构精神家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教育权力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格致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教育权力
        1.2.2 校本课程决策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之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之处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教育权力的研究综述
        1.4.2 关于课程权力与课程决策研究综述
        1.4.3 关于校本课程决策权力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教育权力的基本属性
    2.1 教育权力的性质、依据与类型
        2.1.1 教育权力的性质
        2.1.2 教育权力的依据
        2.1.3 教育权力类型
    2.2 教育权力分权化
    2.3 从政治学角度看教育权力的纵向分配
        2.3.1 教育权力的中央集权制及职权划分
        2.3.2 教育权力的地方分权制及职权划分
        2.3.3 我国教育权力划分发展状况
        2.3.4 学校自主管理及其职权划分
第3章 基于教育权力下的课程决策权力
    3.1 国家和地方课程决策中所体现的教育权力
        3.1.1 课程决策集权化
        3.1.2 课程决策分权化
        3.1.3 课程决策自主化
    3.2 校本课程决策是教育权力分权化的体现
        3.2.1 校本课程决策的性质
        3.2.2 校本课程决策的条件
第4章 校本课程决策中教育权力的进一步划分与体现
    4.1 学校内部参与校本课程决策者的权力
        4.1.1 校长的校本课程领导权力
        4.1.2 教师主导权
        4.1.3 学生主体权
    4.2 学校外部参与校本课程决策者的权力
        4.2.1 家长参与权
        4.2.2 社区话语权
        4.2.3 课程专家指导权
第5章 校本课程决策案例研究——以上海市格致中学为个案
    5.1 格致课程的建设理念与结构
        5.1.1 格致课程建设理念
        5.1.2 格致课程结构
    5.2 格致课程的决策举措
        5.2.1 校长领导决策,为学校课程发展指明方向
        5.2.2 教师参与决策,为教师搭建创生平台
        5.2.3 学生参与决策,为学生发展提供需求
        5.2.4 采用专家意见,为校本课程提供理念基础
        5.2.5 征求校友意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资源
    5.3 格致课程的决策组织与程序
        5.3.1 格致课程的决策组织
        5.3.2 格致课程的决策程序
第6章 上海市格致中学校本课程决策的进一步分析
    6.1 上海市格致中学校本课程决策成功之处及启示
        6.1.1 成功之处
        6.1.2 启示
    6.2 上海市格致中学校本课程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原因
    6.3 改革建议
        6.3.1 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决策机构
        6.3.2 制定校本课程决策制度
        6.3.3 构建系统完整的校本课程决策模式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市格致中学校本课程决策访谈提纲
致谢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相关文献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 评价目标的发展性
    (二)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三)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四)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五) 评价过程的构建性
    (六) 评价时机的全程性
二、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二) 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评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 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三、改进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评价的对策探讨
    (一) 澄清认识偏差,深化对评价的理解
    (二) 掌握操作策略,提高评价的有效应用
结语
    (一) 研究内容总结与讨论
    (二) 研究过程的反思
    (三) 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国外研究评述
        1.2.2 国内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安排
    1.4 论文的预期成果与可能创新点
        1.4.1 预期成果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2.1 人力资本
        2.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2.2.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高校的应用
    2.3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论
        2.3.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
        2.3.2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论在高校的应用
    2.4 创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相关科学管理原理
        2.4.1 协同原理
        2.4.2 系统原理
        2.4.3 效益原理
    2.5 先前理论的适应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构建
    3.1 我国高校的现状及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3.1.1 高校的现状
        3.1.2 现行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3.2 构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机理
        3.2.1 工作原理
        3.2.2 结构模块
        3.2.3 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3.2.4 要素的互动作用
    3.3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结构模块构成分析
    3.4 高校办学绩效构成分析
    3.5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结构模块对办学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3.5.1 立论理论依据及研究假设
        3.5.2 理论模型构建
        3.5.3 实证研究方案的设计
        3.5.4 数据收集及样本概况
        3.5.5 数据分析方法
        3.5.6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5.7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5.8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3.5.9 研究假设检验
        3.5.10 构面之间的相关分析
        3.5.11 实证研究结论
    3.6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内容和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教师资源动态配置创新研究
    4.1 高校教师资源动态配置的内涵
    4.2 高校教师资源动态配置的原则
    4.3 高校教师资源动态配置影响因素分析
        4.3.1 资源动态配置外部影响因素
        4.3.2 资源动态配置内部影响因素
    4.4 高校教师资源动态配置判别模型研究
        4.4.1 分析数据和样本的选取
        4.4.2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4.4.3 高校教师资源动态配置判别模型Ⅰ和模型Ⅱ
    4.5 高校教师资源动态配置的操作规范
        4.5.1 发展定位
        4.5.2 招聘录用
        4.5.3 培训开发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教师二元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5.1 激励机制的内涵
    5.2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局限性分析
        5.2.1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
        5.2.1 现行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局限性分析
    5.3 高校教师二元激励机制的提出
    5.4 高校教师二元激励机制的结构性分析
        5.4.1 固定薪酬模型及其缺陷
        5.4.2 二元激励机制评价指标体系
        5.4.3 行为薪酬模型分析
        5.4.4 资本薪酬模型分析
    5.5 高校教师二元激励机制的实施
        5.5.1 实施二元激励机制的条件
        5.5.2 实施二元激励机制的时机
        5.5.3 实施二元激励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教师多维绩效考核创新研究
    6.1 绩效考核的内涵和方法
    6.2 高校教师现行绩效考核的系统性缺陷分析
    6.3 高校教师多维绩效考核原则
    6.4 高校教师多维绩效考核系统
    6.5 基于指标集成的高校教师多维绩效考核方法
        6.5.1 指标集成的基本思路
        6.5.2 集成模型选择
        6.5.3 多维绩效考核量化过程
        6.5.4 整体绩效集成表及运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案例研究
    7.1 CA学院概况
    7.2 CA学院原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7.3 CA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实践
        7.3.1 基本原则
        7.3.2 资源动态配置
        7.3.3 二元激励机制
        7.3.4 多维绩效考核
    7.4 CA学院实施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效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1: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命令及模型的拟合度
附录2:研究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6)物理规律教学中的科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物理规律与课程改革
    第一节 物理规律的建立
    第二节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三节 课程改革下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第二章 科学探究式教学综述
    第一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第三节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科学探究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渗透
    第一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二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第三节 原始物理问题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价值
    第四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反思
第四章 实施科学探究存在的误区、困难及对策
    第一节 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第二节 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困难
    第三节 解决实施科学探究困难的对策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兴趣理论在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第二章 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兴趣的品质、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学生兴趣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学习兴趣与几种心理品质的关系
第三章 兴趣理论在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方案设计
    第一节 学生兴趣水平的初步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兴趣理论在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方案设计
第四章 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理论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教学案例展示
    第二节 学生兴趣水平的再测与分析
    第三节 兴趣理论应用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及访谈笔记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一、结论
    二、建议
    三、反思
注释部分
参考书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中学物理科学探究的理论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国外发展状况
    1.2 中国发展现状
第二章 科学探究与中学物理新课程
    2.1 概念界定
        2.1.1 探究学习
        2.1.2 研究性学习
        2.1.3 发现学习
        2.1.4 科学探究与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的关系
    2.2 科学探究的哲学基础
        2.2.1 人性论的质询—人的本质论说与科学探究学习
        2.2.2 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哲学
        2.2.3 人的本质要义对科学探究的启示
    2.3 科学探究的心理学基础
        2.3.1 认知结构理论是科学探究的心理学基础之一
        2.3.1.1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2.3.1.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2.3.1.3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2.3.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人本主义心理理论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心理基础之二
第三章 科学探究的要素和评价体系
    3.1 科学探究的要素
        3.1.1 提出问题
        3.1.2 猜想或假设
        3.1.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3.1.4 收集证据
        3.1.5 解释与结论
        3.1.6 反思与评价
        3.1.7 交流与评估
    3.2 科学探究的评价体系
        3.2.1 传统教学评价在评价功能方面的弊端
        3.2.2 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发展性评价
        3.2.2.1 档案袋评价
        3.2.2.2 测试性评价
        3.2.2.3 物理探究教学中的活动表现评价
第四章 科学探究的教学原则
    4.1 独立性原则
    4.2 综合性和均衡性原则
    4.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4 激励性原则
    4.5 创造性原则
    4.6 探索性原则
    4.7 活动性原则
第五章 科学探究的实践形式
    5.1 科学探究的方案设计的要素
    5.2 探究模式
    5.3 调查问卷与数据分析
    5.4 本论文的不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一 专家访谈录
附录二 教学案例
附录三 学生调查表
附录四 学生的科学探究小论文

(9)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科学探究式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背景
    第二节 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走进高中新课程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 科学探究式教学综述
    第一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
    第二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第三节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第一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二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实施科学探究存在的误区、困难及对策
    第一节 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第二节 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困难
    第三节 解决实施科学探究困难的对策
结束语
附录
注释及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的概况
相关概念的涵义
前言
一、研究缘由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监督人才
    (二) 良好的课程设置是培养技术监督人才的关键
    (三) 四川省技监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行业变化需要
    (四) 已有和相关研究缺失
二、四川省技监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一) 培养目标重视“专业能力”,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二) 部分课程内容不适应技术监督行业的现实要求
    (三) 选修课程过少,课程的综合性不突出
    (四) 部分课程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
    (五) 评价体系不健全
三、四川省技监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单一
    (二) 课程设置的理论水平不高
    (三) 缺少“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 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不够
    (五) 忽视外部评价手段的采用
四、四川省技监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重新建构
    (一) 确立以“适应性”为主兼顾“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二) 选择“知识”、“能力”、“人格”发展兼顾的课程内容
    (三) 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
    (四) 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方式
    (五) 建立“内外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五、四川省技监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措施
    (一) 加强教育科研,提高课程设置理论水平
    (二) 课程设置应体现以适应性为主兼顾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三) 课程内容应注意知识与能力、技术与人文的沟通
    (四) 增加选修课,突出课程的综合性
    (五) 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六) 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保障课程实施顺利进行
    (七) 紧密联系就业,重视社会评价,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结语
附表一
附表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浅论《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人本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本主义教育视域下的中学音乐课堂 ——以北京市两所中学为例[D]. 苗诗佳.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9)
  • [2]养气为本 行气第一 ——曾国藩语文学习观研究[D]. 林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3]教育权力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格致中学为个案[D]. 谢丽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 [4]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耿宏丽. 西南大学, 2010(08)
  • [5]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 关云飞. 中南大学, 2009(04)
  • [6]物理规律教学中的科学探究[D]. 张延磊.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3)
  • [7]兴趣理论在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D]. 高楠. 河北师范大学, 2006(01)
  • [8]中学物理科学探究的理论和实践[D]. 陈惠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06(10)
  • [9]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科学探究式教学[D]. 殷玉琴.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
  • [10]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个案研究[D]. 伍川勇. 西南师范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浅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人文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