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医家痹病证治规律研究

明清医家痹病证治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痹病,古称“痹”、“风湿”、“痹证”等,与现代医学的风湿病、痛风、骨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等相符。明清医学在中医历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医学文献十分丰富。明清医家积累了大量的治痹经验,现代研究与应用证实其实用有效,在临床上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治痹医案运用SPSS软件包进行频数分析,同时对明清主要医家、医著中与痹病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分析、评价,结合文献研究与医案研究,对明清医家的痹病证治规律进行探讨,以便将其结果指导中医临床,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二、研究方法查阅来自于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电子版《中华医典》,使用《中华医典》软件中的检索功能。其中符合收录标准的有318例。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软件12.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对所有药物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三、研究结果(一)虚实证型统计结果318例治痹医案实证为主证型占63.21%,虚证为主证型占36.79%。实证中以风寒湿型、湿热型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全部医案总数的25.47%、15.72%。虚证则以营血虚、肝肾亏虚、气血亏虚为最多,分别占全部医案总数的11.00%、10.69%、9.12%。318例治痹医案中当归、茯苓、桂枝、秦艽、桑枝、防己、防风、薏苡仁等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二)方药的类别分析对所有318首方剂中的用药进行频次统计,涉及药物267味。总药次计3129次。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补气药、清热药所占比例较大。58味高频次药性昧归经分析如下:苦昧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甘味、辛味。性以温热最多,其次为寒、微寒,再次为平。其药物归经虽涉及全身脏腑,但以肝、肾、脾经为最多。(三)证型特点及用药1.风寒湿型痹病以疼痛游走、疼痛剧烈、重着为特点,可用祛风散寒除湿法进行治疗。当归、桂枝、茯苓、防己、防风、秦艽、桑枝、独活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2.暑湿型痹病以身重痛而热、心烦口渴为特点,可用轻清淡渗法进行治疗。薏苡仁、防己、陈皮、杏仁、通草、防风、竹叶、桑枝、扁豆叶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3.热痹以红肿热痛、痛暴而猛为特点,可用清热法进行治疗。栀子、丹皮、当归、生地、石膏、桑枝、羚羊角、忍冬藤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4.痰饮型痹以脉滑、眩冒呕恶为特点,可用祛痰燥湿兼理气法进行治疗。陈皮、茯苓、半夏、当归、黄芩、黄柏、苍术、羌活、威灵仙、红花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5.湿热痹以关节灼热肿痛、疼痛而重为特点,可用渗湿清热法进行治疗。防己、桑枝、薏苡仁、萆薢、茯苓、石膏、秦艽、桂枝、独活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6.营血亏虚型以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脉细为特点,可用养血熄风、祛风活络法进行治疗。当归、白芍、秦艽、生地、桑枝、杜仲、桑寄生、白蒺藜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7。阳虚型以关节冷痛、畏寒、脉微或沉迟为特点,可用温通法、水中补火法进行治疗。附子、桂枝、白术、熟地、茯苓、杜仲、甘草、鹿茸、枸杞、狗脊、当归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8.气血亏虚型以汗后或产后,或体弱、久病身痛,脉细弱为主要特点,可用补益气血佐祛风法进行治疗。当归、黄芪、人参、白术、防风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9.肝肾亏虚型以腰膂腿膝足等处疼痛、关节变形挛痛、尺脉细为特点,可用益精填髓、强壮筋骨法进行治疗。当归、杜仲、鹿茸、茯苓、熟地、菟丝子、枸杞、补骨脂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10.气滞型以脉弦、胁肋胀痛为特点,可用疏肝理气法进行治疗。当归、陈皮、香附、延胡索、乳香、白芍、红花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11.瘀血型以腰部刺痛固定,脉涩或芤为特点,可用下瘀血法进行治疗。桃仁、大黄、甘草、附子、桂枝、当归、穿山甲、肉桂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12.津亏型以身痛不能转侧、手足瘛疭、口干躁烦为特点,可用滋阳明法进行治疗。生首乌、生地、秦艽、黄芩、枳实、桔梗、茯苓、石斛、甘草等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四、结论结合文献研究与医案研究,总结出明清医家痹病证治规律如下:(一)辨析痹病概念1.痹的含义大部分明清医家都认为“痹”是指外邪侵袭机体,脏腑经脉气血闭阻不通的病理机制。2.痹病病名风痹即行痹,其痛行走不定,又称为“流火”、“走注”、“鬼箭”,亦有医家称为“痛风”、“历节风”。寒痹即痛痹,许多医家亦称之为“痛风”、“历节风”、“白虎历节风”。湿痹即着痹,其痛着而不移,许多医家(如尤在泾、李用粹等)认为亦包括麻木不仁。(二)对痹病病因病机的探讨,主要包括强调热邪、暑邪、痰瘀致痹、重视阴血在痹病中的特殊地位、重视肝肾亏虚致痹。(三)探求辨证规律,探求辨证规律,包括注重患者体质、了解新病久病、区分轻重缓急、辨寒热虚实、注意患病部位。其中,注意患病部位包括体表上下部位、病邪深浅部位、三焦部位、卫气营血、在经与在络。(四)探求治疗规律1.祛温邪,独树一帜(1)渗湿清热法(2)泄法(包括清热泻火、清热凉血等)2.甘温培中,补益后天3.益精填髓、血肉有情以实先天4.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包括养血补血、温阳活血、行气活血、活血化瘀、养血(阴)熄风。5.重视从经络论治(1)善从阳明论治。包括宣通清解法与补益法。(2)诸痹独取太阴(3)奇脉论治。包括治分虚实、强调通络、补益肝肾、务在气血调和。(4)久病入络的治疗。包括“通络”是治疗络病的总原则、虚实异治、治络须护胃气、重在痰瘀。6.引经药的使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一、痹病的概念
  • 二、痹病的渊源
  • 三、中医在痹病治疗中的地位
  • 四、中医痹病治则治法研究现状
  • (一) 辨证论治
  • (二) 阶段治疗,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 (三) 寒热配伍
  • (四) 杂合以治
  • (五) 专法专方的施治
  • (六) 单味药
  • (七) 综合治疗
  • (八) 调摄
  • 五、明清以前痹病源流简述
  • 六、明代医家治痹经验简述
  • 七、清代医家治痹经验简述
  • (一) 叶天士治痹经验研究
  • (二) 吴鞠通治痹思想的现代研究
  • (三) 喻嘉言的治痹经验探讨
  • 下篇: 318例明清治痹医案研究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 (二) 医案选取标准
  • (三) 资料整理
  • (四) 统计分析方法
  • 二、证型
  • (一) 证型统计分析结果
  • (二) 证型列表
  • (三) 方药的类别分析
  • (四) 高频次用药的分析
  • (五) 各证型用药规律统计
  • 三、明清医家痹病证治规律研究
  • (一) 辨晰痹病概念
  • 1. 痹的含义
  • 2. 痹病病名
  • (二) 对痹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 1. 强调热邪、暑邪致痹
  • 2. 阴血在痹病中的特殊地位
  • 3. 重视肝肾亏虚致痹
  • 4. 重视痰瘀致痹
  • (三) 探求辨证规律
  • 1. 注重患者体质
  • 2. 了解新病久病
  • 3. 区分轻重缓急
  • 4. 辨寒热虚实
  • 5. 注意患病部位
  • (四) 探求治疗规律
  • 1. 祛温邪,独树一帜
  • 2. 甘药培中,补益后天
  • 3. 益精填髓、血肉有情以实先天
  • 4.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 5. 重视从经络论治
  • 6. 引经药的使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明清医家痹病证治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