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是人类对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则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变化趋势。本文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三河源区1999、2006年两期TM影像,对其提取信息得到土地利用数据。文章首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然后探讨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最后简要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变化幅度来讲,从1999年到2006年,三河源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中减幅最大的为裸土地,共减少12.38 km2,减小幅度为11.78%。2、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及趋势看,在各土地类型的年面积变化Rs上,变化增幅最快的为耕地,其次为水域和城镇建设用地,变化趋势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相同,而减幅最快的是裸土地。在各土地类型的空间动态度Rss上,耕地变化速率最快,低覆盖度草地变化速率也较快,达到1.38%。在各土地类型的发展趋势和状态Ps上,各种地类的面积变化方向是一致的。3、从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角度分析,从1999年~2006年,最大净增面积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低覆盖度草地,共增长了299.14 km2。水域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净增加达96.56 km2。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明,不变的土地类型远远大于变化的土地类型。整个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转化为低覆盖度草地,以及林地和沼泽地转化为高覆盖度草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影响着土地类型的转变。其中耕地、水域和城镇建设用地与人类活动、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的参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存在一定的隐患,近8年的时间里,沙地、戈壁、盐碱地呈扩张趋势。对于面积缩小的土地类型,减少最大的是裸岩石砾地,其次是沼泽地和林地,均有大幅度减少。4、影响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自然因子包括气候、地貌、土壤等。该区域大部分都集中在降水量小于400m的区域.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近8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200mm~400mm等降水线之间,且偏向于集中在两等降水线之间的西南侧,这个区域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同时也是农牧结合的地带,因此变化面积最大的类型主要集中在草地与未利用地、林地、耕地之间的转换。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更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最多的区域是人类活动比较多的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人为因子主要包括城镇化与工业化、政策诱导、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等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政策、人口和经济发展共同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LUCC 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1 LUCC 研究回顾与总结
  • 1.2.2 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及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2.1.2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3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 2.2 数据来源
  • 2.2.1 遥感数据
  • 2.2.2 地形数据
  • 2.2.3 其他统计数据
  • 2.2.4 数学基础
  • 第三章 TM 遥感影像信息的提取
  • 3.1 引言
  • 3.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3.3 遥感影像的分类与解译
  • 3.3.1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建立
  • 3.3.2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 3.4 精度检验
  • 第四章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
  • 4.1 1999 年与2006 年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再分类
  • 4.2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 4.3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及趋势
  • 4.4 土地利用主要类型转移
  • 4.4.1 林地转移分析
  • 4.4.2 高覆盖度草地转移分析
  • 4.4.3 低覆盖度草地转移分析
  • 4.4.4 水域转移分析
  • 4.4.5 沼泽地转移分析
  • 4.4.6 裸岩石砾地转移分析
  • 第五章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
  • 5.1 驱动因子的选择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5.2.1 自然因素
  • 5.2.2 社会经济因素
  • 5.2.3 人口与政策因子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结论
  • 5.3.2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文站网布设方法在黄河河源区的应用[J]. 水文 2012(05)
    • [2].浅谈汾河河源区水资源保护的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31)
    • [3].黑河源区水汽来源及地表径流组成的稳定同位素证据[J]. 科学通报 2011(01)
    • [4].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估[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9(03)
    • [5].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24)
    • [6].黄河河源区生态修复基本措施初探[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8(05)
    • [7].黄河河源区洪水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分析[J]. 人民黄河 2013(06)
    • [8].西南河源区径流演变规律分析[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17(04)
    • [9].近51a来乌鲁木齐河源区径流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12)
    • [10].黑河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建设成效分析[J]. 人民黄河 2011(03)
    • [11].黄河河源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J]. 冰川冻土 2010(01)
    • [12].黄河河源区干流水文站布设密度评价[J]. 人民黄河 2008(11)
    • [13].1991-2008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变化[J]. 冰川冻土 2010(02)
    • [14].疏勒河源区的多年冻土[J]. 地理学报 2009(05)
    • [15].热点聚焦[J]. 中国防汛抗旱 2019(07)
    • [16].黄河河源区黄河沿水文站以上泥沙来源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7)
    • [17].赤水河源区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 2012(08)
    • [18].基于大气沉降与径流的乌鲁木齐河源区氮素收支模拟[J]. 生态学报 2012(18)
    • [19].能量平衡融雪模型在乌鲁木齐河源区的应用[J]. 水文 2017(02)
    • [20].近50a来乌鲁木齐河源区径流变化及其机理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2(03)
    • [21].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河源界定[J]. 人民黄河 2018(12)
    • [22].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共轭管理初步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06)
    • [23].江西抚河源生态功能区综合区划及其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18(23)
    • [24].大通河源区冻土地温模拟与分类特征分析[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2(01)
    • [25].潮白河源区生态流量的谱系及其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04)
    • [26].对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 青海农林科技 2015(02)
    • [27].二道松花江河源区地表水资源现状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5)
    • [28].沁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辐射效益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 [29].疏勒河源区高寒草地景观对地形因子和冻土类型的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6)
    • [30].三江并流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对气候要素的响应[J]. 山地学报 2015(02)

    标签:;  ;  ;  ;  

    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