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中压电力线信道宽带特性研究

10kV中压电力线信道宽带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对10kV中压配电网络的运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配电自动化,远方抄表,用户负荷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等配电网管理系统正在逐步应用和工程实用化。制约配电网管理系统发展的技术上的瓶颈之一,是缺乏一种具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数据信息交换平台。电力线通信是以电力线作为传输信道,实现数据通信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10kV中压线路从变电站出发可以直接延伸到线路上的任何一个用户节点,由10kV电力网络构成的电力通信系统在传输信道的经济性、网络的覆盖面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优势,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配电网管理系统的信息交换平台。然而,电力网络以工频能量的传输、分配为目的,是一种典型的总线型结构。对于高频通信信号的传输而言,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以及工频负荷的存在,导致电力线信道表现为非常恶劣的传输环境,使得电力线通信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本文旨在研究10kV中压电力网络的信道特性。在基于两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0kV中压电力网络现场测量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的有关实验,在40kHz-2MHz的频率范围内,对10kV中压电力网络信道的主要特性包括噪声、阻抗、传输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结论,建立了相应的信道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⑴根据10kV电力线信道的拓扑结构和基本特征,提出了基于10kV电力线信道物理特征的基本信道模型,讨论了表征信道特性的主要参数和测量方法。其中利用电力环网线路直接测量信道传输函数H(f)的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的新方法,解决了一直难以处理的长距离物理信道相频响应频域直接测量的问题。同时采用平移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参考面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耦合器等辅助设备对实际信道测量参数的影响,提高测量效率和数据处理精度。⑵对噪声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初步认识了10kV电力网络信道的噪声水平,噪声的各种分布特性,以及电网运行状态与噪声特性的关系。研究表明,10kV电力网络的噪声水平与电网的结构、容量和负荷等有关,一般高于低压电力网络。噪声功率谱通常呈指数衰减分布,当与高一级电网间存在着较多的交叉跨越时,分布规律将受到高一级电网噪声特性的影响。在10 kV电力线上,供电端(首端)的噪声水平略高于受电端(末端),但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沿线均匀分布的。相相间耦合的差模噪声一般不大于与其相关的两相单独对地耦合时的共模噪声,甚至可能远低于后者。⑶建立了信道噪声中背景噪声统计模型,并通过Pearsonχ2检验验证了模型的适应性。在时域,10kV电力网络的背景噪声服从不同的统计规律。在低频较宽的频段内,与通常所推测的Gaussian分布不同,无论是有色噪声还是白噪声,都服从Nakagami-m分布。当频率达到数十兆赫兹数量级时,则服从Gaussian分布。在频域,不同的网络可能具有不同的噪声模型,但表征它们的变化参数仍然服从Nakagami-m分布。⑷研究了10kV电力网络的阻抗特性,为通信耦合设备阻抗参数的优化设计和信道的阻抗匹配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研究表明,10kV电力线信道的阻抗特性与系统的结构和配置有关。在1MHz频段以下,输入阻抗的动态范围为数十至数百欧姆。随着频率的增加,动态范围逐渐减小,最后趋于数十欧数量级,且基本呈纯电阻性。网络各个节点处的输入阻抗有所不同,但特性阻抗基本上是相同的。10kV电力线信道的输入阻抗基本不随着工频负荷而变化。变电站10kV母线上的电容器组的投切对输入阻抗没有影响。差模耦合的特性阻抗略大于共模耦合,但输入阻抗的动态范围也大于共模耦合。⑸对10kV电力线信道的宽带传输特性作了初步研究,包括信道的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特性,信道的频率色散和时间色散等主要涉及数字通信方式的信道参数。10kV电力线信道呈典型的多径传输特征,信道的频率响应是振荡衰减的。在发送端/接收端间无分支线路、配电变压器等设备的情况下,相地耦合时,每km的衰减功率为10-20dB。信道的相频响应基本上呈线性相位。信道的窄带衰落服从Nakagami-m分布,衰落深度为3-10dB。信道的时变性较弱。当通信速率达到kbps数量级及以上时,可以作为时不变信道处理。信道是时间色散的,信道的rms时延扩展和相干带宽均与具体的网络结构有关,大致是数十微秒和数十千赫兹数量级。⑹深入研究了10kV电力网络信道的传输路径损失,提出了信道传输路径损失模型。研究表明,对信道路径损失影响最大的是TX/RX间接入的电气元件,例如配电变压器、分支线等所引起的分流衰耗。网络其他部分对信道间路径损失的影响较小。变电站母线上的并联补偿电容器组对信道路径损失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分支线接入信道的元件的等值阻抗将被分支线本身所“平滑”。当元件阻抗值较低时,这一“平滑”效应有利于降低其对信道产生的分流衰耗。相相耦合方式的传输路径损失较相地耦合大致低5-15dB。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线通信概述
  • 1.1.1 引言
  • 1.1.2 电力线通信的主要形式
  • 1.1.3 中压电力线通信研究的必要性
  • 1.1.4 中压电力线通信涉及的关键技术
  • 1.2 中压电力线信道研究的主要问题
  • 1.2.1 中压电力线信道研究的内容
  • 1.2.2 中压电力线信道研究的现状
  • 1.2.3 中压电力信道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电力线信道研究的环境
  • 1.4 主要研究工作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力线信道的基本模型和测量方法
  • 2.1 10kV 电力网络信道基本信道模型
  • 2.1.1 电力线信道传输的物理过程
  • 2.1.2 10kV 电力网络信道的基本特征
  • 2.1.3 10kV电力网络信道的基本模型
  • 2.2 信道参数测量的主要方法
  • 2.2.1 信道的窄带衰落和时间相干性测量
  • 2.2.2 阻抗特性测量
  • 2.2.3 信道的时延扩展和频率相干性测量
  • 2.3 信道测量的耦合设备和联接方式
  • 2.3.1 耦合设备
  • 2.3.2 耦合设备联接
  • 2.4 耦合设备对测量的影响和修正
  • 2.4.1 测量参考面的选择和校准
  • 21 参数测量(校准)参考面平移实验'>2.4.2 S21参数测量(校准)参考面平移实验
  • 11 参数测量(校准)参考面平移实验'>2.4.3 S11参数测量(校准)参考面平移实验
  • 2.5 小结
  • 第三章 电力线信道的噪声测量和特性分析
  • 3.1 噪声测量方式
  • 3.2 测量数据的处理
  • 3.3 噪声的一般特性
  • 3.4 噪声的时变性
  • 3.5 噪声与工频负荷的关系
  • 3.6 电力网络对噪声特性的影响
  • 3.7 噪声沿电力线的分布特性
  • 3.8 相相耦合和相零耦合时的噪声分布
  • 3.9 噪声的空间耦合特性
  • 3.10 小结
  • 第四章 电力线信道噪声的统计特性和模型
  • 4.1 噪声的统计特性
  • 4.1.1 噪声总功率的统计特性
  • 4.1.2 窄带噪声的统计特性
  • 4.1.3 Nakagami-m 分布拟合优度的检验
  • 4.2 Nakagami-m 分布
  • 4.2.1 Nakagami-m 分布的m 参数
  • 4.2.2 Nakagami-m 分布的应用环境
  • 4.2.3 电力线信道中的Gaussian 噪声
  • 4.3 噪声的频域模型
  • 4.4 小结
  • 第五章 电力线信道的阻抗特性
  • 5.1 信道阻抗特性的物理特征
  • 5.1.1 均匀传输线的输入阻抗
  • 5.1.2 不同二次参数串联传输线的输入阻抗
  • 5.1.3 不同二次参数并联传输线的输入阻抗
  • 5.1.4 10kV 电力线信道阻抗的基本模型
  • 5.2 信道阻抗特性的测量
  • 5.2.1 阻抗测量的仪器、设备及接线
  • 5.2.2 阻抗测量原理
  • 5.3 信道阻抗测量的结果和分析
  • 5.3.1 电力网络信道的一般阻抗特性
  • 5.3.2 电缆与架空线串联线路的阻抗特性
  • 5.3.3 线路首末端的阻抗特性
  • 5.3.4 电网运行方式对阻抗的影响
  • 5.3.5 电容器组对阻抗的影响
  • 5.3.6 电网阻抗的时变性
  • 5.3.7 不同耦合类型时的阻抗特性
  • 5.4 小结
  • 第六章 电力线信道的传输特性
  • 6.1 引言
  • 6.2 测量方法
  • 6.3 信道传输的一般规律
  • 6.4 信道的时变性
  • 6.4.1 窄带衰落
  • 6.4.2 衰落速率
  • 6.5 信道的频率响应和时延扩展
  • 6.5.1 信道的频率响应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 6.5.2 信道的冲激响应和时延扩展
  • 6.6 小结
  • 第七章 电力线信道传输路径损失
  • 7.1 引言
  • 7.2 信道路径损失的一般特性
  • 7.3 网络结构对信道路径损失的影响
  • 7.3.1 不同二次参数串联信道的路径损失
  • 7.3.2 不同二次参数并联信道的路径损失
  • 7.4 运行网络信道的路径损失
  • 7.4.1 并联分支线中间接入
  • 7.4.2 信道的对称性
  • 7.4.3 并联分支线终端接入
  • 7.4.4 并联电容器组对路径损失的影响
  • 7.5 不同耦合模式的路径损失
  • 7.6 传输路径损失模型的实验室验证
  • 7.7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种压缩感知电力线信道估计机制[J]. 电信科学 2016(11)
    • [2].低压电力线信道理论模型研究[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 [3].中压电力线信道的仿真与建模[J]. 电力系统通信 2008(07)
    • [4].船舶照明电网电力线信道去噪方法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8(20)
    • [5].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力线信道噪声发生器的设计[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4(04)
    • [6].电力线信道噪声分析及建模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7].窄带低压电力线信道的阻抗测量与特性分析[J]. 电子测量技术 2012(03)
    • [8].基于电力线信道的一类OFDM盲同步算法的改进[J]. 通信技术 2011(03)
    • [9].低压电力线信道运行环境分析与研究[J]. 电测与仪表 2013(S1)
    • [10].宽带电力线信道研究及建模[J]. 电子测量技术 2009(04)
    • [11].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线信道传输特性识别方法[J]. 电网技术 2019(12)
    • [12].基于多节点的低压宽带电力线信道建模方法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8(03)
    • [13].电力线信道系统噪声的建模方法研究[J]. 电测与仪表 2018(17)
    • [14].基于传输线理论的中压电力线信道建模和分析[J].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0(07)
    • [15].电器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特性的影响[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16].基于电力线信道噪声的真随机数发生器的设计[J]. 电视技术 2014(07)
    • [17].浅析电力线信道及噪声分析与建模[J]. 中国新通信 2012(15)
    • [18].基于FPGA的电力线信道实时仿真系统与实现[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08)
    • [19].网络参数对低压宽带电力线信道的影响[J]. 电工技术学报 2016(S1)
    • [20].煤矿井下电力线信道分析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6(02)
    • [21].基于电力线信道的OFDM同步算法的仿真[J]. 电力系统通信 2008(08)
    • [22].低压电力线信道的阻抗特性研究[J]. 山西电子技术 2015(06)
    • [23].基于传输矩阵的电力线信道特性分析[J]. 通信电源技术 2018(02)
    • [24].基于电力线信道作用的能量时频分布及其能量分配[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01)
    • [25].恶劣电力线信道中一种新的高速通信方式[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26].低压电力线信道衰减特性分析及建模仿真[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3(22)
    • [27].低压电力线信道多径传输模型参数识别方法[J]. 控制工程 2016(06)
    • [28].室内电力线信道特性分析[J]. 信息通信 2014(10)
    • [29].低压电力线信道阻抗测量与匹配[J]. 现代电子技术 2011(07)
    • [30].基于电力线信道分析的调制解调方式选择[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22)

    标签:;  ;  ;  ;  ;  

    10kV中压电力线信道宽带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