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论文摘要

虽然学者们对唐前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作了不少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一,至今尚无学者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至今尚无研究这些女性形象的专著。其二,大多此类研究往往流于对具体作品中的各式女性形象类型的罗列和作品艺术性的分析,而较少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内在意蕴进行阐释,较少从大的文化背景出发对这些形象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其三,学者们对一些与女性形象相关的重要文学现象,如女性礼教化、性别比兴、女性代言、拟女性代言等也较少进行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唐前时期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地研究,概括这些形象的主要特征,考察这些形象形成的原因,考辨这些形象的源头与流变,分析这些形象在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与影响。这样,既可以追溯出一些典型女性形象的最初原型,也可梳理出这些形象发展与演变的轨迹,使人们对这些女性形象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对这些形象特征的分析及其变化原因的揭示,既有助于人们对这一时期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人们对这一时期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等的认识和理解。 全文共七章,各章以专题的形式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地考察和研究。结语从整体的角度对此时期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作一概括性的总结。 第一章以西王母与嫦娥为例,分析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在后世的演交情形。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凶神,而到了《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则变成了一位温柔多情的异域女主人。周代宗教革新导致的神灵信仰的衰微和人文意识的增强,周人强烈的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和礼乐文明建设等,是中国远古神话散佚和逐渐历史化的根本原因,也是《穆天子传》中西王母人化的内在间接原因。《穆天子传》以史籍为基础的创作实情以及将人物美化的创作手法是西王母人化的直接原因。到了汉代小说中,西王母则演变成貌美位尊的女仙。此后西王母形象依然不断遭到丑化。常羲原本是月神,后演化为卜官常仪和月精嫦娥。羿妻奔月故事当初可能与嫦娥无关。当人们将月精嫦娥、羿妻食不死药奔月以及月精蟾蜍三个故事组合在一起时,才构成完整的嫦娥奔月的传说。这样,人们将月精嫦娥、羿妻及月精蟾蜍三者混为一体了。西王母与嫦娥形象的演变表明,在流传过程中女神形象不断遭到丑陋化,不断被转换成话语工具,以至面目全非,难以辨认。 第二章分析屈原、宋玉、曹植等文人作品中的神女形象的演变。屈原《九歌》十一篇可能非一时一地之作,有的作于郢都任职时,有的作于流放民间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 第一节 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 第二节 嫦娥形象的演变
  • 第二章 文人笔下的神女
  • 第一节 屈原《九歌》中的女神
  • 第二节 宋玉作品中的神女
  • 第三节 曹植《洛神赋》
  • 第四节 神女的分化
  • 第三章 礼教影响下的女性
  • 第一节 女性礼教化的原因
  • 第二节 礼教影响下的女性
  • 第四章 女性作家展现的女性
  • 第一节 苦难者
  • 第二节 哀怨者
  • 第三节 深情者
  • 第五章 性别比兴与女性代言作品中的女性
  • 第一节 性别比兴作品中的女性
  • 第二节 女性代言作品中的女性
  • 第六章 志怪小说中非现实女性
  • 第一节 神女与仙女
  • 第二节 鬼女
  • 第三节 妖女
  • 第七章 宫体诗中的女性
  • 第一节 宫体诗的产生
  • 第二节 宫体诗中的女性
  • 结语:唐前文学女性形象艺术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宫体诗”与佛教关系新证[J]. 文艺评论 2015(10)
    • [2].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探讨[J]. 青年文学家 2019(03)
    • [3].浅析宫体诗的女性形象描写[J]. 明日风尚 2018(02)
    • [4].论宫体诗的语言美与审美价值[J]. 唐山文学 2018(10)
    • [5].徐摛的道教信仰与宫体诗[J]. 北方文学 2017(03)
    • [6].闻一多在青岛[J]. 青岛文学 2017(02)
    • [7].南朝宫体诗中女性形象的物化特征[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10)
    • [8].对传统的反叛——论宫体诗的内容[J]. 青年文学家 2012(13)
    • [9].佛教文化对宫体诗的影响[J]. 金田(励志) 2011(10)
    • [10].宫体诗风对唐代诗歌的影响分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7(23)
    • [11].论南朝佛教与宫体诗[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01)
    • [12].梁代宫体诗渊源论[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08)
    • [13].再论宫体诗的“艳”[J]. 语文学刊 2010(19)
    • [14].宫体诗的自赎[J]. 青春期健康 2014(07)
    • [15].论宫体诗及其初唐新变[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6].宫体诗障蔽下的清风秀骨——萧纲骈文创作论[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7)
    • [17].浅论南朝咏器物宫体诗的成因[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1)
    • [18].论萧纲的宫体诗理论[J]. 天中学刊 2010(04)
    • [19].论萧纲“文章且须放荡”说对宫体诗创作的影响[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0].论宫体诗的细化描写手法[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1].宫体诗理论的浪漫特质[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22].宫体诗派中庾肩吾地位考论[J]. 许昌学院学报 2009(01)
    • [23].试论南朝宫体诗人“以悲为美”之审美情趣——兼及其心理探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4].“令与真类”与“还将画等”——在视觉逻辑下看梁宫体诗歌[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7)
    • [25].王褒的前期诗作与南朝宫体诗风[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6].论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描写[J]. 文学教育(上) 2008(02)
    • [27].白居易追踪梁陈宫体诗风探微[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8].梁后期宫体诗人对宫体诗风救赎的尝试[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
    • [29].浅析我国封建社会宫体诗中的娈童文化[J]. 现代妇女(下旬) 2013(10)
    • [30].宫体诗的定义与裴子野的审美[J]. 文学评论 2010(01)

    标签:;  ;  ;  

    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