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意识的差异 ——以“许霆案”为例的考察

论法律意识的差异 ——以“许霆案”为例的考察

论文摘要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考察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意识发达的程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由于法律意识的演进是由不同主体自身的利益、思想观点、知识素养和社会心理等因素决定的,因此,这些“预存立场”的不同导致不同主体对法律有着多元化的认知和理解,形成了我国当下法律意识的差异格局。本文以近期发生的许霆案引发的争议和讨论为切入点,试图以法律事件来分析我国法律意识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许霆案是一个具有“法治标本”意义的案件。2006年4月21日,在广州打工的山西籍青年许霆到广州市商业银行某ATM自动取款机取款,利用银行取款机系统升级出现错误,先后与其同事郭安山取款17.5万元和1.8万元,事后携款离开广州。2007年5月22日,许霆在陕西省宝鸡火车站被抓捕归案。在此之前,其同事郭安山投案自首,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2007年11月2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许霆取款行为构成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经被告人许霆上诉,2008年1月9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发回重审的刑事裁定,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3月31日作出重审判决,仍然认定许霆构成盗窃罪,但改判有期徒刑五年,罚金人民币两万元。此案从广州中院作出一审无期徒刑判决到重审改判五年有期徒刑的四个余月内,新闻媒体给予了强有力的关注,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此案的广泛争议和讨论,被有关法学专家评为“2007年度十大影响性诉讼”。许霆案之所以引起“全民大讨论”,是由于许霆案中涉及到许霆超额取款的行为在罪与非罪、罪与刑等问题上存在质疑。包括控方检察院与被害单位银行、被告人许霆及其辩护律师、许霆父亲、涉案法院、法学专家学者、律师界以及网民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于此案都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本文立足于客观的立场,分类梳理各方对此案的法律认知,试图全面描述和展现社会各界对于许霆案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观点、看法与心理,建构法律意识的差异结构,以期管窥社会各界的法律意识的发达程度和现状,分析法律意识差异背后的原因。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许霆案案情及其争议焦点,即许霆利用ATM机超额取款的行为在罪与非罪、罪与刑等方面存在的争议;第二部分从社会各界对许霆案及其引发的讨论进行分类,分为控方检察院和被害单位银行,被告人许霆及其辩护律师、“许父”,涉案法院,法律专家学者,律师界,民众与网民等六方主体,分别描述和归纳各方对于许霆案罪与非罪、罪与刑等问题的法律认知。第三部分主要立足于第二部分的分类描述,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对六方在许霆案中展现的不同法律认知进行法理分析,提出形成法律意识差异结构的原因,即利益诉求、法律职业的操守、法律知识的素养与道德情感的认同等。法律意识的利益诉求涉及到社会各界对法律是否对自身有利的认知和体验,此“利益”不仅包括直接的物质利益,也包含某些精神利益。法律意识的职业操守立场涉及到法律职业群体在以法律为职业的活动中如何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职业的客观要求结合起来,做到对法律和事实的忠实的同时,也要考量到“合情合理”的职业道德标准。法律意识的知识立场涉及到法律知识对法律意识成形的作用,法律知识可以转化成法律意识,进而提升法律意识的层次,但法律意识并不仅限于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知识的民主解释是法律知识形态向法律意识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法律意识的道德诉求涉及到法律意识与民情民意、常识常理之间的复杂关系,法律的实现应该在社会中得以运用和体验。本文认为,法律意识归根结底是关于法律是什么以及法律是如何运作的等法理问题的认知与理解,它回应的问题是,社会中人们是怎样认识、感知和运用法律的,以及这种法律观又是如何促进法律向前发展的。本文采取法律社会学的个案研究方法和知识社会学的分类描述法,以许霆案中争议各方为主体描述和分析法律意识的差异结构,从而解释这种法律意识差异结构形成的原因。此外,本文在个案分析中运用语义分析、统计分析和法律解释等方法对于个案中相关问题进行清晰的归纳总结,以期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与结论的说服力。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案情及其争议焦点
  • (一) 案件的发生
  • (二) 争议焦点
  • 二、社会各界的不同法律认知
  • (一) 控方的主张
  • (二) 辩方的意见
  • (三) 法院的立场
  • (四) 法学专家学者的分歧
  • (五) 律师界的行动
  • (六) 民众的理解
  • 三、法律意识差异原因考
  • (一) 利益诉求
  • (二) 职业操守
  • (三) 知识素养
  • (四) 道德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司法实践中“道德法律化”的困境[J]. 行政与法 2008(06)
    • [2].许霆案中“道德法律化”问题的思考[J]. 法制与经济(下半月) 2008(06)
    • [3].由“许霆案”看罪刑均衡[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4)
    • [4].论罪刑法定原则是形式和实质的统一——以最高法院对许霆案的裁定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 2012(09)
    • [5].法律推理及其价值追求——回眸许霆案[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6].关于许霆案的法律思考[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1)
    • [7].规训与救赎之间──人学立场下的青年与法律[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09(03)
    • [8].由“许霆案”看罪刑均衡[J].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08(03)
    • [9].罪刑法定原则下许霆案的另一种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08(26)
    • [10].以许霆案为例看舆论影响司法独立的现象[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5)
    • [11].科技进步条件下的资源分配与法律适用——由许霆案引发的思考[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12].许霆案之法学反思[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13].从特别减轻到违宪审查——以许霆案为样本的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4].许霆案应为“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案”的理析及启示[J]. 北方法学 2008(06)
    • [15].网络犯罪危害性的公众认知异化及其反思[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 [16].从无期到五年——从许霆恶意取款案判决引发的法律公正度和完善度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08(18)
    • [17].许霆案中的法律解释问题[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8].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Ⅰ)——面对许霆案[J].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9(05)
    • [19].从许霆案看盗窃罪及其刑事责任[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 [20].许霆案引发的法律思考[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8)
    • [21].关于许霆案的法律思考[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7)
    • [22].论许霆案的量刑[J]. 法制与社会 2008(21)
    • [23].对“许霆案”重审判决的法律思考[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4].许霆案量刑轻重之我见[J]. 法制与社会 2009(07)
    • [25].许霆案的法哲学思考[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6)
    • [26].从许霆案看法律权威的树立[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06)
    • [27].浅析许霆案[J]. 才智 2009(03)
    • [28].“许霆案”罪与刑的思辨[J]. 皖西学院学报 2009(01)
    • [29].许霆案定性的理性思考[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8(04)
    • [30].处境尴尬的法官——从许霆案说起[J]. 法律方法 2009(00)

    标签:;  ;  ;  ;  ;  ;  

    论法律意识的差异 ——以“许霆案”为例的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