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南2块K1s1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红南2块K1s1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老油田开发后期高含水、低采收率现状的出现,剩余油的挖潜难度日益增大,精细油藏描述便成为油田开发的一种关键技术,其核心是充分利用各种静、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层参数的三维分布,结合水驱油规律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深部调驱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研究区红南2块白垩系K1s1组油藏为一厚层块状边底水砂岩油藏,以曲流河边滩沉积为主,形成一套棕色细砂岩、粉砂岩层,储层平均孔隙度28.2%,平均渗透率为859.5×10-3μm2。由于长期高速开发,油田含水上升加剧,开始进入产量递减阶段,剩余储量挖潜难度大。通过应用打隔板、关井压锥、油水同采、油水分采、边部采水强排等手段,收效甚微,给开发方案的调整带来很大的困难。针对该油田上述生产现状,本文以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测井解释学、地质统计学等为理论依据,采用韵律对比分层的原则,通过储层成因格架的精细刻画、夹层分布特征建立储层骨架网,并在储层物性参数的二次解释及随机建模模拟、地层流体分布与性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水运动规律和水淹规律研究预测剩余油的分布,结果表明,K1s1组南部和西部储层物性较差,以粉砂~细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26.5~28%,平均渗透率660~950×10-3μm2,多夹层分布,含水增长较快,水淹严重,而中、北部储层物性和连通性均较好,以细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28~31%,平均渗透率900~1650×10-3μm2,偶有夹层分布,呈点状集中分布,彼此连通性也较好,含水增长慢,水淹程度低,为剩余油挖潜的有利区块。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精细油藏地质研究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地层对比与划分
  • 2.2.1 韵律划分原则和确立标准井
  • 2.2.2 建立骨架网
  • 2.2.3 地层及小层厚度
  • 2.3 微构造特征
  • 2.4 储层特征
  • 2.4.1 储层成因格架精细刻画
  • 2.4.2 岩石物理特征
  • 2.4.3 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 2.4.4 油层分布特征
  • 2.4.5 测井解释
  • 2.5 流体分布及性质
  • 2.5.1 原油性质及压力温度系统
  • 2.5.2 毛管压力曲线分析
  • 2.5.3 相渗分析
  • 2.6 油藏类型
  • 第三章 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及策略
  • 3.1 储层确定性建模
  • 3.1.1 地震方法
  • 3.1.2 水平井方法
  • 3.1.3 井间对比与插值方法
  • 3.2 储层随机建模
  • 3.3 随机模拟与插值
  • 3.4 变差函数
  • 3.5 储层地质建模的策略
  • 第四章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4.1 数据准备
  • 4.1.1 井数据
  • 4.1.2 断层数据
  • 4.1.3 层面数据
  • 4.2 构造建模
  • 4.2.1 断层模型
  • 4.2.2 层面模型
  • 4.2.3 三维网格化地层模型
  • 4.3 储层参数建模
  • 4.3.1 数据分析与变换
  • 4.3.2 孔隙度模型
  • 4.3.3 渗透率模型
  • 4.4 储层评价
  •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5.1 油水运动规律研究
  • 5.1.1 总体水驱特征
  • 5.1.2 单井产水特征
  • 5.1.3 水淹规律研究
  • 5.2 剩余油分布研究
  • 5.2.1 新完钻井潜力分析
  • 5.2.2 未水淹厚度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红南2块K1s1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