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研究及应用

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研究及应用

论文题目: 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研究及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气象学

作者: 刘茜霞

导师: 王斌,张美根

关键词: 对流层臭氧,一氧化碳,污染物输送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很多研究表明,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主要的成因之一。为了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规律与成因特别是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迫切需要开发出能全面而科学地揭示地球系统各大圈层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地球系统模式,而实现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则是构建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一环。作为在中国实施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耦合计划的第一步,我们成功实现了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MOZART-2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2的离线耦合,并建立了一个新的MOZART-2和CAM2的离线耦合模式系统。本论文以对该模式系统的评估及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得到下面一些主要研究结论。与东亚地区多年平均的臭氧地面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MOZART-2与CAM2离线耦合模式系统能较为成功地再现两类典型的地面臭氧季节变化特征,即南鸟岛站所代表的清洁海洋边界层地区臭氧浓度夏季最小值和冬季最大值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绫里崎站所代表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遥远清洁大气中地面臭氧浓度春季最大值和夏季最小值的季节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光化学作用是一些地面站臭氧浓度春季最大值的主要贡献因素。同时,模拟结果有不同程度低估南鸟岛和绫里崎两个地面站CO浓度大小的现象,但仍能合理地反映出所在站点地区地面CO浓度夏季最小值的季节变化特征,低估主要与本研究中所选用的排放源清单以及所用的模式气候态的气象场有关。与东亚地区四个臭氧探空站多年平均的臭氧探空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除了对冬季臭氧浓度略微高估之外,模拟结果能较为准确地再现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浓度大小及垂直梯度特征并能较为合理地反映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浓度随季节、纬度和高度变化的特征。与对流层顶高度统计观测值的比较表明,对馆野站二月份对流层顶高度的显著低估是该站对流层上层和中层冬季臭氧浓度模拟值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模拟结果与欧洲地面站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式系统除了对德国Hohenpeissenberg观测站地面臭氧浓度略微高估和荷兰Kollumerwaard观测站地面臭氧浓度有些低估外,能基本上反映所在站点地区地面臭氧和CO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德国Lindenberg和芬兰Sodankyla两个臭氧探空站观测资料的对比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的研制进展

1.3 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的应用进展

1.3.1 对流层03源、汇的应用研究

1.3.2 对流层03及其前体物的气候效应研究

1.3.3 污染物长距离输送的应用研究

1.3.4 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模式系统的建立

2.1 MOZART-2 简介

2.1.1 输送

2.1.2 化学

2.1.3 源排放

2.1.4 干湿沉降

2.1.5 模式对上边界条件的处理

2.2 MACCM3 和CAM2 简介

2.3 MOZART-2 和CAM2 离线耦合模式系统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试验设计

3.2 东亚地区地面03季节变化特征

3.3 东亚地区03垂直廓线

3.4 东亚地区对流层03季节变化特征

3.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欧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试验设计

4.2 欧洲地区地面03季节变化特征

4.3 欧洲地区03垂直廓线

4.4 欧洲地区对流层03季节变化特征

4.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欧洲污染物在欧亚大陆之间输送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3 CO浓度水平分布的差异

5.4 CO浓度纬向、经向和柱状平均浓度的变化

5.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气环流模式对 MOZART-2 模拟结果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设计

6.3 地面03和CO 季节变化特征的模拟差别

6.4 对流层03垂直廓线的模拟差别

6.5 对流层03季节变化特征的模拟差别

6.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4-28

参考文献

  • [1].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变化模拟预测与典型流域水文水质响应研究[D]. 刘梅.浙江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及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D]. 颜京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
  • [2].一个高分辨率热带太平洋模式及其与全球大气模式的耦合研究[D]. 符伟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
  • [3].植被带的南北移动和土地利用情景对未来我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D]. 李应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
  • [4].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观测方法研究、应用及结果比对分析[D]. 王迎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
  • [5].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 王在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
  • [6].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 姚凤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
  • [7].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技术的集成、改进和应用研究[D]. 许建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 [8].大气化学中几种重要自由基反应的理论研究[D]. 孙昊.东北师范大学2006
  • [9].基于多箱模型的大气二氧化硫分布动态模拟研究[D]. 李光军.天津大学2004
  • [10].北京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 安俊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标签:;  ;  ;  

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研究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