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明转型,增强组织学习创新——五菱集团优质企业文化纪录片

推动文明转型,增强组织学习创新——五菱集团优质企业文化纪录片

一、推进文明转化提升组织学习力和创新力——五菱集团打造高品质企业文化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杨玥[1](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刘宁[2](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杨芳[3](2020)在《CT酒业企业文化再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局限于企业的产品或是其他企业建设,而是上升至企业软实力—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开始重视文化建设,白酒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文化及白酒历史的追溯更显得迫在眉睫。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白酒企业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浪潮发生着沧桑巨变。同时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更迭及内部领导的更换也促使企业的文化不断变革。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要求企业不断优化自己的企业文化以指导企业战略调整。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再设计、优化的过程中需要淘汰限制企业发展的落后因子,激活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以适应和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型。CT酒业公司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传统型白酒酿造企业,其企业文化在企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从一个老牌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造,在经历了二次创业之后,企业目前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在企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不足以指导企业发展的局面逐渐凸显出来。CT酒业公司如何能在激烈的白酒业市场竞争中,有效的提高其内部凝聚力与外部竞争力,以不断适应新形势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成为CT酒业公司现阶段面临的课题。同时建立一个具有企业特色,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企业文化体系是CT酒业公司当前较为急迫的任务。本文从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入手,通过梳理企业文化相关经典理论,在对企业文化再设计之前,对CT酒业的公司概况进行了初步梳理,以企业不同岗位、职务、年龄段、工龄的员工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后期进一步的深度访谈,评估CT酒业公司企业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数据分析CT酒业现阶段存在企业形象文化有待提升、企业物质文化有待完善、员工行为文化有待深化、企业制度文化滞后、企业精神文化体系有待丰富等五个方面问题。针对以上五个问题提出与之相匹配的CT酒业企业文化再设计方案。最后,希望通过此次企业文化再设计的研究,提高CT酒业公司的企业辨识度,完善其管理制度,丰富CT酒业企业文化内涵,提高全员的企业文化理念水平,最终促进CT酒业的企业战略顺利实施,提升企业在白酒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魏玢[4](2020)在《众泰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为000980,其主营业务为整车研发、汽车制造及销售。目前,该公司设有6处生产基地,分别分布于浙江、湖南、山东等省份以及重庆等直辖市,生产的车型包括了 SUV、MPV、微型轿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众泰汽车是我国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应用领域,该品牌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产品优势。众泰汽车目前与国家电网合作,开展了共享电动汽车租赁业务,也为其他车企开拓新的经营模式提供了借鉴。近几年,众泰汽车大力推动汽车市场下沉,开始加大对于四线、五线城市以及县城的销售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根据众泰汽车2019年审计报告披露数据,截至2019年末该品牌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达16.7万辆,且其推出的E系列新能源汽车涵盖A00级纯电动汽车、中级纯电动轿车、纯电动SUV以及燃料电池汽车,众泰E系列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细分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产品线。本文以众泰汽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EST分析法对于该企业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随后又通过五力分析法对于其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对于其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了总结:国内多重政策导向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低碳消费观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原材料价格下探使得成本降低等机会;宏观经济的新常态使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政策补贴的缩减对销量造成威胁、国内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多样化产生更大竞争压力等威胁。通过价值链分析内部资源条件,归纳了企业业务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众泰汽车是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销的车企,其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迎合市场的设计、良好的研发创新能力以及新颖的营销模式等优势;同时具有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不高、迅速扩大产能导致负债压力大、电池核心技术未掌握以及同级别竞品多等劣势。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综合匹配评价,根据其产品、品牌、渠道和服务四方面的差异化表现最终确定与众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为匹配的竞争战略为差异化战略。根据差异化竞争战略制定了与众泰新能源汽车相匹配的保障措施:通过深入建设企业文化和强化人才管理实现品牌差异化、加码研发和控制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推进企业间的品牌战略合作实现渠道差异化、通过延续“预售+体验式”的营销方式和多流程、多方式、全覆盖的创新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差异化。

齐美慧[5](2020)在《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XT道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只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最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有形的物质形态上,随着发展当前的核心力更加强调无形的知识形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组织有效整合知识,构建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XT公司是我国唯一一家中外合资的专业的道岔生产企业,成立至今有十余年,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可其核心竞争力即核心技术,公司只有其使用权,任何的改良或创新都需要技术的开发方(外方)来完成,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通过对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发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建设方案,以期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异借鉴。首先,宏观分析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并对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定义了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建设,并说明了其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为下一步分析企业文化现状做铺垫。其次,介绍XT公司的基本情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状,并整理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内容资料。再次,使用Denison组织文化测量模型评估企业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结合全文关于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评估,指出其中不足,并具体阐释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立足公司的现状,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视角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说明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传导机制,基于四个层面阐释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案及相关保障措施,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理论。本文所提出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方案,帮助组织形成优秀的文化。

刘畅[6](2018)在《合资企业程序公平、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 ——新产品导入战略的调节作用》文中指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领域的重大议题。加强创新能力,提升实体经济水平,迈进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是当前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对于现代商业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着。然而,新产品开发往往面临巨大的失败风险,企业往往借助合资或合作等战略联盟形式进行新产品开发,以期实现风险分担与优势互补。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企业模式开始进入中国。四十年来,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外合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惑与挑战。从企业基础资源观理论的视角分析,组织之间的合资合作是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然而,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合资企业间由于资源禀赋及实力等因素的差异,可能导致在合资合作过程中占据关键性、稀缺性资源的一方在组织间的权利博弈与决策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优势。典型问题如在合资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中方企业往往缺乏与其股权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占据关键性、稀缺性资源的外方合作者,往往凭借其所拥有的权利对合资企业及组织成员施加更多的影响。这种权利不平衡不利于合资企业经营的程序公平性,对跨职能整合活动、以及新产品开发成功带来不利影响。现有研究认为在合资合作等战略联盟形式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重要途径的同时,组织也面临着如何有效管理联盟以提高组织绩效的挑战,特别是在跨文化组织的情境下,组织面临更为复杂的管理考验,公平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指导。基于创新管理实践问题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决策的重要性,本研究在借鉴资源理论、组织公平理论、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理论等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合资企业程序公平、跨职能整合、新产品开发成功和新产品导入战略的理论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探讨合资企业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前因、中介和调节因素,试图将组织公平理论引入合资企业新产品开发成功问题研究,从个人及组织层面揭示程序公平对合资企业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影响。具体而言,本研究探索性建立并验证了“程序公平—跨职能整合—新产品开发成功”的理论模型,同时,分析了新产品导入战略这一环境因素在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以及程序公平与新产品开发成功关系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本研究在汽车制造业中选出两家中外合资企业三款车型的新产品开发活动作为案例分析对象,通过对这两家企业进行案例分析,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提取关键行为,为本研究模型命题的合理性提供初步支持。此外,为了验证本研究问题的普适性,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长春、上海、广州、武汉和北京等地区的中外汽车合资企业发放问卷,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和结构方程的方法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利用收集到的150份问卷中的97份合资企业车型样本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全部假设都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本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合资企业程序公平与企业跨职能整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合资企业程序公平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2)合资企业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3)跨职能整合在合资企业程序公平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起中介作用。(4)合资企业新产品导入战略在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起调节性作用,相较于进口导向型战略,本地导向型战略下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正相关性显着增强。(5)合资企业新产品导入战略在程序公平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起间接调节性作用,相较于进口导向型战略,本地导向型战略下程序公平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正相关性显着增强。本研究立足于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新产品开发,基于创新管理领域相关研究的不足,借鉴资源理论、组织公平理论和创新管理理论等研究成果,结合案例分析与问卷实证分析的方法,构建并验证了理论模型。研究将程序公平作为影响合资企业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前因,并将跨职能整合作为程序公平与新产品开发成功的中介变量,揭示了程序公平对合资企业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影响,并结合新产品导入战略的差异性,深入探讨了新产品导入战略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丰富了现有创新理论,并回应了学术界关于创新管理研究中应针对中国语境下合资企业不对称依赖关系的产生过程与作用影响机理开展研究的呼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1)本研究将程序公平理论引入现有关于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的模型中,以更加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中外合资企业语境下影响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前置因素。我们借助实地调研、以及案例与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当前相关理论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学者从组织公平理论视角探讨合资企业创新与新产品开发成功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持。(2)本研究对合资企业程序公平、跨职能整合以及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丰富了创新理论在该领域的研究;通过构建合资企业程序公平、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有助于拓展对中外合资企业语境下程序公平与跨职能整合对新产品开发成功所起作用的理解;此外,尽管现有研究已经认识到了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作用关系,然而对其在程序公平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中介作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检验并证实了合资企业跨职能整合在程序公平与新产品开发成功关系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有助于充实相关理论的研究。(3)本研究也表明合资企业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关系,以及程序公平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关系受新产品导入战略调节作用的影响,这也有助于解释已有研究对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关系的分歧。换言之,程序公平与跨职能整合对新产品开发成功的重要性受企业新产品导入战略抉择的影响。研究完善了创新理论的研究范畴,为从不同角度分析合资企业新产品开发成功提供了理论支撑。本研究对合资企业程序公平、跨职能整合对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影响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程序公平对新产品开发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程序公平有助于推动合资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活动,对于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管理实践中,合资企业管理层应充分重视程序公平及其相关问题,认识到合资各方团队成员的话语权和参与程度等因素可能会对新产品开发成功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有助于相关从业者更好的理解中外合资企业特点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对管理实践所带来的挑战,合资企业如果能够处理好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程序公平问题,有助于其提高其跨职能整合、新产品开发成功,以及其它相关管理任务中的绩效,进而提升企业绩效。总之,理论研究及相关实践从业人员应该对程序公平在合资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予以足够的重视。也应该对跨职能整合在程序公平与新产品开发成功关系中的所起到的中介作用予以重视,合理完善相关管理实践。最后,在考察合资企业程序公平及跨职能整合对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影响过程中,有必要将新产品开发战略的调节性作用纳入战略规划的考量范围。通过全面、系统的理解以上全部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有助于推动合资企业新产品开发成功及其它相关管理任务的绩效。本研究希望对合资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借鉴,推动新产品开发成功,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聂增民[7](2016)在《企业道德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企业治理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疏于“软实力”培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缺德经营等问题。也有些企业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形式主义或虚无主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企业道德实践作专门研究,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厚植发展优势,推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于我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路。为此,本文运用管理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道德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本文首先阐释了企业道德实践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道德实践是指在企业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坚持“德利合一”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并以提升“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其次,明确了“企业道德实践”这一核心概念的使用。由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精神的,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的精神层面,必须实际践行,所以说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再次,在阐明企业道德实践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战略性资源,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崇德扬善的正能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水平。中外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道德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秉承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以义兴利为前提,以诚实无欺为核心开展商企道德实践;在西方,工商经济发展早,市场经济发达,经济伦理思想丰富,西方经济伦理主要基于理性、崇尚科学知识,追求贸易自由,强调契约公平,尊重人权、重视“功利”,肯定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联。但存在价值冲突以及神、人二元问题,存在道义与功利两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理论等,为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企业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道德实践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就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而言,它涉及到企业道德实践主体、企业道德规范、企业道德客体及环境等基本要素。企业道德实践主体指涉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业及其内部所有成员。企业主体是企业道德实践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首要因素。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讲道德,并且对企业行为的选择必须承担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道德实践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准绳。我国企业道德规范包括一般规范和具体规范。一般规范基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规范旨在讨论企业以怎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团队意识、公平公正、德利并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企业道德环境也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重要因素。企业道德实践环境主要指涉企业道德实践的社会环境,即企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外部社会条件的总和。企业道德环境影响企业道德实践,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不断地改变着企业道德环境。就企业道德实践内容的层次结构而言,主要涉及到企业发展道德实践、企业交往道德实践、企业运行道德实践和企业管理道德实践。企业道德实践层次与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企业道德实践系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企业道德实践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企业经营观和价值观,塑造以“诚信”为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推进企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要是理论的原动力,问题与需要促使人们思考并寻找求解路径,因此,对企业道德实践现状的考察和问题分析非常必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道德实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实践转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社会责任的履行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等等。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道德实践基于“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存在疏于“软实力”培育、价值取向偏离,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诟病和道德教育乏力等症结,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有些企业利润至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道德实践难以发挥范导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企业道德实践认知不到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错位,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企业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创新、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企业道德实践“模式”需要从“主体”本位向“交往”本位转变,从“依法治企”模式向“德法并举”模式转变,从被动行动过程向主动行动过程转变,最终推进企业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将企业道德力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认识方法上,企业要基于系统方法透视企业道德实践,并探求分形理论在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认识中与系统方法的互补性问题;在实践上,企业要加强企业道德实施规划的管理,探寻企业道德实践运行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企业道德实践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有助于推进企业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将企业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打造富于价值创造力的“名牌企业”,将企业道德实践具体化为企业的责任担当、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培育,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努力打造企业经济发展新坐标。同时,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塑造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黄家周[8](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黄家周[9](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曲阳[10](2014)在《中庸型领导对组织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及演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领导力一直是组织和战略研究的热点话题。当前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一方面降低了管理预测的效力,一方面却对企业家和组织的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和领导力发展的理论前沿,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情境下个人领导力如何转化为组织领导力”的研究问题,理论探讨了中庸型领导的内涵及维度,以及中庸型领导向组织领导力转化的路径及作用方式。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华为和海尔两家企业及其领导者的质化研究,验证了本文的理论框架,识别了组织领导力发展的演化机制。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本研究提出了中庸型领导的概念。所谓的“中庸型领导”是指在领导过程中以中庸思想和中庸管理哲学为信仰和指导的高层领导者。通过理论推导和案例验证,本研究发现中庸型领导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中庸型价值观、中庸型思维方式和中庸型行为方式。具体而言,中庸型价值观是中庸哲学的体现,主要表现为“诚信”。中庸型思维方式是对问题和事物认识的感知方式,主要表现为“整合”和“平衡”两个维度。中庸型行为方式是对问题的处理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授权”和“合作”三个维度。这三个层面六个维度构建了“中庸型领导”的理论框架,为领导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二,本研究发现中庸型领导通过三种双元能力来形成组织领导力。通过理论梳理和案例研究发现,中庸型领导促进了企业学习双元能力、情境双元能力和关系双元能力的形成,进而推动了企业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升,实现了个人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的转化。其中,企业的学习双元能力不仅表现为传统的探索性学习和开发性学习之间的平衡,还表现为企业在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之间的平衡;企业的情境双元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在控制与授权、法治与德治之间的平衡;企业的关系双元能力则主要表现为企业在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平衡。第三,组织领导力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发现,组织领导力并不是企业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简单加总,而是三者在协同演化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和匹配的结果。具体而言,人力资本的提升,为企业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形成奠定了微观基础;而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并促进了企业社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企业更容易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从而提升组织人力资本,同时还有利于企业在不同的架构下选择相适应的网络资源,进而提升企业的组织资本。第四,中庸型领导对组织领导力的影响无先后顺序但存在间断性均衡。研究发现,企业组织领导力在形成过程中呈现了间断均衡的特点,在中庸型领导和双元能力的作用下,组织领导力中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形成并非齐头并进,而是在协同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匹配。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形成并没有呈现必然的先后顺序,而是一种动态演化的过程。本文的理论价值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更加本土化的概念——中庸型领导,并从理论上将其划分为中庸型价值观、中庸型思维方式和中庸型行为方式三个方面,并进一步将中庸型价值观从诚信维度、中庸型思维方式从整合和平衡两个维度、中庸型行为方式从学习、授权和合作三个维度进行了解构,从而丰富了有关领导力的理论研究。第二,识别并验证了双元能力在中庸型领导和组织领导力生成之间的关键作用。本研究从学习、情境和关系三个方面拓展了双元能力的理论外延,构建了中庸型领导、双元能力和组织领导力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识别了双元能力在中庸型领导转化为组织领导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丰富了个人领导力如何转化为组织领导力的研究。第三,识别了组织领导力形成的演化机制及间断均衡。本文发现在中庸型领导和双元能力的推动下,组织领导力的各维度并非齐头并进,而是在协同演化的过程中通过间断均衡的方式逐渐实现匹配。这一方面弥补了有关组织领导力作为整体构念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丰富了组织领导力的细致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核心问题、研究内容与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重点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理论情境和基础,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和知识基础。第三章是对中庸管理哲学的阐释,并阐述了其中的核心价值、方法论等几个核心问题。第四章为理论推演部分,对中庸型领导的个人领导力与企业的组织领导力之间的演化机制进行理论推导。第五章为案例研究部分,以华为和海尔为代表性案例,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框架。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并提出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二、推进文明转化提升组织学习力和创新力——五菱集团打造高品质企业文化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文明转化提升组织学习力和创新力——五菱集团打造高品质企业文化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一 “双循环”战略
        二 “一带一路”倡议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CT酒业企业文化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2.1 论文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2.2 关于企业文化再设计的对策研究
    2.3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3.1 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与特点
        3.1.1 概念界定
        3.1.2 企业文化的特征
    3.2 关于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
        3.2.1 麦克利兰的冰山理论
        3.2.2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理论
        3.2.3 睡莲模型
        3.2.4 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3.2.5 企业文化同心圆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T酒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4.1 CT酒业公司概述
    4.2 CT酒业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4.3 调查问卷设计及研究方法
        4.3.1 问卷设计
        4.3.2 调查问卷回收
    4.4 CT酒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4.4.1 样本构成分析
        4.4.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T酒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企业形象文化有待提升
        5.1.1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有待规范
        5.1.2 企业品牌形象宣传力度不强
        5.1.3 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
    5.2 企业物质文化有待完善
        5.2.1 员工生活环境有待提高
        5.2.2 企业薪酬水平缺乏竞争力
    5.3 企业员工行为文化有待深化
        5.3.1 员工工作过程中自主性差
        5.3.2 企业内部员工不团结
    5.4 企业制度文化滞后
        5.4.1 公司各项制度有待完善
        5.4.2 公司制度未有效引导员工行为
    5.5 企业精神文化体系有待丰富
        5.5.1 企业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
        5.5.2 企业核心价值观有待完善
        5.5.3 企业家精神未能转化为企业文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CT酒业公司企业文化再设计方案
    6.1 提升企业形象文化建设
        6.1.1 规范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6.1.2 提高品牌宣传力度
        6.1.3 提高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
    6.2 完善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6.2.1 优化生活环境
        6.2.2 提高薪酬竞争力
    6.3 深化企业员工行为文化建设
        6.3.1 提高员工工作主动性
        6.3.2 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
    6.4 优化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6.4.1 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
        6.4.2 让企业制度引导员工行为
    6.5 丰富企业精神文化体系建设
        6.5.1 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6.5.2 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6.5.3 将企业家精神转化为企业文化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调查问卷一
附录:调查问卷二
图表索引

(4)众泰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管理理论
        2.1.1 五力模型理论
        2.1.2 竞争战略
    2.2 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研究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众泰汽车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2 替代品的威胁
        3.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5 企业之间的竞争
    3.3 主流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分析
    3.4 外部环境的总体评价
        3.4.1 机会
        3.4.2 威胁
第4章 众泰汽车内部环境分析
    4.1 众泰汽车公司简介
    4.2 内部资源价值链分析
        4.2.1 基础性活动
        4.2.2 支持性活动
    4.3 内部环境总体评价
        4.3.1 优势
        4.3.2 劣势
第5章 众泰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选择
    5.1 企业愿景与战略目标
    5.2 SWOT分析
    5.3 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5.3.1 成本领先战略
        5.3.2 差异化战略
        5.3.3 集中战略
    5.4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确定
第6章 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6.1.1 品牌差异化
        6.1.2 产品差异化
        6.1.3 渠道差异化
        6.1.4 服务差异化
    6.2 保障措施
        6.2.1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6.2.2 丰富人力资源管理途径
        6.2.3 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力
        6.2.4 加强产品质量控制
        6.2.5 积极开展战略合作
        6.2.6 提高营销水平及服务能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XT道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企业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文化
        2.1.2 企业文化建设
    2.2 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2.2.1 内化作用
        2.2.2 外化作用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
        2.3.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3.2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2.3.3 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2.4 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理论
        2.4.1 学习型组织
        2.4.2 激励理论
        2.4.3 人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XT公司企业概况及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1 XT公司简介
        3.1.1 公司概况
        3.1.2 公司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构成
        3.1.3 中西方股东企业文化简介
    3.2 XT公司核心竞争力
        3.2.1 XT公司核心竞争力简介
        3.2.2 XT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3.3 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3.1 理念层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3.2 制度层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3.3 行为层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3.4 物质层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诊断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结果可信度检验
        4.1.3 问卷结果分析
    4.2 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2.1 企业文化建设意识缺位
        4.2.2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引导
        4.2.3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自己的特点
        4.2.4 管理制度对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激励不足
        4.2.5 以人为本理念建设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4.2.6 物质层建设目标不明确
    4.3 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3.1 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意识不强
        4.3.2 市场和技术互换的合作方式的缺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5.1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框架和目标确定
        5.1.1 企业文化建设框架
        5.1.2 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确定
    5.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要求
        5.2.1 自强自信文化
        5.2.2 合作共赢文化
        5.2.3 激励创新文化
        5.2.4 以人为本文化
        5.2.5 内圆外方文化
    5.3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5.3.1 理念层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5.3.2 制度层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5.3.3 行为层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5.3.4 物质层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5.4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5.4.1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实施
        5.4.2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保障措施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XT公司企业文化调查问卷
致谢

(6)合资企业程序公平、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 ——新产品导入战略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合资企业创新与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程序公平问题
        1.2.2 目前理论研究的不足
        1.2.3 本文拟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价值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说明
    1.4 技术路线以及章节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章节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程序公平理论相关研究
        2.1.1 程序公平的概念与内涵
        2.1.2 程序公平的理论模型
        2.1.3 影响程序公平判断的因素
        2.1.4 程序公平的结果变量
    2.2 跨职能整合
        2.2.1 跨职能整合概念及内涵
        2.2.2 组织实施跨职能整合的内在原因
        2.2.3 跨职能整合的机制与形式
    2.3 新产品开发成功
        2.3.1 产品、新产品、新产品开发
        2.3.2 新产品开发模式
        2.3.3 新产品开发成功
        2.3.4 影响新产品开发成功的主要因素
    2.4 新产品导入战略
        2.4.1 新产品导入、新产品导入战略
        2.4.2 影响合资企业新产品导入战略的主要因素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简述
    3.2 案例研究设计
        3.2.1 理论预设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案例描述
        3.3.1 甲合资企业简介
        3.3.2 乙合资企业简介
    3.4 案例分析
        3.4.1 甲合资企业案例分析
        3.4.2 乙合资企业案例分析
    3.5 案例讨论
        3.5.1 程序公平与跨职能整合的关系
        3.5.2 程序公平对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影响
        3.5.3 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关系
        3.5.4 跨职能整合的中介作用
        3.5.5 新产品导入战略的调节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
    4.1 程序公平对跨职能整合的影响
    4.2 程序公平对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影响
    4.3 跨职能整合对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影响
    4.4 跨职能整合的中介作用
    4.5 新产品导入战略的调节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5.1.2 问卷设计的基本流程
        5.1.3 避免问卷偏差所采取的措施
        5.1.4 问卷的基本内容
    5.2 数据收集过程
        5.2.1 样本数据与问卷受访者的选择
        5.2.2 问卷发放及回收
    5.3 变量测量与指标选择
        5.3.1 被解释变量
        5.3.2 中介变量
        5.3.3 自变量
        5.3.4 控制变量
        5.3.5 调节变量
    5.4 分析方法描述
        5.4.1 信度分析
        5.4.2 效度分析
        5.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层次回归分析
        5.4.5 结构方程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本研究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2 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6.3 模型结果的讨论
        6.3.1 简单中介模型结果
        6.3.2 结构方程结果
    6.4 本研究对合资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实践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企业道德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
        (一)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 本文的创新点
    四、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方法
        (二) 调查研究方法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四) 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 案例分析方法
第一章 企业道德实践内涵及价值
    一、道德实践概念的解读
        (一) 道德实践的词源解析
        (二) 道德实践的学理解读
    二、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厘定
        (一) 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界定和使用
        (二) 企业道德实践的特征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本质
        (一) 企业道德实践是主体性活动
        (二) 企业道德实践是贯彻“实践精神”的活动
        (三) 企业道德实践是义利共生的活动
    四、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效益具有内在统一性
        (二) 企业道德实践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企业道德实践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 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及其理论依据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资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企思想资源
        (二) 国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
        (三) 国内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的思考
    二、企业道德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
第三章 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及层次结构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主体
        (二) 企业道德规范
        (三) 企业道德实践客体及环境
    二、企业道德实践层次结构
        (一) 企业发展道德实践
        (二) 企业交往道德实践
        (三) 企业运行道德实践
        (四) 企业管理道德实践
第四章 我国企业道德实践现状分析
    一、企业道德实践新变化
        (一) 企业道德实践突出正向价值追求
        (二) 企业员工道德素质培养向能力提升转变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践履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二、当前企业道德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急功近利
        (二) 企业在道德实践上知而不行
        (三) 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缺失
        (四) 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不高
    三、企业道德实践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未能合理把握近期与远期利益的关系
        (二) 未能正确区分义与利的价值关系
        (三) 企业道德实践“虚无化”的根源
        (四) 企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脱节
第五章 企业道德实践路径
    一、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改进
        (一)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思考
        (二)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转变
    二、企业道德实践有效运行的方法创新
        (一) 企业道德的实践规划设计
        (二) 企业道德实践方法探究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管理与调控
        (一) 将道德实践纳入战略管理
        (二) 将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
        (三) 将道德实践具体化为责任担当
        (四) 完善企业道德实践管控机制
    四、企业道德实践文化“软实力”的培育
        (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
        (二) 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唱响崇德扬善正能量
        (三)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四)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道德的价值引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9)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10)中庸型领导对组织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及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过程
    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领导理论
    一、领导者、领导的概念
    二、领导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组织领导力发展理论
    一、领导力、组织领导力的概念
    二、组织领导力发展理论
    三、研究小结与启示
第三节 双元能力研究述评
    一、双元能力的概念
    二、双元能力的理论视角及类型
    三、双元能力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四、研究小结与启示
第四节 中庸管理思想
    一、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
    二、中庸思维
    三、中庸思想的管理哲学
    四、研究小结与启示 第三章 中庸管理理论与中庸型领导
第一节 中庸思想
    一、中庸意涵
    二、中庸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三、中庸核心思想:天人合一
    四、中庸思想的实践哲学
第二节 中庸管理哲学
    一、中庸管理哲学的发展目标:可持续
    二、中庸管理哲学的核心价值:诚信
    三、组织成员的发展方式:修身
    四、中庸管理哲学的精髓:和合
    五、中庸管理哲学的方法论:平衡
第三节 中庸型领导
    一、中庸型领导的内在价值:诚信
    二、中庸型领导的认知方式:整合
    三、中庸型领导的决策方法:平衡
    四、中庸型领导的修身之道:学习
    五、中庸型领导的治理方式:授权
    六、中庸型领导的关系法则:合作 第四章 中庸型领导、双元能力与组织领导力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中庸型领导对组织双元能力的影响
    一、中庸型领导促进组织形成学习性双元
    二、中庸型领导促进组织形成关系性双元
    三、中庸型领导促进组织形成情境性双元
第二节 双元能力对组织领导力的影响
    一、组织领导力研究维度
    二、学习性双元促进人力资本提升
    三、情境性双元促进组织资本提升
    四、关系性双元促进社会资本提升
第三节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组织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
    二、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的相互作用
    三、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二节 华为的中庸型领导及组织领导力生成
    一、华为背景及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二、华为初创阶段
    三、华为二次创业阶段
    四、华为全面国际化阶段
    五、华为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协同演化模型
第三节 海尔的中庸型领导及组织领导力生成
    一、海尔背景及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二、海尔品牌化阶段
    三、海尔国际化阶段
    四、海尔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协同演化
第四节 跨案例分析与讨论
    一、横向案例比较与讨论
    二、纵向案例比较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中庸型领导包含三个层面六个维度
    二、中庸型领导通过三种双元能力来促进组织领导力各维度发展
    三、组织领导力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协同演化机制
    四、中庸型领导对组织领导力的影响机制无先后顺序但存在间断均衡
第二节 创新点
    一、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并验证了中庸型领导的概念及其维度
    二、识别并验证了双元能力在中庸型领导和组织领导力生成之间的关键作用
    三、识别了组织领导力生成的演化机制及间断均衡
第三节 理论和实践启示
    一、理论启示
    二、实践启示
第四节 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推进文明转化提升组织学习力和创新力——五菱集团打造高品质企业文化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CT酒业企业文化再设计研究[D]. 杨芳.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4]众泰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研究[D]. 魏玢. 山东大学, 2020(05)
  • [5]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XT道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齐美慧. 燕山大学, 2020(01)
  • [6]合资企业程序公平、跨职能整合与新产品开发成功 ——新产品导入战略的调节作用[D]. 刘畅. 吉林大学, 2018(12)
  • [7]企业道德实践研究[D]. 聂增民.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8]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9]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10]中庸型领导对组织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及演化机制研究[D]. 曲阳. 南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推动文明转型,增强组织学习创新——五菱集团优质企业文化纪录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