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方》体例研究

《医心方》体例研究

论文摘要

《医心方》30卷,丹波康赖撰成于日本永观二年(984年),它是日本平安朝时期医籍的典型代表,亦是隋唐时期中日医学交流史上的奇葩。目前中日《医心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原著的校释,但关于《医心方》的综合性研究,尤其是《医心方》编撰的总体特色关注不够,故本文将以《医心方》体例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医心方》卷目、子目、子目下引文的基础上,回溯日本平安朝时期的医学分类和医学典籍整理的特点。《<医心方>体例研究》是以《医心方》文献学研究为基础,结合典籍分篇定章、分科析文的内容解读法,在综合考察《医心方》古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医心方》各卷及其子目在《医心方》编撰过程中的作用。希望搭建由《医心方》文献研究过渡到《医心方》医学思想研究的桥梁,以助于对《医心方》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1.医籍体例书籍的编写体例指著作的编写格式,篇章的组织形式。它主要探讨材料选录、篇章体裁、表述方式、知识归类、篇目编次等内容。体例彰显的是书籍的表现形式,形式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内容是围绕中心思想展开的。因此体例研究必然涉及著者创作动机与思想倾向。具体而言体例的创编是以材料为基础的,对材料的选录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体例的创立反映了著者对所阐述内容的宏观把握,体例的编写体现了知识类分、层次编序的创作思路。本论文仅着眼于以《医心方》子目下引文内容撰次形式为基础的卷目、子目命名及排列和相应的医学知识分类,尝试性探讨《医心方》的编纂体例。医籍的编撰形式包含医籍篇章结构和医学分类,医籍的篇章结构和自身的医学分类是统一的,医学分类通过医籍具体的篇章结构来实现,而一部医籍篇章结构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卷目、子目、子目下引文,而医籍的篇章结构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者对医学分类的认知程度。编撰者的医学分类思想不仅表现撰者的医学认识水平,同样展现了相应历史时期的医学分科。因此,通过一部医籍卷目命名和次序、子目命名和次序、子目下引文的撰次形式的考察,就能明确医籍的篇章结构,进而揭示医籍的具体医学特点,同时表明医籍编撰者的医学认知水平。“医籍体例”在考察医籍体例与中医文献学之文体、儒家章句注经法、佛家科判解经法关系的基础上,阐述四者具有共同之处:学习、研究、注释典籍原文分章定句、分科定目,进而明确医籍体例的定义:医籍体例是以医籍子目相应内容撰次形式为基础的卷目和子目命名、次序、比重和相应的医学知识分类。这一定义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医籍子目相应内容撰次形式是基础和根本;其次,卷目和子目命名、次序、比重既是医籍的编撰特征,又是医籍体例子目下小节内容和医学特征连接的枢纽;最后,医学知识分类是就《医心方》编撰的文献特征而言的,它以医籍的卷目、子目、子目下小节内容的编排为基础。笔者在考察《医心方》论述层次的基础上,结合医籍体例的定义,给出《医心方》体例定义:《医心方》体例是以《医心方》子目下小节五编类篇章结构为基础的卷目和子目命名、次序、比重和相应的医学特征。同时提出相应于《医心方》体例定义的研究模型:“三层次”、“五编类”,三层次是指《医心方》卷目、子目和子目下小节;五编类是指引文基本归类、典籍与引文次序、引文文字整理特点、引文标志及抄录格式、引文小注。2.《医心方》概述“《医心方》概述”考察中日古今现存《医心方》相关研究,逐次探讨《医心方》的成书、主体内容和流传。在《医心方》成书中阐述了《医心方》撰写背景的三个特点:社会疫病流行及服食盛行、中国医籍传入日本、日本本土固有医籍的整理,《医心方》的作者丹波康赖和撰著年代。《医心方》主体内容讨论了“医心方”命名的具体内涵:《医心方》是一部医生修养自身以掌握医学神髓、提高疗效,同时流传给后代以提高医学修养及治疗效验的“方”书。此处的“方”既指内外妇儿各科的方剂,亦指医学方法、心法要义。在《医心方》的流传中梳理了中日古今关于《医心方》的相关记载,明确《医心方》的三个传本系统:御本-半井家本、医家本、宇治本,梳理了《医心方》流传史上三次较大型的整理活动:首先,日本天养二年(1145年)的御本、医家本、宇治本三家比校,产生今日半井家本《医心方》祖本;其次,日本宽政三年(1791年)丹波元德会合医家本、仁和寺本,即今日仁和寺本、多纪家旧藏本《医心方》;再次,日本江户医学馆多纪元坚、多纪元昕等影抄半井家本《医心方》。3.《医心方》体例之“三层次”《医心方》体例之三层次是为了综合把握《医心方》编撰特色而提出的,指的是由总而分的卷目、子目、子目下引文。《医心方》卷目取全卷所论主旨或仅取卷目首尾所论为卷名,卷目排列顺序兼具医学和疾病主症所在人体部位分类,医学分类治病、养生并重,治病卷目在前,依次分为分针灸、内、外、妇、儿;养生卷目在后,依次为外用、内修、房内、食疗,疾病主症人体部位依据人体由上到下,即头面、胸腹、腰背、四肢的顺序,这种分类方式同而《医心方》卷二忌针灸部·孔穴主治第一所论诸穴依据人体部位法的排列方式一致。《医心方》子目多取子目相应引文所论疾病主症为名,各主症名虽然多同子目下引文所引《诸病源候论》(下文简称《病源》)诸候名一致,但各卷子目多以疾病主症人体部位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排列,而与《病源》诸候排列顺序不同。《医心方》子目下引文分为“论”类、“方”类两种,通过《医心方》引《太素》与仁和寺本《太素》原文对勘可知,《医心方》引用“论”类医籍之时,康赖对所引医籍原文虽多有省略虚词、提炼文意以节录原文或增加字句以顺文势的做法,但这是以《医心方》所引文献文义忠实原典文义、且所引文献文字大同于医籍原文为前提的;通过《医心方》引《千金》与新雕本《千金》、备急本《千金》原文的对勘,发现《医心方》引用“方”类医籍之时,对所引医籍诸方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且对各方的表述形式进行了一定的规范。4.《医心方》体例之“五编类”五编类是针对《医心方》子目下小节的篇章结构,详细分析其撰次形式而总结的五种编辑类例。第一为引文基本归类,指《医心方》子目下小节所引医籍论述内容的分类;第二为典籍与引文次序,包含《医心方》子目下小节所引典籍的排列顺序和同一医籍内不同引文的前后排列次序;第三为引文文字整理特点,指康赖在引录典籍原文之时对原典文字进行的加工方式。第四为引文标志及抄录格式,包括《医心方》子目下小节引文标志和抄录形式,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心方》所引各医籍的起止、内容层次及医籍具体名称,但抄录格式中书写符号、校勘标记不体现《医心方》著者的编纂思想。第五为引文小注。《医心方》引文小注有多种,但正文双行小字前无“今案”二字的注文很可能是康赖所书,通过探讨子目下小节内康赖出注的位置、形式、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康赖编撰《医心方》之时关注的医学命题。为了确立《医心方》“三层次五编类”模型的适用范围,作者在考察《医心方》治病大体部卷一、忌针灸部卷二、中风部卷三、延年部卷二十六的典型章节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医心方》“三层次五编类”作为一种以医籍编撰形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以展现卷目、子目、子目下小节的形式特点和分类方式的研究方法是成功的。5.结论论文第五部分阐述《医心方》体例研究的结论,共分三个方面:第一、体例和医籍体例医籍体例是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它反映了著者对所阐述内容的宏观把握、编写思路,体现了知识类分、层次编序的创作思路。通过医籍体例的研究,可以窥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或国别)的医家在他所处的时代、所居的地域(或国别)对医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遍辨其名,详定其次”的编撰思想。第二、《医心方》编撰体例《医心方》编撰体例指该书对所涉及医学内容的编写格式,所撰写篇章的组织形式。其体例可概括为“三层次、五编类”,具体内容涉及卷目、子目之命名、分类、排序,子目下引文内容分类归属、编排次序、表述形式等。第三、《医心方》体例特色及研究意义首先,引用医学文献涉及面广泛。无论医书、经史、诸子、释道,凡与医学相关者,予以采录,且所有引文均注明出处。其次,宏观把握中医学内容,但“重实用,轻理论;重直观,轻思辨”。突出病机治则、方药治疗,选录医德修养、孔穴本草、剂型剂量、针刺灸疗、内外妇儿、养生忌宜、服食房中等内容,而对阴阳五行、脏腑应象几乎未涉及,经络引文极少,五运六气只字不提。再次,总体编辑层次清晰。大类效法《千金》,首重医生自身修养,养生与治疗并重;病机直承《病源》,列于篇首;方治例沿《外台》,注重按人体部位归类、排序疾病;《病源》、《外台》有机结合,论方匹配。最后,全书各典籍引文归类得当、子目排序井然有序,引文大体以典籍实用普及程度编排,未按时间先后排序。通过《<医心方>体例》的研究,明确“三层次、五编类”是对《医心方》编纂体例比较集中和典型的概括。“三层次”成功地概括了《医心方》由概括到具体三个层次的编写格式,而“五编类”则有助于详尽认识《医心方》子目下引文的内容组成、篇章次序、文字特点、抄录格式、注文特色。《医心方》的编纂,既体现了当时日本医家学习继承中国编写大型医籍博而不杂的优良传统,又折射出日本医家突出实用、务求实效、崇尚实体、讲求直观的特点。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医籍体例
  • 1.1 医籍体例与中医文献学
  • 1.1.1 医籍文献与文体
  • 1.1.2 医籍卷目、子目命名、排列顺序和相应的医学知识分类
  • 1.2 医籍体例与章句注经法
  • 1.3 医籍体例与科判解经法
  • 1.4 医籍体例的定义
  • 1.5 小结
  • 2 《医心方》简介
  • 2.1 《医心方》作者与成书
  • 2.1.1 《医心方》作者和成书年代
  • 2.1.2 《医心方》撰写背景
  • 2.2 《医心方》命名及内容概要
  • 2.2.1 《医心方》命名
  • 2.2.2 《医心方》内容概要
  • 2.3 《医心方》流传与版本
  • 2.3.1 《医心方》著录、流传、整理
  • 2.3.2 《医心方》版本及半井家本各卷抄写时间
  • 2.4 《医心方》体例概括:"三层次"、"五编类"
  • 2.5 小结
  • 3 《医心方》体例之"三层次"
  • 3.1 《医心方》卷目命名与分类、排列顺序与归类
  • 3.1.1 《医心方》卷目命名与医学分类
  • 3.1.2 《医心方》卷目排列顺序与相关归类
  • 3.2 《医心方》子目命名与分类、排列顺序与归类
  • 3.2.1 《医心方》子目命名与医学分类
  • 3.2.2 《医心方》子目排列顺序与相关归类
  • 3.3 《医心方》子目下引文内容(子目下引文体例详见下文"五编类")
  • 3.4 小结
  • 4 《医心方》体例之"五编类"
  • 4.1 "五编类"概述
  • 4.2 "五编类"详解
  • 4.2.1 引文基本归类
  • 4.2.2 典籍与引文次序
  • 4.2.3 引文文字整理特点
  • 4.2.4 引文标志及抄录格式
  • 4.2.5 引文小注
  • 4.3 "五编类"应用举隅
  • 4.3.1 绪论体例:治病大体部卷一示例
  • 4.3.2 针灸体例:忌针灸部卷二示例
  • 4.3.3 诸方体例:中风部卷三示例
  • 4.3.4 养生体例:延年部卷二十六示例
  • 4.4 小结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医心方》引《太素》与仁和寺本《太素》对勘表
  • 附录二 《医心方》首页、卷目、子目书影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医心方》体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