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与朱子学

毛奇龄与朱子学

论文摘要

在清代学术史上,毛奇龄是个值得重视的人物。他是清初颇有影响的文人、学者。他博学多才,著述宏富,在文学、艺术、学术等多方面都成果丰硕,但他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于他的经学研究。他对儒家传统经典有广泛涉猎,对《诗》《书》《礼》《易》《春秋》诸经皆有考订,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之学也多有辨析。他治学讲求实证,提倡不以空言说经,是继黄宗羲、顾炎武之后与胡渭、阎若璩齐名的实证学风的倡导者。他不惬于后儒经说,而着意于回归原典,探求经典本义,尤其对朱子学为代表的宋儒之学给予激烈攻驳。他的经籍考辨、实证学风和对当时作为官学的朱子学的大力攻驳,对清初学术的发展及学风的转变起过不容忽视的作用,对清中叶乾嘉汉学的形成也多有开创之功。本文即从毛奇龄与朱子学关系的角度,围绕他的经籍考辨与大胆攻朱两个方面来探讨他学术活动的得失,进而总结他的学术特点,并对他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总结和评价。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明末清初的学风演变。主要分析明末清初的学术演变大势,指出明清易代对清初学术的重要影响。社会现实的变化使得理学的反思批判与经世致用思潮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思想潮流。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使得重躬行实践以救空疏之弊成为清初理学的新特点。与此同时,传统经学研究的回归原典、讲求实证成为一时风气。总括来说,明末清初的学风整体上呈现由虚趋实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学风演变,对毛奇龄学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章,从尊朱到攻朱——毛奇龄学术思想的演变。主要梳理毛奇龄的生平、治学经历及独特的个性特点,勾勒他理学思想的形成以及基于王学立场而攻朱学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概述他的著作情况及学术特点。指出他特殊的为学经历和鲜明的个性对他独特学术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三章,毛奇龄的经籍考辨。以毛奇龄在易图考辨、《古文尚书》辨伪以及《诗经》、《春秋》等方面的考证为例,揭示毛奇龄经籍考辨的特点及他对朱子经学相关论点的批驳。在易图研究方面,毛奇龄考证出今传河图、洛书、太极图等所谓易图都是宋儒所作,认为它们源于道、释两家,非儒家经典原有,主张把这些图与儒家经典剥离开来。对于《古文尚书》的问题,毛奇龄反对此前学者包括朱熹、吴澄、梅(?)以及阎若璩等众多辨伪者对《古文尚书》的疑辨,力持古文为真的观点。他为伪古文辩护的结论是错误的,但他的论辨在客观上却对《古文尚书》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作用。在《诗经》研究方面,毛奇龄主要对当时流行的《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两书进行考辨,指出两书皆出于后人的伪作。在《春秋》学方面,毛奇龄反对传统的“义例”说,对所谓“一字褒贬”之说痛加贬斥,对胡安国传给予激烈批判。毛氏主张以“礼”说《春秋》,认为《春秋》中的褒贬是以礼制为标准的。他还对《春秋》经文作了考证,充分表现出了平实的学风。毛奇龄的经籍考辨重实证,讲求不以空言说经,对宋儒的逞臆说经风气大加抨击,在为学宗旨上已与朱学迥然异趣。第四章,四书之辨——毛奇龄攻朱的集中体现。主要考察、剖析毛奇龄的四书类著作,揭示他攻朱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指出他秉持王学宗旨,以名物考证为手段的特点。在《大学》研究方面,毛奇龄崇阳明古本,抑朱子改本,反对朱子的“格物致知”补传,反对对《大学》文本的移易改动。他反对朱子的“格物”说,提出自己的“诚意”说。在《中庸》研究方面,毛奇龄对“性、道、教、慎独”等理学基本命题都提出了与朱子不同的观点,对朱子的相关论点给予辨驳。在《论语》《孟子》研究方面,毛奇龄对所涉及的名物制度、人物史实等方面内容详加考证,以此来攻驳朱注。毛奇龄的四书之辨集中反映了他对朱子学的鲜明攻驳,他的论辨风格正是当时学风演变的体现。第五章,毛奇龄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分析毛奇龄攻朱特点形成的内外因素,揭示论者对他评价过低的原因,对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给予总结评价,指出他对清初学风转变及乾嘉汉学的形成都有积极影响。本文结论:毛奇龄对朱子学持激烈、鲜明的攻驳态度。他的攻朱与实证学风既是时代思潮的产物,又反过来推动了清初学风的转变。总体来说,他是清初学术向乾嘉学术转变的过渡性人物。继顾炎武之后,他与阎若璩、胡渭等人同为乾嘉汉学的先驱。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选题的意义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明末清初的学风演变
  •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理学
  • 一、明末心学流弊及其反思与批判
  • 二、清初的理学批判与理学发展新格局
  • 三、清初理学的特点
  • 第二节 经世与实证
  • 一、明末清初的经世思潮
  • 二、回归原典与实证学风
  • 第二章 从尊朱到攻朱——毛奇龄学术思想的演变
  • 第一节 生平与治学经历
  •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个性
  • 二、治学经历
  • 第二节 著述及学术特点
  • 一、著作情况
  • 二、学术特点
  • 第三节 尊朱、入王、攻朱——毛奇龄理学思想的形成
  • 第三章 毛奇龄的经籍考辨
  • 第一节 易图考辨
  • 一、易图及清初的反宋儒易图学思潮
  • 二、追本溯源,摧陷廓清——毛奇龄对河图、洛书、太极图的考辨
  • 第二节 《古文尚书冤词》辨析
  • 一、《古文尚书》辨伪与毛奇龄的《古文尚书冤词》
  • 二、黜虚说崇实证——毛氏《冤词》中的积极因素
  • 三、有关毛奇龄《冤词》撰著动机之探讨
  • 四、毛奇龄论辨《古文尚书》的特殊意义
  • 第三节 《诗传》、《诗说》之辨伪
  • 一、《诗传》、《诗说》的渊源和毛氏之外诸家的考证
  • 二、条分缕析,力辨二书之伪——毛奇龄的《诗传诗说驳义》
  • 三、毛奇龄考辨《诗传》、《诗说》的特点和意义
  • 第四节 毛奇龄的《春秋》学
  • 一、毛氏论经传关系——简书与策书
  • 二、毛氏眼中的“义例”
  • 三、毛氏对经文的考证
  • 第五节 毛奇龄经籍考辨的特点及评价
  • 第四章 四书之辨——毛奇龄攻朱的集中体现
  • 第一节 《大学》之辨
  • 一、崇阳明古本,抑朱子改本——《大学》文本问题的探讨
  • 二、知本与诚意——毛奇龄所构拟的《大学》解说新体系
  • 三、毛奇龄《大学》观的主要特点及评价
  • 第二节 中庸之辨
  • 一、《中庸》解题辨析
  • 二、性、道、教之辨
  • 三、慎独说
  • 第三节 《论》《孟》之辨
  • 一、毛奇龄的《论》《孟》之作
  • 二、“义理难明,则吾以事物明之”——毛奇龄《论》《孟》之辨的内容和形式
  • 三、毛奇龄《论》《孟》之辨的特点
  • 第五章 毛奇龄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第一节 毛奇龄攻朱特点形成的原因
  • 第二节 关于毛奇龄评价问题的辨析
  • 第三节 毛奇龄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定位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耐人寻味的“毛奇龄挨打”[J]. 博览群书 2017(01)
    • [2].奇人毛奇龄[J]. 晚报文萃 2016(10)
    • [3].愤老毛奇龄[J]. 中国青年 2010(14)
    • [4].毛奇龄《曹伯母寿》考[J]. 红楼梦学刊 2020(05)
    • [5].毛奇龄评点《西厢记》的叙事论[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6].清初钱塘诗人和毛奇龄的诗学倾向[J]. 湖南社会科学 2008(05)
    • [7].朱彝尊与毛奇龄交游考论[J]. 嘉兴学院学报 2018(02)
    • [8].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对“淫诗”说的批判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J]. 诗经研究丛刊 2011(01)
    • [9].清初名儒毛奇龄戏曲观探微[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2(02)
    • [10].清人对宋人《河图》、《洛书》的批判——以毛奇龄、胡渭为例[J]. 长江丛刊 2018(14)
    • [11].毛奇龄交游考[J]. 理论界 2009(10)
    • [12].毛奇龄与清初女性诗人[J]. 文学教育(中) 2013(01)
    • [13].毛奇龄《诗札》述略[J]. 汉字文化 2020(12)
    • [14].金石词章两擅长,儒林文苑费商量——毛奇龄文学成就简论[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3)
    • [15].汉学开山之新变——毛奇龄音乐史学思想论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 [16].毛奇龄评点《西厢记》的“心学”意蕴[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7].毛奇龄交游续考[J]. 殷都学刊 2014(01)
    • [18].三年喪起源考論[J]. 文史 2020(03)
    • [19].毛奇龄文史成就研究述评[J]. 文教资料 2019(28)
    • [20].文人的苟全[J]. 文学自由谈 2010(01)
    • [21].毛奇龄的反传统思想[J]. 大众文艺 2010(17)
    • [22].清代前中期经学家及其女弟子——以毛奇龄、徐昭华为中心[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9(03)
    • [23].以考据入《西厢》——论清初名儒毛奇龄《毛西河论定西厢记》的价值和贡献[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4)
    • [24].毛奇龄史学成就考论[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3)
    • [25].毛奇龄试律诗理论及影响[J]. 湖北社会科学 2016(10)
    • [26].毛奇龄交游考论[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27].诗评[J]. 作文教学研究 2010(03)
    • [28].说说北京的万柳堂[J]. 工会博览(社会版) 2010(12)
    • [29].读毛奇龄《蛮司合志·序》[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 [30].有意有调 有声有色——论毛奇龄词学观[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7)

    标签:;  ;  ;  ;  ;  

    毛奇龄与朱子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