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独生病儿家长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

门诊独生病儿家长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

杨秀兰(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641400)

【摘要】由于现阶段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再加上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我国多数家庭一般都仅一个孩子,加上孩子不能清楚地表达,一旦孩子患病,家长会非常焦急和紧张。在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环境下,护士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因患儿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导致护理人员面临着各种问题与困难。

【关键词】儿童心理分析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158-01

儿科护理的对象主要为0岁至14岁的儿童,而这一年龄的儿童,大多不能清楚的表达自身的感受,只有他们的家长能通过其简单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或零碎的语言表述与之进行少量沟通,做为其监护人的家长此时也就成了他们的代言人。目前我国多数家庭一般都仅一个孩子,一旦孩子生病,家长会非常焦急和紧张,容易会出现恐惧感、怀疑和不信任、患儿不当行为的容忍、同病相怜感等不良心理。很多时候患儿家长的心态往往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过程。事实上,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的心理护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对其家长的心理支持。下面,笔者对患儿家长常见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医患关系,使护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1评估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分析

1.1紧张和焦虑

①家长对子女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够,再加上刚刚入院的陌生环境使他们紧张和焦虑,通常会表现为不断询问病情,对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感到迷茫,或不断询问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②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的变化引起的紧张和焦虑,表现在家长一遍又一遍去找医生或护士,要求密切监视病情变化;③由长期住院使各种费用较高、经济负担加重引起的紧张和焦虑,主要表现为不积极配合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2恐惧感

①家长会因某种疾病可能导致的后果产生恐惧,表现在对其他同种疾病患儿已发的病程及结局的敏感,甚至一些重、危、急患儿的家长表现出很悲观、很绝望。②各种有创性检查及各种有药物注射会引起给患儿家长恐惧,主要表现为在给患儿进行治疗或检查时其家长有意躲开或不敢看等。

1.3怀疑和不信任

①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专业认识而对治疗方案产生怀疑,主要表现在患儿家长不积极配合治疗,某些治疗方法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找来医书与治疗方案进行对比;②由医护人员的性别、年龄、着装、语言等方面因素引起患儿家长的不信任,主要是对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及能力的怀疑,表现为对医护人员态度冷淡或过分挑剔;③由治疗环境及医疗设施的局限性引起患儿家长对医疗条件及医疗能力的质疑,主要表现为对住院环境及医疗设施不满意,常会要求换病房或转院等。

1.4容忍

一般家长日常都会对孩子表现出过分溺爱,特别是当孩子生病后,对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也会表现出容忍或支持。他们一般会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周才会造成孩子生病,怀有愧疚感,因此会尽量满足患儿的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对一些错误行为视而不见。特别是少数绝症患儿的家长,就连患儿打骂医护人员或故意毁坏医院物品都不加制止。

1.5同病相怜感

这主要表现在同种疾病患儿的家长之间容易沟通,具有同病相怜的感觉,那些长期同病房住院的患儿家长更是如此。一般,新住进来患儿的家长会认为那些长期住院的患儿家长有经验,对其信任有加,甚至高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2对患儿家长护理干预

2.1加强医护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医护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了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修养。在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环境下,医护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加加强培养职业道德修养。做为护士要有良好的形象及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与患儿家长的有效沟通。因此,护士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护理态度,整洁干净的仪表及亲切近人的语言,从而更容易做到与患儿家长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2.2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注意相关知识的指导。主要是向患儿家长介绍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包括该病的发病原因、病情发展情况、护理措施、有效的治疗方案及家长应该多注意的问题等,指导患儿家长照看患者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帮助患儿加快康复速度。比如科学喂养及正确的拍背方式等。同时向患儿家长介绍医院的制度,如查询制度、收费制度等,进而增加透明度。

2.3在理解的前提下合理坚持原则。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和同情那些具有恐惧感、怀疑和不信任、患儿不当行为的容忍、同病相怜感的患儿家长,同时还要做好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工作,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指导患儿家长正确的护理方法,对那些不当行为要向患儿家长委婉指正,并及时制止个别患儿的不当行为。

2.4注重个体差异性,采用个体化心理支持。经统计表明,患儿年龄小、患儿病情重、晚婚晚育、文化程度低及离异的患儿家长更容易出现不良心理,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护理人员要了解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个体的心理变化,进而向患儿家长提供心理支持。

3讨论

现阶段我国多数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即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特别是老人都会把孩子当成全家的希望和宝贝。但一旦孩子生病,加上孩子不能清楚地表达时,家长会非常焦急和紧张。入院后就迫切地想了解孩子所患何病,病情怎么样,应如何进行治疗等。因此,这时候的家长可能会出现恐惧感、怀疑和不信任、患儿不当行为的容忍、同病相怜感等不良心理,从而直接妨碍了医护人员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对患儿的治疗造成影响。

护理人员首先要充分理解和同情那些具有恐惧感、怀疑和不信任等心理的患儿家长,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向患儿家长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注意相关知识的指导,另外还要注重个体的心理变化。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儿家长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加快患儿的康复速度。

参考文献

[1]林丽慧,钱秀玲,李开霞,张兰香,丁玉玲.住院患儿家长960名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9(13)

[2]李星慧.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03)

[3]王翠连,陈容波,孙小明.护理干预对骨髓穿刺成年患者的心理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08)

[4]乔金荣,关文华,卢振云.护理干预对广泛性焦虑患者心理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32)

[5]庞小燕,林玉琴,周梅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长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

[6]梁清芳,张先庚.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34)

标签:;  ;  ;  

门诊独生病儿家长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