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的劳动就业制度公正论 ——基于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的制度化保障之考量

政府主导下的劳动就业制度公正论 ——基于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的制度化保障之考量

论文摘要

作为植根于人性深处的一种诉求,公正是古往今来最经久不衰的价值准则。政治基于社会共同体对权利公正的追求而生,政治公正的本质是国家通过订立规则对该社会所有成员的权利追求与正当行为予以维护和保证。公正原则表现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公共规则对自发秩序下公正本真的“复制”,即制度对权利分配、权利与义务界分的不偏不倚。劳动是人的基本社会活动方式,劳动权内涵的演进凝聚着人们对社会公正与文明秩序的不懈追求。劳动就业制度的真谛在于以国家强制力对劳动权加以确认、维护和保障,是劳动权由理念转向实现的媒介和劳动权的制度化形态,更为确切地说,劳动就业制度是劳动者面对的一种既定的制度安排或制度环境。劳动就业制度作为重要的社会制度,同样应以公正为元规则,劳动就业制度公正是制度公正的重要领域和社会公正的底线。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实质是平等地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正当合理地平衡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实现不同劳动者群体之间权利配置的均衡化。旨在加强权利补偿、促进权利平衡。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基于政府主导改革逻辑的渐进主义制度转型,政府角色的历史规定性及其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权能,决定了政府成为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第一推动者和实践主体。本文以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相关理论为根基,辅之以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成果,首先对若干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选取沉积于城市职业格局底部和市场活动末端的非正规就业群体作为研究劳动就业制度公正问题的薄弱环节与关键部位,论述了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现实逻辑和时代意蕴,构建了“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基本分析框架”。复次,追溯了政府主导型劳动就业制度变迁中非正规就业发展的时序脉络,深入探究不同时期劳动就业制度承载的政府公正价值维度及非正规就业群体对公正内涵的新诉求。再次,拉开赋权文本形式公正的“幕布”,以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为背景,通过考察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减损状况,阐明政府对劳动就业制度供给的落差。在此基础上,由政府对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制度供给状况,窥见劳动就业制度的实质不公之处,进而立足于作为劳动就业制度供给实践主体的政府本身,考察其在劳动就业制度供给中的权力范畴、制度伦理价值取向与制度行为,分析出症结所在。最后,通过厘清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供给的范畴与权限、选定政府制度伦理之公正取向的立足点、对实现劳动就业制度公正进行总体规划与目标定位、按照递进目标对促进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配套制度加以衔接(实现劳动就业制度的实质公正)、构建公正的操作程序(实现劳动就业制度的程序公正),实现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预期。本文尽量避免学术研究的功利化、重复化倾向,力求拓展和创新行政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将关注与解答现实社会的民生问题作为理论研究追求的境界。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全球化时代和我国转型期非正规就业形式的兴起
  • (二) 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贫困既是私人问题也是公共问题
  • (三) 转型期我国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的制度化保障呈现低水平
  • 二、一道亟待行政学关注的民生课题:劳动就业制度的公正性
  • (一) 行政学领域对劳动就业制度公正性的关注及论题的确立
  • (二) 立足行政学领域研究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学术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多领域的透视
  • (一) 政治学与行政学视野中的公正理论成果总括
  • (二) 劳动就业制度的研究概览
  • (三) 政府作为劳动权重要义务主体之责任研究回顾
  • (四) 有关非正规就业的研究进展
  • 四、基本框架、分析方法及研究说明
  • (一) 论文的基本思路框架
  • (二)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三) 有关研究说明
  • 五、创新尝试与研究局限
  • (一) 可能的新意
  • (二) 研究局限
  • 第一章 研究揽要:若干基础性问题的理论阐释
  • 一、制度公正的政治学释义
  • (一) 权力的权利原始归属:国家权力起源的两种图式
  • (二) 政治活动的理想追求:公正
  • (三) 国家创设制度的正当理由:对自发权利秩序下公正规则的确认
  • (四) 制度公正的实质:国家对权利的合理配置
  • 二、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之理论回顾与现实定位
  • (一) 演进与建构: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中政府作用的一般理论
  • (二) 政府主导:社会转型期我国制度变迁的现实选择
  • 三、劳动就业制度:劳动权的制度化形态
  • (一) 对劳动权和劳动就业制度的基本认识
  • (二) 以权利实现的一般原理诠释劳动权实现的基本环节
  • (三) 劳动权与劳动就业制度的关联性分析
  • 四、公正何以成为劳动就业制度之基本向度及何为劳动就业制度公正
  • (一) 思想源流: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劳动正义思想考证
  • (二) 现实依据:制度公正问题在劳动就业领域的延展
  • (三) 必然取向:劳动就业制度对劳动权的“双刃性”之正向效应
  • (四) 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基本内涵
  • 第二章 理所必至: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公正之基点定格、内在逻辑、分析框架
  • 一、研究基点定格:城市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下的非正规就业群体
  • (一) 非正规就业及相关概念的诠释
  • (二) 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基本概况
  • (三) 双重分割中的城市就业格局:体制内、新兴正规、非正规
  • (四) 坚守底线的公正:关注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的制度化保障
  • 二、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现实逻辑
  • (一) 私人领域: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势力的非对称性
  • (二) 国家权力:通过外在强制性规则对劳动正义的伸张
  • (三) 政府担当:拥有比较优势的政府成为当然主导者
  • (四) 概念示意: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基本内涵
  • (五) 理性思辨:针对政府主导问题的反思
  • 三、时代语境下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迫切性
  • (一) 科学发展: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核心的确证
  • (二) 和谐秩序:对转型期和谐社会良性社会秩序的创设
  • (三) 代价补偿:对改革代价承担者的利益补偿标示
  • (四) 成果共享:对改革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的应然探求
  • 四、研究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基本分析框架
  • (一) 初始条件:政府的劳动就业制度供给权力的有限性
  • (二) 基本责任:促进劳动就业制度的实质公正与程序公正相统一
  • (三) 实现途径:劳动立法、劳动决策、制度执行
  • (四) 关键保证:政府制度伦理价值取向与制度行为的公正性
  • (五) 终极图景:实现市场公平与社会公正
  • 第三章 探本溯源:政府主导型劳动就业制度变迁中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政府公正价值维度的转换
  • 一、劳动就业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对非正规就业持有的立场
  • (一) 计划时代统包统配就业模式下政府对非正规就业的排斥
  • (二) 改革开放初期双轨制就业模式下政府对非正规就业的认可
  • (三) 市场化就业制度改革初期政府对非正规就业的工具性效用开发
  • (四)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政府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民生关怀
  • 二、劳动就业制度承载的政府公正价值维度转换及其新取向期待
  • (一) 传统劳动就业制度主导时期的平均主义公正观
  • (二) 市场化就业制度改革以来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公正观
  • (三) 人道主义:适应非正规就业群体权利保护的公正价值新取向
  • 第四章 本同末异: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减损凸现劳动就业制度供给落差
  • 一、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的现实状况考察与肇因略析
  • (一) 形式公正:宣示劳动权普遍平等的赋权文本
  • (二) 侵权现实:形式平等之下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虚置
  • (三) 悬殊差距:正规就业群体与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实有劳动权对比
  • (四) 隐因剖析:公共权力用以维持权利秩序的外生规则缺失或失效
  • 二、政府对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劳动就业制度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之现象
  • (一) 正规就业领域:城市就业格局下劳动就业制度的主要覆盖范畴
  • (二) 非正规就业领域:劳动就业制度供给与实然需求不相紊合
  • 三、适用于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就业制度运行失效之表征
  • (一) 政府:拥有较大行为选择弹性空间的制度执行主体
  • (二) 用工方:权力盲区下免费获得资本侵权机会的既得利益者
  • (三) 非正规就业群体:妥协于稀缺谋生机会或非理性抗争的底层
  • 第五章 洞见症结:政府在主导劳动就业制度供给过程中有失公允
  • 一、由政府对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制度供给状况窥见劳动就业制度的实质不公
  • (一) 缺乏对全体劳动者的普惠,有悖权利平等分配原则
  • (二) 缺乏对侵权者的惩戒和对维权者的保障,有悖权利与义务均衡配置原则
  • (三) 缺乏对不同群体机会与收入的协调,有悖机会平等与分配公平且差别合理原则
  • (四) 缺乏对最少受惠者的倾斜性保护,有悖社会调剂原则
  • 二、劳动就业制度非公正之行政权力桎梏:政府“全能主义”情结犹存
  • (一) 市场领域:政府权力介入失当
  • (二) 政治领域:政府的劳动就业制度供给权力过于集中
  • 三、劳动就业制度非公正之主导者归因:政府的制度伦理取向及其行为过程公正性判断
  • (一) 对政府制度伦理价值取向的追问
  • (二) 政府未将非正规就业纳入系统性安排、同一化整合、战略性规划
  • (三) 政府的劳动立法行为过程分析
  • (四) 政府的劳动决策行为过程分析
  • (五) 政府的劳动就业制度执行过程分析
  • 第六章 名至实归: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进路
  • 一、角色归位:厘清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供给的范畴与权限
  • (一) 明晰政府介入劳动力市场的职能边界
  • (二) 合理配置政治领域内政府制度供给的权限
  • 二、走出政府价值评判的误区:选定政府制度伦理之公正取向的立足点
  • (一) 权利保护原则
  • (二) 公共性原则
  • (三) 效率与公平动态平衡原则
  • 三、权利确认:政府主导下的劳动就业制度公正总体规划与现行制度整
  • (一) 确立非正规就业的战略地位
  • (二) 政府实现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规划与设计依据
  • (三) 逐级递进式劳动就业制度供给的目标定位
  • (四) 修正现行基础性劳动就业制度体系
  • 四、实质公正:递进目标模式下政府促进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制度供给
  • (一) 解决生计:基本生存型制度安排
  • (二) 赋权增益:安全稳定型制度安排
  • (三) 优化格局:持续发展型制度安排
  • 五、程序公正:政府在制定与执行劳动就业制度过程中的行为规导
  • (一) 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
  • (二) 规范政府的劳动立法行为过程,弘扬程序公正
  • (三) 优化政府的劳动决策行为过程,彰显程序公正
  • (四) 完善政府的劳动就业制度执行行为过程,展现程序公正
  • 六、良性互动:政府主导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外在动力因素
  • (一) 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财力适当投向劳动就业领域
  • (二) 法制保障:有效规约政府的制度行为
  • (三) 社会监督:政府权力运行的社会制约
  • (四) 人文底蕴: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兼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排斥风险及其发展性对策[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03)
    • [2].旅游非正规就业者污名化研究[J]. 旅游学刊 2020(06)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影响女性旅游非正规就业的因素[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5)
    • [4].我国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的特征、结构与质量——基于2007—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J]. 社会科学战线 2020(10)
    • [5].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特征、发展困境与破解之策[J]. 高教探索 2019(01)
    • [6].中国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职住空间失配及其规划问题初探[J]. 国际城市规划 2019(02)
    • [7].我国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功能定位与政策选择[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9(06)
    • [8].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8)
    • [9].当代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排斥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20)
    • [10].我国城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效应[J]. 新经济 2017(11)
    • [11].通往富裕的道路:藏民的旅游非正规就业——对青海湖周边藏民就业情况的调研[J]. 旅游导刊 2017(03)
    • [12].非标准雇佣与非正规就业:区分、交集与调整[J]. 中国劳动 2018(04)
    • [13].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8(03)
    • [14].非正规就业的减贫效果分析:穷人的效率[J].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 2018(11)
    • [15].非正规就业理论、案例及对重庆的启示[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06)
    • [16].旅游非正规就业:基于中外多维度的比较研究[J].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8(02)
    • [17].非正规就业概念及其测算方法探析[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18].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J]. 新疆农垦经济 2018(07)
    • [19].非正规就业集聚点空间现象研究——以呼和浩特市桥头市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04)
    • [20].旅游非正规就业:职业发展的末端还是通道[J]. 旅游学刊 2016(01)
    • [21].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思考[J]. 现代商业 2016(08)
    • [22].就业歧视、社会认同与旅游非正规就业群体[J]. 旅游论坛 2016(01)
    • [23].日本年青人非正规就业和日本制造的衰退[J]. 现代商业 2016(20)
    • [24].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就业保障问题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6(05)
    • [25].周口市非正规就业调查及其特征分析[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8(04)
    • [26].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0)
    • [27].旅游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力流动:谁进入,谁退出——以青岛和烟台的旅游非正规部门调查为例[J]. 中国旅游评论 2013(00)
    • [28].非正规就业规模估算及其特征——以重庆为例[J]. 开发研究 2019(01)
    • [29].非正规就业大学生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 大学(研究版) 2017(09)
    • [30].政策覆盖与自我拒绝:非正规就业女性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 农家参谋 2018(02)

    标签:;  ;  ;  ;  ;  

    政府主导下的劳动就业制度公正论 ——基于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的制度化保障之考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