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

论文题目: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食品科学

作者: 彭喜春

导师: 彭志英,刘洁生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溶血特征,化感效应,抑制消减杂交,差异基因

文献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年来,球形棕囊藻在我国频繁引发赤潮。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有时会产生溶血毒素。赤潮藻合成毒素可能是藻细胞个体生存受到限制时引发的一种化感行为。影响球形棕囊藻毒素生物合成的因素及其生物合成机制十分复杂。 为了提取球形棕囊藻合成的溶血毒素,本实验对球形棕囊藻破壁条件进行了优化,用超声波破壁时,超声波的功率和处理时间越长,破碎效果越好。考虑到超声波设备的使用寿命及破壁时产生的高温可能对溶血毒素活性的负面影响,球形棕囊藻细胞壁的超声波破碎最适条件为:功率600W,4℃下处理30min,对数生长期、平稳期和衰亡期藻细胞适宜处理量分别为每次3000、2000、1000mL。 实验室培养的球形棕囊藻合成的毒素与野生球形棕囊藻的毒素的活性相似,其活性约为21HU/L。用薄层色谱对该溶血毒素的组分进行分析发现实验室培养的球形棕囊藻合成的毒素与野生球形棕囊藻的毒素组分稍有差别,实验室培养的球形棕囊藻合成的毒素至少含有4种糖脂类物质。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对血红细胞的的破坏作用是首先作用于其细胞膜,毒素的疏水基团与血红细胞膜表面的膜脂连接,产生脂溶效应使细胞膜破坏。在不同的温度、H+浓度和二价阳离子条件下,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溶血活性不同。温度越高,其活性越强,37℃为最适反应温度;而环境pH值条件下(pH=7)时,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活性最强;二价阳离子中,Hg2+对溶血毒素溶血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Mn2+,Ca2+,Co2+和Zn2+产生的影响较小。当Hg2+存在时该毒素甚至不能产生溶血活性。EDTA能完全消除Hg2+的溶血抑制作用。Hg2+及其它二价阳离子的抑制作用的产生可能是它们关闭了溶血反应通道;膜脂的存在其溶血活性也发生改变,其中卵磷脂、鞘磷脂、神经节苷脂和胆固醇等对溶血活性均可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鞘磷脂的抑制作用最大;磷脂酸对该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几乎没有抑制作用。不同膜脂的抑制作用显示毒素在细胞膜上可能没有特异的膜受体。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对东海原甲藻、海洋褐孢藻、卵状褐孢藻及卤虫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或)杀灭作用;共培养时,球形棕囊藻对其它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棕囊藻的分布、分类及其生活史

1.2.1 棕囊藻的分布

1.2.2 棕囊藻的分类

1.2.3 棕囊藻的生活史

1.3 棕囊藻合成的产物及其危害

1.3.1 棕囊藻产生的糖类物质

1.3.2 棕囊藻产生的DMSP

1.3.3 棕囊藻产生的卤仿及CS2

1.3.4 棕囊藻产生的类脂类物质及毒素

1.4 赤潮藻溶血毒素的研究概况

1.5 赤潮藻毒素的化感效应概况

1.5.1 赤潮藻的化感效应

1.5.2 赤潮藻化感效应的激活

1.5.3 赤潮藻化感物质

1.5.4 赤潮藻化感效应的研究前景

1.6 赤潮藻毒素生物合成的研究概况

1.6.1 赤潮藻毒素合成代谢

1.6.2 赤潮藻毒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7.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球形棕囊藻溶血活性的测定及其毒素的初步分离和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曲线

2.3.2 球形棕囊藻细胞破壁条件的优化

2.3.3 溶血毒素的溶血活性检测

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溶血活性的测定

2.3.5 溶血毒素成分的初步分离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溶血毒素的溶血机制

3.3.2 温度对溶血毒素溶血反应的影响

3.3.3 pH对溶血毒素溶血反应的影响

3.3.4 二价阳离子对溶血毒素溶血反应的影响

3.3.5 膜脂对溶血毒素溶血反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球形棕囊藻合成溶血毒素的化感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球形棕囊藻毒素对东海原甲藻、海洋褐孢藻及卵状褐孢藻生长的影响

4.3.2 球形棕囊藻去细胞过滤液对东海原甲藻、海洋褐孢藻及卵状褐孢藻生长的影响

4.3.3 球形棕囊藻与海洋褐胞藻和卵状褐孢藻共培养时的抑制现象

4.3.4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对海洋褐孢藻细胞和东海原甲藻细胞的破坏

4.3.5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对卤虫(A. Salina)生长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生物合成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仪器

5.2.3 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生长时期藻细胞溶血毒素的溶血活性

5.3.2 不同营养盐条件下藻细胞的生长及其毒素的合成特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初步筛选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仪器

6.2.3 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总RNA的抽提及纯化

6.3.2 差异cDNA片段的获得

6.3.3 cDNA片段的筛选及测序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一、结论

二、展望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9-19

相关论文

  • [1].三氯蔗糖新型甜味剂的合成研究[D]. 王延平.华南理工大学1999
  • [2].钝顶螺旋藻糖缀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研究[D]. 王仲孚.华南理工大学2001
  • [3].酵母抽提物的研究[D]. 晏志云.华南理工大学1999
  • [4].沙菜高凝胶性能卡拉胶提胶机理的研究[D]. 刘芳.华南理工大学2001
  • [5].酶法聚合食物蛋白质及其改性机理研究[D]. 唐传核.华南理工大学2002
  • [6].Q9415菌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研究[D]. 张宁.华南理工大学2002
  • [7].可控酶解从海洋鱼蛋白中制备生物活性肽的研究[D]. 林伟锋.华南理工大学2003
  • [8].酶解—膜分离制备改性大豆蛋白的研究[D]. 杨国龙.华南理工大学2005
  • [9].中国沿海典型赤潮藻的生态位研究[D]. 徐宁.暨南大学2006
  • [10].球形棕囊藻与溶藻细菌的关系研究[D]. 晏荣军.暨南大学2006

标签:;  ;  ;  ;  ;  ;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