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利胆软胶囊啮齿动物毒性试验

消炎利胆软胶囊啮齿动物毒性试验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消炎利胆软胶囊啮齿动物毒性试验观察毒性反应,推测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预测安全剂量范围,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急性毒性试验: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对应10.0g/kg、7.0g/kg、4.9g/kg、3.4g/kg、2.4g/kg、1.7g/kg 6个浓度药液,灌胃给药,给药当天详细观察给药后动物的反应情况,然后每天早上8:00、下午14:00各观测一次,连续观察14d,以观察动物在短时间出现的毒性反应。长期毒性试验:120只大鼠随机分成2.5g/kg、1.0g/kg、0.25g/kg三个剂量组及溶媒组(橄榄油),连续灌胃给药3m,观察消炎利胆软胶囊对大鼠一般状态、体重、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以及停药2w后上述指标改变的恢复情况。以观察连续用药对动物产生的毒性反应和严重程度,中毒时首先出现的症状,以及停药后组织和功能损害的发展与恢复情况。结果:急性毒性试验:各组动物死亡多发生在药后20min至6h内,表现对刺激反应减弱或消失,呼吸困难,心跳渐弱,直至死亡。对死亡动物立即解剖,可见胃肠有尚未吸收的药液。其余内脏器官均未见明显异常。其它各组存活动物给药第1d亦有类似症状,但较轻。存活动物当天或次日即可进食,部分动物可有少量稀便,观察14d,体重随周龄而增长,未见其它毒性反应。消炎利胆软胶囊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为4.82g/kg,95%置信区间为3.99~5.88g/kg。长期毒性试验:整个试验过程没有一个动物死亡。部分动物给药后1~2h内,有促唾液、汗液分泌(口周及被毛湿润)作用;各剂量组动物毛色晦暗,部分动物有脱毛现象。以上现象呈剂量效应关系,推测为药物效应。体重是体现动物生长发育及一般状态比较敏感的重要指标,可反映受试物的综合毒性效应。整个试验过程,各组动物体重一直呈增长趋势,不管给药期还是恢复期均是如此。但给药期各组动物体重增长速度不一致,各剂量组体重增长速度比溶媒组缓慢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推测消炎利胆软胶囊对大鼠体重增长有阻碍作用。恢复期雄性大鼠体重增长迅速,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各组动物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各组动物体重不一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4、15w高剂量组与溶媒组、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推测各组动物体重不一致是由于停药时高剂量组体重低于其它各组较多造成的。雌性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长恢复正常,各组动物体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各组动物体重增长水平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消炎利胆软胶囊对动物体重增长有阻碍作用;当停止给药,阻碍作用消失,动物体重增长可以恢复正常。给药期和恢复期各组动物饲料日消耗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整个试验过程中各组动物饲料日消耗量一致。血液学指标及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变化,可反映受试物对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消炎利胆软胶囊各剂量组血液学指标WBC、NEU、MONO、EOS、PLT、PT的变化及血液生化学指标血清Na+离子浓度、CR、ALT、TP、G、TG、CHOL的变化呈一定的剂量依赖趋势,提示可能属于与受试物毒性、组织损伤相关的效应。WBC、NEU、MONO、EOS、PLT的增高主要见于各种感染引发的疾病、组织损伤或坏死、过敏反应、中毒反应、肿瘤及血液病。推断本试验各剂量组WBC、NEU、MONO、EOS、PLT的升高为受试物对动物产生的毒性所致。高剂量组动物血清Na+离子浓度高于溶媒组动物,但其绝对数值只是比溶媒组高了不到一个百分点(0.9%)。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通透性增加时,均可使血清转氨酶含量增加。因此,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血清转氨酶活性的测定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而重要的指标。而血清ALT增加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最敏感指标之一,本试验各剂量组ALT不同程度升高应为药物对肝脏的不良反应所造成。血清CHOL增高、TG降低可能与肝细胞损害、胆汁淤积相关。本试验上述血液学与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可能与药物的毒性效应特别是肝脏损害有关。TP分为ALB和G两部分,主要功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pH值、运输作用、营养作用、凝血和抗凝作用以及免疫作用。TP、G浓度相对增高,A/G比值变化并不大,推断TP、G的变化生物学意义不大。CR是肌酸的代谢产物,血CR浓度异常升高与肾脏损害程度平行,本试验给药组CR浓度降低则可能生物学意义不大。恢复期后,大部分血液学指标及血液生化学指标都能恢复。高、中剂量组CR低于溶媒组,如前述生物学意义不大。高、中剂量组CHOL高于溶媒组,但并未发现其它相关指标的明显改变,推断CHOL变化的生物学意义不大。脏器系数的异常可能是受试物毒性作用的结果。脏器系数增加可能是由于充血、水肿、增生或肿瘤等,脏器系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坏死、萎缩等。本试验由于消炎利胆软胶囊能明显阻碍动物体重增长,尽管受试物对脏器无明显毒性效应时亦可能出现脏器系数的增加,因此,应同时比较脏器绝对湿重的差异以排除可能的假象。消炎利胆软胶囊致肝脏系数、肝湿重同时增加,应视为其毒性效应;肾脏系数、睾丸系数虽然增加,但湿重与溶媒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受试物阻碍动物体重增长而出现的假象。中剂量组卵巢、子宫湿重低于溶媒组,但其它两个用药组并未见有与之趋势相同的变化,推测非药物因素所致。恢复期各组脾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推测其生物学意义不大;各组肾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推测为非药物因素所致。其它各脏器系数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学检查是反映药物毒性效应的形态学依据。不管是给药期还是恢复期,剖解动物,各组动物脏器均没有发现明显的眼观病变。给药期高剂量组(17只/20只)、中剂量组(10只/20只)动物肝细胞出现脂肪变、嗜酸性变、疏松化变及点状坏死,低剂量组(3只/20只)及溶媒组(2只/20只)亦分别有个别动物有类似改变但程度轻微。恢复期高剂量组(1只/10只)、中剂量组(2只/10只)、低剂量组(1只/10只)、溶媒组(1只/10只)均有个别动物肝细胞点状或灶性坏死。本试验给药期及恢复期各组之间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比较,结合本单位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相关历史数据(蒸馏水或橄榄油灌胃3m,肝脏病理组织学基本正常或仅1~3只/20只有轻度病理改变)分析,本试验肝脏病理改变主要由供试药物所致;给药期高剂量组动物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亦可能与供试药物有关;本试验中部分动物肺间质及支气管炎症改变及胃、肠粘膜的炎细胞浸润,不同试验期及组间比较,病理表现及程度类似,结合本单位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相关历史数据(蒸馏水或橄榄油灌胃3m,约有3~5只/20只动物出现肺间质及支气管炎症改变及胃、肠粘膜的炎细胞浸润),推测非受试物因素所致。结论:消炎利胆软胶囊小鼠单次给药的LD50为4.82g/kg,95%置信区间为3.99~5.88g/kg。消炎利胆软胶囊连续灌胃给药3m对大鼠有明显毒性反应,毒性反应靶器官主要为肝脏,毒性损害具有可逆性;未观察到毒性作用剂量为0.25g/kg;试验中没观察到消炎利胆软胶囊对大鼠有延迟毒性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试验一 消炎利胆软胶囊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试验二 消炎利胆软胶囊大鼠长期毒性试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全文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附录二 给药期消炎利胆软胶囊长期毒性试验大鼠一般状态
  • 附录三 消炎利胆软胶囊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病理切片图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消炎利胆软胶囊啮齿动物毒性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