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站段ISO9000标准认证实施情况分析

铁路运输站段ISO9000标准认证实施情况分析

一、铁路运输站段实施ISO9000标准认证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胜钢,项秋莲,何朵军[1](2018)在《自愿型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以ISO14001标准为例》文中指出政府的环境政策是驱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重要因素,而作为一种自愿型环境规制工具的ISO14001标准是传统环境规制手段的补充.根据利益相关者和自然资源基础观等理论,本文提出了自愿环境规制工具ISO14001标准认证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理论模型,并探讨了环境执法力度作为情境因素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2011—201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解决样本选择偏差导致的反向因果关系.研究发现,ISO14001标准认证会促进绿色创新,环境执法力度显着负向调节两者关系.研究结论在推动环境规制理论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对ISO14001标准实践具有重要的管理与政策启示作用.

刘芸[2](2017)在《参与主体视角下我国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通过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ISO,2004)在国际贸易中,一般将标准视为与技术法规(又称强制性标准)相对应的,是由市场社会主体自发制定,自愿使用的规则。(WTO,1995)较多发达国家的标准体制主要由自愿性标准构成,用于满足市场主体的需要,而政府制定的技术法规主要服务于健康、安全、环保等基础公共需要。如美国标准体制主要由自愿性标准构成,由非政府性质的标准化组织在自愿协商基础上制定标准(OMB,1998),已有超过600个标准化组织制定了约5万项自愿性标准。(Breitenberg,2009)美国的标准化组织之间彼此竞争,同一领域可能有多家标准化组织制定不同的自愿性标准,其中最大的20家标准化组织制定了全美90%的标准。欧盟标准体制也是如此,除了政府发布的技术法规和指令外,主要是非政府性质的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自愿性标准构成(European Commission,1999)。然而,我国一直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制定和执行的标准体制。与国际国外普遍认同的将标准等同于自愿性标准的做法不同,我国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标准。自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至今,我国的标准体制是由政府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制定的供企业内部使用的企业标准共同构成。由于企业标准是单个企业制定并在其内部执行的规则,影响范围有限,一般不纳作标准讨论范围内(根据上述有关“标准”定义,标准需要由多个主体共同使用,而企业标准仅适用于单个企业内部,未满足“共同使用”的准则)。除企业标准之外,我国的无论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均由政府组织制定、实施和监督,并没有市场社会主体自愿制定使用的标准。然而标准由政府主导制定与实施,所带来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即标准老化滞后,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根据标准评估和复审(截至2016年年底),在我国现有的13290项强制性标准中,有超过500%的强制性标准需要被废止,或者转为推荐性标准;在我国近10万项推荐性中,有近30%左右需要修订完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和国际国外类似的标准,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达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启动标准体制改革,提出将市场和社会主体作为标准制定主体,以及标准使用的主体。在除健康、安全、环保、反欺诈等基本通用范围之外,由市场和社会主体发挥作用。在我国标准体制中,引入了自愿性标准这类与国际国外标准内涵类似的标准类型,并将此命名为团体标准。至今,我国已涌现了 515个团体标准制定组织,截至2017年3月底,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登记的我国团体标准,数量已经达到812项。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基于标准参与主体的视角,对我国标准(符合国际国外标准定义的标准)是否对交易产生促进作用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标准的制定者和使用者,相对于未使用标准者,在交易方面有较好的促进效应。标准制定者通过标准,能够获得市场竞争的话语权。同时标准和技术创新二者的互相激励,也能促进标准制定者整体效益的提升。对于标准使用者而言,通过标准使用,学习模仿标准制定者,从而大大降低了标准使用者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其开拓新市场的信用水平。对于未使用标准者,由于标准制定者和标准使用者,通过标准的制定和使用实现的显着效益提升,增加了未使用标准的竞争压力。在压力的推动下,未使用标准可能会成为新的行业追随者,或成为新的行业领先者。本文共计7章,各章研究内容简要介绍如下:第1章为导论。基于我国标准体制改革的现实背景,提炼出本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并对有关标准及标准影响效应的文献进行梳理,在评述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即我国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问题。第2章为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通过对标准以及标准效应等相关概念的界定,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对象。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为后续分析我国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提供理论基础。第3章为国内外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的分析。通过标准演化发展过程中参与者及效应分析,以及国内外标准体制中参与主体的横向比较,分析标准参与主体的构成的共同规律。第4章为标准促进效应的理论解释与模型构建。从标准的制定者、标准使用者、未使用标准者三大主体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标准对交易促进效应的分析。第5章为基于制定主体视角的标准效应分析。通过对我国标准两个典型案例,从标准制定主体的视角,分析对交易的促进效应。第6章为基于使用主体视角的标准效应分析。通过标准使用主体的定量分析,分析标准对使用主体在交易方面的促进效应。第7章为政策建议。从标准参与主体的角度,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标准促进效应的政策建议。第8章为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结论,分析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从标准参与主体的视角,构建了标准对交易促进效应理论模型,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杨家珍[3](2012)在《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文中提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87年颁布第一个通用管理体系标准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来,又陆续颁布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国际管理标准,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各类组织的认可。1992年我国等同采用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开展认证认可工作,二十多年的认证实践显示,通过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证使组织转变了经营理念,提高了管理水平,为组织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导致组织获得了认证证书但对国际管理标准的内涵不甚理解,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但运行效果较差,使得国际管理标准与组织实际经营相脱离,“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国际管理标准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西方管理实践和现代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实施必然会有许多不适应。表面上看是中西方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冲突,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如何将国际管理标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如何让认证组织的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成为实施国际管理标准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国际管理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剖析导致这些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探讨克服这些障碍促进管理标准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首先开展了问卷调查,针对组织高层管理者和中基层管理者设计了两种问卷,分别调查了不同类型的167家通过认证的组织。通过数据处理发现,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存在五个方面的障碍,在对这些障碍进行初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特别从知识学习规律的角度剖析了国际管理标准必然出现的问题。最后,引入知识发酵理论,建立了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从知识发酵的环境优化、知识母体的选择、发酵技术的引入与系统化、知识酶的形成与完善、知识繁育发酵吧的构建和完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促进国际管理标准知识在我国的顺利传播,促进认证组织对标准知识的消化吸收,促进国际管理标准与组织实际运营以及中西文化的有效融合。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通过对组织高层和中基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系统归纳出国际管理标准在我国实施的主要障碍;第二,从管理模式、人员素质、中西文化差异对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三,构建了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可为认证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可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贾振仕[4](2005)在《铁路客运服务和质量管理》文中研究表明就铁路客运部门应用ISO9000标准进行认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谈了自己的看法。

王士宏,李军,元鸿云[5](2005)在《思维方式的变革是贯标的基础》文中提出论述了以质量管理活动标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与以人为中心开展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区别,进而引出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是贯彻ISO9000标准的基础这样一个观点,提出了只有解决该不该贯标、会不会贯标、由谁挂帅贯标三个首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铁路基层站段在贯标中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提出了见解。

安强,李伟[6](2005)在《推行ISO9000族标准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应用质量管理理论,通过铁路贯彻ISO9000标准的具体实践,阐述了贯彻ISO9000标准的实际意义,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刘凌[7](2004)在《论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职业学校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提高职教管理效益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国际上通用的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职业学校提供了一条规范管理的途径。然而,在我国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的认证体系标准。对ISO 9000标准在职教领域运用的研究,也是一般质量管理研究的成分较多,学校、教育、教学本体等实证性研究偏少,很多概念如学校产品、顾客、教育质量等颇多歧义;且移植的成分较多,本土化不够;尚处在理论探索阶段,实践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为此,本文力图针对上述情况,探索职业学校本体的质量管理研究,为促进职业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人本化、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效益、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职业学校质量认证体系、深化教育评估制度作出一些实质性贡献。 论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和个案研究法,以衡阳铁路工程学校为案例,针对部分研究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持置疑或观望态度的现状,分析了ISO 9000标准在职业学校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关键概念的模糊,对职业学校产品的定位、职业学校的顾客和职业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对ISO 9000标准是否适用于职业学校不应再持怀疑态度,但职业学校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局限性,以探索来力促完善;不是简单地引入ISO 9000的形式和程序,关键是引入它的管理思想;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固有的过程和控制方法,这是职业学校实施ISO 9000族标准要正确处理和把握的地方;有必要在职教界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实用性广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职业学校有必要进行认证;ISO 9000标准对于管理层来说是金字塔形的,最高管理者要首先提高认识。

严纪军[8](2004)在《根据运输服务质量特性和质量目标推行ISO9000标准认证》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铁路运输服务特性和铁路为客户服务目标 ,揭示了铁路企业在推行ISO 90 0 0质量标准认证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指出了ISO 90 0 0标准认证的目的 ,是提高铁路服务质量 ,从而提高铁路企业的竞争力。

卢斌[9](2004)在《以ISO9000标准规范铁路运输安全动态管理》文中认为通过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运用ISO9000标准,规范铁路运输安全动态管理的观点,阐述“安全动态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列举了“安全动态管理”的具体做法。

赵玉山[10](2003)在《ISO9000认证投入产出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通过ISO 90 0 0质量标准认证实践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表述 ,提出了对铁路站、段推行ISO 90 0 0标准认证工作的粗浅见解 ,旨在为同仁提供参考

二、铁路运输站段实施ISO9000标准认证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运输站段实施ISO9000标准认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自愿型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以ISO14001标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ISO14001标准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1.2 环境执法力度的调节效应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2 变量测量
        2.2.1 因变量绿色创新 (GINNO)
        2.2.2 自变量ISO14001标准 (ISO14001)
        2.2.3 调节变量环境执法力度 (EEI)
        2.2.4 控制变量
    2.3 计量模型设定
3 ISO14001的处理效应
    3.1 倾向得分匹配
    3.2 平衡性检验
4 实证结果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4.2 假设检验结果
    4.3 稳健性检验
5 结论和讨论

(2)参与主体视角下我国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有关标准的研究综述
        1.2.2 标准效应的研究综述
        1.2.3 标准参与主体的研究综述
        1.2.4 已有文献的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3 分章节内容
    1.4 本选题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本选题的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标准
        2.1.2 标准的分类
        2.1.3 标准化活动的参与主体
        2.1.4 促进效应
    2.2 交易成本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2.2.2 标准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工具
        2.2.3 选用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原因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1 标准产生发展过程中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1.1 近代以前标准的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1.2 近现代标准的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1.3 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的纵向分析
    3.2 国外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2.1 美国的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2.2 欧盟的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2.3 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的横向分析
    3.3 我国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3.1 改革前我国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
        3.3.2 改革后我国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
    3.4 本章小结
4. 标准参与主体的促进效应理论模型构建
    4.1 标准对制定者的促进效应
        4.1.1 标准集中表达了行业领先者的经验技术
        4.1.2 制定主体通过标准能获得竞争规则话语权
        4.1.3 实现标准与技术创新二者的互相激励
    4.2 标准对使用者的促进效应
        4.2.1 行业追随者通过标准学习模仿新技术
        4.2.2 通过使用标准实现对质量的公正衡量
        4.2.3 使用标准是开拓市场的信用保证
    4.3 标准对未使用标准者的促进效应
        4.3.1 增加未使用标准者的竞争压力
        4.3.2 吸引未使用标准者成为新的行业追随者
        4.3.3 推动未使用标准者可能成为新的行业领先者
    4.4 标准促进效应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制定主体视角下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
    5.1 对标准制定主体的促进效应:以沙湾工业洗水机标准为例
        5.1.1 无明确标准依据的洗水机行业的初创和发展
        5.1.2 缺乏标准所导致的恶性竞争危机
        5.1.3 通过标准满足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迫切需求
        5.1.4 制定标准促进行业的再度崛起
    5.2 对标准制定主体的促进效应:以闪联标准为例
        5.2.1 标准的制定源于对市场需求的发现
        5.2.2 为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断完善标准制定主体的组织架构
        5.2.3 通过标准制定获得国内外的市场认可
    5.3 本章小结
6. 使用主体视角下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
    6.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6.2 企业使用标准的特征性事实
    6.3 主要测度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6.3.1 使用标准的测算方法
        6.3.2 企业经营绩效的测算方法
        6.3.3 匹配变量的测度指标
        6.3.4 识别策略
        6.3.5 分组统计结果
    6.4 估计结果
        6.4.1 倾向得分的Logit估计
        6.4.2 倾向匹配得分的估计结果
        6.4.3 稳健性检验
        6.4.4 平衡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政策建议
    7.1 建立发挥标准促进作用的政策体系
    7.2 不断培育发展我国标准制定主体
    7.3 鼓励在交易中使用标准进行质量衡量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内容的总结
        8.1.1 初步梳理了标准影响效应方面的的相关文献
        8.1.2 构建了标准市场促进效应的理论模型
        8.1.3 实证证明了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
    8.2 主要结论
        8.2.1 基于国内外标准体制的比较发现标准对交易有促进作用
        8.2.2 通过案例分析证明标准对制定主体有促进作用
        8.2.3 通过定量分析证明标准对使用者有促进作用
    8.3 本文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编程代码
    附录2: “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主要情况
攻博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范围、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2.1 国际管理标准的发展及在中国实施现状
        2.1.1 国际管理标准的发展及全球认证情况
        2.1.2 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的实施状况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我国对国际管理标准研究的现状
        2.2.2 对各种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2.2.3 各种国际管理标准实施有效性研究
    2.3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外关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现状
        2.3.2 国外关于其他国际管理标准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知识传播理论概述
    3.1 知识传播相关概念
        3.1.1 知识及其分类
        3.1.2 知识传播及其分类
        3.1.3 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扩散
        3.1.4 知识管理
        3.1.5 知识吸收能力
    3.2 知识传播过程
        3.2.1 传播与信息传播过程
        3.2.2 知识传播过程
    3.3 知识转化的基本原理
        3.3.1 知识创造的SECI 螺旋模型
        3.3.2 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3.4 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3.5 知识发酵理论概述
        3.5.1 知识的生物活性特征
        3.5.2 知识发酵机理
        3.5.3 知识发酵模型
        3.5.4 知识发酵的形式
第四章 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现状调查分析
    4.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
    4.2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A 卷)
        4.2.1 组织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
        4.2.2 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作用的评价
        4.2.3 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的看法
        4.2.4 组织需要外部机构的哪些帮助
        4.2.5 对国际管理标准应用前景的看法
    4.3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B 卷)
        4.3.1 对管理标准了解程度及途径
        4.3.2 国际管理标准的作用发挥情况
        4.3.3 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障碍及其原因
        4.3.4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中的培训问题
        4.3.5 相关因素对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影响程度
        4.3.6 国际管理标准的实施前景
        4.3.7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
    4.4 A、B 调查问卷对比分析
        4.4.1 获取国际管理标准途径比较
        4.4.2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比较
        4.4.3 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的认识比较
        4.4.4 各因素影响管理标准实施的程度评价汇总
        4.4.5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前景比较
    4.5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模型分析
        4.5.1 各障碍因素影响程度描述性统计
        4.5.2 障碍因素的影响程度计量
        4.5.3 实证研究
    4.6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调查结论
        4.6.1 将近一半组织通过两个以上国际管理标准认证
        4.6.2 我国大部分组织认证动机更加明确
        4.6.3 管理者对国际管理标准的熟悉程度有待提高
        4.6.4 管理体系的作用受到认证组织的广泛认可
        4.6.5 大部分组织认为国际管理标准比较适合本组织
        4.6.6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中普遍存在一定障碍
        4.6.7 大部分组织对国际管理标准的培训不到位
        4.6.8 管理模式和员工素质对管理标准实施效果影响最大
        4.6.9 国际管理标准在我国实施前景广阔
        4.6.10 认证组织在管理体系运行中需要相关机构的指导
第五章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理论分析
    5.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概述
        5.1.1 国际管理标准的知识特征
        5.1.2 实施国际管理标准障碍分类
    5.2 管理模式与方法障碍分析
        5.2.1 管理模式的分类及特征
        5.2.2 中国式管理模式的障碍及成因
    5.3 员工素质与行为障碍分析
        5.3.1 组织中员工素质与行为的界定
        5.3.2 员工素质与行为对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影响
        5.3.3 员工素质与行为障碍的成因分析
    5.4 中西文化差异障碍分析
        5.4.1 中国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主要文化障碍
        5.4.2 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
        5.4.3 中西方行为方式比较
    5.5 对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障碍分析
    5.6 组织培训障碍分析
    5.7 组织外部障碍分析
    5.8 国际管理标准传播障碍的整体分析
第六章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
    6.1 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内涵和知识繁育模型
        6.1.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内涵
        6.1.2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过程的交互
        6.1.3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
    6.2 标准实施的融知--发酵环境的优化
        6.2.1 提升认证机构的认证风险
        6.2.2 加强对管理咨询机构的监管
        6.2.3 加强对认证从业人员的监管
        6.2.4 提高认证行业进入条件,建立认证机构的能力评估体制
    6.3 融知-发酵知识母体的选择与优化
        6.3.1 国际管理标准知识的选择与优化
        6.3.2 组织成员相关背景分析与人员选择
        6.3.3 方案实施人员的选择与优化
    6.4 融知-发酵知识酶的形成与完善
        6.4.1 领导与规划
        6.4.2 组织协调
        6.4.3 激励与约束机制
        6.4.4 培训机制
    6.5 融知-发酵技术知识的引入与系统化
        6.5.1 领导垂范和榜样激励
        6.5.2 焦点事件
        6.5.3 知识地图
        6.5.4 学习型组织
        6.5.5 人际沟通与人际网络
        6.5.6 知识管理信息支持系统
    6.6 知识繁育发酵吧的构建与完善
        6.6.1 创意吧的构建与完善
        6.6.2 贯标吧的构建与完善
        6.6.3 系统化吧的构建与完善
        6.6.4 演练与验证吧的构建与完善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加科研情况
    三、科研获奖情况
附录
    附件一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情况调查问卷(A 卷)
    附件二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情况调查问卷(B 卷)
致谢

(4)铁路客运服务和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ISO 9000-2001标准在铁路领域的应用现状
2 铁路企业对认证认识存在的误区
3 铁路企业认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 铁路企业开展认证工作的优势
5 铁路运输客运部门开展认证工作的前景

(5)思维方式的变革是贯标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意识滞后,思维方式僵化,影响贯标工作的开展
2 贯标工作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3 把握ISO 9000真谛,构建质量体系
4 联系实际,务求有效

(6)推行ISO9000族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铁路企业贯彻ISO 9000标准的实际意义
    2.1 提高了管理水平。
    2.2 规范了规章制度的管理。
    2.3 加强逐级负责制的落实。
    2.4 增强了职工的质量的意识。
    2.5 解决了结合部的管理问题。
    2.6 获得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3 铁路企业贯标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有些单位贯标或多或少存在“两张皮”现象。
    3.2 ISO 9000标准作为安全管理工作重要载体的认识存在误区。
    3.3 国内认证市场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干扰贯标的积极性。
4 对策建议
    4.1 坚定信心、积极开展内部审核。
    4.2 进一步加大宣贯标准的力度, 培训人员的力度和广度。
    4.3 积极探索业务系统整体贯彻ISO 9000标准的可能性。
    4.4 推行整合型管理体系一体化。
    4.5 建立必要的考核激励机制。
5 结语

(7)论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职业学校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ISO 9000标准及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一) 何谓ISO 9000
    (二) ISO 9000向教育渗透
第二章 职业学校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
    (一) 衡工校实施ISO 9000之缘由
    (二) 衡工校推行ISO 9000之流程
    (三) 衡工校引入ISO 9000之具体运作
    (四) 衡工校运行ISO 9000之成效
第三章 由衡工校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发的思考
    (一) 职业学校引入ISO 9000有着充分的必要性
    (二) 职业学校引入ISO 9000是可行的
    (三) 职业学校引入ISO 9000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 对职业学校引入ISO 9000的几点建议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8)根据运输服务质量特性和质量目标推行ISO9000标准认证(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特性
    1.1 高速动态性。
    1.2 过程网络性。
    1.3 昼夜不断性。
    1.4 联动协调性。
2 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目标
    2.1 旅客与货物的安全要求。
    2.2 列车的正点运行要求。
    2.3 运输成本方面的要求。
    2.4 服务质量的满意要求。
3 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体系文件

(9)以ISO9000标准规范铁路运输安全动态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现状
2 运用ISO 9000系列标准规范管理
    2.1 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文件体系
    2.2 过程控制方法的具体应用
    2.3 规范管理,消除“两个误区”
3 规范铁路运输安全动态管理的具体做法
    3.1 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和目标体系
    3.2 制定作业过程控制程序文件
    3.3 完善第三层管理文件的编写
    3.4 始终进行贯标(安全)学习及教育培训
    3.5 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安全部门岗位责任制
    3.6 建立安全动态管理的实施、评价体系

四、铁路运输站段实施ISO9000标准认证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愿型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以ISO14001标准为例[J]. 任胜钢,项秋莲,何朵军.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8(06)
  • [2]参与主体视角下我国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研究[D]. 刘芸. 武汉大学, 2017(06)
  • [3]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D]. 杨家珍. 天津大学, 2012(07)
  • [4]铁路客运服务和质量管理[J]. 贾振仕. 铁道技术监督, 2005(05)
  • [5]思维方式的变革是贯标的基础[J]. 王士宏,李军,元鸿云. 铁道技术监督, 2005(04)
  • [6]推行ISO9000族标准的实践与思考[J]. 安强,李伟. 铁道技术监督, 2005(03)
  • [7]论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职业学校管理[D]. 刘凌.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7)
  • [8]根据运输服务质量特性和质量目标推行ISO9000标准认证[J]. 严纪军. 铁道技术监督, 2004(04)
  • [9]以ISO9000标准规范铁路运输安全动态管理[J]. 卢斌.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4(02)
  • [10]ISO9000认证投入产出之我见[J]. 赵玉山. 铁道技术监督, 2003(10)

标签:;  ;  ;  ;  ;  

铁路运输站段ISO9000标准认证实施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