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瘤中p53蛋白异常表达的研究

胆囊腺瘤中p53蛋白异常表达的研究

一、胆囊腺瘤中P53蛋白异常表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纯[1](2021)在《NEDD4L和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明确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下调样基因4(Neural progenitor cells express developmental downregulation-like gene 4,NEDD4L)与p53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以及二者的表达分别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NEDD4L与p53在CRC表达中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1.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65例术前未行任何放化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CRC患者组织石蜡标本,其中临床资料包括TNM分期、性别、病灶大小、部位、T分期、脉管瘤栓、年龄、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以及分化程度;30例腺瘤的EMR/ESD组织石蜡标本;1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石蜡标本(来自>癌周5cm处)。2.对所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观察NEDD4L和p53在CRC、腺瘤以及正常结直肠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3.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趋势分析运用Gamma分析法。结果:1.NEDD4L在CRC组的阳性率为56.92%(37/65),腺瘤组的阳性率为76.67%(23/30),正常组中的阳性率为90%(9/10),经过统计学分析,CRC组NEDD4L的阳性率与其余两组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根据Gamma趋势分析,NEDD4L的表达与CRC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P<0.05),即随着CRC的发生发展,NEDD4L的阳性率越来越低。2.p53在CRC组的阳性率为53.85%(35/65),腺瘤组的阳性率为20%(6/30),正常组中的阳性率为10%(1/10),经统计学分析,CRC组p53的阳性率与其余2组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过Gamma趋势分析,p53的表达与CRC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P<0.05),即随着CRC的发生与发展,p53的阳性率越来越高。3.NEDD4L在CRC组织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1)NEDD4L在CRC患者性别、年龄、病灶大小、神经侵犯以及部位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NEDD4L在CR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脉管瘤栓、分化程度以及T分期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EDD4L在T分期及TNM分期的表达中,具有随分期升高,其阳性率降低的趋势,但在分化程度中,其表达具有随分化程度降低,其阳性率降低的趋势。4.p53在CRC组织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1)p53在CRC患者性别、脉管瘤栓、病灶大小及神经侵犯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p53在CRC患者年龄、部位、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T分期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53在年龄、T分期及TNM分期的表达中,具有随年龄增长及分期升高,其阳性率升高的趋势;但在分化程度中,其表达则具有随分化程度降低,阳性率增高的趋势。5.NEDD4L与p53的相关性分析:二者在CRC患者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过Gamma趋势分析,二者存在负相关性(P<0.05),即随着p53的阳性率升高,NEDD4L的阳性率越低。结论:1.NEDD4L在CRC组相比其他两组对照组阳性率降低,表明其在CRC的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受到抑制;p53在CRC组相比其他两组对照组表达升高,表明高表达的p53对CRC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NEDD4L的表达随T分期及TNM分期的增高,呈降低趋势;随分化程度的降低,呈降低趋势;在含有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的CRC患者中,呈降低趋势;3.p53的表达随T分期及TNM分期的增高,呈升高趋势;随分化程度的降低,呈升高趋势;在>60岁、含有淋巴结转移及左侧(含直肠)的CRC患者中,均呈升高趋势;4、NEDD4L与p53在CRC患者的表达中具有相关性,即随p53阳性率的升高,NEDD4L的表达呈降低趋势,提示在CRC患者中p53与NEDD4L的表达具有拮抗作用。

张晨红[2](2020)在《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在预测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中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结肠镜及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将受试者的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结果与结肠镜及病理的结果进行对比,评估这种新型检测技术在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及进展期腺瘤上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结肠镜及病理活检确诊的126例患者的粪便标本,其中有20例诊断CRC、15例诊断进展期腺瘤、9例诊断非进展期腺瘤、35例诊断非肿瘤性息肉,另收集47例肠镜检查正常者的粪便标本作为对照。对上述126例患者的粪便进行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原理: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通过对收集的粪便样本进行预处理后提取肠道脱落细胞的DNA,异常的细胞导致粪便DNA中BMP3、NDRG4基因甲基化和K-ras基因突变水平升高,这些变化和CRC显着相关,通过定性检测收集126例粪便样本中的BMP3和NDRG4基因甲基化、K-ras基因突变及粪便中血红蛋白的量,将检测的信息使用逻辑回归算法生成具体数值。通过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我们将阈值确定为165。若数值低于165,检测结果为阴性,若大于或等于165,则检测结果为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26例样本,共分为5组,分别为CRC组、进展期腺瘤组、非进展期腺瘤组、非肿瘤性息肉组、肠镜检查正常组。其中有20例纳入CRC组、15例纳入进展期腺瘤组、9例纳入非进展期腺瘤组、35例纳入非肿瘤性息肉组、47例纳入组肠镜检查正常组。126例中男性占78例(61.9%),女性占48例(38.1%),年龄在40-81岁之间,平均年龄61±3.5岁。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对CRC检测的阳性率为100%(20/20),敏感性100%;对进展期腺瘤检测的阳性率为53.3%(8/15),敏感性53.3%;对非进展期腺瘤检测的阳性率为0%(0/9),特异度100%;对于非肿瘤性息肉的阳性率为5.7%(2/35),特异度为94.2%;对于肠镜检查正常者的阳性率为12.7%(6/47),特异度为87.2%。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再将126例受试者分为两大组,把CRC和进展期腺瘤共35例纳入其中一组中,其余91例纳入另一组。通过ROC曲线得出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对于CRC和进展期腺瘤的敏感性为77.8%,特异度为92.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0。结论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对于CRC及进展期腺瘤敏感性强,可以提高CR C、进展期腺瘤筛查的准确性,对于非进展期腺瘤、非肿瘤性息肉、正常人群的特异性高,可以排除许多结直肠的非癌前疾病,适合运用于CRC、进展期腺瘤的筛查。

田成铭[3](2020)在《沉默CEACAM6对人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CEACAM6通过多种途径调控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在胆囊癌中的作用未曾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CEACAM6基因沉默对胆囊癌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胆囊癌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GBC-SD和SGC-996细胞系在对数生长期进行实验。使用CEACAM6作为不同位点的靶标建立两种不同的si RNA重组表达载体。qRT-PCR和Western印迹分析分别用于检测CEACAM6的mRNA和蛋白表达。使用增强型CCK8细胞活力测定试剂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使用Transwell测定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变化,并检测沉默CEACAMA6后细胞中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测量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并检测沉默CEACAMA6后凋亡相关蛋白变化。结果:CEACAM6 si RNA组中的CEACAM6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低于NC组和空白组中的表达。与NC组相比,CEACAM6 si RNA组细胞增殖明显减少,但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CEACAM6si RNA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显着降低,抗凋亡蛋白Blc-2表达显着增加。此外,在CEACAM6 si RNA组中,G0/G1期和G2/M期的细胞百分比逐渐增加,但在S期减少。胆囊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低于NC和空白组。与NC组相比,CEACAM6siRNA组细胞MMP2和Vimentin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CEACAM6基因沉默可以促进胆囊癌细胞凋亡,抑制胆囊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方德宝[4](2019)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在胆囊癌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一种胆道系统中常见的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在中国,胆囊癌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七,约占所有肿瘤病例的1%,发病率达3.82/10万人。因为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有效的治疗方式和预后指标,胆囊癌的预后不尽如人意。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胆囊癌的总体生存期约为6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10%。因此,研究胆囊癌的发病机制,有助于为胆囊癌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新策略与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有研究提出胆囊腺瘤-胆囊癌假说阐述胆囊癌的疾病进展,随后形态学和DNA测序研究进一步验证的了这一假说。近期的研究提示胆囊腺瘤-胆囊癌假说较化生-异常增生-胆囊癌假说在韩国年轻胆囊癌患者的肿瘤形成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rapamycin receptor,mTOR)信号通路和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activ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信号通道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F(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F,eIF4F)作为翻译起始阶段的关键调控靶点,是mTOR通路和MAPK通路信号传导的共同作用点。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是一种帽结合蛋白,可以特异性地识别mRNA的5’端的帽子结构。eIF4E与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A,eIF4A)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G(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G,eIF4G)共同组成eIF4F参与真核翻译起始。eIF4E水平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一系列编码增殖和促进肿瘤形成蛋白的mRNAs翻译。这些mRNAs被统称为eIF4E敏感mRNAs,包括细胞周期蛋白、鸟氨酸脱羧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2等。最近,eIF4E在肿瘤中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在肿瘤组织中,eIF4E的表达水平增加的。如头面部鳞癌,MYC介导转录激活基因扩增导致eIF4E的过表达,肿瘤边缘eIF4E过表达提示复发可能大,并且与生存呈负相关。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eIF4E在非疾病胆囊、胆囊腺瘤和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了三组标本组织中eIF4E的表达差异,统计分析了eIF4E表达水平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的相关性,并对eIF4E是否通过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影响胆囊癌的疾病进展进行了探讨。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选取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普外科接受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的GBC患者共76例GBC标本。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都没有接受过任何预先治疗。对照组包括21例取自于因肝血管瘤接受肝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非疾病胆囊组织,另37例因胆囊腺瘤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囊腺瘤组织。根据美国联合癌症委员会(AJCC)胆囊癌分期标准确定胆囊癌的解剖和组织学分级。2.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每组组织标本eIF4E的表达水平,并以细胞胞浆内有明显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判定为阳性细胞。在Nikon Eclipse 8ic显微镜下,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400倍不连续视野,用Nikon Digital camera摄像并保存待测量图片,Image 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所得图片中eIF4E染色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取平均OD值作为测量值。3.细胞实验慢病毒感染胆囊癌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试验观察敲低eIF4E表达水平所导致胆囊癌细胞功能表型的改变,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敲低eIF4E所导致胆囊癌细胞周期变化,运用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WB)检测敲低eIF4E所导致胆囊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变化。4.裸鼠成瘤实验使用NOZ胆囊癌细胞株在BALB/C裸鼠体内建立皮下异种移植模型。将裸鼠随机分成sh-eIF4E-1(敲低eIF4E的序列1)和sh-eIF4E-2(敲低eIF4E的序列1)两组,每组5只。将表达对照shRNA或敲低eIF4E shRNA的5x106个NOZ细胞分别注射于4周龄的雄性在BALB/C裸鼠(南京SLAC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的背部左右两侧(n=5只/组)。注射后1周,每4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计算公式为:体积=长度×宽度2×0.52。然后,注射4周后处死裸鼠,切除肿瘤并称重。在测量肿瘤的重量时,实验人员对肿瘤组织的信息不知情。切除肿瘤均质化,提取蛋白进行WB分析收集的异种移植瘤体组织中p27、cyclin D1、cyclin E1的表达水平,IHC检测收集的异种移植瘤体组织中p27、cyclin D1、cyclin E1、Ki-67的表达水平。动物研究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动物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PXTG-MYD2017102611)。5.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SPSS Inc.,Chicago,IL,USA)处理。偏态分布资料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两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正态资料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Bonferroni事后校正。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生存率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IF4E在非疾病胆囊组、胆囊腺瘤组和胆囊癌组中的表达水平呈进行性增高GBC中eIF4E表达明显高于胆囊腺瘤,正常胆囊组织中eIF4E表达明显低于胆囊腺瘤,三组间比较和各两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eIF4E表达水平随胆囊癌的进展逐渐增高,并与胆囊癌患者的总生存期相关eIF4E蛋白在T2-T4期胆囊癌原发灶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is-T1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展期胆囊癌亚组(TNMⅡ-ⅢB期)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胆囊癌亚组(TNM 0-Ⅰ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eIF4E在G3-G4(差-未分化)亚组的表达水平高于G1-G2(高-中分化)亚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胆囊癌eIF4E高表达亚组(OD≥0.3955)的术后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低表达亚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IF4E高表达亚组的术后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而eIF4E低表达亚组的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进展期(TNMⅡ-ⅢB)胆囊癌亚组的术后生存期明显短于早期(TNM 0-Ⅰ期)胆囊癌亚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eIF4E表达水平、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3.敲低eIF4E可抑制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株在体外的增殖和集落形成细胞生长曲线显示eIF4E表达水平的下调显着抑制了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胞生长曲线的观察结果一致,感染含特异性敲低eIF4E shRNA慢病毒(sh-eIF4E组)的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株的集落形成能力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软琼脂中,与sh-control组(对照组)相比,sh-eIF4E组集落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病毒感染96h后,sh-eIF4E组G0/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的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都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sh-eIF4E组中NOZ细胞的G2/M期细胞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WB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h-eIF4E组中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株的细胞周期蛋白D1和细胞周期蛋白E1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h-eIF4E组中GBC-SD和NOZ胆囊癌细胞株的p27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敲低eIF4E可在体内抑制了NOZ胆囊癌细胞株异种移植肿瘤的生长为了进一步探索eIF4E在GBC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本研究使用NOZ胆囊癌细胞株在BALB/C裸鼠体内建立了皮下异种移植模型。sh-eIF4E组与sh-control组相比,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异种移植体内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均有所下降。进一步采用WB检测收集的异种移植瘤体组织中p27、cyclin D1、cyclin E1的表达水平,采用IHC检测p27、cyclin D1、cyclin E1、Ki-67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sh-eIF4E组中异种移植瘤体组织cyclin D1、cyclin E1和Ki-67表达水平降低,而p27表达水平升高。结论eIF4E是一种潜在的胆囊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影响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可能在胆囊癌的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索胆囊癌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见解,为胆囊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蕾[5](2019)在《基于Rap1GAP介导FAK/ERK信号探讨淫羊藿苷干预结肠癌增殖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美国癌症协会(ACS)发布的统计数据指出,在美国的肿瘤患者中,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列第三。由于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结肠癌近几年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目前,结肠癌的诊治强调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而结肠癌的诊断主要依赖肠镜等手段,大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癌症中晚期,只能依赖放疗、化疗、姑息治疗等提高5年生存率,因此寻找特异的早期诊断新型生物标志物及分子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Rap是一种小分子G蛋白,参与细胞的多种功能,Rap活性的失调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RaplGAP是Rap特异的GTP酶活化蛋白,能够使Rap从GTP结合形式失活转变成GDP形式,而甘丙肽受体(galanin receptor,GALR)能够激活Rap活性。作为调控Rap活性的Rap1GAP和GALR与肿瘤也会有密切关系。在正常-结肠腺瘤-结肠癌这一发展过程中Rap1GAP和GALR发挥的作用是未知的。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在生长因子受体和整合素介导的信号中十分关键的调节因子,通过高度协调的信号网络调节致瘤和转移潜能来促进恶性肿瘤,这些信号网络协调各种细胞过程,如细胞存活,增殖,侵袭,上皮-间质转化等。细胞外信号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kinase,ERK)是丝裂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通路的主要成员之一,能够被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磷酸化激活,主要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因此调控FAK/ERK活性是癌症治疗的潜在靶标。目前尚不清楚在结肠癌中Rap1GAP能否通过抑制FAK/ERK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传统医学无肠癌一词,其症与“积聚“、“肠蕈”、“锁肛痔”等病接近,总病机为正虚邪实,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古籍记载:“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肾气不足与肠癌的发生有紧密关系,中医在治疗肠癌时强调补肾法。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是常用的补肾药,淫羊藿苷(Icarrin,ICA)是植物淫羊藿中提取的异戊烯化黄酮醇苷,通过各种机制如诱导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转移对广泛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是用于治疗癌症的潜力药物。然而淫羊藿苷抑制结肠癌的机制并不清楚,其调控Rap1GAP的研究未见报道。基于此,我们以Rap1GAP为切入点,对淫羊藿苷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作用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部分Rap1GAP和GALR在结肠腺瘤和结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Rap1GAP和三种甘丙肽受体(GALR1、GALR2、GALR3)在结肠癌,结肠腺瘤和正常人组织和粪便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大肠癌病理分型、分化程度等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石蜡包埋标本,结肠癌、结肠腺瘤各40例,正常结肠组织13例,收集粪便标本,结肠癌、结肠腺瘤各40例,健康人10例。采用qRT-PCR方法检测Rap1GAP和 GALR1、GALR2、GALR3 的表达。脾脏注射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膜型,成瘤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含0.5%生理盐水)、结果:大肠粘膜正常组织、腺瘤组织、大肠癌组织中Rap1GAP的表达量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结肠腺瘤组织中,Rap1GAP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腺瘤大小无关;与腺瘤病理分型有关,绒毛状腺瘤低于管状腺瘤(P<0.05);与腺瘤分级有关,高级别瘤变低于低级别瘤变(P<0.05)。在结肠癌组织中,Rap1GAP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无关、肿瘤大小无关;与肿瘤病理分型有关,在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组织中依次降低(P<0.05);与分化程度有关,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组织中的依次降低(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T1+T2期高于T3+T4期(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无淋巴结转移高于有淋巴转移(P<0.05);与远处转移有关,无远处转移高于远处转移(P<0.05)。健康人、腺瘤及大肠癌患者粪便中Rap1GAP的表达量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结肠腺瘤患者粪便中,Rap1GAP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腺瘤大小无关;与腺瘤病理分型有关,绒毛状腺瘤低于管状腺瘤(P<0.05);与腺瘤分级有关,高级别瘤变低于低级别瘤变(P<0.05)。在结肠癌患者粪便中,Rap1GAP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T1+T2期高于T3+T4期(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无淋巴结转移高于淋巴结转移(P<0.05);与远处转移有关,无远处转移组高于远处转移(P<0.05)。GALR1、GALR2、GALR3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结肠癌组织中无显着变化(y>0.05)。GALR1、GALR2、GALR3在健康人、结肠腺瘤、结肠癌患者粪便中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Rap1GAP的表达水平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结肠癌中逐渐降低,说明其可能参与了结肠细胞的早期瘤变,并且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阶段发挥着抑癌基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部分淫羊藿苷抑制荷瘤鼠结肠癌的增殖和转移作用及机制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淫羊藿苷对荷瘤鼠结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观察淫羊藿苷对结肠癌肝转移小鼠肝脏转移的影响,研究淫羊藿苷对荷瘤鼠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对数期的结肠癌HCT116细胞注射在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膜型,成瘤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含0.5%生理盐水)、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40、80、160mg/kg),希罗达组(267mg/kg),灌胃给药。每天观察各组裸鼠的饮食、精神、活动情况,每3天称量体重并测量肿瘤的长短径,绘制体重和肿瘤大小曲线;治疗结束后,将所有裸鼠处死,取出肿瘤组织称量,比较各组的抑瘤率;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Rap1GAP、FAK、pFAK、ERK、pERK蛋白水平的变化。将对数期的结肠癌CT26细胞经脾脏注射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膜型,成瘤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含0.5%生理盐水)、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40、80、160mg/kg),希罗达组(267mg/kg),灌胃给药。每天观察各组小鼠的饮食、精神、活动和腹部情况,治疗结束后,将所有小鼠处死,HE染色观察各组肝脏转移瘤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各组小鼠肝脏肿瘤中的Rap1GAP和pFAK、pERK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小鼠结肠癌肝转移膜型。在皮下移植瘤膜型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各组裸鼠饮食、精神、活动情况、体重有显着差异;处死后发现淫羊藿苷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了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P<0.05);淫羊藿苷治疗后,Rap1GAP蛋白上调,FAK和ERK蛋白不变,pFAK和pERK蛋白下调,且呈剂量依赖性。在结肠癌肝转移膜型中,淫羊藿苷组小鼠的饮食、精神、活动等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处死小鼠后,各组小鼠肝脏均发现转移瘤。与对照组相比,淫羊藿苷组体重、肝重、瘤重均较轻,瘤/肝重比较小,肺和腹膜转移较少,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淫羊藿苷在体内能够抑制结肠癌肝转移,并且呈剂量依赖性;HE染色发现淫羊藿苷能够促进肿瘤组织坏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淫羊藿苷能够上调Rap1GAP,下调pFAK和pERK。结论:淫羊藿苷能够抑制荷瘤鼠的生长和转移,并且该作用可能与调控Rap1GAP和FAK/ERK活性有关。第三部分Rap1GAP调控FAK/ERK途径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目的:研究Rap1GAP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影响,探讨是否与FAK/ERK通路有关。方法:比较Rap1GAP在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人结肠癌细胞HT29、HCT116,DLD1中的表达;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LVPT-Rap1GAP(过表达Rap1GAP),三质粒系统病毒包装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感染HCT116细胞,培养阳性单克隆细胞株;构建PX459-sg-Rap1GAP质粒(敲除Rap1GAP),转染HT29细胞,培养阳性单克隆细胞株;MTT法检测Rap1GA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Rap1GAP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Rap1GAP对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FAK、pFAK、ER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 蛋白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FAK 抑制剂 Y15 和 EPAC2 激活剂 8-CPT-2’-O-Me-cAMP 干预 HCT116 后 Rap 活性和 FAK、ERK 等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TSA,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干预结肠癌细胞后Rap活性和FAK、ERK等蛋白。结果:成功筛选出HCT116-pLVPT-Rap1GAP单克隆细胞和HT29-PX459-sg-Rap1GAP单克隆细胞。在HCT116-pLVPT-Rap1GAP细胞中,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P<0.05),在HT29-PX459-sg-Rap1GAP细胞中,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在 HCT116-pLVPT-Rap1GAP 细胞中,G0/G1 期细胞增多(P<0.05),在 HT29-PX459-sg-Rap1GAP 细胞中,G0/G1 期细胞减少(P<0.05);在 HCT116-pLVPT-Rap1GAP 细胞中,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受到明显抑制(P<0.05),在HT29-PX459-sg-Rap1GAP细胞中,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5);在HCT116-pLVPT-Rap1GAP细胞中,FAK、ERK 不变 pFA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 蛋白下调(P<0.05),在HT29-PX459-sg-Rap1GAP 细胞中,FAK、ERK 不变,pFA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 蛋白上调(P<0.05);8-CPT-2’-O-Me-cAMP 作用后,HCT116 细胞中 Rap2-GTP增加,pFA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 上调(P<0.05),FAK 阻断剂Y15完全抑制这种作用。在HCT116和DLD1细胞中,NaB使Rap1GAP上调,Rap2、FAK、ERK 不变,Rap2-GTP、pFAK、pERK 下调(P<0.05);TSA 也能使 Rap1GAP 上调(P<0.05),5-Aza则无明显作用。在HT29细胞中,用NaB、TSA和5-Aza处理对Rap1GAP表达没有影响。结论:Rap1GAP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机制可能与Rap1GAP抑制FAK/ERK活化有关。结肠癌细胞HCT116和DLD1中Rap1GAP的表达受乙酰化调节,并且与调节Rap2的活性和ERK/FAK的磷酸化有关。第四部分淫羊藿苷通过Rap 1 GAP介导的FAK/ERK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调控Rap1GAP介导的FAK/ERK通路有关。方法: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5、10、15、20、25μmol/L)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HCT116细胞,采用MTT法检测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影响;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比较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侵袭和迁移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凋亡和周期的影响;qRT-PCR检测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中Rap1GAP的mRNA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 中 Rap1GAP、FAK、pFAK、ER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对HCT116细胞的增殖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一定范围内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作用于HCT116细胞24h,48g,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1.04μmol/L,18.80μmol/L,17.26μmol/L;淫羊藿苷对HCT116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并且呈浓度依赖性;淫羊藿苷能够诱导HCT116细胞发生凋亡(P<0.05),并且呈浓度依赖性;淫羊藿苷作用后G0/G1期的HCT116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并且呈浓度依赖性;HCT116细胞中Rap1GAP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调,FAK、ERK 蛋白不变,pFA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 蛋白水平下调(P<0.05)。结论:淫羊藿苷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作用Rap1GAP调控FAK/ERK通路有关。本研究利用qRT-PCR检测首次发现Rap1GAP在正常-腺瘤-癌这一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低,而且其表达与恶性程度更高的分型分期分级呈负相关,然而三种甘丙肽受体(GALR1、GALR2、GALR3)在不同组织和粪便中并没有显着差异;通过建立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和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瘤膜型,首次发现淫羊藿苷在体内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可能与干预Rap1GAP和FAK/ERK活性有关;此外,在结肠癌细胞中发现Rap1GAP能够通过干预FAK/ERK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且发现在结肠癌细胞HCT116和DLD1中Rap1GAP通过乙酰化修饰调控Rap2的活性;最后,在体外实验证明了淫羊藿苷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并且与Rap1GAP调控FAK/ERK活性有关。这些结果初步明确了淫羊藿苷抑制结肠癌的一部分作用靶点,丰富了中医补肾法治疗肠癌的法则,为中药淫羊藿的药理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滕小宇[6](2018)在《胆囊腺瘤和腺癌中Survivin与p53的定位表达及病理诊断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胆囊腺瘤及腺癌中Survivin与p53的定位表达和病理诊断作用。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胆囊腺瘤患者25例和30例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量Survivin与p53的定位表达情况。结果 25例腺瘤患者中,有22例(88.00%)患者为Survivin表达阳性;30例腺癌患者中,23例(76.67%)呈现为细胞质内弥漫表达,另7例无明显表达。25例胆囊腺瘤患者中,无一例存在p53基因表达;30例胆囊腺癌患者中,有21例(70.00%)存在p53核内阳性表达,另9例未发现p53基因表达。结论 Survivin在胆囊腺瘤表达方面特异性明显,以"核上核样"和"核上泥沙样"表达为主,可将其视作胆囊腺瘤的诊断性抗体;Survivin和p53的核阳性表达可共同作为胆囊腺癌和腺瘤病理诊断的分子学参考指标。

陆天宇[7](2018)在《Lnc RNA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生物学表现,讨论人长链非编码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生物学作用;评价人长链非编码RNA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程度,并探讨其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评估诊断以及治疗的靶向基因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神经外科垂体腺瘤手术患者,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共8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镜或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术中取新鲜肿瘤的病理组织。根据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等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侵袭性组48例及非侵袭性组35例。以侵袭性肿瘤为实验组,非侵袭性肿瘤为对照组。术后根据常规病理结果再分为无功能组、生长激素腺瘤组及泌乳素腺瘤组。所有患者均取材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病理类型垂体腺瘤中的Lnc 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不同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本组垂体腺瘤患者在年龄及性别上侵袭性与非侵袭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肿瘤直径及体积普遍大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本组垂体腺瘤中LncRNA MALAT-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及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细胞中的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在无功能腺瘤中侵袭性垂体腺瘤组Lnc RNA H19表达增高,LncRNA CRNDE、LncRNA HOTAIR 及 LncRNA MEG3 表达均下降。侵袭性生长激素腺瘤中Lnc RNA H19及LncRNA HOTAIR表达增高,LncRNA CRNDE及LncRNA MEG3表达均明显下降。侵袭性泌乳素腺瘤Lnc RNA H19、及LncRNA HOTAIR表达增高,而LncRNA CRNDE及LncRNA MEG3表达均具下降。结论 垂体腺瘤侵袭性可能与人类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MATLA-1无明显联系。Lnc RNA H1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呈现明显升高趋势。LncRNA CRNDE及LncRNA MEG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而LncRNA HOTAIR在侵袭性方面的表达可能与垂体腺瘤的功能有关,功能性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升高,而无功能性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发生中,Lnc RNAH19、LncRNA CRNDE及LncRNA MEG3可能作为诊断及治疗的相应靶基因。而LncRNA HOTAIR可能作为诊断或治疗功能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靶基因。

林巧云[8](2017)在《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P53、bF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P53、bF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就诊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病房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息肉摘除术,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大肠管状腺瘤伴IN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研究组(大肠湿热证组)、对照组(脾胃虚弱证组)各30例,并设立正常对照组20例(来源于本院体检中心)。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研究组、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肠黏膜组织中P53及bFGF的表达水平,统计上述3组P53、bFGF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对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年龄、性别进行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的性别、年龄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瘤变程度进行比较,P>0.05,两中医证型间腺瘤瘤变程度具有可比性。2、统计大肠管状腺瘤P53、bFGF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上皮内瘤变程度的关系,发现P53、bFGF的表达在性别、年龄上无差异(P>0.05);在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程度中的表达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成正相关。3、P53、bFGF在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组中P53、bFGF表达与脾胃虚弱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肠管状腺瘤同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湿热证P53表达高于脾胃虚弱证,具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瘤变程度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中bFGF表达均无差异(P<0.05)。5、大肠湿热证组和脾胃虚弱证组中P53、bFGF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大肠管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P53表达与大肠湿热证可能存在相关。2、P53、bFGF在大肠管状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表达明显升高,提示P53及bFGF在腺瘤恶变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魏东[9](2014)在《Bmi-1调控人胆囊癌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WWOX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探讨Bmi-1、WWOX及PUMA基因在胆囊癌组织和慢性胆囊炎伴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Bmi-1/WWOX/PUMA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有望揭示其表达差异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为后续研究胆囊癌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2.通过体外RNAi干扰技术成功构建靶向shRNA-Bmi-1重组载体抑制原癌基因Bmi-1表达,观察其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效应,探讨Bmi-1调控WWOX/P73/PUMA/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调节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3.通过体外成功构建pcDNA3.0-WWOX真核表达载体,探讨过表达WWOX基因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进一步研究WWOX/P73/PUMA/Bax/Bcl-2通路调控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为研究Bmi-1/WWOX通路间是否存有反馈环路奠定基础。4.成功建立了人胆囊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体内试验评估靶向抑制Bmi-1对移植瘤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其对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调控Bmi-1/WWOX/P73/PUMA/Bax/Bcl-2通路的分子机制,验证体外实验结果。5.本课题通过临床相关研究,体外及裸鼠体内试验研究,全面系统阐述Bmi-1调控人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效应及其WWOX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胆囊癌标志物的筛选及病情的预后和评估,为胆曩癌的早期诊断、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研究方法]1.临床相关研究: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胆囊腺癌病人手术标本存档石蜡块55例,收集同期慢性胆囊炎伴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组织标本30例及正常胆囊组织标本22例(均来自于肝内胆管结石或肝脏肿瘤行右半肝切除患者,胆囊内无结石及肿瘤侵袭)作对照,其中每组病例包括新鲜组织各5例。应用IHC-Max Vision法、RT-PCR及Real-time PCR等技术检测上述标本中Bmi-1/WWOX/PU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三者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2.体外研究,以原癌基因Bmi-1mRNA为靶点:通过体外RNAi干扰技术成功构建shRNA-Bmi-1重组载体转染胆囊癌GBC-SD细胞,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技术评价其转染效率,以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胆囊癌细胞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变化,筛选出最佳干扰作用的Bmi-1靶序列重组质粒为后续实验组。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Brdu实验、Annexin V/7-AAD单染和双染实验、透射电镜及细胞周期检测技术分析靶向shRNA抑制Bmi-1对胆囊癌细胞增殖活性、凋亡进程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与时间梯度的关系,进一步通过Real-time PCR,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等技术探讨靶向shRNA抑制Bmi-1表达对WWOX/P73/PUMA/Bax/Bcl-2/Caspase-3通路影响的分子机制。3.体外研究,以抑癌基因WWOXmRNA为靶点:提取GBC-SD细胞总RNA,采用RT-PCR扩增WWOX全序列,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中,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DNA测序鉴定,成功构建pcDNA3.0-WWOX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按脂质体介导转染GBC-SD细胞,同时转染空载体、脂质体为阴性对照及GBC-SD细胞为空白对照。以RT-PCR、Westemblot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转染后胆囊癌细胞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变化,以MTT法、AnnexinV/7-AAD双染、TUNNEL法、细胞周期检测技术、透射电镜技术、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技术分析过表达WWOX对胆囊癌细胞增殖活性、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与时间梯度的关系,进一步通过Real-time PCR,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等技术探讨pcDNA3.0-WWOX真核表达载体对WWOX/P73/PUMA/Bax/Bcl-2通路调控的分子机制。4.体内试验研究:以体外实验结果为基础,通过建立人胆囊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应用shRNA-Bmi-1重组质粒在移植瘤周围及瘤内多点注射,实验终止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计算瘤体抑制率,通过标本解剖和组织病理检测手段探讨靶向shRNA抑制Bmi-1表达对裸鼠皮F移植瘤的抗瘤效果,通过Max Vision去、TUNEL法、透射电镜、RT-PCR及Western Blot等检测技术进一步探讨Bmi-1对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调控WWOX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1.临床相关研究结果(1)IHC-MaxVision检测结果显示:Bmi-1、WWOX及PUMA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83.6%(46/55)、38.2%(21/55)和34.5%(19/55),其中Bmi-1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伴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胆囊组织,而WWOX及PUMA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慢性胆囊炎伴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胆囊组织(P<0.05)。(2)Bmi-1、WWOX及PUMA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Bmi-1、WWOX蛋白表达水平与胆囊癌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胆囊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是否伴有肝硬化及胆囊结石无相关性(p>0.05)。PUMA蛋白表达水平与胆囊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病理分期、肿瘤部位、是否伴有肝硬化及胆囊结石均无相关性(p>0.05)。(3) Realtime PCR和RT-PCR检测结果:Bmi-1mRNA表达为胆囊癌组织>慢性胆囊炎伴非典型增生组织>正常胆囊组织;而WWOX及PUMAmRNA表达为胆囊癌组织<慢性胆囊炎伴非典型增生组织<正常胆囊组织(P<0.05)。实验表明Bmi-1、WWOX及PUMA基因可能参与胆囊癌发生、发展过程,慢性胆囊炎伴非典型增生组织中Bmi-1持续高表达或WWOX/PUMA持续低表达警示胆囊癌发生的可能。2.以原癌基因Bmi-1mRNA为靶点的体外研究结果(1) shRNA-Bmi-1重组载体的构建及筛选结果:shRNA-Bmi-1重组载体构建后经基因测序证明所获得的4组Bmi-1基因扩增序列正确。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转染效率70%左右;将4组质粒分别转染胆囊癌GBC-SD细胞48h后,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筛选出第四组序列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显着,为后续实验组(即为shRNA-Bmi-1组)。(2)靶向shRNA干扰Bmi-1表达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靶向抑制Bmi-1,其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间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shRNA-Bmi-1对胆囊癌细胞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增殖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其中以转染后72h抑制效果最显着,细胞死亡最多。Brdu检测显示shRNA-Bmi-1组细胞增殖活性较对照组降低,细胞增殖力呈时间依存性,随时间推移增殖力明显减弱,于转染72h细胞增殖抑制最强(p<0.05)。AnnexinV/7-AAD单染和双染检测显示转染shRNA-Bmi-1重组质粒24h-48h-72h后,shRNA-Bmi-1组细胞凋亡率均随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4h<48h<72h),且与晚期凋亡增加为主(p<0.05)。透射电镜检测发现shRNA-Bmi-1转染组胆囊癌细胞浓缩、核固缩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周期检测显示shRNA-Bmi-1转染组G0/G1期细胞增多,G2/M和S期细胞减少,细胞阻滞于G0/G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增殖指数降低(p<0.05)。(3)靶向shRNA干扰Bmi-1表达调控WWOX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显示shRNA-Bmi-1转染组胆囊癌细胞Bmi-1mRNA及蛋白表达量及蛋白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减少,而WWOX、P73、PUMAmRNA及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蛋白荧光表达强度明显增强(p<0.05);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显示shRNA-Bmi-1转染组胆囊癌细胞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加,而Bcl-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3.以抑癌基因WWOX mRNA为靶点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1)WWO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pcDNA3.0-WWOX重组质粒经双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证明所获得的WWOX基因扩增序列正确。(2)pcDNA3.0-WWOX重组质粒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影响结果: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pcDNA3.0-WWOX转染48小时后WWOX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间mRNA及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pcDNA3.0-WWOX组细胞WWOX蛋白荧光强度在细胞核周围明显强于各对照组,而对照组间细胞WWOX蛋白荧光强度变化不明显。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pcDNA3.0-WWOX组贴壁的GBC-SD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悬浮细胞及细胞碎片增加,而对照组细胞呈正常增殖状态,贴壁生长良好。MTT法检测显示pcDNA3.0-WWOX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且随时间推移细胞增殖抑制效果更为显着,对照组细胞增殖抑制不明显(P<0.05)。BrdU检测显示pcDNA3.0-WWOX组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Annexin V/7-AAD双染检测发现pcDNA3.0-WWOX组胆囊癌细胞早、晚期凋亡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而对照组间早、晚期凋亡率未见显着差异(P>0.05)。TUNNEL法检测显示转染pcDNA3.0-WWOX重组质粒24h/48h/72h后,胆囊癌细胞凋亡比率较对照组增加,以转染48h后更为明显(p<0.05)。细胞周期检测发现pcDNA3.0-WWOX组G0/G1期细胞增多,G2/M和S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增高,增殖指数降低(p<0.05);而对照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JC-1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Ψm)显示过表达WWOX基因胆囊癌细胞线粒体内绿色荧光信号显着高于空载体、脂质体及空白对照组,提示WWOX诱导胆囊癌细胞早期凋亡为主(p<0.05)。透射电镜观察pcDNA3.0-WWOX组细胞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出现核固缩、碎裂形成凋亡小体。(3)pcDNA-WWOX重组质粒对WWOX通路关键基因的影响结果: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特异性上调WWOX表达,胆囊癌细胞中P73、PUMA在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特异性上调WWOX表达,胆囊癌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减少(p<0.05)。4.移植瘤体内试验研究结果裸鼠皮下接种GBC-SD细胞株5-7天后成瘤率为100%。shRNA-Bmi-1组移植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减慢,治疗6周实验终止时各实验组体积较治疗前增大,但shRNA-Bmi-1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各对照组(shRNA-Scramble组、Lipofectamine组、GBC-SD组),其瘤体抑制率为60.6%(p<0.05),对照组间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HE染色显示shRNA-Bmi-1组细胞坏死明显,细胞形态模糊,见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结构不清晰,而各对照组细胞异型性明显,炎性细胞较少,组织结构清晰。MaxVision染色发现shRNA-Bmi-1组移植瘤组织中Ki67及VEGF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减弱,提示shRNA-Bmi-1组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减少、细胞增殖抑制明显。TUNEL及透射电镜检测显示靶向shRNA抑制Bmi-1体内可诱导胆囊癌细胞凋亡,与体外实验相符合。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靶向shRNA干扰Bmi-1表达可特异性促进Bmi-1mRNA的降解及抑制其蛋白的表达,同时促进下游通路中关键基因WWOX/P73/PUMA/Bax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水平。[研究结论]1. Bmi-1、WWOX及PUMA的表达参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Bmi-1阳性表达率越高,或WWOX、PUMA阳性表达越低或表达缺失,提示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转移增快,Bmi-1、WWOX及PUMA的表达差异可能参与肿瘤的侵袭及演进。应用免疫组化联合检测胆囊癌组织中的Bmi-1、WWOX及PUMA的表达将有利于协助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对其预后进行合理评估。2.体外成功构建了shRNA-Bmi-1重组载体。靶向沉默Bmi-1表达能有效促进胆囊癌细胞Bmi-1mRNA降解及抑制其蛋白表达,能特异性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从而引起细胞DNA合成受阻,研究提示Bmi-1参与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维持细胞周期的运行,是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异常增殖的重要因素。同时靶向沉默Bmi-1表达能有效促进WWOX通路中的关键基因WWOX/P73/PUMA/Bax/Caspase-3的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其作用可能与调控胆囊癌细胞生长效应的机制相关,Bmi-1及其Bmi-1/WWOX通路参与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途径调控胆囊癌细胞的生长。3.体外成功构建了pcDNA3.0-WWOX真核表达载体。过表达WWOX可有效抑制胆囊癌细胞WWOXmRNA降解、促进其蛋白表达,能有效抑制胆囊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其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同时上调并促进P73蛋白在胆囊癌细胞质中螯合积累,促进PUMA、Bax及抑制Bcl-2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作用可能是调控胆囊癌细胞生长的重要机制之一。WWOX/P73/PUMA通路通过调控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途径来调节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WWOX通路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分子机制。4.成功建立胆囊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靶向沉默Bmi-1表达能诱导胆囊癌移植瘤细胞凋亡,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影响裸鼠皮下移植瘤Bmi-1/WWOX/P73/PUMA/Bax/Bcl-2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与体外实验相符合。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Bmi-1/WWOX通路参与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途径调控胆囊癌细胞的生长。5.Bmi-1及WWOX可能为胆囊癌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的分子靶标,通过靶向沉默Bmi-1表达和特异性性上调WWOX的表达可能是胆囊癌联合基因治疗的潜在治疗手段之一,阻断Bmi-1/WWOX通路对胆囊癌靶向性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探索胆囊癌早期诊断及多分子联合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常颜信[10](2013)在《胆囊癌转移相关miRNAs的高内涵筛选及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胆囊癌转移相关miRNAs的高内涵筛选及功能和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胆囊癌是胆系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上升较快,其发病率在胃肠道肿瘤里占第5位。胆囊癌被认为是侵袭性和致死性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较强的侵犯特性使得胆囊癌即使行外科手术切除后预后也非常差。早期胆囊癌无症状或仅有上腹部不适感,发病隐匿,诊断困难,常被忽视或漏诊,至晚期可出现腹痛、黄疸及消瘦等症状,但多数患者已无手术机会,进展期胆囊癌预后效果较差,术后5年存活率约为5%。近几十年来关于胆囊癌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胆囊癌高转移、高侵袭特性的分子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microRNA(miRNA)是一种只有18-22个碱基左右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转录后调控机制影响基因表达。miRNA几乎参与了与肿瘤相关的所有过程,包括增殖、分化、凋亡、转移、血管生成、免疫应答等,并且功能研究表明其在肿瘤中起着致癌或者抑癌基因的作用,在肿瘤的诊断、发生发展、预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关于miRNA在胆囊癌中的相关研究未有系统报道。miR-20a定位在染色体13q31,是miRNA17-92簇的成员之一。研究表明17-92簇的miRNAs成员在多种肿瘤里起着癌基因的作用。但是,miR-20a却鲜见研究和报道。本研究从高内涵筛选出发,系统性筛选胆囊癌转移相关的miRNAs,筛选出包含miR-20a在内的17个miRNAs,继而通过胆囊癌、癌旁差异性表达确定miR-20a为研究对象,在胆囊癌细胞株、稳定表达细胞系和动物水平研究miR-20a的促进肿瘤生长和促进肿瘤转移功能,继而通过生物学预测的方法去研究miR-20a的靶基因,通过多种生物学方法确定Smad7为miR-20a的靶基因,然后明确Smad7在miR-20a促进胆囊癌生长和转移中的依赖作用,进一步阐明Smad7通过影响β-catenin的转录活性和下游基因的表达是miR-20a促进胆囊癌生长、转移的分子机制,并结合临床样本明确miR-20a和Smad7在胆囊癌中的预后作用。实验方法1.通过高内涵成像和分析系统,用人的miRNAs库mimics转染胆囊癌细胞系GBC-SD,通过F-actin染色,筛选出胆囊癌转移相关的miRNAs;2.通过Real-tim PCR和miRNA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胆囊癌冰冻组织、正常胆囊粘膜组织中17个转移相关的miRNAs的差异性表达,确定miR-20a为最终的研究对象。3.体内观察抑制miR-20a后胆囊癌生长和转移特性的变化:(1)miR-20a和胆囊癌生长特性的关系——裸鼠皮下荷瘤模型;(2)miR-20a和胆囊癌转移和侵袭的关系——脾脏注射肝转移模型。4. miR-20a的靶基因的确定:miRanda and TargetScan等生物学预测工具寻找可能的靶基因、 pGLO-Smad7dual luciferase report gene assay检测miR-20a对靶基因3’UTR的binding作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miR-20a在蛋白和mRNA水平对靶基因的抑制作用,Real-time PCR检测在胆囊癌和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样本中Smad7和miR-20a的表达以及相关性。5. Smad7在胆囊癌中的作用:(1)Smad7在胆囊癌和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Real-time PCR,免疫组化;(2)Smad7对胆囊癌细胞生长中的影响——CCK8assay;(3)Smad7对胆囊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影响:Transwell assay、Matrigel assay、Western blot、Real-time PCR。6. Smad7作为miR-20a的直接靶基因在miR-20a的生物学功能中的作用(1)Smad7在miR-20a对胆囊癌细胞促生长中的作用——Smad7表达质粒和miR-20a共转染后进行CCK8assay;(3)Smad7在miR-20a对胆囊癌细胞促转移和侵袭中的作用:Smad7表达质粒和miR-20a共转染后进行Transwell assay、Matrigelassay、Western blot。7. Smad7下游靶基因β-catenin的相关研究:(1)miR-20a、Smad7对β-catenin转录活性的影响——β-catenin报告基因活性检测、β-catenin蛋白核转位Western blot检和免疫荧光检测;(2)β-catenin转录活性在胆囊生物学功能中的作用——LiCl刺激胆囊癌细胞后Transwell assay、Matrigelassay、Real-time PCR检测。8. miR-20a及靶基因在临床样本中和预后的关系:miRNA原位杂交检测miR-20a在石蜡样本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Smad7基因等。9. miR-20a诱导的Smad7抑制在TGF-β1通路中的作用:Transwell assay、Matrigelassay、Western blot等。实验结果1.通过人类miRNA库mimic转染胆囊癌细胞进行F-actin测定的高内涵系统筛选出17个可以明显上调F-actin的miRNAs,即胆囊癌转移相关miRNAs。通过胆囊癌差异性表达检测确定miR-20a为核心的胆囊癌转移相关miRNA;2. miR-20a过表达通过上皮细胞间制化促进胆囊癌细胞的转移、侵袭,并促进胆囊癌细胞的生长;3.动物模型证实抑制miR-20a可以明显抑制胆囊癌的生长和转移;4. Smad7被证实为miR-20a的直接靶基因;5. Smad7在胆囊癌中起抑癌基因作用,并且其在miR-20a的促癌作用中起关键作用;6. Smad7通过影响β-catenin的转录活性发挥作用;7. miR-20a的过表达和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明显呈负相关;8. TGF-β1可以诱导miR-20a表达升高,miR-20a在TGF-β1诱导的EMT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高内涵的方法筛选出了和胆囊癌转移相关的miRNAs,体内外证实miR-20a通过靶向Smad7在胆囊癌的转移和生长中起关键作用,miR-20a过表达、Smad7低表达患者有较差的预后,结果提示:干预miR-20a可能成为胆囊癌治疗的重要部分。第二部分自噬在肝母细胞瘤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肝母细胞瘤是3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占全部儿童恶性肿瘤的1%,占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90%。约70%的儿童在发现肿瘤时可以成功切除,早期的肝母细胞瘤可以有约90%的1年生存率和65%的5年生存率。辅助化疗和肝移植术为肝母细胞瘤提供了手术切除意外的保障。其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基因组和环境等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染色体11p15区的缺失突变,IL-1β和IL-6,β-catenin/Wnt通路的异常等都和肝母细胞瘤密切相关。但是该肿瘤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和预后仍面临诸多问题。自噬是一种革命性的新发现,它是生物体内一种相对保守的对物质进行分解代谢的过程,在清除无用的、累积的蛋白质聚集物、多余的或癌变的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噬调控机制的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如神经变性性疾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衰老、病原微生物感染、肌细胞功能失调等。近几年自噬有了较大的发展,多种自噬相关基因(ATGs)被发现,但对其深层次机制的认识上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和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但是目前其对肿瘤是保护还是抑制作用是有较大分歧的,可以认为自噬抑制肿瘤的发生,却促进了肿瘤的进展。在某些肿瘤中,自噬减弱最终会导致癌基因的突变和对肿瘤的易感性。如鼠的BECN1经过断裂突变处理后发现淋巴瘤、肺癌和肝癌高发,表明了自噬的抑癌作用。相反地,在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肿瘤中,抑制自噬可以显着提高肿瘤最化疗的敏感性,此时自噬是促进肿瘤发展的。然而自噬是否参与肝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首先观察自噬相关基因ATG5、BECN1在人肝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然后在肝母细胞瘤细胞中通过饥饿和化疗两种方式去诱导自噬的发生,并检测自噬相关基因的变化,确定在肝母细胞瘤中的起主要作用的自噬相关基因,进一步通过自噬特异性抑制剂和siRNA干扰技术,明确自噬在肝母细胞瘤自然生长和化疗中的作用,最终在动物模型中去进一步验证自噬在肝母细胞瘤中的作用。实验方法1.通过电镜、Western blot、Real-time PCR、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肝母细胞瘤中自噬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2.通过饥饿的方法诱导肝母细胞瘤细胞产生自噬,检测其中自噬相关基因的变化,并在饥饿同时加入自噬抑制剂,观察自噬在饥饿刺激中的作用;3.通过化疗药物刺激的方法诱导肝母细胞瘤细胞产生自噬,检测其中自噬相关基因的变化,并在化疗药物刺激同时加入自噬抑制剂,观察自噬在肝母细胞瘤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4.通过siRNA干扰和自噬抑制剂确定肝母细胞瘤自噬相关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5.裸鼠皮下荷瘤注射自噬抑制剂进一步明确自噬在肝母细胞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实验结果1.自噬在肝母细胞瘤中高度激活;2.自噬保护了肝母细胞瘤中饥饿诱导的自噬性凋亡;3.自噬保护了肝母细胞瘤中化疗诱导的自噬性凋亡,抑制自噬可以提高其化疗敏感性;4. BECN1/PI3K通路在肝母细胞瘤自噬中起关键作用;5.抑制自噬可以抑制肝母细胞瘤的生长。结论本研究发现自噬在肝母细胞瘤中被激活,并发现自噬在饥饿和化疗诱导的细胞凋亡中起保护作用,抑制自噬可以抑制肝母细胞瘤的生长,并提高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中BECN1/PI3K通路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理解自噬在肝母细胞瘤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并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和策略。

二、胆囊腺瘤中P53蛋白异常表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腺瘤中P53蛋白异常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NEDD4L和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语及英文索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收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临床T分期判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所用试剂
        2.2.2 所用仪器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判读
        2.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NEDD4L和p53在CRC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表达
        3.1.1 NEDD4L在CRC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表达
        3.1.2 p53在CRC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表达
    3.2 NEDD4L和p53在CRC表达中的临床病理学关系结果
        3.2.1 NEDD4L在CRC表达中的临床病理学关系
        3.2.2 p53在CRC表达中的临床病理学关系
    3.3 NEDD4L与p53在CRC中表达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NEDD4L在CRC中表达的相关分析
    4.2 p53在CRC中表达的相关分析
    4.3 NEDD4L与p53在CRC中表达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2)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在预测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粪便DNA检测在结直肠癌研究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3)沉默CEACAM6对人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在胆囊癌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eIF4E在胆囊癌中的异常表达以及其临床相关性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IF4E通过作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影响胆囊癌细胞增殖、成瘤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基于Rap1GAP介导FAK/ERK信号探讨淫羊藿苷干预结肠癌增殖转移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Rap1GAP和GALR在结肠腺瘤和结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淫羊藿苷抑制荷瘤鼠结肠癌的增殖和转移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Rap1GAP调控FAK/ERK途径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Rap1GAP介导的FAK/ERK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淫羊藿苷抗肿瘤作用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胆囊腺瘤和腺癌中Survivin与p53的定位表达及病理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urvivin在胆囊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2.2 p53在胆囊腺瘤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 讨论

(7)Lnc RNA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P53、bF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排除标准
        3.1 研究组、对照组纳入标准
        3.2 正常对照组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肠镜检查
        4.2 组织标本的取材
        4.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4.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4.5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果判断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各组性别、年龄、瘤变程度构成情况
    2 P53、bFGF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
    3 P53、bFGF在不同中医证型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
    4 P53、bFGF在不同瘤变程度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表达情况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中医对大肠腺瘤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2 中医证型研究
    2 现代医学对大肠管状腺瘤的认识
        2.1 大肠腺瘤与大肠癌
        2.2 P53、bFGF与大肠腺瘤
    3 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P53、bFGF表达关系
        3.1 不同证型中P53、bFGF表达水平
        3.2 同一证型不同瘤变程度中P53、bFGF表达水平
        3.3 同一瘤变程度不同证型中P53、bFGF表达水平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Bmi-1调控人胆囊癌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WWOX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Bmi-1、WWOX、PUMA在人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靶向shRNA干扰Bmi-1表达对GBC-SD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调控WWOX通路的分子机制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WWOX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人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下游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靶向沉默Bmi-1表达对胆囊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点
附录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课题
傅士研究生期间主要获奖情况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学习经历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基金资助项目
致谢
查新咨询报告书

(10)胆囊癌转移相关miRNAs的高内涵筛选及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胆囊癌转移相关 miRNAs 的高内涵筛选及功能和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自噬在肝母细胞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小结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致谢

四、胆囊腺瘤中P53蛋白异常表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NEDD4L和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关系[D]. 曹纯. 青海大学, 2021(01)
  • [2]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在预测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中的研究[D]. 张晨红.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沉默CEACAM6对人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D]. 田成铭.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在胆囊癌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D]. 方德宝.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5]基于Rap1GAP介导FAK/ERK信号探讨淫羊藿苷干预结肠癌增殖转移的作用及机制[D]. 张蕾. 扬州大学, 2019(06)
  • [6]胆囊腺瘤和腺癌中Survivin与p53的定位表达及病理诊断意义[J]. 滕小宇. 中国医药指南, 2018(20)
  • [7]Lnc RNA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D]. 陆天宇.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2)
  • [8]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P53、bF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林巧云.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Bmi-1调控人胆囊癌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WWOX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D]. 魏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1)
  • [10]胆囊癌转移相关miRNAs的高内涵筛选及功能和机制研究[D]. 常颜信.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胆囊腺瘤中p53蛋白异常表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