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偏苗的服饰文化

广西隆林偏苗的服饰文化

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的百色市境内,处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带,面积不大,但地势却很崎岖不平,单是石山面积就占了总面积的34.92%。这里居住着壮、苗、瑶等众多少数民族,又因地理位置偏远,许多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较为原生态的生活习惯,因此又被成为活的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这里是桂西高原苗族聚居区的中心,生活着八万多名苗族同胞,而隆林苗族又分为自称为“孟夏”、“孟论”、“孟林”、“孟邹”、“孟布”、孟交开”等六支。被人们称为偏苗、白苗、红头苗、清水苗、花苗、素苗,其中偏苗因妇女爱挽发髺于顶偏右,插一把木梳而得名。

隆林苗族妇女尤其爱美,偏苗妇女也不例外,青年女子多数爱挽发髺于顶偏右,插一把木梳,不包头帕,中年妇女则喜欢以白色头巾包头,而老年人喜戴多叠盘状黑帕。偏苗服饰女装一般款式多为上着斜襟短衣,在左襟缘和右下腋各设一条细带拉扯,呈长三角半开半掩低领露出内里衬衣,襟缘及袖口用彩布花边滚压,衣两侧从腋下开大衩,年轻女子上衣喜用红、蓝、青、紫、黄、绿等绚丽色彩,喜爱点缀有亮片、珠绣、花边的华丽繁复衣料,中老年妇女上衣则以灰、蓝灰、褐、黑等灰色调为主。下着半筒半褶蜡染长裙,盖过小腿,褶纹在两侧,裙摆内置有垫板将裙摆撑开,合身的上衣在撑开的裙摆对比之下显示出腰身曲线,使得偏苗女子在行走间颇具一番韵味。偏苗对裙子的制作颇为讲究,在偏苗人看来,一条能够代表偏苗人的裙子必须具备两个要素,第一就是裙腰部分的蜡染,第二就是裙子中部的装饰绣带。虽然现今工业染织技术发达,但是偏苗仍坚持用手工土法制作裙腰部分,正式因为他们的这种坚持,隆林偏苗的蓝靛制作技艺和蜡染技艺才得以保存下来。蜡染裙腰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在偏苗族群之中也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即:制蓝靛、绘蜡、染色,这三道工序一般都由不同的人来进行。

一、制蓝靛

偏苗制作蓝靛膏泥的原料为蓼蓝,采用生叶沉淀发酵的方法制蓝靛,隆林德峨猪场一带的偏苗几乎家家都拥有蓝靛池,蓝靛池一般都选在山坡上挖出土坑,将采摘来的蓼蓝放入坑中,加进清水,直至完全没过叶片,4到6天后池中水会变为蓝绿色,此时将蓼蓝叶渣捞出,加入含碱性成分的草木灰或石灰,用长木耙不断击打池水,使得池水不断翻滚形成大量泡沫,其中的蓝靛素与空气接触,形成不溶性的靛蓝膏泥。有经验的乡民可通过其微妙的色彩变化来判断打靛的时机是否成熟,偏苗偏好发黑发紫的颜色,因此他们认为打蓝靛时池水泡沫发紫,阳光折射呈现出七彩光芒的蓝靛膏泥为优质的蓝靛膏泥。打完靛后静止一段时间后蓝靛膏泥会慢慢沉淀,将上层的水排除后就会得到沉淀的蓝靛膏泥。每逢街日,在隆林的德峨一带都会有偏苗用背篓背着蓝靛膏泥到集市上售卖,据瓦厂村支书介绍,这一带偏苗制作的蓝靛品质不错,除了有德峨周边的少数民族会购买,还有从附近省份贵州、云南过来购买的客户,一户人家一年制作蓝靛膏泥取得的收入不菲,甚至有村屯已经成立了蓝靛合作社。在市场上,采买蓝靛膏泥的人大都是在自家有染缸染布的人家,他们可以通过尝一点蓝靛膏泥的味道判断其碱性,从而判断蓝靛膏泥的品质。

图一穿着民族服装的偏苗妇女在打蓝靛

二、绘蜡

偏苗裙腰布的蜡染图案以直线造型为主体,点缀部分曲线与圆点,线条结构紧密,与裙摆的大幅黑色形成一种较为夸张的疏密对比,又与裙褶构成一种纵横交错的关系。偏苗妇女有很多从十多岁开始就跟着家中长辈学习绘蜡,她们通常使用两把1套的铜蜡刀,很多绘蜡高手能够将又长又直的线条用蜡刀在布上一气呵成,绘制出的图案线条干净利落,线条分布均匀、繁复、精致,像这样高手绘制的裙腰染后在市场上售卖可以买到300-400元一条,没有染色的绘蜡素布也要卖到100-200每条,如果是初学者绘制的裙腰线条较为粗糙,图案相对简单,线条与图案之间的间隙较大的则卖不出一个好价钱。

三、染色

染色是制作蜡染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需要半天时间完成,但时间要求紧凑,偏苗妇女很早就会起来染布,大约从早上5点一直不停的染到下午两三点才算完工。染缸的调配除了要加入购买来的蓝靛膏泥之外还需要加入草木灰、土酒、草药、牛血等配方,草木灰可以保持染缸中染料的活性,其他配料据说可以起到固色、使颜色光泽的作用,除了草木灰、土酒基本上每家都会加入外,其他的配料的加入各家均根据自己的经验有所不同。一条布需要放入染缸染12-13次,将布松松拢成筒状浸入染缸2-3分钟,后将布取出,刚取出的布呈黄绿色,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就会氧化成为蓝色,因此取出时要使布充分的与空气接触,布与布之间要留出一定的空隙,不能重叠。如此反复12-13次后,布料如呈现出发黑的蓝紫色,就算火候到了,如果染的次数不够,集市上有经验的人是可以分辨出来的,从而会影响价格。浸入染缸的次数足够以后,开始用大锅烧水,静置染好的布料一段时间,后放入清水中加入洗衣粉清洗,清洗一两遍后放入烧开的水中进行脱蜡,绘蜡的部分遇热后融化,后就会脱离开布料变成蜡水漂在水面,等脱蜡完成,锅中的水冷却后,蜡水也会凝结成一张蜡皮,将其搓成条状后又可以拿到集市上售卖,反复使用。而染好的布料脱掉蜡的部分蜡则会形成白色的花纹。染图案画的是否精美漂亮,线条直不直,线条间是否均匀对称,布染得好不好,是否均匀,够黑够紫,图案是否够白够亮,这些都是评断蜡染做得好坏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影响着价格的标定。精品与次品的价格悬殊,一般精品的售价可以达到300-400元,而较为图案粗糙且颜色没有达到紫黑色泽的价格会在100元以下。一次走访中与一位专门染布的苗族妇女攀谈,据她介绍,她的手艺也不是家中世代相传的,而是前几年为了增加收入特意拜师学的,只要气温适合蓝靛中的活性物质存活她常年都会染布,而且收入不菲,生意好的时候一个赶街日卖布的收入可以达到8000元左右,一年下来从事染布、卖布、制作偏苗服饰等工作也有5-6万,可以大大的改善生活。

图二偏苗服装蜡染图案

四、饰带

偏苗裙装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则是缝在裙子中部的一条饰带,饰带一般,宽3-5厘米,饰带中部十字绣为黑色的回型万字纹,两侧则点缀红色或绿色的花纹,偏苗妇女认为针脚细密的手工织带为最佳,价格可以达到500元一卷,针脚粗大图案不精的手工制饰带次之,而机制的饰带最差,而一卷饰带只能供一条裙子使用。所以一套精品的偏苗服饰价格不菲。

图三偏苗服装饰带纹样

在德峨街日上售卖的偏苗盛装价格达到2000元以上,常服也很少低于1000元,价格都远高于现代服装,但不同于很多民族对于传统的本民族服装穿着都只限于旅游宣传需要和一种礼节性的服饰穿着,居住于偏远山乡中的偏苗妇女还是热衷于穿着本民族服装,平日田间劳作、居家、赶集都还有大量的偏苗妇女,特别是中年以上年龄的妇女还习惯于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一次在走访中与一位20出头的偏苗姑娘聊天,据她本人介绍,她平时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但是在结婚、过年、喝喜酒、孩子满月等场合她还是要穿民族服装,而且即使不穿每年她都会不惜重金购买一两套民族服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她的多套服装上衣都以绿色、黄色、桃红色亮片、绣花、蕾丝花边等华丽的布料制成,穿在身上艳丽、娇俏,可见对于美的追求已经在偏苗女子的生活习惯中根深蒂固。而对于她的婆婆、母亲来说,穿着民族服装更是成为一种日常习惯,甚至于某天穿了裤子还担心会被取笑。这种审美文化在偏苗族群中盛行,加上偏苗聚居的地区较为偏远,交通不便,使得传统的手工技艺得以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可能多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入侵,越来越多的偏苗人走出深山来到城市谋生,这种服饰文化也会渐渐消失,但就在工业化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占据市场的时候,偏苗女子仍固执的坚守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崇尚自然、推崇手工技艺,这与近年来民族文化学者、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者提出的理念不谋而合,不禁让人感叹她们超越时空地域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感悟。

作者简介:张晓帆,女,研究方向:设计学,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标签:;  ;  ;  

广西隆林偏苗的服饰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