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

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

论文摘要

台湾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载体有汉语文言、国语(白话)、方言(客家语、闽南语、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和日语等多种样态。本文尝试从文本创译用语的角度构建台湾现代文学史,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台湾现代文学进程中的独特的语言转换现象。 本文以语言转换为经脉,以台湾光复为界限,将台湾现代文学史分为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日据时段(1923.1.1-1945.8.15)和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1945.8.16-1949.5.20)两个大部分(上下篇)进行论述;其中日据时段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阶段(1937年6月日据当局废止台湾中文报刊及报刊汉文栏之前与其后)。并按文学本体与文学外围文化及两者的融混共生形态(主要表现为文艺论争)将两个大部分(上下篇)分别划分为文学外围书写、文学的内部考察、文学内外的纠葛缠绕三个论述角度与层次。 文学外围的社会制度等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和外围书写(如流散写作)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映摄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意涵。 文学内部的边缘书写(如女性文学、地下写作、民间写作等)、语言转换(如中——日文间的转换、文言——国语间的转换、方言——文言及方言——国语间的转换等)、文化隐喻(如叙事结构的隐喻、人物形象的隐喻、背景的隐喻等)则显示了台湾文学追求进步、坚守中华文化的韧性抗争精神。 日据时段的文艺论争与光复初期的文艺论议组成了文学外围事象与文学内部事象沟通的桥梁,实时控导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本质发展方向。 经过对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周边文化、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的全方位扫描,本文认为,边缘书写、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坚韧持守是台湾现代文学史最具规律性的文学现象。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本课题领域的学术史回顾
  •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三、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四、本论文的基本结构及框架
  • 上篇 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日据时段(1923.1.1-1945.8.15)
  • 第一编 文学的外围:周边文化中的边缘书写
  • 第一章 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史背景
  • 第一节 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概况
  • 第二节 文学社团、流派及与之关联的报刊
  • 第三节 文学周边的中华文化民间薪传
  • 第二章 离岛写作与归岸之响
  • 第一节 概述
  • 一、离岛写作——“流散美学”(Diaspora aesthetic)现象
  • 二、陆、岛文化人的同声相应
  • 第二节 离台内渡写作
  • 一、台湾作家的内渡写作
  • 二、民间书写的内渡
  • 第三节 离台赴日写作
  • 第四节 台湾作家及民间艺人在其他国家、地区的写作
  • 第五节 岛外文化人的台湾题材写作及对台交流
  • 第一编小结 映摄中华文化意涵的台湾现代文学外围书写
  • 第二编 文学的内部:语言暴政下的痛苦言说
  • 第三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文言作品
  • 第一节 概述
  • 一、文言诗歌发展脉络
  • 二、文言散文发展脉络
  • 三、文言小说、戏剧等的产生与发展
  • 四、文言楹联
  • 第二节 赖和与陈虚谷、杨守愚等人的文言创作
  • 第三节 吴浊流与叶荣钟等人的文言创作
  • 第四节 连横等人的文言创作
  • 一、连横、洪弃生、林幼春、胡殿鹏
  • 二、王松、施天鹤
  • 三、蔡惠如、谢星楼、庄嵩、张汉、黄赞钧、黄水沛
  • 第五节 石中英、黄金川等女性文言诗人
  • 第四章 日据时段的国语(白话)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国语(白话)文学生长脉络
  • 二、国语(白话)新诗源流
  • 三、国语(白话)小说创作
  • 四、国语(白话)散文创作
  • 五、戏剧、文学评论等其它国语(白话)文学形式
  • 第二节 赖和、杨守愚、周定山等人的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 第三节 张我军与杨云萍等人的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吴漫沙等人的通俗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 第五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日语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日语诗歌创作发展脉络
  • 二、日语小说创作发展脉络
  • 三、日语散文、戏剧等其它文学形式发展脉络
  • 第二节 杨逵、吕赫若、龙瑛宗、张文环、翁闹等人的日语作品
  • 第三节 杨炽昌、张彦勋、吴新荣、王白渊、陈奇云等日语诗人
  • 第四节 吴浊流、叶荣钟、杨云萍等人的日语创作
  • 第五节 女性作家及其日语通俗文学创作
  • 第六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方言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台湾方言之源流及其分布概况
  • 二、方言歌诗、口传民间故事、传说、谜猜等民间文学形式发展脉络
  • 三、方言小说发展脉络
  • 四、方言戏曲、散文、戏剧及其他文学形式发展脉络
  • 五、闽南语流行歌
  • 第二节 方言歌谣(含少数民族的歌诗)
  • 第三节 闽南语流行歌、报告文学等通俗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台湾民间方言戏曲
  • 一、日据时段台湾现代民间方言戏曲的发展
  • 二、歌仔和歌仔册
  • 三、歌仔册个案抽样析赏——《金快运河记新歌》
  • 第七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翻译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张我军的日文中译
  • 第三节 黄宗葵、刘顽椿、吴守礼等的中文日译
  • 第二编小结: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与韧性抗争
  • 第三编 文学内外的纠葛
  • 第八章 各种文艺思想的交锋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新旧文学论战沿革及意义
  • 第三节 乡土文学和台湾话文论战沿革及意义
  • 第四节 大众及左翼文艺的倡导
  • 第五节 台湾作家与来台日本人的文学论战
  • 下篇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1945.8.16-1949.5)
  • 第一编 文学的外围:光复之喜与恶政之怨
  • 第九章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史背景
  • 第一节 光复初期的台湾社会概况
  •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学社团与相关报刊
  • 第三节 融汇于中华文化主流的光复初期台湾文学周边文化
  • 第十章 彼岸之念与此岸之思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在大陆的台湾文化人和在台湾的大陆文化人
  • 一、台湾文化人在大陆
  • 二、大陆文化人在台湾
  • 第三节 范泉、《文艺春秋》与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之关联
  • 第一编小结:光复初期庶民写作和官方意识形态:融合—分流—交织
  • 第二编 文学的内部:回归的欢喜与转换的阵痛
  • 第十一章 光复初期台湾文言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言诗歌
  • 第三节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言散文
  • 第十二章 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
  • 第一节 概述: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的复苏
  • 一、创作用语由日文向中文转换的困难与适应
  • 二、两岸国语(白话)文学的汇流
  • 三、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创作概况
  •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
  • 第三节 光复初期的国语(白话)小说家
  • 一、钟理和
  • 二、吕赫若、周青
  • 三、欧坦生和杨梦周的小说创作
  • 第十三章 光复初期台湾日语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日语小说创作
  • 一、吴浊流
  • 二、杨逵等小说作家
  • 第三节光复初期的日语诗歌创作
  • 一、光复初期台湾女性作家的日语诗歌
  • 二、陈千武及银铃会诸诗人的日语诗歌
  • 第十四章 光复初期台湾方言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闽南语流行歌
  • 第十五章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翻译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许寿裳、黎烈文等的翻译文学活动
  • 下篇第二编小结:语言转换的艺术与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
  • 第三编 文学内部的论议与文学外部的纷扰
  • 第十六章 光复初期的文艺争鸣
  • 第一节 光复初期文学论议的起因及其范围
  • 第二节 关于台湾新文学诸问题的讨论
  • 一、《新生报》“桥”副刊上关于台湾文学方向的论议
  • 二、《台湾文化》对两岸新文学传统的兼容
  • 三、论议的结果——促使两岸文学汇流的进步现实主义
  • 结论 台湾现代文学:语言转换中的中华文化脉搏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致谢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现代文创空间设计[J]. 戏剧之家 2020(02)
    • [2].“中学现代文”的概念探讨及教学研究意义[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0(04)
    • [3].畲族服饰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09)
    • [4].中职“适学”现代文教材建设探索[J]. 职业技术 2019(09)
    • [5].课标卷现代文(社科文)阅读命题特点和解题方略[J]. 中学语文教学 2017(03)
    • [6].近年语文高考现代文测试价值的文体视角考察[J]. 教育现代化 2017(05)
    • [7].探究“少教多学”的现代文教学[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7(03)
    • [8].现代文的“现代性”特征与教学应对[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9].中学现代文教学的一次调查与若干思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3)
    • [10].善于构建“少教多学”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J]. 新课程导学 2019(36)
    • [11].现代文教学中正确语境培养方法诠释[J]. 语文天地 2020(08)
    • [12].论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 读写算 2020(14)
    • [13].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如何实现“教少学多”[J]. 课外语文 2019(34)
    • [14].小组合作花盛开[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09)
    • [15].试论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的教学价值[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7(07)
    • [16].探寻有效的现代文复习方法[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5(05)
    • [17].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现代文教学效果[J]. 名师在线 2016(10)
    • [18].浅谈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如何实现教少学多[J].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6(11)
    • [19].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如何实现“教少学多”[J]. 中华少年 2017(02)
    • [20].关于现代文学史之经典作品现代化的解读[J]. 北方文学 2016(23)
    • [21].现代文学史,如何“新修订”?——朱栋霖先生访谈录[J]. 新文学评论 2016(02)
    • [22].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教学策略[J]. 中学语文 2016(31)
    • [23].解读现代文课文的三个纬度[J]. 中学语文 2017(09)
    • [24].关于现代文学史之经典作品现代化的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17(03)
    • [25].将古文教学引入课堂的尝试[J]. 现代教学 2017(11)
    • [26].探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方法[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7(06)
    • [27].浅谈初中语文教学[J]. 新课程(中学) 2017(07)
    • [28].《致母亲信》中的另一个鲁迅[J]. 时代人物 2017(03)
    • [29].有法有度 亦训亦练——新课改下的现代文教学浅探[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7(08)
    • [30].对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的反思[J]. 课外语文 2017(22)

    标签:;  ;  ;  ;  ;  

    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