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下游局召开纪念毛泽东题词“必须治好海河”40周年座谈会

海河下游局召开纪念毛泽东题词“必须治好海河”40周年座谈会

一、海河下游局召开纪念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座谈会(论文文献综述)

石秀秀[1](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流域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历史性课题。进入新时代,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我国重要区域发展战略,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近几十年来,长江经济带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优异的资源环境禀赋,在大规模高速度的开发模式下,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但以“大开发”为特征的粗放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复合性、累积性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为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布局谋划。自2016年以来的五年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高度,主持召开三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鲜明提出并反复强调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通过一系列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讲话、考察指示、工作要求等,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地位目标、基本内涵、任务要求等进行了具体阐释,形成了具有严整体系、丰富内涵的习近平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我国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论文通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会议讲话、沿线考察讲话以及相关指示部署,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研究。除绪论部分之外,论文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总体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研究。第一,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是具有实践指向性的指导思想,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充分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绿色发展思想,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借鉴了西方的相关思想理论。论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绿色发展思想进行了概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按阶段进行了归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梳理,对其他有关理论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加以把握。第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论文以三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时间为节点,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发展划分为初步形成、深入发展和丰富完善三个阶段。从2016年1月到2018年4月这段时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初步形成阶段;从2018年4月到2020年11月这段时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化发展阶段;从2020年11月至今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丰富完善阶段。分别对习近平总书记三次长江经济带座谈会讲话以及其他场合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相关讲话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与重要观点。第三,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在研读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讲话、考察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讲话以及其他相关重要讲话的基础上,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经济带绿色发展地位与目标、成效与问题、任务与保障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作为基本内容,初步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一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经济带绿色发展地位与目标的重要论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关乎我国国家发展全局、关乎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目标是要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带、建成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二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经济带绿色发展成效与问题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经济转型、绿色观念培育、绿色协同发展、绿色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成效与问题;三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经济带绿色发展任务与保障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加强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建设,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加快长江经济带绿色社会建设,强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基本任务;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各方力量、坚持调查研究、打好持久战和强化制度建设等。第四,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思维特征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论文认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与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基本原则;实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向,使长江经济带转变传统发展理念、传统发展模式、传统发展道路,转向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道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要论述的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思维特征;探讨了重要论述对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引领指导长江经济带与中国绿色发展的现实价值和为国际流域、“一带一路”沿线以及世界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世界价值。

于紫萍,宋永会,魏健,胡术刚,许秋瑾[2](2021)在《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承载着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总结海河水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梳理海河水污染防治与保护的经验,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系统整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旱涝灾害、水污染事件以及治理和管理措施,将海河治理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1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遵循"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思路,进行抗旱防洪等水利工程建设;第二阶段(1972—1995年)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水质急剧恶化,以提升防洪标准和强力治理污染源为思路,进行旱涝灾害和水体污染的共同治理;第三阶段(1996—2005年)水体污染趋势得到遏制,以"关、停、并、转"为主要手段进行污染物的源头削减;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海河被列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在"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思路指导下,以水专项科技成果为支持,推动流域水体污染的系统治理.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19年海河水质明显改善,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1998年的25.3%升至2019年的51.9%,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从59.6%降至7.5%.但是海河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压力大、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海河治理应遵循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思路,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障海河生态基流,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和维护健康河流生态系统功能.

赵津津[3](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文中认为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城乡生态环境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城乡生态关系理论逐步完善、实践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为我国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积累了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以及促进城乡利益协调。美丽中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谋划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统筹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创新,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则是有效推动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城乡利益协调采取的重要举措有:第一,统筹城乡空间规划。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第二,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多年来,流域生态补偿与森林生态补偿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和地方实践各层面都做出丰富的探索。第三,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我国重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补齐农村环境短板,为城市提供生态支持。但也应看到,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依然面临现实挑战,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郑晓光[4](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泳安[5](2017)在《中国精神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神”之于中国这一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显得弥足珍贵。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正是因为精神的存续,使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也使得中国人所具有的生命质感、心性本体、民族气节和人格理想等高贵优雅之精神境界得以传承和彰显;更使得中华儿女能够在民族危难关头团结一心,奋勇向前,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探求国家救亡和民族振兴之道。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现代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和奋斗目标。在这一历史关口,我们比任何时期都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来凝心聚力、兴国强国。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既关涉着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关涉着改革和现代发展;既体现着国家发展的精神和意志,也体现着个人成长的中国体验和精神世界。中国精神包含了民族性和时代性,将中华文明“独立之精神”系统完整地呈现出来。民族性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时代性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而将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会贯通,便成为中国精神,成为中华文明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当前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我们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探究中国精神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点,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最大程度上凝聚国家精神力量,构建良好社会精神风尚,促进个体心灵秩序的安定和国家认同。中国精神教育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命题。作为理论命题的中国精神教育,需要清晰把握中国精神的历史源起和发展脉络,明确中国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总结中国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首先,从中国精神的历史源起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华文明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和生成了中国精神,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促进了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近代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在寻求国家救亡的过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实现了中国精神的淬砺和升华。纵观整个中国精神的发展轨迹,其表现出继承性与超越性、客观性与能动性、思想性与实践性、进步性与曲折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发展规律。其次,从中国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来看,中国精神教育的过程体现着马克思关于“精神”形成和转化的一般原理,即,中国精神的实质和过程表现为“精神需要—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精神转化”的一般原理,马克思的“精神”形成和转化理论是中国精神教育的思想遵循。同时,中国精神教育既关涉着宏观层次上的精神风尚和精神凝聚,也关涉着微观层次的心灵秩序和精神世界。因此,中国精神教育必须在宏观层面上把握民族性的精神传统、时代性的精神贯穿、世界性的精神彰显,并在微观层面上探究中国体验、精神生活、精神成人和精神信念等个体性的精神内化机理。第三,从中国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来看,古代中国精神教育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其具体体现为大一统的教育主线,道统与政统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吏、士、长相结合的教育格局,以及修己安人的教育理念;近代中国精神教育主要体现为“中体西用”的特点,即,开展国民性的价值批判,促进科学和民主的本土迁移,并致力于以人的近代化塑造时代新风貌;现当代的中国精神教育,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精神旨归,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指引,注重宣传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实践命题的中国精神教育,需要准确把握中国精神教育的现实诉求,明确中国精神教育的总体思路,探究中国精神教育的实施路径。首先,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精神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迸发出新的时代精神要素,这主要包括了 : “四个全面”的战略新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常态化反腐的政治新生态、彰显核心价值的文化新样态、信息社会的创新活力、“美丽中国”的生态新境界、大国外交的国际新形象、体现家国情怀的教育新思维等,这些新的时代精神要素是中国精神教育的时代条件。同时,当前中国也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关口,传统与现代的颉颃、积极与消极的并存、主导与多元的同在、发展与平衡的冲突、复杂与现实的抵牾等,是中国精神教育所针对的现实问题。此外,在当前的中国精神教育中也存在着简单化、功利化和零散化的问题,这是中国精神教育的实施瓶颈,也是当前中国精神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确立中国精神教育的总体思路需要把握教育的目标、原则、基本向度和教育特殊性,并从系统和动态的视角明确中国精神教育的关键。具体而言,需要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确立中国精神教育的目标;从传统型与时代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理想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等方面来把握中国精神教育的原则;从历史、国情、世情和党情等方面确立中国精神教育的基本向度;对青少年、党员干部、媒体工作者、新经济组织从业者等典型人群和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特殊地区,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中国精神教育方略。此外,中国精神教育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的教育系统,需要注重教育的契机把握、形式选择、主体联动、过程持续和生态契合。第三,在明确中国精神教育思路的基础上,中国精神教育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体自我层面上的精神修为,这需要注重人格修为、践行社会关爱、树立家国情怀、省思时代境遇、发扬敬业精神;二是家教家风中的中国精神教育,这需要挖掘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成果、促进家教家风时代文化涵养、发挥家教家风中的榜样示范;三是学校层面上的中国精神教育,主要从实施中国精神教育的分阶段有序推进、将中国精神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构建中国精神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中国精神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促进中国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着力;四是社会层面上的中国精神培育,需要从道德实践滋养、优秀文化传承、核心价值彰显、文艺创作表达、大众媒介传播等方面来开展,从而最终形成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当前中国精神教育。

郭敏杰[6](2016)在《官厅水库建设与后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永定河流域频繁的洪涝灾害,刚刚成立的人民政府克服资金、技术、管理等困难,于1951-1956年修建了官厅水库。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上马的第一个大型水库工程,官厅水库在防洪减灾、水利发电、水产养殖等方面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对此后的水利工程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但是,伴随着水库兴建,科层制弊端导致的移民、环境等后续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通过对官厅水库的施工历程、水库移民工作的解决以及之后出现的水质污染问题的治理等内容的梳理与分析,能够看出,从工程施工到移民工作再到环境保护,国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日趋强势,民众以及各种水利共同体为保护、扩大个人利益而不得不与国家发生互动。正是通过这种互动,各方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维护。

张鹏帅[7](2016)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普遍提高。然而,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随之出现,严重制约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威胁着民众的身心健康。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探索绿色发展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理应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一道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并将其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使命。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就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做出战略部署。这就对学术研究中的生态文明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产生了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为当今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石。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及系统分析法等,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首先,深入挖掘了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为下文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和思想根源;其次,系统研究了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利、林业、人口和资源四个方面的思想。其中,水利思想部分主要谈到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着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着重对我国江河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创造性地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林业思想部分主要涉及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两方面的思想;人口思想主要包括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办法;资源思想主要探讨了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节约现有资源与开发新型资源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资源紧缺问题。据此得出的主要经验有:完善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制定政策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忌固步自封,发挥科技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历史教训有:政策的连贯性不足,忽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全局。进而提出了一些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实事求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共建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统筹兼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依法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最后,以结语的形式重申了本文的主要思想并对文章中存在的不足而未能及时纠正之处做简要的说明。总之,本文以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梳理该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脉络,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进而从中提出一些启示性建议,以期助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马修伦[8](2013)在《影像呈现与重构:新中国纪实影片研究(1949-1976) ——以传统文化观念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电影生产运作机制进入了高度意识形态化时期。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亚类型之一,纪实影片被权力机构定位为“形象化的政论”。本文以这一时期的纪实影片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文化观念为视角,重点考察这一时期纪实影片与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这一时期的纪实影片对传统观念进行了呈现与重构,并将这种呈现与重构作为一种影像修辞和话语策略加以使用,以实现纪实影片创作的目的表述。具体来看,首先这一时期的纪实影片创作中,“载道”功能是其最突出的价值特点;其中体现的由“天人合一”转化而来的“人定胜天”的自然观,与当时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与情感鼓动宣传相关;新的政府和执政党在塑造其合法地位的要求表述方面,纪实影片借助了“家国同构”的传统观念加以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意识形态的表述,该时期的纪实影片借用了剧情电影的“影戏”观念与“影戏”手段、民俗和传统艺术形式,通过这些手段和方式的使用提高了影像的修辞表达能力。传统观念在这一时期的纪实影片中充当了意识形态影像展示的修辞手段和话语方式。其次,这一时期纪实影片与传统观念之间重构的原初动力,来自于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宣传的目标要求,来自于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变化,更来自于不同历史时期对艺术形式的不同价值观念定位。该时期的纪实影片中对许多观念的极端强调(如“载道”、“家国同构”等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偏执和滥用),直接导致了观众与众多艺术工作者对这些观念的排斥和抵触,也造成了这些观念在政治传统道路上表述的终结;并推动新时期的纪实影片在表述目的和表述方式上走向多元共生之路。再次,时代纪录影像与传统观念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矛盾辩证关系: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既反对又借用,既抵抗又发展,既排斥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共融的关系。立足当下回望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间的纪实影片,已经作为一种历史景观和历史文本存在,成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影像建构的参照物象。文章共分为下述部分:绪论部分除阐明本论文写作的背景和研究缘起外,重点对研究视域内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发现本论题得以成立的前提,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学术背景和方法。第一章总体上对1949—1976年间的纪实影片进行概貌总结,主要对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创作状况进行归纳与分析;并试图概括出其总体特点,以便为下面的论述提供基础。第二章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天人合一”入手,论述1949—1976年的纪实影片呈现出“人定胜天”的表征,这一表征的形式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异化。本部分结合影像文本,重点从题材角度分析了阶级斗争、现代化建设、科考等方面的纪实影片中,对“人定胜天”观念的呈现与重构;同时,从人物造型、自然造型、场景造型、氛围造型等影像本体角度,分析了纪实影片对“人定胜天”观念的呈现与重构,以及这一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第三章从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观念“家国同构”渊源的探究出发,论述了该观念在中国电影中的发展,然后从劳动场景、人物身份、解说词等方面阐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特点;通过纪实影片题材的选择、民众对“政党”与“国家”情感的微妙差别等角度论述了“国党”符号的合二为一;从劳动场景与生活空间等方面论述了私人空间的“国有化”;从性别定位,特别是女性身份定位体现出了国家中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纪实影片实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地对“家国同构”观念的呈现与重构。第四章论述了从中国传统文艺价值观念“文以载道”在电影中形成“影以载道”的过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载道”也成为中国电影的传统观念,并通过叙事结构、场景渲染、色彩修辞强化等角度,论述了这一时期的纪实影片对“载道”观念的呈现与重构。第五章从中国电影“影戏”观的形成与发展着手,论述了这一时期的纪实影片在人物形象的定型化、字幕与解说的程式化、幕表式的叙事单元、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策略、以及注重表现而疏离写实等方面,对“影戏观”的呈现与重构。第六章结合传统民俗、民族艺术、以及少数民族艺术形式,论述了纪实影片对传统民俗、民族艺术的呈现与重构。第七章作为延伸和总述,在前六章的基础上对该时期的纪实影片与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思,认为该时期的纪实影片对传统观念的呈现与重构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及矛盾性;这种呈现与重构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目的,体现了政治想象与观念引导的纠结;传统观念在纪实影片中作为一种影像修辞与话语策略存在。时至今日,当时的纪实影片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景观和历史文本,成为进一步了解当时艺术形式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独特影像文本。

胡文亮[9](2012)在《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梁希(1883-1958),浙江省吴兴县人。中国近现代着名林业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以梁希和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为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很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林业科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了解我国现代林业政策的变迁和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梁希一生经历丰富,从普通技师,到大学教授,再到共和国林业部长。家学渊源、社会环境、留学经历、历史责任,对梁希的生命历程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他此后终生致力于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事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和思想基础,促进中国林业发展成为他终生的目标和追求。梁希先后执教三所大学,从事林业教育工作三十年,编写教材《林产制造化学》和《木材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教育家、林学家、植物学家、林化专家、造林专家。与此同时,梁希自觉承载林业科普之责,他积极宣传国外最新的林化研究成果,蚊式飞机是其中一项,以往研究未曾披露。建国前后,他向公众推广普及森林的多效益作用,大力宣传林业的生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科学研究先要摸清家底,林业科学考察是林业科学研究的基础。早在民国时期,梁希就组织参加了浙江林业考察,足迹遍及浙江五地区,为后世留下了一份20世纪20年代末期浙江地区社会、治安、民生、农业、林业等诸多内容的考察记录;1948年前后,梁希两次考察台湾,从八个方面提出林业改进建议。新中国建立后,梁希先后赴小陇山和泾河无定河考察。明确了黄河的主要问题在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在于滥垦滥伐、围山造田,解决之道理应是植树造林,是大面积退耕还林。另外,梁希还有两次重要的考察,虽未留下文献,但借助现有资料与史料可以还原考察原貌:一次是1949年,梁希对冀西沙荒造林的考察,考察表明,冀西是沙荒造林的成功典型,后来,这一典型成功地推向全国,另一次是1951年,梁希陪同陈云赴海南岛考察橡胶垦殖的可能性,从此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橡胶开发。作为林化专家,梁希建立了中国的林产制造化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的林产化学学科。与此同时,梁希以富国利民为根本点与出发点,展开了一系列林化试验,其中桐油抽提试验数据远胜于美国,樟脑蒸馏试验数据远胜于日本。另外,马尾松采脂试验和伏牛山植物中有关单宁材料的试验,均在梁希任部长后结出硕果;抗战期间,梁希主持的中央大学森林化学室与当时的中央林业试验所合作,共同研究了九个研究项目,目前已知其中的三个项目如重庆木材干馏试验、竹材之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初步试验报告、川西(峨眉、峨边)木材之物理性,皆与抗战有关并发挥了作用。梁希担任部长九年,组建林业机构,奠定林政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由林业部主导的全国性的治山治水治黄治沙运动一度声势浩大,效果明显。尤其是在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农民的参与热情很高,新时期党中央批准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就是对当年治山治水治黄治沙运动的高度肯定;作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梁希为中国的林业发展主动建言献策,当好参谋,真正地做到了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梁希任部长初期,和林业部同仁共同制定了林业全面规划:“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利用,合理采伐”。作为中国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转型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梁希的林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梁希的森林多效益思想继承的部分居多,这是因为森林多效益思想在中国代代相传,梁希留学日本、德国,又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森林多效益思想,在借鉴和综合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森林多效益思想。梁希耳闻目睹发达国家重视林业、发展林业因而改变面貌的事实,对发达国家大林业思想的精髓有了深切的认识。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林业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林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居于首要地位,通过有计划的大规模治山治水,可逐步解决中国诸多的生态问题,这一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充分意识到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对大林业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至此,梁希的大林业思想又重回主导地位。历史留下了无数成功者的纪念碑,梁希的纪念碑巍然其间。研究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不仅是缅怀前人,从中汲取教益,更是为了尊重历史,鼓舞后人,为实现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奋斗。

邹萍萍[10](2012)在《林一山的辩证治江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一山(1911—200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治江事业的先驱者和探索者。在林一山40多年的治江生涯中,他勤于学习和总结,勇于探索和实践,由一名行政干部成长为一位治江专家,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治江理念。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论述林一山的治江实践,探寻其治江思想,特别是林一山如何运用辩证法的思想解决治江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分析林一山治江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及相关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对当今的水利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海河下游局召开纪念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座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河下游局召开纪念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座谈会(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绿色发展思想
        2.1.1 绿色生态思想
        2.1.2 绿色生产思想
        2.1.3 绿色制度思想
        2.1.4 绿色科技思想
    2.2 理论源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想
        2.2.1 毛泽东的绿色发展思想
        2.2.2 邓小平的绿色发展思想
        2.2.3 江泽民的绿色发展思想
        2.2.4 胡锦涛的绿色发展思想
    2.3 理论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2.3.1 天人合一思想
        2.3.2 道法自然思想
        2.3.3 取用有节思想
        2.3.4 令行禁止思想
    2.4 理论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
    3.1 初步形成阶段
        3.1.1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庆座谈会讲话
        3.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其他讲话
        3.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初步思考
    3.2 深化发展阶段
        3.2.1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武汉座谈会讲话
        3.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其他讲话
        3.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深入思考
    3.3 丰富完善阶段
        3.3.1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南京座谈会讲话
        3.3.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其他讲话
        3.3.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全面思考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意义与目标的重要论述
    4.1 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4.1.1 长江经济带
        4.1.2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4.1.3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4.2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4.2.1 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
        4.2.2 关乎我国国家发展全局
        4.2.3 关乎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4.3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目标与定位
        4.3.1 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带
        4.3.2 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4.3.3 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成效与问题的重要论述
    5.1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的论述
        5.1.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概述
        5.1.2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5.1.3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5.2 关于长江经济带经济绿色转型状况的论述
        5.2.1 长江经济带经济绿色转型的概述
        5.2.2 长江经济带经济绿色转型成效显着
        5.2.3 长江经济带经济绿色转型任务艰巨
    5.3 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观念状况的论述
        5.3.1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观念的概述
        5.3.2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观念日益增强
        5.3.3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观念有待强化
    5.4 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状况的论述
        5.4.1 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的概述
        5.4.2 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不断加速
        5.4.3 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仍需加强
    5.5 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制度建设状况的论述
        5.5.1 长江经济带绿色制度的概述
        5.5.2 长江经济带绿色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5.5.3 长江经济带相关绿色制度有待完善
第六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点任务的重要论述
    6.1 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6.1.1 统筹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6.1.2 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6.1.3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6.2 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建设
        6.2.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6.2.2 推进绿色科学技术创新
        6.2.3 提升绿色对外开放水平
    6.3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发展
        6.3.1 树立绿色发展价值观念
        6.3.2 加强绿色发展宣传教育
        6.3.3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6.4 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社会建设
        6.4.1 建设美丽宜居城镇
        6.4.2 推动乡村绿色振兴
        6.4.3 提供绿色民生保障
    6.5 完善长江经济带绿色制度建设
        6.5.1 加强绿色法制建设
        6.5.2 完善绿色体制建设
        6.5.3 健全绿色机制建设
第七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主要保障的重要论述
    7.1 加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组织领导
        7.1.1 组织领导内涵及重要性
        7.1.2 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组织领导效果
        7.1.3 调查研究是组织领导的重要方法
    7.2 调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各方力量
        7.2.1 发挥企业主体的重要作用
        7.2.2 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7.2.3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7.3 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持久战
        7.3.1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一场持久战
        7.3.2 “一张蓝图绘到底”
        7.3.3 “一茬接着一茬干”
    7.4 强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
        7.4.1 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错位发展
        7.4.2 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间协调发展
        7.4.3 坚持“共抓大保护”的行动导向
第八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特征与价值
    8.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与实质
        8.1.1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核心
        8.1.2 促进全面绿色发展转型是实质
    8.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思维特征
        8.2.1 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8.2.2 统筹全局的系统思维
        8.2.3 生态优先的底线思维
        8.2.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8.2.5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8.2.6 顺应潮流的历史思维
    8.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价值意义
        8.3.1 理论价值:坚持守正创新
        8.3.2 现实价值:强化实践导向
        8.3.3 世界价值:观照世界发展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河流域概况
2 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历程
    2.1 洪涝灾害频发
    2.2 水质变化趋势
    2.3 水污染事件暴发
    2.4 治理阶段划分
3 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治理历程
    3.1 洪涝灾害治理阶段(1949—1971年)
    3.2 急剧污染阶段(1972—1995年)
        3.2.1 旱涝灾害治理
        3.2.2 水污染治理
    3.3 遏制污染阶段(1996—2005年)
        3.3.1 旱涝灾害治理和水资源调控
        3.3.2 水污染治理
    3.4 水质改善阶段(2006年至今)
        3.4.1 水资源调控
        3.4.2 水污染治理
4 讨论
    4.1 海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原因分析
        4.1.1 气候原因
        4.1.2 水系结构原因
        4.1.3 地形地势原因
    4.2 海河治理历程分析
        4.2.1 洪涝灾害治理阶段(1949—1971年)
        4.2.2 急剧污染阶段(1972—1995年)
        4.2.3 遏制污染阶段(1996—2005年)
        4.2.4 水质改善阶段(2006年至今)
5 结论

(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萌芽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二、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
        一、国土空间布局表现出较为合理的趋向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得以扭转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现
        二、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一、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实现程度大幅提高
        二、生态补偿取得明显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
    第一节 高屋建瓴制定发展战略
        一、美丽中国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第二节 推动政策制定和法制化进程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加速推进
    第三节 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地实施
        一、自上而下层层推动
        二、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
        三、以生态环保责任制强化落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二:促进城乡利益协调
    第一节 城乡利益协调的理论阐释
        一、城乡利益分配不均的困境
        二、以城市利益让渡调整利益格局
        三、城乡互利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 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一、坚持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导向
        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三、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
        四、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
    第三节 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
        一、推动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二、推动森林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第四节 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
        一、以城带乡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锚固城市生态本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
        一、城乡空间规划仍不平衡不协调
        二、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不平衡
        三、生态农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
    第二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二、要素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三、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有待完善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三、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不彰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城乡空间发展
        二、坚持“生态价值论”和“两山论”理念引领生态补偿
        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生态保护修复
    第二节 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
        一、平衡协调城乡空间规划
        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
        三、挖掘生态农业发展潜力
    第三节 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
        一、完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
        二、以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城乡统筹推进机制
        三、健全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
    第四节 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一、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
        二、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三、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提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国精神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内容结构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 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 中国精神的相关概念
        (二)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精神的价值
        (一) 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二) 中国道路的精神牵引
        (三) 中国力量的精神源泉
    三、中国精神的历史缘起与发展脉络
        (一) 中国精神的思想孕育和形成
        (二) 中国精神的内涵丰富与发展
        (三) 中国精神的近代觉醒与转型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中国精神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精神的淬砺
        (二)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国精神的发展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精神的开拓创新
    五、中国精神的发展特性
        (一) 继承性与超越性
        (二) 客观性与能动性
        (三) 思想性与实践性
        (四) 进步性与曲折性
        (五) 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二章 中国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在机理
    一、马克思关于“精神”形成和转化的理论
        (一) 精神需要
        (二) 精神生产
        (三) 精神交往
        (四) 精神转化
    二、整体性的中国精神传承机理
        (一) 民族性的精神传统
        (二) 时代性的精神贯穿
    三、个体性的中国精神内化机理
        (一) 中国体验:个体精神的心灵嬗变
        (二) 精神生活:个体精神的现实展现
        (三) 精神成人:个体精神的发展成熟
        (四) 精神信念:个体精神的价值追求
第三章 中国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家国同构:古代的中国精神教育
        (一) 大一统的教育主线
        (二) 道统与政统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三) 吏、士、长相结合的教育格局
        (四) 心性修为的教化理念
    二、中体西用:近代的中国精神教育
        (一) 传统反思:国民性的价值批判
        (二) 精神重构: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本土迁移
        (三) “新人”重塑:以人的近代化塑造时代风貌
    三、精神铸造:现当代的中国精神教育
        (一) 精神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二) 精神提振: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三) 精神塑造:宣传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四) 精神保障: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五) 精神旨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四章 中国精神教育的现实诉求
    一、中国精神教育的时代条件
        (一) 战略新布局:“四个全面”擘画梦想蓝图
        (二) 发展新理念:“三期叠加”促动理念升华
        (三) 政治新生态:常态反腐塑造政治清明
        (四) 文化新样态:核心价值立足传统智慧
        (五) 社会新活力:“信息社会”激发创新能量
        (六) 生态新境界:“美丽中国”构筑美好家园
        (七) 国际新形象:大国外交展现中国气派
        (八) 教育新思维:国民教育涵养家国情怀
    二、中国精神教育针对的现实问题
        (一) 传统与现代的颉颃
        (二) 积极与消极的并存
        (三) 主导与多元的同在
        (四) 发展与平衡的冲突
        (五) 复杂与整合的矛盾
        (六) 虚拟与现实的抵牾
    三、中国精神教育的瓶颈
        (一) 简单化的思维使中国精神教育碎片化
        (二) 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使中国精神教育边缘化
        (三) 零散化的教育使中国精神教育外在化
第五章 中国精神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中国精神教育的目标
        (一) 个体的精神归属和国家认同
        (二) 社会良好精神风尚的构建
        (三) 国家精神力量的内生和凝聚
    二、中国精神教育的原则
        (一)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 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 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 结构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中国精神教育的基本向度
        (一) 历史的教育向度
        (二) 国情的教育向度
        (三) 世情的教育向度
        (四) 党情的教育向度
    四、中国精神教育的关键
        (一) 中国精神教育的契机把握
        (二) 中国精神教育的形式选择
        (三) 中国精神教育的主体联动
        (四) 中国精神教育的过程持续
        (五) 中国精神教育的生态契合
    五、中国精神教育的典型人群和特殊地区
        (一) 中国精神教育的典型人群
        (二) 中国精神教育的特殊地区
第六章 中国精神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个体自我的中国精神涵养
        (一) 注重人格修为
        (二) 践行社会关爱
        (三) 树立家国情怀
        (四) 省思时代境遇
        (五) 发扬敬业精神
    二、家教家风中的中国精神教育
        (一) 传承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思想
        (二) 促进家教家风时代文化涵养
        (三) 发挥家教家风中的榜样示范
    三、学校层面上的中国精神教育
        (一) 实施中国精神教育的分阶段有序推进
        (二) 将中国精神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三) 构建中国精神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 提升中国精神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五) 促进中国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
    四、国家社会层面上的中国精神教育
        (一) 以道德实践滋养中国精神
        (二) 以优秀文化传承中国精神
        (三) 以核心价值彰显中国精神
        (四) 以文艺创作表达中国精神
        (五) 以大众媒介传播中国精神
结语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官厅水库建设与后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官厅水库的修建背景
    1.1 永定河概况及流域成灾原因
        1.1.1 永定河概况
        1.1.2 成灾原因
    1.2 历史上对永定河的治理
    1.3 官厅水库的规划与设计
    1.4 小结
第2章 官厅水库的施工历程
    2.1 修建历程
    2.2 施工安排
    2.3 民工问题
        2.3.1 民工动员
        2.3.2 民工生活
        2.3.3 民工组织
    2.4 小结
第3章 官厅水库的移民问题
    3.1 移民经过
    3.2 迁移原则和移民办法
        3.2.1 移民补偿
        3.2.2 安置办法
        3.2.3 移民支出
    3.3 移民工作的执行情况
        3.3.1 思想宣传
        3.3.2 移民建房
        3.3.3 移民耕地
    3.4 水库移民遗留问题
        3.4.1 坝上移民遗留问题
        3.4.2 坝下浸没问题
    3.5 小结
第4章 官厅水库的环境问题
    4.1 水质污染调查
    4.2 污染治理过程
    4.3 治理工作特点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生态文明的概念
        1.3.1 生态文明的内涵
        1.3.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根源
    2.1 产生背景
        2.1.1 国内背景
        2.1.2 国际背景
    2.2 理论根源
        2.2.1 理论依据
        2.2.2 文化渊源
第三章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化害为利
        3.1.1“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3.1.2 对江河的主干道及其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
        3.1.3 摆脱时空限制,跨区域调水
    3.2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3.2.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3.2.2 合理保护森林资源
    3.3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3.1 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
        3.3.2 双管齐下,控制人口数量
        3.3.3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口健康
    3.4 倡导勤俭节约,综合利用资源
        3.4.1 增产节约,反对浪费
        3.4.2 开发新型替代能源
第四章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评价及启示
    4.1 当代评价
        4.1.1 成功的经验
        4.1.2 失误的教训
    4.2 现实启示
        4.2.1 实事求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544.2.2 共建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
        4.2.2 共建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
        4.2.3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4.2.4 统筹兼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4.2.5 依法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影像呈现与重构:新中国纪实影片研究(1949-1976) ——以传统文化观念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 纪实影片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纪实影片的创作及特点(1949-1976)
    第一节 纪实影片的创作背景
    第二节 纪实影片的创作概貌及特点
        一、 创作概貌
        二、 创作特点
第二章 自然观的呈现与重构:“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
    第一节 “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人定胜天”观念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纪实影片对“人定胜天”观念的呈现与重构(1949-1976)
        一、 题材选择与“人定胜天”观念的呈现与重构
        二、 造型表征与“人定胜天”观念的呈现与重构
        三、 “人定胜天”观念重构的内在驱动
第三章 政治伦理观的呈现与重构:“家国同构”
    第一节 “家国同构”观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中国电影与“家国同构”观
    第三节 纪实影片与“家国同构”观念的呈现与重构(1949-1976)
        一、 “国家利益”至上
        二、 “党”“国”符号的合二为一
        三、 “私人空间”的“国有化”
        四、 性别定位与国家中心
第四章 文艺价值观的呈现与重构:“文以载道”到“影以载道”
    第一节 “文以载道”到“影以载道”的发展
        一、 “文以载道”观的历史渊源
        二、 “影以载道”观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纪实影片的“载道”历史
    第三节 纪实影片对“载道”观的呈现(1949-1976)
        一、 叙事结构展示“载道”功能
        二、 场景呈现“载道”功能
        三、 “色彩”修辞强化“载道”功能
    第四节 纪实影片对“载道”观的重构(1949-1976)
第五章 影像观的呈现与重构:“影戏”观
    第一节 中国电影理论与“影戏”观
        一、 关于“影戏”的论争与定型
        二、 “影戏”观念发展历史
    第二节 “影戏”观与电影创作
        一、 早期电影创作与“影戏”观
        二、 新中国的电影创作与“影戏”观
    第三节 纪实影片与“影戏”观的呈现(1949-1976)
        一、 人物形象的定型化
        二、 “幕表”式的叙事单元
        三、 戏剧冲突律
        四、 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策略
        五、 注重表现,疏离写实
    第四节 纪实影片对“影戏”观的重构(1949-1976)
第六章 民俗与民族艺术形式的呈现与重构(1949-1976)
    第一节 纪实影片中的民俗、民族仪式
        一、 传统民俗仪式的借用与呈现
        二、 “仪式”化的影像
        三、 少数民族仪式的借用与呈现
    第二节 传统艺术与政治表述
    第三节 作为修辞的传统民俗和民族艺术
第七章 对传统观念影像呈现与重构的反思
    第一节 传统观念影像呈现与重构的必然
        一、 传统观念的稳定性
        二、 传统观念重构的必然性
    第二节 影像修辞与话语策略
        一、 影像修辞
        二、 话语策略
    第三节 政治想象与观念纠结
    第四节 景观呈现与纪实影片
附录
    重要参考资料
        一、 参考文献
        二、 参考影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 公开发表的论文
        二、 参与的科研项目
        三、 获奖情况
后记

(9)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资料来源
    四、研究结构和主要内容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成长历程与思想变化轨迹
    第一节 求学经历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家学渊源与个人勤奋
    第二节 工作经历
        一、初入社会,感悟人生
        二、几次重要的工作变化
    第三节 人生重要转折与思想变化
        一、第一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二、第二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三、第三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四、第四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小结
第二章 倡导近代林学,开创中国近代林业教育
    第一节 中国近代林业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引进近代林学,推进林业教育体制化进程
        一、引进近代林学知识,自编教学内容
        二、引进近代林学手段,办林场做试验
        三、引进近代林学认知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四、引进近代林学培养方式,鼓励学生留洋
    第三节 呕心沥血培养林学专门人才
        一、国立北平大学时期(1916—1923,1927-1929)
        二、浙江大学时期(1929—1933)
        三、中央大学时期(1933—1949)
    第四节 传播林业知识,推动林业科学普及
        一、传播林业科普知识
        二、宣传森林多效益作用
    小结
第三章 组织林业科学考察,奠定林业科研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林业科学考察
        一、两浙林业考察
        二 台湾林业考察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林业科学考察
        一、小陇山林业考察
        二、泾河与无定河林业考察
    第三节 其它林业考察工作
        一、冀西沙荒造林考察
        二、海南岛橡胶垦殖基地的考察
    小结
第四章 开展林学研究,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第一节 创建中国林产化学学科
    第二节 学以致用,造福于民
        一、桐油抽提试验
        二、设计樟脑提取装置
        三、苋桥马尾松采脂试验
        四、伏牛山植物单宁材料之研究
    第三节 忧国忧民,服务战时经济
        一、重庆木材干馏试验
        二、竹材之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初步试验报告
        三、川西(峨眉、峨边)木材之物理性
    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林业政策与管理的奠基人
    第一节 执掌中国林政大业
    第二节 组建机构,奠定中国林政基础
        一、创建和完善新中国林业管理体系
        二、整合与培训结合,加强林业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节 拟定中国林业政策
        一、将治山治水提升为国家战略
        二、“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成效显着
    第四节 建言献策,促进中国林业发展
    第五节 国家林业规划的制定与完善
        一、全国林业规划的形成
        二、林业规划的修改与完善
    小结
第六章 梁希林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森林多效益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一、森林多效益思想的传承
        二、梁希对森林多效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大林业思想的孕育和发展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二、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
        三、梁希大林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小结
结语:梁希在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
    一、历史地位
    二、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梁希论作目录
附录二 梁希大事年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即将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林一山的辩证治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林一山与长江的不解之缘
    第一节 林一山与长江结缘
    第二节 林一山对长江治理开发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林一山辩证治江思想形成的历程
    第一节 运用辩证法治江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林一山辩证治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林一山辩证治江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以防洪为重点,循序渐进的治理方略
    第二节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规划方略
第四章 林一山辩证治江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节 林一山辩证治江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 林一山辩证治江思想的欠缺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林一山生涯系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海河下游局召开纪念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座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研究[D]. 石秀秀.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J]. 于紫萍,宋永会,魏健,胡术刚,许秋瑾. 环境科学研究, 2021(06)
  • [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D]. 赵津津.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4]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5]中国精神教育研究[D]. 魏泳安. 兰州大学, 2017(01)
  • [6]官厅水库建设与后续问题研究[D]. 郭敏杰. 河北大学, 2016(03)
  • [7]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 张鹏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8]影像呈现与重构:新中国纪实影片研究(1949-1976) ——以传统文化观念为视角[D]. 马修伦. 上海大学, 2013(06)
  • [9]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D]. 胡文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10]林一山的辩证治江思想研究[D]. 邹萍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海河下游局召开纪念毛泽东题词“必须治好海河”40周年座谈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