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在牙克石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在牙克石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在牙克石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潘宇峰[1](2021)在《牙克石农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彦东[2](2021)在《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重要的技术支撑,农业机械对于提升农牧业生产率非常重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是近年来众多因素造成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面临发展瓶颈,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是一个方面,而农机购置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农业机械购置投资相对来说是农户最大额的生产性投资,农户自身积累的内源性融资往往难以满足购机资金需求,而不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信贷配给情况,信贷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那么农户农机购置是否面临融资约束?不同类型的融资约束是否会影响农户农机购置行为?近年发展起来的融资租赁业务政府将其视为解决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金融创新服务,农机融资租赁作为一项有效缓解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金融创新服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提倡。但是一项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除了基于供给侧的考虑以外更应该基于需求者的视角进行设计,承租者农户作为参与主体是否愿意参与以及倾向于什么样的融资租赁合约方案是值得探讨的。鉴于此,本文选取通过对内蒙古部分盟市的农牧区进行调研获得一手实地调研数据,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对农户的农机购置行为以及农机融资租赁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总结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特征以及农机融资租赁的选择意愿及偏好,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1)尽管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结构性调整期,但是农机购置需求依然旺盛,农户的自有财力无法满足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资金需求。农村普遍存在“小型农机无需融资,大型农机无处融资”现象。现有融资的金融机构渠道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农机融资困难在于贷款额度小、利率高、到账时间长和周期不灵活,农户在购买农机时存在结构性融资约束问题。(2)基于农户农机购置的融资需求的调研数据,应用直接识别法识别在农农户普遍面临融资约束问题。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农户是否受融资约束是影响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其中需求型融资约束并不会影响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购置规模,而供给型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购置规模均有显着影响。除了本文重点探讨的融资约束因素以外,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等因素的研究结论基本和以往的研究文献一致。(3)基于承租人视角探讨农户对农机融资租赁的认知及参与意愿,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农机融资租赁的主要因素。农机购置过程中受到融资约束是选择参与农机融资租赁的前提。农户除了基于自身条件的考虑,更关注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的费率水平、融资期限、抵押担保、增值服务等方面的属性,其中抵押担保影响最大、其次是融资周期、最后是增值服务。而不同特征的农户对于这些属性的偏好也存在一定异质性,农户对不同属性的支付意愿也不同。所以要想推广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必须从农户的需求出发设计合约,创新模式。(4)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最后提出加大政府支农政策力度,破解农户农机购置需求的融资约束;加强新型金融模式宣传,提高农户农机融资租赁认知水平;加快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强农机融资租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农机融资租赁各参与主体利益;营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引导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从融资约束的视角研究农户农机购置行为。从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特征的角度为农户个人农机投资不足提供新的解释,以期为国家下一步出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借鉴;(2)从承租方的微观视角研究农户农机融资租赁的参与意愿,结合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分析基于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目的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一点有益补充;(3)应用选择实验法分析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属性的选择偏好。应用选择实验法探究农户对于农机融资租赁属性的偏好及其支付意愿,以期为承租方在设计农机融资租赁合同方案或者国家出台鼓励农机融资租赁发展政策建议的时候提供现实参考。

罗慧[3](2021)在《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已从单一的数量安全向多元目标转变,这就要求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方式和路径必须做出战略性调整,才能有效地应对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样的粮食生产技术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更符合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需要?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历史演进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究竟呈现怎样的演进特征和内在机制,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哪些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又会呈现哪些规律。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要素错配理论,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进行探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构建“历史情境—制度框架—激励机制—技术选择”情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经历了跨越式技术进步(1978-1985年和2012年以后)和递进式技术进步(1985-2011年)两种变化节奏。跨越式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制度激励所引发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递进式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单一要素技术进步的推动。从要素组合的演进变化来看,对我国粮食生产起到明显推动作用的单一技术进步先后是育种技术、肥料相关技术和机械技术。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呈现“制度激励→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形成新要素组合”的逻辑。演进的内在机制主要有: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分析主线是技术成本与收益的对比,波动强度取决于宏微观目标匹配度。第二,在放松要素配置最优的假设条件下,采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得到,在考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的情况下,2000-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平均为1.7%。6种粮食作物的测算结果分别是:中籼稻(2.72%)、小麦(2.45%)、粳稻(1.73%)、早籼稻(1.27%)、晚籼稻(1.07%)和玉米(0.97%)。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波动趋于平缓,狭义技术进步仍是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动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进步呈现弱偏向性,主要偏向使用机械技术、(使用或节约)育种技术。从要素错配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粮食生产中大部分要素配置处于过度投入状态。第三,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在不考虑要素配置效率的情况下,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的农地配置模式的广义技术进步率高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模式,且前者的农地配置效率高于后者,但是家庭分散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表现更优。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化,挖掘生产技术潜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减少灾害对技术进步的冲击;激发农业金融市场的活力,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集体组织的统筹优势,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焦玉光,张连云,刘健,窦杰凤,张海涛,毛国伟[4](2020)在《呼伦贝尔市旱作节水技术与推广成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全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耕地总面积2 664万亩,其中旱耕地2 340万亩、水浇地299万亩、水田25万亩,旱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7%以上,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生产区。由于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低,粮食产量水平低而不稳,始终没能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近年来,因降水减少,旱灾连年发生,年均减产20%~30%,给全市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干旱成为限制全市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充分开发各种水资源,是旱作农业生产摆脱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被动局面最有效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市农业安全生产,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结合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等建设项目的实施,

高健[5](2020)在《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小麦病、草害的防治目前依然以化学防治为主,为了响应国家农业部提倡的绿色防控策略,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小麦病害和草害的化学防控减药措施、不同喷雾器械的农药沉积利用率以及麦田轮作地块的真菌多样性开展研究。针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运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12种常用于该病防治的农药开展了药效试验;对常用的三种植保喷雾器械进行了雾滴密度、农药沉积量及农药利用率的测定;针对麦田除草,采用除草剂减量并添加农药助剂进行了田间及温室试验,验证农药助剂浸透、激健及HPP对防除麦田杂草减药增效的作用;采集小麦轮作地块(马铃薯、油菜、水飞蓟、甜菜及小麦)土样进行ITS2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麦轮作地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主要针对小麦赤霉病及小麦根腐病(Bipolaris sorokiniana),明确适合与小麦轮作的作物地块。初步提出一套针对当地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减药增效措施。1.12种化学药剂的抑菌试验,菌丝生长速率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的EC50最小,抑菌效果最佳,430g/L戊唑醇和17%氟啶胺效果次之。孢子萌发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EC50最小,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430g/L戊唑醇、250g/L嘧菌酯和17%氟啶胺。因此推荐优先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啶胺这三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2.农药利用率的试验结果表明,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迪尔4630喷雾的在小麦上的雾滴沉积密度、沉积量和农药利用率均较背负式喷药机迪尔654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高,雾滴沉积密度为5.8833~25.0944个/cm2,沉积量为0.4581~1.4880μg/cm2,农药利用率为75.92%。3.添加助剂除草剂减量的田间和温室试验结果均表明,助剂激健的效果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激健且除草剂减量30%,施药15d时,株防效达到91.66%,鲜重防效达到97.53%;温室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激健除草剂减量30%,施药15d时,株防效达到90.01%,鲜重防效达到86.87%,均与除草剂常规用量的除草效果无显着差异。4.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得出,五种土样的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有显着差异,五种土样中均未检测到小麦根腐病菌(B.sorokiniana),油菜地块土样中的小麦赤霉病菌(G.zeae)含量最低(0.008%),适合与小麦进行轮作。

刘春海[6](2020)在《试析新时期如何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其支柱地位,而农业生产活动需要高效率、高产能,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高科技,这就要求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介绍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特征,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农村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措施,以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李亚南[7](2020)在《呼伦贝尔市耕地轮作休耕适宜性分析》文中指出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耕地轮作休耕是在当前耕地地力退化、肥力不足的现状下提出一种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的措施之一。本文研究以呼伦贝尔市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和统计学软件,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首先对试点区域的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分析得出耕地轮作休耕的适宜性评价,其次对试点区域内的土壤在轮作期间的养分变化状况进行描述与分析,并根据实地情况提出了能够提高耕地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在耕地地力评价上,确定以呼伦贝尔市耕地轮作休耕区域为评价单元;选取≥10℃有效积温、无霜期、地貌类型、海拔、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质地、有机质、pH值、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12个指标作为指标因子;最终确定耕地地力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地占10.10%,二级地占17.55%,三级地占27.74%,四级地占37.65%,五级地占6.96%。(2)在耕地轮作休耕适宜性评价上,将其适宜性结果分为三个等级:IFI差值在-0.11-0为不适宜轮作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66%;IFI差值在0.08-0.21是为最适宜轮作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9.23%;IFI差值在0-0.08是为适宜轮作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88.11%。可知,研究区域大部分均为适宜轮作区。(3)在耕地轮作休耕期间试点区域的土壤养分变化上,呼伦贝尔市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区域在轮作区和对照区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的变异程度均为中等程度,进行耕地轮作休耕模式人为干扰因素较弱,更符合自然生长,更有利于耕地的休养生息。且在经过轮作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上升,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下降。(4)在试点区域进行轮作休耕模式,不仅有利于耕地的休养生息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在生态方面,也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与协调。

焦玉光[8](2019)在《呼伦贝尔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认为介绍了呼伦贝尔市马铃薯产业现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做大"薯业、"做强"薯业、"做深"薯业、"做绿"薯业4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斯琴朝克图[9](2019)在《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客观地要求人们选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实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多元目标。因此,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发展的一面镜子。乡村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分工特征,受到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变化的驱动,以及制度和政策的强烈影响,包括土地制度、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三农”政策等。因此,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探讨特定区域在特定时期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互动结果与互动机制,对于理解认识乡村人地关系变化规律、提出调控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蒙东地区是基于东北地区而衍生出的概念,属于经济地域范畴。人文地理学界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蒙东与东北三省的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及其在东北振兴中的作用,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乡村发展转型的研究关注不多。但实际上,从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角度看,蒙东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有集中连片贫困区分布,而且自然地理格局复杂,理应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为此,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蒙东地区39个旗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耦合协调的模式及相应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与理论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该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梳理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组成。其中,第三章概述了蒙东地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并对其进行了区域划分。第四章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并结合区域特点对蒙东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归并,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形态演变的过程和格局,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第五章运用乡村综合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了蒙东地区乡村发展状况,分析了乡村发展的变化、转型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并探讨了乡村发展变化的自然与社会影响因素。第六章首先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乡村综合发展指数与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三部分:结论与讨论部分,即第七章内容。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阐述了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研究发现:(1)从各地类数量变化来看,25年间蒙东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的减少,以及耕地、林地、水域、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增加。(2)蒙东地区土地利用转换区域差异明显,且块状集中与点状分散并存。(1)半农半牧区的土地利用转换主要表现为草地转出和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转入;(2)牧区的土地利用转换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入;(3)农区土地利用转换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入和未利用土地转出;(4)另外,水域、城镇用地、工矿用地等地类的转换呈现“点状”分散分布的空间特征。(3)蒙东地区不同地类的驱动因子“一致性”与“差异性”并存。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子较为复杂,且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地类各驱动因子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经济密度、人口城镇化率、人均粮食产量等三个因子在各时期对各地类均产生影响。此外,(1)生产用地(耕地、草地和工矿用地)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城镇化率、农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等四个因子;(2)生活用地(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经济密度、人口城镇化率、乡村人口密度等三个因子;(3)林地作为生态用地,它的驱动因子包括经济密度、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城镇化率、年末总人口等四个因子。(4)蒙东地区乡村稳步发展,空间集聚特征逐步弱化且区域差异逐步缩小。19902015年,蒙东地区乡村综合发展指数总体上呈稳步增加态势,其中在19902000年间缓慢增加,在20002015年间快速增加。从空间格局上看,19902015年间蒙东地区乡村发展转型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高值区或低值区集聚分布的特征,其中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牧区和农区,而且次热点区分布于热点区周围;冷点和次冷点区主要分布于半农半牧区,次冷点区同样分布于冷点区周围。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热点区转向次热点区,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转向温和区,冷点区转向次冷点区转变的趋势,“冷热点”聚集性特征在逐步弱化,表明各县域间的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在不断地缩小。(5)19902015年,蒙东地区各地类变化与乡村发展相关关系差异显着。(1)耕地、城镇用地、未利用土地等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所有时期均与乡村发展呈现显着相关关系。其中耕地呈现负相关关系,同时相关系数绝对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城镇用地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相关系数绝对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城镇化推进乡村发展在不断提升;未利用土地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绝对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林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在部分时段上与乡村发展呈现显着相关关系;林地分别在1990年和1995年呈现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0年,呈现负相关关系;工矿用地分别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相关系数绝对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带动了乡村发展转型,且带动力在逐步增强。(3)草地和水域在所有时期均呈现出非相关关系。(6)19902015年,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具有显着的梯度分布规律。(1)从不同乡村区域分布来看,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大致趋同,表现为牧区和农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高值区比重大,半农半牧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低值区比重大。(2)从时间维度来看,耦合度水平呈现由低水平耦合向高水平耦合逐步演进趋势;协调度水平由整体的中度失调逐步转变为低度协调。(3)从耦合度均值变化来看,耦合度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90年基本处于低水平耦合时期,乡村发展转型的速度快于土地利用变化,两系统发展不平衡;19952005年基本处于拮抗时期,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两个系统的发展相互抗衡,处于无序状态;20102015年基本处于磨合时期,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两个系统趋于有序发展状态。(4)从协调度均值变化来看,协调度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90年基本处于中度失调时期;19952000年处于低度失调时期;20052015年处于低度协调时期。可见,蒙东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协调度逐年提升,逐渐向有序与协调的方向发展。最后,本文根据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耦合协调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1)牧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较高,且呈现稳步增长状态。因此,牧区各旗县的乡村发展应在注重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牧区优势资源发展生态经济;(2)农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变化明显,尤其是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以后,协调度明显提高。因此,农区各旗县的乡村发展应鼓励农户非农就业,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同时发展高效的现代化农业;(3)半农半牧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较低,且增加趋势缓慢。半农半牧区地处农牧交错地带,耕地质量低,草场资源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半农半牧区各旗县的乡村发展应注重生态建设,对退化严重的耕地和草场进行还林、还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补贴力度并为农户提供直接经济补贴。同时,发展适宜当地条件的种养结合的家庭经济,种植业辅助畜牧业,通过牲畜改良以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户收入、改善农户生计。

卢金宝[10](2019)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耕地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科学高效的利用好耕地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近些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我国的粮食缺口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耕地占补不平衡、耕地质量下降、新型城镇化推进对耕地的占用等一系列问题愈演愈烈,所以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提高耕地利用效益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探究该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的整体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和障碍因素,为内蒙古东部地区更好的利用耕地资源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已有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基于多个学术理论,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角度选取13个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内蒙古东部地区49个县市(旗)从2007-2016年间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测算分析,并结合ArcGIS软件,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2007-2016年耕地利用效益进行空间分析,进而得出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值在时空序列上的发展态势。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最后,以期为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显示:(1)2007-2016年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整体上呈增长趋势,生态效益评价值2007-2016年间呈波动变化,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和自然灾害的结束,耕地利用生态效益逐步回归上升趋势。虽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长较快,但因生态效益的波动导致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增长较为缓慢。(2)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较大,空间上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各县市(旗)的耕地利用效益差异特征显着,耕地利用综合效益高的地区多集中在蒙东地区东北部与黑吉辽三省接壤的高原区,大兴安岭山脉附近,肥沃的土壤,较高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为耕地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较高的地区有额尔古纳市、阿荣旗、莫里达瓦翰尔族自治旗、开鲁县、突泉县和科尔沁左翼中旗。(3)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仅有额尔古纳市的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度达到初级协调发展类等级,而开鲁县、阿荣旗、突泉县等26个县市(旗)处于过度发展类,新巴尔虎左旗、奈曼旗、二连浩特市等22个县市(旗)处于轻度协调衰退类。未来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协调性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还要注意蒙东地区耕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4)研究期间影响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提升的障碍因素中,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呈下降趋势,生态因素障碍度值逐年上升,逐渐成为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的主要障碍因素。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沙化明显、耕地质量下降。森林覆盖率、耕地平均施肥量、万元产值能耗等因素成为影响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的主要障碍因素。(5)为提高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结合之前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分别从加强农业生态基础保护、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农田水利设施、统筹推进精耕细作和轮作休耕模式、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保障体系、持续推广无公害粮食种植方式五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在牙克石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在牙克石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机械
        2.1.2 农机购置行为
        2.1.3 融资租赁
        2.1.4 农机融资租赁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理论
        2.2.3 融资租赁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机理分析
        3.1.1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内在动因
        3.1.2 农机融资租赁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
        3.1.3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效应分析
    3.2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机制分析
        3.2.1 融资约束的类型识别
        3.2.2 农户融资约束直接识别法基本步骤
        3.2.3 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测算理论分析
    3.3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3.3.1 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理论分析
        3.3.2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影响分析
    3.4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理论分析
        3.4.1 农户融资行为理论分析
        3.4.2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的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机械化及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4.1.1 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4.1.2 农业机械保有量下降,农机投资后劲不足
        4.1.3 农机行业交易遇冷,在竞争中进行结构性调整
    4.2 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
        4.2.2 农机融资租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2.3 农业机械融资租赁发展存在的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调研样本特征及农户农机购置金融服务供求分析
    5.1 调研情况简介
    5.2 样本特征描述
        5.2.1 受访户主基本特征分析
        5.2.2 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5.2.3 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5.3 农机保有情况及购置需求分析
        5.3.1 农户农机保有状况分析
        5.3.2 农户农机需求情况分析
    5.4 调研样本金融服务供求特征分析
        5.4.1 金融服务需求特征分析
        5.4.2 金融服务供给特征分析
    5.5 农机购置金融服务状况分析
        5.5.1 农机购置融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5.5.2 农机购置融资金融供给情况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户融资约束的识别过程分析
        6.1.1 需求型融资约束
        6.1.2 供给型融资约束
        6.1.3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结果
    6.2 农户融资约束影响因素分析
        6.2.1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6.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农户融资约束程度测算
        6.3.1 模型构建
        6.3.2 变量选取
        6.3.3 实证结果分析
        6.3.4 融资约束程度估算
    6.4 本章小结
7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的影响研究
    7.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7.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2 模型设定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7.2.1 数据来源
        7.2.2 变量选取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投资意愿影响
        7.3.2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投资规模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研究——基于缓解融资约束视角
    8.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8.1.1 理论分析
        8.1.2 模型设定
    8.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8.2.1 数据来源
        8.2.2 变量选取及描述
    8.3 实证结果分析
        8.3.1 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
        8.3.2 农机融资租赁选择偏好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3)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一般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粮食生产技术与技术进步
        2.1.2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
        2.1.3 粮食生产要素及其最优配置
        2.1.4 粮食安全涵义的演变
    2.2 文献综述
        2.2.1 技术进步及其路径选择理论溯源
        2.2.2 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一般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技术进步与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
    3.1 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3.1.1 促进粮食总产量跨越式发展以及单产大幅度提高
        3.1.2 促进粮食优质化以及粮食生产区域的新格局
        3.1.3 为粮食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支撑
        3.1.4 促进种粮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管理方式的改进
        3.1.5 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 支撑我国粮食发展的主要农业技术进步
        3.2.1 育种技术的进步
        3.2.2 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的改进
        3.2.3 地力改善技术的进步
        3.2.4 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的进步
        3.2.5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2.6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变迁之路
    4.1 数据说明及其特征表现
        4.1.1 数据处理及说明
        4.1.2 数据变化特征
    4.2 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分析
        4.2.1 情境分析框架构建
        4.2.2 粮食生产技术的外部情境演变
        4.2.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情境分析
        4.2.4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变更历程
    4.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特征
    4.4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内在机制
        4.4.1 技术进步路径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
        4.4.2 技术进步路径的波动强度取决于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匹配度
        4.4.3 技术进步路径的分析主线取决于技术成本与技术收益的对比
    4.5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规律
    5.1 本章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5.1.1 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
        5.1.2 要素错配概念及理论回顾
        5.1.3 本章研究框架
    5.2 研究设计
        5.2.1 要素错配对技术进步率影响的研究机理
        5.2.2 基本模型设定
        5.2.3 广义技术进步率(TFP增长率)的分解
        5.2.4 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测定方法
        5.2.5 要素错配指数测定方法
    5.3 数据处理和假设检验
        5.3.1 数据收集和处理
        5.3.2 假设检验与估计结果
    5.4 生产要素及其产出弹性分析
        5.4.1 平均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分析
        5.4.2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变化趋势
    5.5 粮食生产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5.1 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时空演进特征
        5.5.2 粮食偏向性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趋势
    5.6 粮食作物要素错配指数的时空测度
        5.6.1 要素错配时序变化特征
        5.6.2 要素错配空间异质特征
    5.7 粮食作物广义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要素错配、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的扩展讨论
    6.1 粮食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整体表现
    6.2 要素错配指数与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对比分析
第七章 农地配置与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
    7.1 调研点的选择及基本情况介绍
    7.2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7.3 模型检验与估计结果
    7.4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对比分析
    7.5 不同农地配置模式下技术进步状况对比分析
        7.5.1 技术效率的对比分析
        7.5.2 狭义技术进步状况的对比分析
        7.5.3 广义技术进步率及其分解项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7.6 农地错配程度的对比分析
        7.6.1 农地错配的测算方法
        7.6.2 农地错配的程度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4)呼伦贝尔市旱作节水技术与推广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节水技术
    1.1 秸秆转化还田培肥技术
    1.2 免耕播种技术
    1.3 深松蓄水保墒抗旱技术
    1.4 覆膜增水提效技术
    1.5大垄宽台技术
    1.6 节水补灌技术
2 主要成效
    2.1 经济效益
    2.2 生态效益
    2.3 社会效益

(5)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内蒙古小麦病害
        1.1.1 小麦赤霉病
        1.1.2 小麦根腐病
    1.2 内蒙古小麦草害与除草剂
    1.3 植保器械与农药使用
        1.3.1 植保器械
        1.3.2 农药沉积利用率
        1.3.3 农药助剂
    1.4 土壤真菌
        1.4.1 土壤真菌概述
        1.4.2 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1.5 “减肥减药”政策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化学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生长速率法
        2.1.4 孢子萌发法
        2.1.5 毒力回归方程的建立
    2.2 结果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3 麦田农药沉积利用率的测定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3.2 测定过程
        3.2.1 雾滴测试卡的布置
        3.2.2 药剂喷施
        3.2.3 取样
        3.2.4 样品处理
    3.3 结果计算
        3.3.1 示踪剂标准曲线
        3.3.2 沉积量的计算
        3.3.3 农药利用率的计算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分析
        3.5.1 诱惑红标准曲线
        3.5.2 雾滴沉积密度
        3.5.3 沉积量分布
        3.5.4 农药沉积利用率
    3.6 讨论
    3.7 小结
4 麦田除草剂的减量增效试验
    4.1 田间试验
        4.1.1 供试田块及小麦品种
        4.1.2 供试药剂及助剂
        4.1.3 试验设计
        4.1.4 施药方法
        4.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6 秋季测产
    4.2 温室试验
        4.2.1 供试材料
        4.2.2 供试药剂及助剂
        4.2.3 试验设计
        4.2.4 施药方法
        4.2.5 调查内容与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分析
        4.4.1 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4.4.2 测产结果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5 小麦轮作地块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5.1 试验过程
        5.1.1 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5.1.2 目标片段PCR扩增
        5.1.3 扩增产物回收纯化
        5.1.4 扩增产物定量混样上机测序
    5.2 信息分析
        5.2.1 数据处理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五种土壤真菌群落的OTU分析
        5.3.2 Alpha多样性分析
        5.3.3 Beta多样性分析
        5.3.4 五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5.4 讨论
    5.5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试析新时期如何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特征
    1.1 较强的专业技术性
    1.2 一人分饰多重角色
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欠缺
    2.2 农业科研人员培养不力
    2.3 农业技术推广生源紧迫
    2.4 农业教育专业实用性低
3 优化农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的措施
    3.1 重视引进优秀农技人才
    3.2 调整农村现有人才结构
    3.3 提高农民创新技术能力
    3.4 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
4 结束语

(7)呼伦贝尔市耕地轮作休耕适宜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及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与生物
        2.1.6 社会经济情况
        2.1.7 农业生产情况
    2.2 研究区(试点)现状
        2.2.1 研究区农田保护措施实施情况
        2.2.2 研究区实施面积及范围
        2.2.3 研究区轮作休耕模式
        2.2.4 研究区耕地监测情况
3 耕地轮作休耕适宜性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3.1 耕地地力评价评价过程
        3.1.1 耕地地力评价原则
        3.1.2 确定评价单元
        3.1.3 确定评价因子
        3.1.4 确定指标权重
        3.1.5 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3.1.6 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及分级
    3.2 耕地轮作休耕适宜性评价分析
        3.2.1 适宜性评价
        3.2.2 适宜性评价结果
        3.2.3 适宜性分析
4 呼伦贝尔市耕地轮作休耕区域土壤属性分析
    4.1 土壤pH值分布变化及分析
    4.2 土壤有机质分布变化及分析
    4.3 土壤全氮含量分布变化及分析
    4.4 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布变化及分析
    4.5 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布及分析
    4.6 耕地轮作休耕的效益分析
5 提高耕地质量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
    5.2 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培肥改良技术措施
    5.3 加快构建政策体系
    5.4 组织方式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呼伦贝尔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呼伦贝尔市马铃薯产业现状
    1.1 产业基础地位逐步稳固
    1.2 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
    1.3 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
    1.4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1.5 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病害威胁严峻,市场监管有待加强
    2.2 生态技术体系不足,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2.3 水利等设施配套不足,基础条件有待改善
    2.4 产业不稳、竞争力弱,政策支持有待加大
    2.5 加工企业少、产品单一,产业融合有待加强
3 产业发展对策
    3.1“做大”薯业
    3.2“做强”薯业
    3.3“做深”薯业
    3.4“做绿”薯业

(9)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
        三、乡村系统发展理论
        四、地域分异理论
        五、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分析
        一、土地利用形态
        二、土地利用转型
        三、乡村发展转型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型研究进展
        二、乡村发展转型研究进展
        三、研究进展评述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特征
        三、气候条件
        四、水文
        五、植被
        六、土壤
    第二节 社会经济情况
        一、人口情况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三、城镇化发展情况
    第三节 农牧区域划分
第四章 蒙东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节 土地利用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一、土地利用形态演变总体特征
        二、生产用地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三、生活用地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四、生态用地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特征
        一、生产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二、生活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三、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一、耕地驱动机制分析
        二、林地驱动机制分析
        三、草地驱动机制分析
        四、城镇用地驱动机制分析
        五、农村居民点用地驱动机制分析
        六、工矿用地驱动机制分析
第五章 蒙东地区乡村发展转型评价及其时空格局
    第一节 乡村发展评价与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第二节 乡村发展转型格局特征
        一、乡村发展的变化特征
        二、乡村发展的转型特征
        三、乡村发展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 乡村发展转型的驱动因素
        一、自然资源因素
        二、社会经济因素
第六章 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耦合协调机制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土地利用程度测算
        二、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第二节 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一、乡村综合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二、乡村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三、乡村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四、乡村生态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第三节 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特征分析
        一、低水平耦合时期
        二、拮抗时期
        三、磨合时期
    第四节 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协调特征分析
        一、中度失调时期
        二、低度失调时期
        三、低度协调时期
    第五节 乡村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一、牧区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二、农区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三、半农半牧区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10)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重点与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耕地
        2.1.2 耕地利用
        2.1.3 耕地利用效益
        2.1.4 耕地利用效益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耕地价值理论
        2.2.2 耕地稀缺理论
        2.2.3 农业区位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耕地利用现状
4 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
    4.1 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1.2 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2 数据处理
        4.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2.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
        4.3.1 耕地利用效益综合指数模型
        4.3.2 耕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
        4.3.3 耕地利用效益协调度评价标准
    4.4 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综合分析
        4.4.1 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时间变化分析
        4.4.2 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格局分析
        4.4.3 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协调度空间差异分析
5 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提高的障碍因素诊断
    5.1 障碍度模型
    5.2 障碍度影响分析
        5.2.1 单项障碍因素诊断
        5.2.2 分类障碍因素诊断
6 提高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及建议
    6.1 加强农业生态基础保护
    6.2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农田水利设施
    6.3 统筹推进精耕细作和轮作休耕模式
    6.4 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6.5 持续推广无公害粮食种植方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在牙克石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牙克石农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 潘宇峰.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D]. 王彦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D]. 罗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呼伦贝尔市旱作节水技术与推广成效[J]. 焦玉光,张连云,刘健,窦杰凤,张海涛,毛国伟. 中国农技推广, 2020(12)
  • [5]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D]. 高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7)
  • [6]试析新时期如何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J]. 刘春海. 山西农经, 2020(17)
  • [7]呼伦贝尔市耕地轮作休耕适宜性分析[D]. 李亚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呼伦贝尔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焦玉光. 中国农技推广, 2019(11)
  • [9]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D]. 斯琴朝克图.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 卢金宝.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在牙克石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