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作为一个“天大的事”,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高度重视和急切解决的问题。就中国来说,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食品安全生产重于泰山。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事实,政府相关政策措施成效不够明显的情况,以及笔者的调查都表明,目前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方面正面临着高关注度、高期望值与低发展水平、低满意度并存的不和谐状况,已经凸显出监督管理、信息披露、质量追踪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而要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个案治理,而需要从根本上分析和反思。通过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中国还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其症结之所在,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健全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支撑体系。也正是基于此,本论文借助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无缝隙组织理论等多种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反馈相结合、案例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问题,全面拓宽相关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探寻中国推进和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路径取向和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10章对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具体的结构安排和基本内容如下: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了对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深度分析之不足,以及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之匮乏,点明了要在明确研究思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问题开展深度分析和专题研究。第2章为理论研究。主要诠释了与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相关的一些概念,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无缝隙组织理论等理论基础,阐释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内在机理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中国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第3章为现状分析。主要阐述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洞察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现状,剖析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和风险因素,论述了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及致因分析,找出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还缺少完善的支撑体系和健全的长效机制,进而说明必须将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作为推进中国开展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当务之急。第4章为市场失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外部性问题分析和公共物品问题分析,在运用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解析和阐释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不良后果和应对措施,阐明了这些问题同时存在且都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进而揭示出中国要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必须引入非市场化的政府监管手段。第5章为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合法安全生产者与潜在非法不安全生产者行为、政府执法者与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洞察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着眼点,阐明了各种参与者行为方式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不同影响,还进行了一些理性化的思考、讨论和启迪,进而揭示出中国要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必须由政府出面强化监管。第6章为国外借鉴。主要阐述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做法、基本评价、理念和启示以及经验借鉴,查找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中的明显缺憾,以便洋为中用地学长补短。第7章为长效机制建设研究。主要阐释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各种长效机制的涵义和设计要求,列举了国内试图形成这些长效机制的典型个案,解析了这些长效机制的设计目的或目前存在问题,阐述了这些长效机制的建设途径,力争形成一些隐性化、制度化了的方法,使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具有长久的生机和活力。第8章为支撑体系建设研究。主要阐释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各种支撑体系的涵义和设计目的,分析了支撑体系构建与长效机制设计之间的照应关系,阐明了现实中存在的缺憾,提出了各种支撑体系的建设思路,力争形成一些显性化、系统化了的构架,使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具有支撑的强劲和坚实。第9章为案例分析。主要以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为例,介绍了示范区概况、建设路径选择、建设运行模式和建设成效,透视了示范区建设运作情况,说明了示范区建设运行模式正是在设计和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示范区建设路径选择正是在构架和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从而为本论文的主题观点提供佐证实例。第10章为结论和建议。主要归纳了本研究的重要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运筹科学的建设规划,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促成明晰的协调体制,探索耦合的监管方式,寻求创新的发展思路,实施得力的配套措施等。最后,还进行了研究总结,指出了有待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研究宗旨,争取在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新创意。归纳出来,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有所创新:一是从新的研究视角为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架构了新的研究框架:二是全面构建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博弈分析体系;三是系统地提出和阐释了建设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的构想及方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 1.2.2 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必要性研究
  • 1.2.3 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动机、成本和效益研究
  • 1.2.4 食品(食用农产品)消费者的安全行为研究
  • 1.2.5 政府监管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研究
  • 1.2.6 既有相关研究评述
  • 1.3 本论文研究来源、假设和思路
  • 1.3.1 研究来源
  • 1.3.2 研究的基本假设
  • 1.3.3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 本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 1.4.1 论文结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可能的创新
  • 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相关概念诠释
  • 2.2.1 食用农产品
  • 2.2.2 食用农产品安全
  • 2.2.3 安全食用农产品
  • 2.2.4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 2.2.5 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
  • 2.2.6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 2.2.7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外部性理论
  • 2.3.3 公共物品理论
  • 2.3.4 博弈论
  • 2.3.5 机制设计理论
  • 2.3.6 无缝隙组织理论
  • 2.4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内在机理
  • 2.4.1 产前环节
  • 2.4.2 产中环节
  • 2.4.3 产后环节
  • 2.5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2.5.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客观必要性
  • 2.5.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实重要性
  • 2.5.3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时间紧迫性
  • 2.6 本章小结
  • 3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 3.1 引言
  • 3.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现状
  • 3.2.1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
  • 3.2.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现状
  • 3.3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 3.3.1 资源障碍
  • 3.3.2 规模障碍
  • 3.3.3 市场障碍
  • 3.3.4 成本障碍
  • 3.3.5 贸易障碍
  • 3.3.6 素质障碍
  • 3.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风险分析
  • 3.4.1 国内生产困扰
  • 3.4.2 国外市场风险
  • 3.5 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及致因分析
  • 3.5.1 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
  • 3.5.2 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致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市场失效分析
  • 4.1 引言
  • 4.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 4.2.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 4.2.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良后果
  • 4.2.3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良后果的成因
  • 4.2.4 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应对措施
  • 4.3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外部性问题分析
  • 4.3.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的主要表现
  • 4.3.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的经济效率损失
  • 4.3.3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 4.3.4 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问题的应对措施
  • 4.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公共物品问题分析
  • 4.4.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公共物品属性的主要表现
  • 4.4.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公共物品属性的主要影响
  • 4.4.3 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公共物品问题的应对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博弈分析
  • 5.1 引言
  • 5.2 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2.2 模型的基本表述
  • 5.2.3 模型的求解
  • 5.2.4 现实思考
  • 5.3 合法安全生产者与潜在非法不安全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 5.3.1 博弈要素的设定
  • 5.3.2 模型的构架及说明
  • 5.3.3 博弈模型均衡求解
  • 5.3.4 对博弈均衡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 5.4 政府执法者与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 5.4.1 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 5.4.2 政府执法者和生产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 5.4.3 政府执法者和生产者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及其借鉴
  • 6.1 引言
  • 6.2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做法
  • 6.2.1 美国的主要做法
  • 6.2.2 欧盟的主要做法
  • 6.2.3 日本的主要做法
  • 6.3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做法的基本评价
  • 6.3.1 美国管理科学、法制完善、运作透明
  • 6.3.2 欧盟管理严、认证严、追究严
  • 6.3.3 日本两部门管理、行政部门权力大、措施精细化
  • 6.4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及其启示
  • 6.4.1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
  • 6.4.2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的启示
  • 6.5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经验借鉴
  • 6.5.1 建立权威的专门统管机构
  • 6.5.2 完善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
  • 6.5.3 实施透明的管理法规制度
  • 6.5.4 采取切实的有效控制手段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设计
  • 7.1 引言
  • 7.2 策动诱导机制
  • 7.2.1 目标导向机制
  • 7.2.2 价格调节机制
  • 7.2.3 政策激励机制
  • 7.2.4 诚信承诺机制
  • 7.3 运行操作机制
  • 7.3.1 标准规范机制
  • 7.3.2 技术创新机制
  • 7.3.3 科学测评机制
  • 7.3.4 污染控制机制
  • 7.4 市场促动机制
  • 7.4.1 市场准入机制
  • 7.4.2 跟踪反馈机制
  • 7.4.3 质量信号机制
  • 7.4.4 强制退出机制
  • 7.5 监管保障机制
  • 7.5.1 法规约束机制
  • 7.5.2 监测预警机制
  • 7.5.3 责任追溯机制
  • 7.6 本章小结
  • 8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构建
  • 8.1 引言
  • 8.2 宏观调控体系
  • 8.2.1 政策法规体系
  • 8.2.2 行政管理体系
  • 8.2.3 市场拓展体系
  • 8.2.4 壁垒规避体系
  • 8.3 生产监控体系
  • 8.3.1 清洁生产体系
  • 8.3.2 农资监管体系
  • 8.3.3 农业标准体系
  • 8.3.4 HSE管理体系
  • 8.4 质量管理体系
  • 8.4.1 质量标准体系
  • 8.4.2 检验监测体系
  • 8.4.3 质量认证体系
  • 8.4.4 质量仲裁体系
  • 8.5 技术保障体系
  • 8.5.1 生产技术体系
  • 8.5.2 环境建设体系
  • 8.5.3 安全信息体系
  • 8.5.4 考核指标体系
  • 8.6 本章小结
  • 9 案例分析——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
  • 9.1 引言
  • 9.2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概况
  • 9.2.1 基本情况
  • 9.2.2 示范内容
  • 9.2.3 基本任务
  • 9.2.4 实现目标
  • 9.3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路径选择
  • 9.3.1 “摸清家底”
  • 9.3.2 选(制)定标准
  • 9.3.3 开展安全生产控制技术示范
  • 9.3.4 开展检验检测技术示范
  • 9.3.5 开展法律法规监管示范
  • 9.3.6 拓宽信息渠道
  • 9.3.7 强抓教育培训
  • 9.3.8 建设产业组织
  • 9.4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运行模式
  • 9.4.1 政府推动
  • 9.4.2 技术支撑
  • 9.4.3 企业自律
  • 9.4.4 意识提升
  • 9.5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
  • 9.5.1 猪肉食品安全基地建设进展良好
  • 9.5.2 示范区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 9.5.3 猪肉食品安全人才队伍得到培养锻炼
  • 9.6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运作透视
  • 9.6.1 运行模式与长效机制建设
  • 9.6.2 路径选择与支撑体系建设
  • 9.7 本章小结
  • 10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和相关讨论
  • 10.1 研究结论
  • 10.1.1 中国还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 10.1.2 中国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症结在于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存在缺失
  • 10.1.3 要建设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就必须强化政府监管
  • 10.1.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及经验
  • 10.1.5 健全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需精准设计和多途径建设
  • 10.1.6 完善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需精心构架和多思路建设
  • 10.1.7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需采取组合式、创新性的对策措施
  • 10.2 对策建议
  • 10.2.1 运筹科学的建设规划
  • 10.2.2 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
  • 10.2.3 促成明晰的协调体制
  • 10.2.4 探索耦合的监管方式
  • 10.2.5 寻求创新的发展思路
  • 10.2.6 实施得力的配套措施
  • 10.3 相关讨论
  • 10.3.1 本论文的研究总结
  • 10.3.2 本论文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调查问卷1: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 调查问卷2:食用农产品生产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相关论文及科研一览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