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五种运输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综合交通运输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瓶颈”,其实质是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没能很好地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综合交通的协调发展若干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借助灰色关联理论对我国综合交通各运输方式的客运及货运影响因素做出全面分析,找出各种运输方式客货运输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消费支出是影响综合交通客货运输的主要因素。运用信息熵及组合预测理论,建立了基于熵的组合预测模型,通过实证对比研究得知,所建立的熵权组合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运用该模型对我国2004~2020年的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进行预测,以确定未来几年综合交通运量的合理规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四种运输方式的运行效率从相对有效性、规模收益、投资剩余及产出亏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结果显示,这四种运输方式普遍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增加四种运输方式的投资可以获得较好的产出,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在整体上是投入不足的。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思想及协调发展理论,给出了评价多个子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综合交通四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铁路运输与水运的协调发展关系程度最高;公路运输与铁路、水运两种运输方式之间有着较好的协调发展关系;民航与其它三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在所有两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效度中是最低的。通过对我国综合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间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对社会经济和综合交通的投入不足,并且对综合交通投入的不足程度要比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投入不足程度严重,这也是我国的交通运输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瓶颈”的一个科学解释。本文对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若干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为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行效率,有效解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交通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问题的改进方向及改进量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我国综合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我国综合交通的发展现状
  • 1.2.2 我国综合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 1.3 综合交通协调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1.3.1 综合交通及综合交通体系的概念
  • 1.3.2 协调发展的概念
  • 1.3.3 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1.3.4 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 1.3.5 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 1.3.6 现有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研究的不足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研究方法
  • 1.6 本文研究思路、逻辑结构、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逻辑结构
  • 1.6.3 研究内容
  • 1.6.4 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综合交通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灰色关联理论
  • 2.1.1 灰色系统及灰关联原理
  • 2.1.2 关联度计算步骤
  • 2.2 旅客运输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影响旅客运输的因素
  • 2.2.2 综合交通客运系统相关因素的数据收集
  • 2.2.3 铁路客运系统相关因素的灰关联计算
  • 2.2.4 公路客运系统相关因素的灰关联计算及结果分析
  • 2.2.5 水路客运系统相关因素的灰关联计算
  • 2.2.6 民航客运系统相关因素的灰关联计算
  • 2.2.7 综合交通客运系统相关因素的灰关联计算
  • 2.2.8 综合交通客运系统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2.3 货物运输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影响货物运输的因素
  • 2.3.2 综合交通货运系统相关因素的数据收集
  • 2.3.3 铁路货运系统相关因素的灰关联计算
  • 2.3.4 公路货运系统相关因素的灰关联计算
  • 2.3.5 水路货运系统相关因素的灰关联计算
  • 2.3.6 民航货运系统相关因素的灰关联计算
  • 2.3.7 综合交通货运系统相关因素的灰关联计算
  • 2.3.8 综合交通货运系统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 3.1 基于熵的组合预测模型研究
  • 3.1.1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
  • 3.1.2 误差指标的选取与定义
  • 3.1.3 基于熵的组合预测模型权重的确定步骤
  • 3.1.4 基于熵的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效果实证研究
  • 3.2 综合交通总运量预测
  • 3.2.1 预测方法的选取
  • 3.2.2 统计数据的采集
  • 3.2.3 单个运量预测模型
  • 3.2.4 运量的组合预测模型
  • 3.2.5 国民生产总值(GDP)的预测
  • 3.2.6 综合交通总运量的预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交通各运输方式的运行效率评价研究
  • 4.1 综合交通运输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 4.1.1 DEA模型选择
  • 4.1.2 DEA模型与原理
  • 4.1.3 DEA模型解的有关定理及其经济学含义
  • 4.1.4 DEA方法的特点
  • 4.1.5 DEA模型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4.2 铁路运输运行效率评价分析
  • 4.2.1 指标体系的确立及数据的收集
  • 4.2.2 我国铁路运输的有效性量化
  • 4.2.3 我国铁路运输效率在时序上的变化特点
  • 4.2.4 我国铁路运输的规模收益分析
  • 4.2.5 我国铁路运输的投入剩余及产出亏空分析
  • 4.2.6 结论及建议
  • 4.3 公路运输运行效率评价分析
  • 4.3.1 指标体系的确立及数据的收集
  • 4.3.2 我国公路运输的有效性量化
  • 4.3.3 我国公路运输效率的区域分布特点
  • 4.3.4 我国公路运输的规模收益分析
  • 4.3.5 我国公路运输的投入剩余及产出亏空分析
  • 4.3.6 结论及对策
  • 4.4 我国民航运输效率评价分析
  • 4.4.1 指标体系的确立及数据的收集
  • 4.4.2 我国民航运输的有效性量化及分析
  • 4.4.3 我国民航运输效率在时序上的变化特点
  • 4.4.4 我国民航运输的规模收益分析
  • 4.4.5 我国民航运输的投入剩余及产出亏空分析
  • 4.4.6 结论及对策
  • 4.5 我国水路运输效率评价分析
  • 4.5.1 指标体系的确立及数据的收集
  • 4.5.2 水路运输的有效性量化
  • 4.5.3 我国水路运输效率在时序上的特点
  • 4.5.4 我国水路运输的规模收益分析
  • 4.5.5 我国水路运输的投入剩余及产出亏空分析
  • 4.5.6 结论及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交通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性评价研究
  • 5.1 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DEA评价模型研究
  • 5.1.1 一子系统对另一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5.1.2 一子系统对另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5.1.3 两个系统之间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
  • 5.1.4 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
  • 5.1.5 k个子系统间的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
  • 5.2 我国各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 5.2.1 交通运输子系统间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 5.2.2 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输入输出指标的设置
  • 5.2.3 数据采集
  • 5.2.4 数据处理
  • 5.2.5 两运输方式之间的综合效度
  • 5.2.6 计算三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效度、发展效度及综合效度
  • 5.2.7 计算四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效度、发展效度及综合效度
  • 5.3 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5.3.1 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 5.3.2 促进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综合交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 6.1 交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效度计算
  • 6.2 投入产出指标的设置
  • 6.3 数据采集
  • 6.4 数据处理
  • 6.5 结果分析
  • 6.6 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南省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发展模式研究[J]. 科技与创新 2019(05)
    • [2].今年一季度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投资两位数增长[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06)
    • [3].考虑节点耗时的多式联运路径及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化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08)
    • [4].“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J]. 一带一路报道 2017(02)
    • [5].深圳发送旅客945多万[J]. 广东交通 2011(01)
    • [6].公水联运路径选择研究[J]. 西部皮革 2017(04)
    • [7].浅谈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协作[J]. 交通企业管理 2010(05)
    • [8].综合运输通道多种运输方式耦合度模型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6(06)
    • [9].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不同运输方式发展协调度计算[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7(02)
    • [10].煤矿人员运输方式对比分析[J]. 山东煤炭科技 2015(10)
    • [11].板集煤矿辅助运输方式的革新和应用[J]. 煤 2010(05)
    • [12].多式军事联运系统运输方式优化组合研究[J].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10(06)
    • [13].铁路、公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在运输市场中的合理分工[J]. 甘肃科技纵横 2010(06)
    • [14].不同运输方式购销业务会计处理及其选择[J]. 财会通讯 2010(34)
    • [15].长江驳船队运输方式发展前景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6].电解铝厂厂内主要货物新型运输方式的探讨[J]. 轻金属 2016(02)
    • [17].考虑多种运输方式的第四方物流路径优化算法[J]. 计算机工程 2015(03)
    • [18].彬东矿井井下辅助运输方式[J]. 现代矿业 2015(07)
    • [19].承载冷链物流的运输方式[J].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1(04)
    • [20].运用经济指标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12)
    • [21].粉煤灰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分析[J]. 粉煤灰 2010(05)
    • [22].运输方式选择的模型及算法研究[J]. 交通与计算机 2008(03)
    • [23].井下辅助运输方式研究[J]. 石化技术 2020(05)
    • [24].各种运输方式的社会效益比较[J]. 中外企业家 2013(32)
    • [25].我国五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分析(1990年~2010年)[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3(05)
    • [26].基于环境的多式联运运输方式协同组织优化模型[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2(06)
    • [27].河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考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12)
    • [28].矿井的运输方式设计及设备选型分析[J]. 机械管理开发 2017(07)
    • [29].基于总成本最小的多式联运运输方式选择[J]. 价值工程 2014(08)
    • [30].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27)

    标签:;  ;  ;  ;  ;  ;  

    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