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西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组成分布与抗药性分析

湖北西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组成分布与抗药性分析

论文摘要

马铃薯晚疫病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作物病害,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业发展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培育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使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更有针对性,需要调查栽种地晚疫病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分布情况,也就能为马铃薯的良种繁育及科学引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旨通过对2009年从湖西南北马铃薯主产区采集的马铃薯晚疫病样分离纯化得到的55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毒性基因发生频率,生态分布及其对甲霜灵抗性研究,系统揭示了湖北西南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的表现型遗传结构,为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和晚疫病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9年在湖北的长阳,恩施低山地区(≤800m asl),恩施二高山地区(800m-1200m asl),恩施高山地区(≥1200m asl),3个生态区的12个地点,从5个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中采集分离纯化得到晚疫病菌菌株55个。2.用分别含R1-R11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对晚疫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类型的鉴定。共鉴定出29个不同的生理小种类型,并同时发现能克服含11个主效抗性基因的生理小种类型。所有供试菌株中Vir3,Vir4,Vir7这三种毒性基因的发生频率最高,发生频率均超过了90%,也即说明含主效抗性基因R3,R4,R7的抗病品种在湖北部分地区已基本丧失抗性。3.不同毒性基因在不同生态区发生的频率与总体发生的频率趋于一致,但个别毒性基因在不同的生态区发生频率差异较大,基于这一现象,可以在不同的生态区推广含不同主效R基因的抗性品种,可以使防治晚疫病更加有针对性。4.研究发现,晚疫病菌群体多为含有毒性基因较多的生理小种类型,且在不同的生态区生理小种的类型也较为复杂,不同生态区的生理小种数量也较多,这也说明湖北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的多样性和高度的复合性。不同的毒性基因在寄主品种上的发生频率有所差异。5.从不同生态区分别选取含有3个毒性基因到11个毒性基因,不同生理小种类型的菌株共27个(低山区12个,二高山区7个,高山区8个)进行甲霜灵抗性的测定,仅发现1个敏感菌株,其余均为中抗和高抗菌株,也即说明在部分地区甲霜灵类真菌性药剂已经失去效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马铃薯晚疫病
  • 1.1.1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性
  • 1.1.2 马铃薯晚疫病的应对方法和措施
  • 1.2 马铃薯晚疫病菌
  • 1.2.1 晚疫病菌的概述
  • 1.2.1.1 晚疫病菌病原的特征
  • 1.2.1.2 晚疫病菌的生理特点和生活史
  • 1.2.2 晚疫病菌的表现型遗传结构
  • 1.2.2.1 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分析
  • 1.2.2.2 晚疫病菌甲霜灵抗性的研究
  • 1.2.2.3 晚疫病菌交配型的研究
  • 1.2.3 晚疫病菌基因型的遗传结构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植物材料(鉴别寄主)
  • 2.1.2 供试菌株
  • 2.1.3 供试培养基
  • 2.1.4 甲霜灵
  • 2.2 方法
  • 2.2.1 采集病样方法
  • 2.2.2 晚疫病菌分离纯化方法
  • 2.2.3 接种鉴定方法
  • 2.2.3.1 鉴别寄主的培养
  • 2.2.3.2 孢子悬浮液的准备
  • 2.2.3.3 接种鉴定
  • 2.2.4 甲霜灵抗性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接种鉴定结果
  • 3.2 湖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类型及组成
  • 3.3 湖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结构及生态分布
  • 3.4 湖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类型结构及生态分布
  • 3.5 毒性基因在不同寄主品种上的分布
  • 3.6 晚疫病菌甲霜灵抗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湖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发生特点
  • 4.2 湖北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与生态区类型及寄主品种之间的关系
  • 4.3 晚疫病菌甲霜灵的抗性特点
  • 4.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湖北西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组成分布与抗药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