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

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

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是生态文明本身的合法性问题,即以什么为根据来确认生态文明具有价值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人类中心论,一是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论以人类为本位建构生态文明,生态中心论以生态为本位建构生态文明。然而,环境正义理论业已证明:在人类社会存在阶层分化和贫富差异的条件下,根本不存在共同的人类和共同的自然环境。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脱离了现实主体的差异性而陷入抽象主义。走出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这一理论困境,从抽象向现实复归,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论原则,坚持从劳动出发,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实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最终以生态劳动为基础建构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劳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思想和道德,还创造了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劳动虽然创造了文明,但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够生成生态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引起了文明的异化,尤其是劳动的生态异化催生了反自然的文明,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消除劳动的生态异化,须实现劳动解放的生态转向,扬弃异化劳动,转向生态劳动。生态劳动的基本内涵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物质变换中人与自然之间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相互交换以实现自然养育人类和人类护育自然的统一。生态劳动概念本身既具有描述性,又具有规范性。生态劳动创造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生态劳动的基础上得以生成。基于生态劳动的生态文明是文明的真实形态,也是生态融入文明和文明融入生态的双向过程。在生态劳动基础上所生成的生态文明在内在方面表现为生态人性的生成,在外在方面表现为生态人性对象化到器物、制度、精神的层面,从而创造生态器物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在价值目标上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正义,在生产和生活领域表现为确立生态化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最终,以“合乎生态”、“合乎人性”以及生产者联合起来的方式实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为实践指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缘起
  • 0.2 文献综述
  • 0.2.1 研究现状
  • 0.2.2 评述和展望
  • 0.3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篇章结构
  • 0.3.3 创新之处
  • 0.4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0.4.1 研究意义
  • 0.4.2 研究方法
  • 第1章 劳动的生态异化与异化的文明
  • 1.1 劳动与文明
  • 1.1.1 劳动的概念
  • 1.1.2 文明的概念
  • 1.1.3 劳动创造文明
  • 1.2 劳动的异化与异化的文明
  • 1.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 1.2.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异化理论的扩展
  • 1.3 劳动的生态异化及其后果
  • 1.3.1 劳动的生态异化
  • 1.3.2 劳动的生态异化引发生态危机
  • 第2章 劳动的生态解放与生态劳动
  • 2.1 劳动的解放及其生态转向
  • 2.1.1 劳动的主体解放
  • 2.1.2 劳动的爱欲解放
  • 2.1.3 劳动解放的生态转向
  • 2.2 生态劳动的概念与特征
  • 2.2.1 生态劳动的概念
  • 2.2.2 生态劳动的特征
  • 2.3 生态劳动的属性及价值追求
  • 2.3.1 生态劳动的属性:描述性与规范性
  • 2.3.2 生态劳动的价值追求:共生与共荣
  • 第3章 生态劳动基础上的生态文明
  • 3.1 生态文明的概念
  • 3.2 生态文明的价值本体
  • 3.2.1 生态文明价值本体的反思
  • 3.2.2 生态文明价值本体的实践转向
  • 3.2.3 以生态劳动作为生态文明的价值本体
  • 3.3 生态与文明结合的内在机制
  • 3.3.1 生态融入文明
  • 3.3.2 文明进入生态
  • 3.3.3 生态劳动:生态与文明的互融中介
  • 3.4 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
  • 3.4.1 研究状况和概念规定
  • 3.4.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真实形态
  • 3.4.3 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是真文明
  • 第4章 基于生态劳动的生态文明样式
  • 4.1 生态人性的生成
  • 4.1.1 生态人性的生成基础在生态劳动
  • 4.1.2 生态人性以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为核心内容
  • 4.1.3 人际和谐的价值诉求是生态人性的题中之义
  • 4.2 对自然环境的正义
  • 4.2.1 义与环境正义
  • 4.2.2 环境正义的"人-自"向度
  • 4.2.3 环境正义的人际向度
  • 4.3 生态文明的结构
  • 4.3.1 生态文明的器物形态
  • 4.3.2 生态文明的制度形态
  • 4.3.3 生态文明的精神形态
  • 4.4 生态化生产与绿色生活
  • 4.4.1 生态化生产方式
  • 4.4.2 绿色生活方式
  • 结语 以生态劳动为本位,实现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统一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J]. 广西社会科学 2019(11)
    • [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探微——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生态美术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融合发展——析《永恒的原乡: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研究》[J]. 环境保护 2020(08)
    • [4].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03)
    • [5].反思生命教育正当时[J]. 中国德育 2020(09)
    • [6].疫情敲响人与自然关系警钟[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7].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反思[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8].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9].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J]. 贺州学院学报 2020(02)
    • [10].反思资本逻辑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 贺州学院学报 2020(02)
    • [11].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研究[J]. 理论与评论 2020(03)
    • [12].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实践之解[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3].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建构论及其启示[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4].本然、实然与应然——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理路[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4)
    • [15].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解”思想对新时代建设美丽西部的启示[J]. 喀什大学学报 2020(04)
    • [16].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J]. 现代交际 2020(18)
    • [17].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恩格斯经典文本的研究[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20(05)
    • [1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J].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 2018(12)
    • [19].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设壮美广西[J]. 当代广西 2019(03)
    • [20].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J]. 新湘评论 2019(01)
    • [21].人与自然和谐[J]. 绿色中国 2018(18)
    • [22].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学基础[J]. 大众文艺 2019(06)
    • [23].哲学视域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兼论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双重自由的价值目标[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04)
    • [24].身份、态度与心理:人与自然和解的主体向度[J]. 理论与现代化 2019(03)
    • [25].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3)
    • [26].人类文明发展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J]. 实事求是 2019(03)
    • [27].《人与自然》[J]. 大众文艺 2019(14)
    • [2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04)
    • [29].新时代 新矛盾 新理念 新路径——兼论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7)
    • [30].美好生活的绿色承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标签:;  ;  ;  ;  ;  

    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