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论余华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论文摘要

余华作为当代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和个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一直倍受评论界的关注。到目前为止,评论界对余华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对暴力、死亡和苦难的迷恋、创作的转型、真实性问题以及文本形式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但是对余华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独意识却关注不够,这方面的评论只是散见于某些篇章的个别章节,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文章。而在余华大部分的小说中,都弥漫着一种孤独之感,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众多的孤独者形象。因此,对其小说中“孤独意识”的关注也就显得很有必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余华小说中的孤独意识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文本分析,同时尝试借鉴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进一步探讨了余华的孤独意识产生的原因、孤独意识对其创作的影响,即孤独意识在其文本中的表现、余华小说中孤独意识的独特性以及他对现代人孤独心理的关注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从而给予我们一个阅读余华小说的崭新立场。全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引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综述、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对“孤独意识”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从地域文化、作家生活经历、中外作家的影响、时代与社会因素以及作家的气质禀赋五个方面,分析了余华的孤独意识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孤独意识的文本呈现,一是分析了余华小说中孤独意识的具体表现——人情的淡漠、爱情的绝望、身份的缺失和存在的焦虑,表现了现代人无处不在的孤独体验;二是分别论述了孤独与余华小说研究的核心主题——荒诞、宿命、暴力、苦难之间的关系,认为孤独也应被置于与这四者同等重要的位置;第四部分主要揭示了余华小说中孤独意识的独特性;同时,探讨了余华对现代人孤独心理的关注有何现实意义,提出了直面孤独的观点,引导人们在孤独中凝聚内在的生命力量,塑造更为完善的人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孤独意识的生成
  • 2.1 地域文化的影响
  • 2.2 个人生活经历
  • 2.2.1 孤独的童年时期
  • 2.2.2 文革期间的生活经历
  • 2.2.3 婚姻生活
  • 2.3 中外作家的熏染
  • 2.3.1 国内作家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 2.3.2 国外作家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 2.4 时代与社会因素
  • 2.5 作家的气质禀赋
  • 3 孤独意识的文本呈现
  • 3.1 无处不在的孤独体验
  • 3.1.1 人情的淡漠
  • 3.1.2 爱情的绝望
  • 3.1.3 身份的缺失
  • 3.1.4 存在的焦虑
  • 3.2 孤独与余华小说其他核心语码的关系
  • 3.2.1 孤独与荒诞联姻
  • 3.2.2 孤独与宿命结盟
  • 3.2.3 孤独与暴力为伍
  • 3.2.4 孤独与苦难重影
  • 4 孤独意识的独特性与文本的意义探究
  • 4.1 余华小说中孤独意识的独特性
  • 4.1.1 孤独是文学中的母题
  • 4.1.2 对小人物的关注
  • 4.1.3 启蒙者的孤独
  • 4.1.4 对孤独的深刻阐释
  • 4.2 孤独文本的现实意义
  • 4.2.1 正视孤独
  • 4.2.2 享受孤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灵魂之苦——余华小说论析[J].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3)
    • [2].试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形式[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3].三岛由纪夫与余华小说的暴力叙事比较[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余华小说中人物的逃逸策略[J]. 求是学刊 2020(03)
    • [5].余华小说的域外传播与中国形象的建构[J]. 扬子江评论 2018(04)
    • [6].论余华小说的简洁风格[J]. 嘉兴学院学报 2018(05)
    • [7].论余华小说叙述中的混乱美学[J]. 名作欣赏 2018(26)
    • [8].余华小说中的空间生产与身份认同[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9].论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J]. 南方论刊 2017(07)
    • [10].从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看陌生化艺术[J]. 大众文艺 2017(10)
    • [11].记忆从“眼中”走来——论余华小说的儿童视角[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2].余华小说里的寻“父”之路[J]. 博览群书 2017(06)
    • [13].余华小说的极端叙述与意义坚守[J]. 宜宾学院学报 2017(08)
    • [14].暴力的深度与温度——余华小说的暴力叙事[J]. 唐山学院学报 2016(04)
    • [15].余华小说中的生存困境解读[J]. 文学教育(下) 2016(10)
    • [16].余华小说中的父子[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 [17].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名家名作 2020(05)
    • [18].内植沃土 外汲精华——余华小说漫谈[J]. 中国文化论衡 2019(01)
    • [19].余华小说研究述评[J]. 文教资料 2017(04)
    • [20].在场的怪现状与缺席的乌托邦——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反讽叙事及其新变[J]. 文教资料 2017(12)
    • [21].手心手背——读余华小说《兄弟》[J]. 文教资料 2009(04)
    • [22].重温“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从人物塑造角度看余华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J]. 文教资料 2010(22)
    • [23].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浅析[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12)
    • [24].余华小说中黑色幽默的运用[J]. 长江丛刊 2016(35)
    • [25].余华小说语言风格与蜕变之我见[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09)
    • [26].曹永的“烙铁”[J]. 湖南文学 2017(03)
    • [27].以父之名——论余华小说中的“继父现象”[J]. 北方文学 2017(20)
    • [28].余华小说中的父子伦理探究[J]. 北方文学 2017(17)
    • [29].余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析[J]. 北方文学 2017(21)
    • [30].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J]. 长江丛刊 2016(28)

    标签:;  ;  ;  

    论余华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