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内蒙古东三盟移民研究

清代内蒙古东三盟移民研究

论文题目: 清代内蒙古东三盟移民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专门史

作者: 珠飒

导师: 薄音湖

关键词: 移民历程,土地,农牧交错,蒙汉杂居,人口结构

文献来源: 内蒙古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清代汉族移民流入卓、哲、昭三盟地区的原因、历程、在蒙地取得土地并定居的过程,及由此而产生的农牧交错、蒙汉杂居结构的形成和蒙古族人口构成的变化等问题。 全文由序论、正文、附录三个部分组成。序论介绍选题及其意义、研究时段、对象、范围、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所利用的史料。第一章历史的回顾与清代内地汉人流入蒙地的原因。由于研究角度或研究侧重点的差异,有关移民概念,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但移民大体上分为由国家组织的移民和自发无序移民两大类,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本文所研究的移民,除个别情况外,主要是无组织的自发无序移民,包括公主、格格的陪嫁人员和手工业者、商人以及务农者,其中人数最多并占主流的是农业移民。战国时期已开始的清代以前汉人北上活动,虽然影响了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但整个内蒙古地区仍以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清代大规模汉人流入内蒙古地区是内地人地矛盾、自然灾害和战乱、蒙旗招垦、清朝政策导向等合力驱动的结果。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清代东三盟的移民历程。首次利用喀喇沁地区蒙文档案中有关汉族移民方面的记载,结合《旧热河蒙地开垦资料二则》、《锦热蒙地调查报告》等所保存下来的大量汉族移民方面的史料以及官私修史书、地方志等,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汉族移民进入东部蒙旗的过程,使这个领域的研究趋于系统、完整和深入。通过蒙汉日文等不同史料的比较研究,找出在以往研究过程中,人们利用日文史料时曾出现过的一些明显的错误。比如,天海谦三郎发现的乾隆年间喀喇沁左旗境内九百多户汉人(实际数字为792户)的情况,误用于整个喀喇沁左旗境内所有汉人;有的研究者所引用的数据出现错误以及“佃种地”与“典种地”的混淆等。 第三章是农牧交错、蒙汉杂居结构的形成。以图表的形式比较准确地展现了东部蒙旗清代农牧交错结构形成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探讨了清代流入蒙地汉人取得土地的途径及在蒙地定居的过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研究了流入蒙地汉人的管理、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等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在汉人在蒙地取得土地并定居过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四章是民族结构与人口构成的变化。通过清初至清末东三盟地区蒙古族人口数量的比较研究,发现哲里木盟地区蒙古族人口数字,由原来少于卓、昭二盟逐渐增多且超出后者。这与自嘉道以来卓、昭二盟地区蒙古族受汉族移民的不断冲击,失去生存条件,被迫前往哲里木盟地区的跨旗流动有关。由于史料的缺乏,难以考证在当时进入哲里木盟地区的卓、昭二盟蒙古人的全部数字,据哲里木盟的地方文献记载,在清末哲里木盟

论文目录:

序论

一 本文的选题

二 关于史料

三 研究时段、范围和对象

四 前人研究概况

五 本文取得的主要学术进展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与清代内地汉人流入蒙地的原因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清代以前内地汉人的北上

第二节 “合力”驱动——清代内地汉人流入蒙地的原因

一 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

二 自然灾害和战乱

三 蒙旗的招垦

第二章 清代内蒙古东三盟汉族移民历程

第一节 清初至乾隆十三年(1748)的移民

一 顺治年间(1644~1661)流入东部蒙旗的汉族移民

二 康熙年间(1662~1722)流入东部蒙旗的汉族移民

三 雍正至乾隆十三年(1723~1748)流入东部蒙旗的汉族移民

第二节 乾隆十三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748~1902)的移民

一 乾隆年间的禁垦政策

二 乾隆十三年至乾隆末年(1748~1795)流入东部蒙旗汉族移民概况

(一) 喀喇沁右旗

(二) 土默特左右二旗

(三) 昭乌达盟

(四) 哲里木盟

三 个案分析——以喀喇沁中旗和左旗为例

(一) 喀喇沁中旗

(二) 喀喇沁左旗

四 嘉庆至光绪二十八年(1796-1902)的移民

(一) 嘉庆至道光中期的禁垦政策

(二) 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

(三) 哲里木盟

第三节 光绪二十八年至清朝灭亡(1902~1911)的移民

一 清政府全面放垦蒙旗土地的政策

二 东部蒙旗的全面放垦

三 全面放垦蒙地与移民

第三章 农牧交错、蒙汉杂居结构的形成

第一节 农耕与农牧交错结构的形成

一 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

二 哲里木盟

第二节 土地所有权向汉族移民的转移与定居村落

一 汉族移民在蒙古地区取得土地的过程

(一) 地商、高利贷者

(二) “黍人”

(三) 穷苦百姓取得土地的途径

二 定居人口与村落

(一) 从“雁行”到定居

(二) 星罗棋布的移民村屯

(三) 蒙汉杂居状态

第三节 对汉族移民的管理

一 印票制

二 府厅州县制在东部蒙旗的推广

(一) 理藩院所派遣的理事司员

(二) 府厅州县制在东部蒙旗的推广

三 基层组织—里甲制或保甲制

第四章 民族结构与人口构成的变化

第一节 清初至清末蒙古族人口概况

第二节 “主客”之争——蒙汉民族间的矛盾

一 农牧争地矛盾

二 租典问题

第三节 卓索图、昭乌达二盟地区蒙古族的北迁活动

第四节 蒙汉人口结构的变化

附录一 (日)天海谦三郎在喀喇沁左旗境内发现的乾隆十七年汉佃调查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5-12-05

相关论文

  • [1].“走西口”历史研究[D]. 刘忠和.内蒙古大学2008
  • [2].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D]. 黑龙.内蒙古大学2005
  • [3].清太祖时期满蒙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 白初一.内蒙古大学2005
  • [4].18—20世纪前期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区域研究[D]. 哈斯巴根.内蒙古大学2005
  • [5].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D]. 赵英兰.吉林大学2006
  • [6].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D]. 乌日陶克套胡.中央民族大学2006

标签:;  ;  ;  ;  ;  

清代内蒙古东三盟移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