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地黄汤的文献研究

犀角地黄汤的文献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论证了犀角地黄汤作为方名首次出现于宋本《备急千金要方》,而非唐代孙思邈原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无“犀角地黄汤”方名。本文肯定了其犀角地黄汤的方源应为南北朝陈延之所撰的《小品方》,原名芍药地黄汤。本文对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现代由于生态理念而禁用的珍稀药材犀角的代用品进行了总结,指出其代用品包括:升麻、水牛角、玳瑁、大青叶少配一点升麻、黑木耳和生石膏及大青叶三味合用。地黄在方中不但可凉血滋阴,历代本草文献多有其活血化瘀效用的记载,因此,犀角地黄汤中地黄的活血化瘀作用也须重视。芍药在方中应用有赤白之分,现代多用赤芍,重在以其凉血化瘀,但白芍重在滋阴凉血,方中也有应用。对于犀角地黄汤的方义,古人著有一些方论,今人也有体会,可归纳为凉血化瘀、滋阴清热、透热散邪三个方面。本文主要按组成药物和功能主治选取了67个犀角地黄汤的类方,并对其配伍药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类方。本文重点对犀角地黄汤的古今主治病种进行了归纳整理。在临床应用方面,犀角地黄汤古代最初用于外感温热病之吐血,以后血证的治疗和外科、五官病证也有涉及,内科病证应用较少。现代以来犀角地黄汤除用于外感温热病的治疗外,在各科杂病中更有较多应用,在内科方面应用尤多,皮肤病也有较多应用。犀角地黄汤在古代有用于温病热入营分、温病热入血分、温毒发斑、风温、湿温、暑风、痧喉、天行喉痹、抱头火丹毒、疟、麻疹、痘疹、温病热陷心包、瘟疫、吐血、鼻衄、舌衄、嗽血、下血、血淋、溲血、瘀血发黄、麻木、厥、胁痛、血结胸、心下痞、狐惑、癫狂、小儿惊风、胎热、猢狲疳、热入血室、倒经、崩、胎腐、产后口鼻黑作衄、失音、喉痹、喉痈、舌菌、莲花舌、雀舌、舌肿、紫舌胀证、口舌疮、齿痛、走马疳、风眼出血、目中出火、翳障、外伤、疽、疔、臂部流痰、血痣翻花、血风隐疹、血热疠风、痘后疥癣等近60种病证治疗的记载。在现代有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重型肝炎、带状疱疹、变应性亚败血症、脓毒败血症、支气管扩张咯血、红斑性肢痛症、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脑出血、脑梗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精神分裂症、疱疮、崩漏、性早熟、鼻衄、慢性咽炎、神经乳头炎及出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及出血、视盘血管炎及出血、玻璃体内积血、病毒性角膜炎、糖尿病性中心视网膜病变、银屑病、荨麻疹、红皮病、糖尿病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青少年白发、痤疮等40余种疾病的报道。本文对犀角地黄汤古今适应证进行了整理,古代与现代文献基本一致,主要在集中热、血瘀、阴虚三个方面,其中属于热的证候有舌红、苔黄、苔黄腻、脉数、脉滑、神昏、身热、面红、小便黄赤,属于血瘀的证候有脉涩、脉弦、脉沉、舌质紫黯、舌边有瘀点、胸满闷,属于阴虚的证候有脉细、口渴口干、大便干、小便短赤。本方主治证候归为热、瘀、阴虚三个方面,与本方的凉血散瘀、透热散邪、滋阴清热的功用正相对应,可把犀角地黄汤作为治疗瘀热证的主要方剂。古今医家关于犀角地黄汤治疗外感、内伤疾病,尤其是内伤杂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是应当重视并且需要深入研究与把握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1 方名出处及方源考
  • 1.1 方名出处
  • 1.2 方源
  • 参考文献
  • 2 组成药物讨论
  • 2.1 犀角
  • 2.1.1 犀角的功用
  • 2.1.2 犀角的替代品
  • 2.2 生地黄
  • 2.3 芍药
  • 2.4 牡丹皮
  • 参考文献
  • 3 方义探析
  • 3.1 凉血散瘀
  • 3.2 透热散邪
  • 3.3 滋阴清热
  • 参考文献
  • 4 类方
  • 4.1 类方界定
  • 4.2 类方配伍药物分析
  • 4.3 有关类方讨论
  • 4.3.1 清瘟败毒饮
  • 4.3.2 神犀丹
  • 4.3.3 清营汤
  • 4.3.4 济生犀角地黄汤
  • 4.3.5 晋三犀角地黄汤
  • 4.3.6 拔萃犀角地黄汤
  • 参考文献
  • 5 古代临床应用
  • 5.1 温热病
  • 5.1.1 温病热入营分
  • 5.1.2 温病热入血分
  • 5.1.3 温毒发斑
  • 5.1.4 风温
  • 5.1.5 湿温
  • 5.1.6 暑风
  • 5.1.7 烂喉痧
  • 5.1.8 天行喉痹
  • 5.1.9 抱头火丹毒
  • 5.1.10 疟
  • 5.1.11 麻疹
  • 5.1.12 痘
  • 5.1.13 温病热陷心包
  • 5.1.14 瘟疫
  • 5.2 血证
  • 5.2.1 统治有关血证
  • 5.2.2 吐血
  • 5.2.3 鼻衄
  • 5.2.4 舌衄
  • 5.2.5 嗽血
  • 5.2.6 下血
  • 5.2.7 血淋
  • 5.2.8 溲血
  • 5.2.9 其他出血证
  • 5.3 内科病证
  • 5.3.1 瘀血发黄
  • 5.3.2 麻木
  • 5.3.3 厥
  • 5.3.4 胁痛
  • 5.3.5 血结胸
  • 5.3.6 心下痞
  • 5.3.7 狐惑
  • 5.3.8 癫狂
  • 5.4 儿、妇科病证
  • 5.4.1 小儿惊风
  • 5.4.2 胎热
  • 5.4.3 猢狲疳
  • 5.4.4 热入血室
  • 5.4.5 倒经
  • 5.4.6 崩
  • 5.4.7 胎腐
  • 5.4.8 产后口鼻黑作衄
  • 5.5 外科、五官及皮肤病证
  • 5.5.1 五官病证
  • 5.5.2 外科病证
  • 5.5.3 皮肤病证
  • 参考文献
  • 6 现代临床应用
  • 6.1 内科疾病
  • 6.1.1 感染性疾病
  • 6.1.2 呼吸系统疾病
  • 6.1.3 循环系统疾病
  • 6.1.4 泌尿系统疾病
  • 6.1.5 血液系统疾病
  • 6.1.6 风湿性疾病
  • 6.1.7 神经系统疾病
  • 6.1.8 精神疾病
  • 6.2 外科疾病
  • 6.2.1 疱疮
  • 6.3 妇科疾病
  • 6.3.1 性早熟
  • 6.3.2 崩漏
  • 6.4 五官科疾病
  • 6.4.1 鼻衄
  • 6.4.2 慢性咽炎
  • 6.4.3 眼科炎症及出血
  • 6.4.4 玻璃体积血
  • 6.4.5 中心性视网膜病变
  • 6.4.6 病毒性角膜炎
  • 6.5 皮肤病
  • 6.5.1 银屑病
  • 6.5.2 荨麻疹
  • 6.5.3 红皮病
  • 6.5.4 糖尿病皮肤瘙痒
  • 6.5.5 神经性皮炎
  • 6.5.6 药物性皮炎
  • 6.5.7 过敏性皮炎
  • 6.5.8 青少年白发
  • 6.5.9 痤疮
  • 参考文献
  • 7 实验研究
  • 7.1 对实验性发热动物体温的影响
  • 7.2 改善血液循环障碍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 7.3 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高表达
  • 7.4 对实验性温病血分证的治疗作用
  • 参考文献
  • 8 讨论
  • 8.1 主治证候
  • 8.1.1 方证归纳
  • 8.1.2 证候分析
  • 8.2 关于治疗内伤杂病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犀角地黄汤的文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