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个人特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河南省滑县三村的调查数据

基于不同个人特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河南省滑县三村的调查数据

论文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而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一条特色的主旋律。在部分地区民工荒问题极为严重的今天,从务工人员个人特征角度入手,对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务工者进行外出务工决策、外出务工区域选择偏向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弥补了有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研究中的部分不足,也为相关部门制定正确决策,引导不同种类劳动力在各区域间进行有序分布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依托田野调查(河南省滑县大吕庄村、岳村集村、聂家寨村)的第一手数据,建立容量为199*44的外出务工者情况数据库和容量为150*30的外出务工户情况数据库。以区位论、农民工流动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等为研究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婚姻、性别特征外出务工者务工区位的选择偏向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本文主要从性别和婚姻状况角度将外出务工劳动者分为四种类型:未婚男性,未婚女性,已婚男性,已婚女性。认为不同特征的劳动者,务工区位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并各自受到不同影响因素制约。文章相应的将务工区域的选择从务工距离、务工方位、务工地带、务工行政空间类型、务工城市类型五个方面进行讨论,从而形成规模为16*199的回归分析模型。同时,纳入个人特征因素、经济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等基于微观个体视角展开研究。文章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并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数据的来源作了必要说明。第二部分,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结合本文的研究思路,总结分析现有文献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区域选择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深化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重点。第三部分,样本总体情况分析。介绍了研究样本数据的来源,对样本的整体情况,尤其是务工者和外出务工农户的情况作了整体介绍。第四部分,务工区位分布的统计描述分析。从务工距离、务工方位、务工地带、务工行政空间类型、务工城市类型等五个方面进行多方位分析讨论,全面而深刻的揭示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务工者在区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分布规律。第五部分,务工区位分布的原因解析。以回归分析为依据,找出不同特征务工者务工区位选择的各自制约因素。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望对相关政策制定得出建议性结论。同时,进一步对不同特征务工者的迁移机制做出解释。第六部分,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务工区位分布方面,各类务工者具有明显差异,已婚男性务工者、已婚女性务工者、未婚男性务工者、未婚女性务工者在务工距离、务工方位、务工行政空间、务工经济地带、务工城市等级分布等方面务工区位情况均明显不同。②各类务工者务工区位分布受到不同因素影响,且同一种因素对不同务工者的影响程度亦不相同。③各类务工者务工区位形成机制并不一致,总体表现为已婚务工者主要为家庭需求推动型务工,而未婚务工者则主要为城市拉动型务工。④在其相对优势作用下,各类务工者最终形成务工区位的相对空间分工状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区域选择
  • 1.2.1 调查村域的选择
  • 1.2.2 调研村的基本概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4.1 观点创新
  • 1.4.2 研究视角创新
  • 1.4.3 数据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 2.1.2 经典农户理论
  • 2.2 相关研究
  • 2.2.1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区位分布
  • 2.2.2 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因素
  • 2.2.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研究样本的总体情况—基于多视角的统计分析
  •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 3.1.1 问卷设计
  • 3.1.2 数据获取
  • 3.2 研究样本的总体情况
  • 3.2.1 外出务工者的基本情况
  • 3.2.2 外出务工农户的家庭情况
  • 第四章 务工区位的分布
  • 4.1 务工距离分布
  • 4.2 务工方位分布
  • 4.3 务工地带分布
  • 4.4 务工行政空间分布
  • 4.5 务工地城镇等级分布
  • 第五章 务工区位选择
  • 5.1 基于不同个体特征的务工距离影响因素模型
  • 5.1.1 理论前提与研究假设
  • 5.1.2 变量设计与说明
  • 5.1.3 模型与讨论
  • 5.2 不同务工者务工区位的选择——务工区位分工现象
  • 5.2.1 不同特征务工者务工区位分工现象
  • 5.2.2 务工区位选择机制解析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与启示
  • 6.2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J]. 青海农牧业 2010(03)
    •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四大困境[J]. 财经政法资讯 2008(03)
    • [3].重庆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 决策导刊 2009(02)
    • [4].外商直接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复杂网络视角[J]. 经济经纬 2020(01)
    • [5].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J]. 就业与保障 2020(01)
    • [6].对如何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问题探究[J]. 农家参谋 2020(07)
    • [7].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8)
    • [8].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 2020(03)
    • [9].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2)
    • [10].二元经济结构转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4)
    • [11].大数据助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路径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7)
    • [12].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路径研究[J]. 农家参谋 2020(21)
    • [13].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二、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14].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21)
    • [15].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J]. 中外企业家 2018(29)
    • [16].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研究[J]. 当代经济 2018(24)
    • [17].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9(04)
    • [18].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管理的重要性[J]. 黑龙江档案 2019(02)
    • [19].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国企研究 2019(08)
    • [20].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与变化趋势[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8)
    • [21].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甘肃省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法与路径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81)
    • [22].农村电商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机制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9(11)
    • [23].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24].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03)
    •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05)
    • [26].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 山西农经 2018(05)
    • [27].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07)
    • [2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6(22)
    • [29].新疆四县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学历教育意愿分析[J]. 新疆农垦科技 2016(11)
    • [30].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1)

    标签:;  ;  ;  ;  ;  

    基于不同个人特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河南省滑县三村的调查数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