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与全国大中城市对比及进一步发展建议

深圳市与全国大中城市对比及进一步发展建议

一、深圳市与全国大中城市比较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虞晓芬,湛东升[1](2022)在《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2020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方法详细探讨了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的分布整体上呈现出沿海城市高于内陆城市,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的空间格局;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但不同年份的空间自相关强度或方向却略有差异;空间冷热点分析发现,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第三产业比例、货币发行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公共服务是影响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李晓梅,青鑫,郑冰鑫[2](2021)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空间治理情境变动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承载力测度指标,并对70个大中城市进行测度,科学认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面临的空间治理情境,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双重目标共同实现的治理策略。结果发现:我国大中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人口承载力差异较大,极化特征明显,空间分异显着,影响着以城市为核心和动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最后提出,建立一体化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推进城市群内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协调,探索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要承载的空间发展路径。

钟齐彬[3](2021)在《体育参与对城市移民群体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关系网络规模的中介及人口学变量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移民离开居住地迁往城市发展,大量的移民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移民的社会融合状况堪忧,文化融合相对较好,但经济融合和关系融合较差。随着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体育的多元功能被人们挖掘,体育对社会融合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重视。但与政策界的高度一致大相径庭的是,学术界对体育的社会融合功能存在着质疑,体育参与是否存在以及在什么情景下存在的研究结论呈现各有不同甚至冲突。因此为进一步了解体育的社会融合功能,本研究以我国城市移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文件进行查阅,使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18-60岁、移居到现居地城市半年以上、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技术、服务销售等脑力劳动的城市移民进行调查,使用微信网络在线调查的方式对1966名城市移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筛选之后得到1719份有效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运用方差分析、多层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城市移民的关系网络规模在体育参与和社会融合中存在着中介作用,此外还进一步对人口学变量进行了调节检验。最终得到以下结果:(1)我国城市移民的社会融合总体状况一般,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内部差异较大,融合状况不均衡;我国城市移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非常低,只有10.2%,远低于全国城镇居民的19.5%,仅与全国农村居民的10.4%相当;(2)城市移民的体育参与行为对其社会融合具有显着性作用;对社会融合和子维度参与融合具有显着作用;(3)关系网络规模在体育参与和城市移民社会融合之间中介效应显着;(4)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工作情况、个人年收入、现居地类型等人口学变量在关系网络规模中存在调节作用。通过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市移民社会融合的经济能力;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惠及城市移民群体;重视城市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丰富业余体育活动和赛事,扶持体育社团发展,搭建城市移民与本地居民互动平台等政策建议,以期更好的发挥体育对促进我国城市移民社会融合的积极作用。

李帅[4](2021)在《基于非均衡理论的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结构性改革,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保障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避免房地产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库存积压和供小于求的“一房难求”局面,防止我国经济不健康不稳定的发展。分析房地产市场供需影响因素,探讨降低房地产非均衡度的解决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普遍学者认为房地产市场均衡状态是房地产企业供给量与居民需求量相等,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均衡状态很难实现。故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对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的研究,收集国家统计局数据展示我国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的现状,探讨房地产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得出我国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现象具有区域性和城市能级的差异。故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35个大中城市,且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投资额占据我国投资总额的50%左右,因此建立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计量经济学模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收集整理2000-2019年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行业的统计数据,选择房地产本年完成投资、新开工面积、开发企业个数、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平均销售价格、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年末总人口数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比较序列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筛选出来地区生产总值、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和地区年末总人口数作为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非均衡计量经济学模型,得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与地区年末总人口数呈现正相关,供给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呈现正相关,房地产企业个数既影响需求量又影响供给量。最后建立非均衡计量经济学模型,计算2000-2019年不同时期的房地产市场非均衡度,进一步解释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经济意义。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仅仅依靠市场自身调节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现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且房地产市场非均衡度的变化与国家政策有较强的联系。最后以地区年末总人口、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政府土地供应量、信贷机构放款额度和贷款利息、房地产租赁市场和房地产企业供给结构等角度提出合理建议,为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图:21;表:15;参考文献:50;

武亚楠[5](2021)在《我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自住房市场化以来,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持续扩张,房价居高不下,增加了经济发展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繁荣发展的房地产投资既为经济发展带来高附加值,又为投资者带来高回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与此同时还带来了投资过热,忽略社会与生态环境等问题,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鉴于此,实证研究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有助于探究房地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对于保障房地产投资持续健康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房地产投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个维度梳理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其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最后,在第三章测度的基础上,构建动态GMM面板模型,从全样本和区域样本分别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房地产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发现:第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为增长的态势,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特征,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在不断缩小。第二,从全样本来看,房地产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正向促进作用;从阶段样本来看,房地产投资会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由正向转为负向;从区域样本看,房地产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呈现东强西弱。由此可看出不能长期依赖于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要将资本向高附加值、高生产效率部门引导,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强生产性技术资本的比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赖如意[6](2020)在《基于人力资本中介效应的居住成本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城市作为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单元,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国家建设创新体系至关重要。住房价格快速上涨使得居住成本不断上升,直接影响劳动者就业和择业过程中选择城市的行为,从而导致劳动力不合理流动,这成为制约城市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城市吸引并留住劳动力为城市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住房价格上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劳动力流动视角下,住房价格上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路径;不同住房价格水平下,劳动力聚集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聚焦“住房价格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问题,梳理相关文献综述发现,从研究层面看,多采用省级层面数据;从研究深度看,多侧重于住房价格与创新能力的直接效应验证,虽对内部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但缺乏内部传导机制的检验。且直接效应的影响方向结论不一;从指标选取看,多数学者仅采用住房价格这一因素,而忽略了住房价格的高低衡量标准应该与收入相结合,劳动者流动的关键在于自身相对效用的大小。基于此,本文利用2008-2017年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纳入居住成本指标精准衡量城市住房价格的高低、切实反映劳动力的相对效用,以住房价格上涨影响劳动力流动为研究视角,从城市层面探究居住成本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首先,探究居住成本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其次,引入异质性劳动力概念,探究居住成本上涨对城市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紧接着,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居住成本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间接影响效应,验证人力资本的中介传导机制;最后利用面板门槛模型,探究不同居住成本水平下,人力资本与城市创新能力的门槛效应,提出促进城市创新能力导向下的最优居住成本区间。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住房价格上涨带来的居住成本的上升,抑制劳动力流入,不利于城市人力资本集聚。(2)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创新能力起促进作用;居住成本上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负向影响,其中人力资本充当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相对大小为55.70%。(3)不同居住成本水平下,人力资本与城市创新能力存在门槛效应;在促进城市创新能力导向下,低居住成本水平为最优居住成本区间,此时居民租房支付能力为轻度支付困难及以上。(4)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角度看,近三年35个大中城市仅二成城市居住成本区间处于最优区间,人力资本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王江波[7](2020)在《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以先行先试率先改革的“政策特权”与城市品格,突破僵化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与传统意识形态的桎梏,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与创新,在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现代史中,书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篇章。纵观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其变革频率之高、方式之独特、内容之丰富都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深圳市的土地制度改革不仅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变迁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同时也在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如,开创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先河;敲响了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通过两次集体土地国有化,成为中国首个没有农村建制的城市;率先开启了旨在提高现有存量土地使用效率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和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整备为典型代表的土地再开发利用模式等等。但另一方面,深圳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逐步开始土地制度改革实践的,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加之对市场经济认知的不足,尤其土地所有权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所以在改革中又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由于历史原因而导致的土地产权不够明晰、资源配置方式较低效以及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等。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又构成了深化改革的内容。由于城市自身土地面积的局限性,以及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与法律法规对地方土地制度改革的约束,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由于率先开始土地使用权拍卖和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从而解决了发展初期的资金约束,在特殊政策支撑下成为助力深圳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二是由于深圳自身土地面积的局限,客观上率先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制度绩效并没有一直成为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源与制度支撑,土地本身成为了深圳进一步发展的短板与硬约束,但同时又促使了旨在提高现有存量土地利用的另一种改革路径的尝试与探索;三是从整体上来说,尽管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的“政策增长极”率先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制度改革而言,土地制度改革是相对滞后的,并受到更多的制度环境的约束。正如制度总是镶嵌在一定制度环境之中一样,任何制度变迁都是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的制度变革。所以,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是我们研究某一制度变迁的大前提。因此,从历史和宏观制度环境两个维度来审视、分析深圳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脉络,不仅可以揭示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规律,探寻制度绩效前后反差的制度原因,理顺当前土地制度存在问题的历史成因,探索突破现有制度约束的可能路径,并能够由此进一步思考并探寻对中国社会深化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具有可借鉴、可复制意义的模式与路径,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思考与逻辑,本文的研究脉络如下:一是以文献综述和制度变迁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包含结构与时间因素的制度环境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基于“环境—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制度环境、主体行为、制度绩效深入剖析研究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起因、过程和成效不同的演进逻辑。阐明深圳土地制度变迁中制度环境与制度的耦合关系,分析行动主体的利益博弈推动制度变迁的过程,并对土地制度变迁进行绩效评价。循着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更好的启迪土地制度的创新发展路径。二是从历史角度全面梳理回顾深圳土地制度的演变脉络。根据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制度成效不同对深圳土地制度演变历程进行阶段划分,试图呈现深圳土地制度演进的“真实过程”,对不同阶段深圳土地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制度变革及实践效果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深圳土地制度生发、演进的内在机理,总结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规律与总体特征。三是探讨深圳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突破路径。对深圳土地制度演变历程中的制度环境、主体行为选择和实施绩效展开研究,剖析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比借鉴英国、新加坡、纽约、香港土地制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探寻从明晰产权、完善机制、利益共享、简政放权等方面来突破现有制度约束的创新发展路径。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深圳土地制度变迁是特定制度环境约束下的产物。深圳土地制度变迁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央赋予率先改革“政策特权”的制度环境下,由特区政府先行先试主导推动下的强制性变迁,制度的时空扩散具有明显的渐进式特征。受土地国有意识形态以及制度环境的影响,土地制度变迁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而相关利益主体的选择行为在不断发生改变,因而土地制度安排呈现出不同的制度绩效。二是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具有独特的演进历程与多元特征。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调整完善”四个阶段的发展,随着历史背景转换的不同,每个阶段分别采取制度试验、制度创新、制度扩散等不同的方式来推动制度变革。深圳土地制度演进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在变迁方式上强制性与渐进式并存;在变迁动因上受制度环境形塑与主体行为博弈双重影响;变迁绩效表现为利弊与发展相伴相随。三是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对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即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下,实现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制度变革,奠定我国当前土地制度的基本框架。激活土地的要素价值,揭开了我国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序幕。率先进行存量土地利用模式创新,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示范。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创新。通过构建“环境—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制度结构与历史时间两个维度的影响因素有机的融合到研究之中,从制度环境、主体行为、制度绩效深入剖析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起因、过程和成效不同的演进逻辑,进一步丰富并拓展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领域。二是研究观点新颖。文章选题紧扣当前深化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时代背景,植根于深圳独特丰富的土地制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如下鲜明的观点和结论: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受制度环境形塑与主体行为博弈双重影响,经历独特的演进历程,具有强制性与渐进式等多元特征,对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三是研究方法创新。文章综合运用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将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置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史论结合来展开分析,通过全面梳理回顾深圳土地制度的演变脉络,使之更贴近现实,研究结论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也为借鉴并推广其经验模式提供更好的情境参照。

颜昱琪[8](2020)在《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来自70个大中城市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是城市发展的空间载体,任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要素的有效供给,在资源供给总量有限的约束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增长阶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必经之路。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土地管理办法难以适应其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关于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的探索,通过对现有土地供给政策的创新来推动目标产业的发展。本文旨在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出发,研究分析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和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首先对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阐述了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其次,从理论层面分析政策实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用连续双重差分模型对2002-2018年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中间机制检验,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产业及行业异质性分析,并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进行动态检验和稳健性检验,最后归纳总结实证结果,指出研究不足与展望,为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产业用地的供给提供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从政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影响来看,政策实施能显着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数量层面的提升,但没有显着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质量层面的提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促进作用,但不显着。总体而言,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的实施目前并未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从政策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中间机制来看,城市创新水平、政府财政支出偏好、政府企业选择偏好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均是政策实施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数量层面提升的中间机制,但政策实施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质量层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府企业选择偏好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两个渠道。(3)从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异质性来看,政策实施对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影响更加显着,并且对于中等规模的城市而言,政策实施的影响与特大城市的效果相反。(4)从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和行业异质性来看,政策的实施会显着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不利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将行业细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后,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能显着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王晶[9](2020)在《经济集聚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经济活动、资源和人口等要素不断向发达城市集中,经济集聚中心城市生产效率提高,使得城市空间增长,城市集聚力不断增强,形成循环累积效应,持续推动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在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市场也依靠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现象。然而,在这些经济集聚水平高的城市,由于资源、要素和人口等不断集中,城市空间不断增长,导致城市住宅需求迅速增长,使得城市住宅出现供不应求、房价持续上涨等现象。可见,房价变化与经济空间集聚必然存在一定的关联。由于住房关乎国计民生,房价的持续上涨不但会加重居民的生活负担和扩大贫富差距,而且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探讨经济集聚与房价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住房价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经济集聚及其对房价影响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文献资料。其次通过对理论层面的梳理探究经济集聚影响房价的理论机制,发现经济集聚通过扩大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空间规模以及交通流空间规模这三条路径使得城市空间增长,从而间接影响城市住房价格。再次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为:一是在城市经济集聚效应作用下会对房价上涨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即经济集聚效应越高的城市,房价上涨的越快;二是经济集聚通过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空间规模以及交通流空间规模的中介效应对房价上涨产生影响;三是经济集聚对房价的影响作用存在城市类别差异性,在中心城市中,经济集聚对房价的影响明显高于非中心城市。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房价的合理建议:一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群建设,提升周边城市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抑制中心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二要加快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注重中心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与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三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实施租购同权的相关政策,由购房转向租房,稳定城市房价。四要优化城市土地供应机制,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一方面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同时下放建设用地审批权,加快住宅建设项目落地。另一方面,降低城市土地供应价格,稳定城市房价。

许敏[10](2019)在《实施限售政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 ——基于广深两市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住房是一种稀缺的特殊商品,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房价上涨过快一直是政府、学界、广大百姓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年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遏制房价涨势的调控措施,如限购政策出台到2014年退出再到重启。2017年我国各级政府转变思路,从供需两侧强化协同发展,出台房地产限售政策,坚持“房住不炒”的战略定位,旨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引导价格预期回归理性,使房地产市场整体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限售政策实施的效果怎样,是否具有稳房价的作用,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理论分析中,论文首先从房地产市场失灵入手,分析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必要性,并引入房地产价格“自我支持理论”,分析限售政策调控房价的作用机理,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实证分析中,本文在对限售政策实施前后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房价格环比增速走势进行描述性分析之后,进一步研究不同级别城市的房价变化并重点观察研究广深两市的住房价格变化。考虑到不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差异性,本文将房地产市场分成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市场,采用原始价格数据分别做了市场检验,考察政策是否有抑制房价上涨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价格环比指数数据,继续检验政策对不同建筑面积住房价格的作用效果,进一步考察限售政策是否有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作用。本文选用一线城市中的广深两市各主区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间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市场相关的月度数据,采用PSM-DID估计方法,来进行限售政策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住房限售政策可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第二,限售政策的实施,短期内具有遏制住房价格上涨的作用,但因政策实施时间还较短,长期影响方向不确定;第三,限售政策在不同市场的作用效果有差异,从实证研究来看,对新建商品房市场作用更明显,尤其是对大中户型住房。大多数城市通过实施限售政策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供应,减少住房投机行为,引导房地产市场回到合理的预期。

二、深圳市与全国大中城市比较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与全国大中城市比较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空间统计方法
        1. 全局空间自相关
        2. 局域空间自相关
    (三)空间计量模型
三、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一)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空间格局
    (二)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的全局空间自相关
    (三)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的冷热点格局分析
四、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选择
    (二)模型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空间治理情境变动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分析框架
2 模型与数据
    2.1 模型方法
        (1)P-S模型
        (2)空间自相关模型
    2.2 数据来源
        (1)模型下限值数据来源及基本特征
        (2)模型上限值测算依据及数据来源
3 结果分析
    3.1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口承载力评价
        (1)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口承载力整体较弱
        (2)总量供给能力仍是大多数城市人口承载力的主要约束
        (3)公共教育配置能力是未来城市人口承载力的最大约束因素,社保就业配置能力约束也很显着
    3.2 基本公共服务承载力空间差异
        (1)在中低标准下,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存在空间自相关
        (2)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性明显,正向局域相关与集聚特征显着
        (3)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差异呈现城市群空间特征
4 结论及建议

(3)体育参与对城市移民群体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关系网络规模的中介及人口学变量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城市移民是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2.2 促进城市移民社会融合关系中国梦的实现
        1.2.3 探索体育社会功能的理论需要
    1.3 研究意义
        1.3.1 科学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移民群体研究
        2.1.1 国内城市移民群体研究可视化分析
        2.1.2 国外城市移民群体研究可视化分析
        2.1.3 我国城市移民的主要类型
        2.1.4 我国城市移民群体的发展状况
    2.2 社会融合研究
        2.2.1 社会融合可视化分析
        2.2.2 社会融合的定义
        2.2.3 中国移民群体社会融合研究
    2.3 体育参与对社会融合研究
        2.3.1 体育参与可视化分析
        2.3.2 体育参与对社会融合的作用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城市移民
        3.1.2 社会融合
        3.1.3 体育参与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社会融合指数的测算方法
    3.4 研究假设
        3.4.1 城市移民群体体育参与对社会融合及其维度的影响效应
        3.4.2 关系网络规模在体育参与和社会融合间的中介效应
        3.4.3 人口学变量在体育参与和社会融合之间的调节效应
        3.4.4 假设及理论模型
4 城市移民社会融合对体育参与的回归分析
    4.1 研究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4.2 我国城市移民社会融合现状
        4.2.1 城市移民关系融合现状
        4.2.2 我国城市移民参与融合现状
        4.2.3 我国城市移民文化融合现状
        4.2.4 我国城市移民居住融合现状
    4.3 我国城市移民体育参与现状
        4.3.1 城市移民体育参与基本情况
        4.3.2 城市移民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分布
    4.4 体育参与行为对我国城市移民社会融合的影响效应检验
        4.4.1 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4.4.2 体育参与对城市移民群体社会融合及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5 城市移民关系网络规模的中介效应分析
    5.1 关系网络规模在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1.1 关系网络规模的分组回归分析
        5.1.2 关系网络规模的Bootstrap置信区间检验
    5.2 关系网络规模在体育参与和参与融合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2.1 关系网络规模在体育参与和参与融合间的分组回归分析
        5.2.2 Bootstrap置信区间检验
6 人口学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
    6.1 性别的调节作用检验
    6.2 受教育程度的调节作用检验
    6.3 婚姻的调节作用检验
    6.4 工作状况的调节作用检验
    6.5 户籍情况的调节效应检验
    6.6 年龄的调节效应检验
    6.7 老家类型的调节效应检验
    6.8 现居地类型调节作用检验
    6.9 居住时长的调节作用检验
    6.10 个人年收入调节作用检验
    6.11 人口学变量调节模型路径图
7 讨论
    7.1 城市移民体育参与和社会融合的现状讨论
    7.2 体育参与对城市移民社会融合的影响分析
    7.3 关系网络规模中介效应分析
    7.4 人口学变量的调节作用分析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着)及科研情况

(4)基于非均衡理论的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主要观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非均衡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房地产的概念与特征
        2.1.2 房地产业的概念
        2.1.3 房地产市场的结构
    2.2 非均衡理论及模型概述
        2.2.1 供给与需求理论
        2.2.2 供给侧改革
        2.2.3 非均衡理论
    2.3 非均衡计量经济学模型
        2.3.1 最小原则模型
        2.3.2 CES型指数聚合方程
        2.3.3 双曲线聚合方程
第三章 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现状
    3.1 房地产市场政策概况
    3.2 我国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现状
    3.3 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现状
        3.3.1 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现状样本选取
        3.3.2 地区之间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现状
        3.3.3 城市之间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现状
    3.4 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现状
        3.4.1 房地产开发投资现状
        3.4.2 施工面积和销售面积现状
        3.4.3 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现状
第四章 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4.1 市场运行机制待完善
        4.1.1 房地产市场供需机制
        4.1.2 房地产市场竞争机制
        4.1.3 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机制
    4.2 城市能级差异化
    4.3 土地购置量差异化
第五章 影响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的因素分析
    5.1 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因素分析
    5.2 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因素分析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影响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的关键因素
        6.1.1 灰色关联度模型简介
        6.1.2 灰色关联度分析步骤
        6.1.3 灰色关联度实证分析
    6.2 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非均衡模型的构建
        6.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6.2.2 模型的构建步骤
        6.2.3 模型数据的整理
        6.2.4 模型的设定
        6.2.5 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非均衡模型的参数估计
        6.2.6 我国大中城市非均衡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和分析
第七章 结论分析及建议
    7.1 结论分析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我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1.2.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
        1.2.3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
    2.1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创新的作用机制
        2.1.1 房地产投资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2.1.2 房地产投资对创新发展的抑制作用
    2.2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
        2.2.1 房地产投资推动城市多元化发展
        2.2.2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发展的负向作用
    2.3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
        2.3.1 房地产投资对绿色发展的直接影响
        2.3.2 房地产投资对绿色发展的间接影响
    2.4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开放发展的作用机制
        2.4.1 房地产投资对外商投资的正向效应
        2.4.2 房地产投资对外商投资的负向效应
    2.5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共享发展的作用机制
        2.5.1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共享发展的促进作用
        2.5.2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共享发展的挤出效应
第三章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
    3.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1.1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3.1.2 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3.2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测算与数据来源
        3.2.1 数据来源
        3.2.2 测算方法
    3.3 测度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我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设计
    4.2 指标选取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核心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描述性统计
        4.3.3 单位根检验
    4.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4.4.1 全国层面的回归结果
        4.4.2 区域层面回归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
        5.1.2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正向促进效应
        5.1.3 房地产投资的促进作用呈现东高西低态势
    5.2 政策建议
        5.2.1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金要素使用效率
        5.2.2 降低房地产投资,加大生产性等优势资本投资比重
        5.2.3 加强住房居住属性,促进房地产产品结构更合理
        5.2.4 合理引导房地产投资投向转变,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5.2.5 实施区域性的房地产政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1 创新发展水平指数结果
    附表A2 协调发展水平指数结果
    附表A3 绿色维度发展水平指数结果
    附表A4 绿色维度发展水平指数结果
    附表A5 共享发展指数结果
    附表A6 资本存量
致谢

(6)基于人力资本中介效应的居住成本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1.7 难点
    1.8 拟得出结论
    1.9 研究框架图及章节排布
    1.10 资料及数据收集
    1.11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劳动力流动的研究进展
        2.1.1 劳动力流动因素研究进展
        2.1.2 住房价格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进展
        2.1.3 本节综述的简析
    2.2 城市创新相关研究进展
        2.2.1 城市创新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2.2 住房价格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
        2.2.3 本节综述的简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住房支付能力、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3.1 我国住房支付能力现状
        3.1.1 我国住房价格趋势
        3.1.2 住房支付能力模型
        3.1.3 大中城市住房支付能力
        3.1.4 本节小结
    3.2 我国创新能力现状
        3.2.1 我国创新投入情况
        3.2.2 我国创新产出情况
        3.2.3 大中城市创新投入与产出情况
        3.2.4 本节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介绍
    4.1 中介效应模型介绍
        4.1.1 相关概念及应用
        4.1.2 模型基本形式
        4.1.3 中介效应分析及验证
    4.2 面板门槛模型介绍
        4.2.1 相关概念及应用
        4.2.2 模型基本形式
        4.2.3 门槛值估计方法
        4.2.4 模型相关检验
        4.2.5 模型优缺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居住成本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
    5.1 本章研究设计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变量设定
        5.3.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5.3.2 解释变量的选取
        5.3.3 控制变量的选取
    5.4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
        5.4.1 样本选择
        5.4.2 数据来源
    5.5 描述性统计分析
    5.6 实证模型的构建
    5.7 实证分析
        5.7.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5.7.2 豪斯曼检验
        5.7.3 实证结果分析
    5.8 稳健性检验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居住成本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6.1 本章研究设计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变量的选取
        6.3.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6.3.2 核心解释变量的选取
        6.3.3 控制变量的选取
    6.4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
    6.5 描述性统计分析
    6.6 实证模型的构建
    6.7 居住成本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
        6.7.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6.7.2 直接效应分析
        6.7.3 中介效应分析
    6.8 门槛效应验证
        6.8.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6.8.2 模型的确定与检验
        6.8.3 实证结果分析
        6.8.4 门槛变量估计值与真实值比较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建议
        7.1.1 研究结论
        7.1.2 政策启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论文中的不足
        7.2.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制度
        二、制度环境
        三、制度变迁
        四、土地制度
        五、土地制度变迁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土地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总结性述评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环境—行为—绩效”
        二、制度环境:历史时间与制度结构的适时耦合
        三、主体行为: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博弈
        四、制度绩效: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
第三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分析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1979—1991年)
        一、背景:发展建设资金匮乏
        二、制度试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三、制度突破: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4年)
        一、背景:快速发展亟需筹地
        二、制度试验:原特区内集体土地国有化
        三、制度创新:原特区外集体土地国有化
    第三节 基本形成阶段(2005—2011年)
        一、背景: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二、制度试验:强化土地统一管理
        三、制度创新:探索存量土地再利用模式
    第四节 调整完善阶段(2012—2019年)
        一、背景:难以适应城市发展新需求
        二、制度调整:启动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
        三、制度试验:原集体土地使用权入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特征分析
    第一节 变迁方式:强制性与渐进式并存
        一、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
        二、时空维度上的渐进式扩散
    第二节 变迁过程:制度环境约束下的主体行为选择
        一、制度环境形塑制度变迁的选择空间
        二、行动主体的利益博弈推动制度变迁
    第三节 变迁绩效:利弊与发展相伴相随
        一、助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二、制度约束下的土地困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深圳土地制度变迁
        一、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
        二、经济社会环境
    第二节 “时间中”的深圳土地制度变迁
        一、关键节点的制度供给
        二、政府主导下的路径依赖性
    第三节 制度边际上的适时调整
        一、制度环境的变化
        二、关键节点的把握
        三、路径依赖的突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中的主体选择行为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制度变迁相关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一、政府的利益诉求
        二、原村民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土地制度变迁的主体利益博弈分析
        一、博弈模型构建
        二、利益博弈均衡分析
    第三节 不同制度安排下原村民的选择行为分析
        一、“统征”过程中原村民的选择行为
        二、“统转”过程中原村民的选择行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
    第二节 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一、土地利用强度
        二、地均产出水平
        三、土地利用方式
    第三节 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深圳土地制度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第一节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产权尚不够明晰
        二、资源配置方式较低效
        三、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
    第二节 典型地区经验借鉴
        一、英国经验借鉴
        二、新加坡经验借鉴
        三、纽约经验借鉴
        四、香港经验借鉴
    第三节 突破现有制度约束的可能路径
        一、明晰产权,以确权促土地规范流转
        二、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力量
        三、利益共享,构建增值分配公平机制
        四、简政放权,完善土地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深圳土地制度变迁是特定制度环境约束下的产物
        二、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具有独特的演进历程与多元特征
        三、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存在的不足
        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来自70个大中城市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研究
    2.2 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3 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3.1 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研究
        3.1.1 土地制度
        3.1.2 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与出让现状
        3.1.3 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
    3.2 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3.2.1 产业结构概念界定
        3.2.2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第4章 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4.4 研究变量设定
        4.4.1 解释和被解释变量
        4.4.2 控制变量
    4.5 描述性统计分析
    4.6 实证分析
    4.7 动态效应检验
    4.8 稳健性检验
        4.8.1 改变解释变量
        4.8.2 基于PSM-DID的回归分析
        4.8.3 反事实检验
    4.9 小结
第5章 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中间机制检验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2 研究模型与变量选取
    5.3 实证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异质性分析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2 研究变量选取
    6.3 实证分析
        6.3.1 规模异质性分析
        6.3.2 产业和细分行业异质性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经济集聚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2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理论
        2.1.1 区位集聚论
        2.1.2 城市空间增长理论
        2.1.3 空间外部性理论
        2.1.4 区位地租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于经济集聚涵义的文献综述
        2.2.2 关于经济集聚测度的文献综述
        2.2.3 关于经济集聚与房价关系的文献综述
3 经济集聚对房价影响的机制分析
    3.1 市空间增长过程机制
    3.2 经济集聚对城市空间增长过程分析
        3.2.1 济集聚与人口空间增长
        3.2.2 经济集聚与城市建设空间增长
        3.2.3 经济集聚与交通流空间增长
    3.3 济集聚、城市空间增长对房价的影响路径分析
        3.3.1 口空间增长对房价的影响
        3.3.2 城市建设空间增长对房价的影响
        3.3.3 交通流空间增长对房价的影响
4 我国经济集聚现状和房价现状分析
    4.1 国城市经济集聚分析的指标选择
    4.2 我国城市经济集聚的现状分析
        4.2.1 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4.2.2 我国城市经济集聚现状
    4.3 我国城市住房价格的现状分析
    4.4 我国经济集聚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分析
5 经济集聚对区域城市房价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量选择与描述
        5.1.1 变量选取
        5.1.2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5.1.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2 实证模型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3 影响路径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实施限售政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 ——基于广深两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限售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1.2.1 经济基本面对住房价格影响的文献综述
        1.2.2 房地产价格调控政策的文献综述
        1.2.3 房地产限售政策的文献综述
        1.2.4 小结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房地产实施限售政策的理论分析
    2.1 房地产市场失灵与政府调控的必要性
        2.1.1 房地产市场存在垄断
        2.1.2 房地产市场存在负外部性
        2.1.3 房地产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
    2.2 限售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原理
        2.2.1 房地产价格的自我支持理论
        2.2.2 限售政策调控机制
第三章 限售实施前后住房市场价格变化描述性分析
    3.1 全国实施限售政策城市梳理
    3.2 限售政策实施前后一二三线城市的住宅价格变化
    3.3 限售政策实施前后广州与深圳市住宅价格分析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4.1 模型的构建及说明
        4.1.1 协变量的选择
        4.1.2 基于倍差法的模型构建
        4.1.3 PSM-DID估计方法的引用
    4.2 研究假设及数据描述性统计
        4.2.1 研究假设
        4.2.2 数据来源
        4.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基于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的实证研究
        5.1.1 政策效果的初步检验
        5.1.2 政策对住房成交价格影响的动态作用检验
        5.1.3 政策效果的稳健性检验
    5.2 基于不同建筑面积住房的实证研究
        5.2.1 政策效果的初步检验
        5.2.2 政策对住房价格影响的作用检验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深圳市与全国大中城市比较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J]. 虞晓芬,湛东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空间治理情境变动及策略研究[J]. 李晓梅,青鑫,郑冰鑫. 软科学, 2021
  • [3]体育参与对城市移民群体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关系网络规模的中介及人口学变量的调节作用[D]. 钟齐彬.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非均衡理论的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研究[D]. 李帅.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我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D]. 武亚楠. 河北大学, 2021(02)
  • [6]基于人力资本中介效应的居住成本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 赖如意. 深圳大学, 2020(10)
  • [7]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 王江波. 深圳大学, 2020(11)
  • [8]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来自70个大中城市的经验证据[D]. 颜昱琪. 深圳大学, 2020(10)
  • [9]经济集聚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研究[D]. 王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实施限售政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 ——基于广深两市的实证研究[D]. 许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深圳市与全国大中城市对比及进一步发展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