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论文摘要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是四川乃至西部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生物资源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分布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但长久以来,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传统、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模式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水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更是遭到毁灭性破坏。因此,推进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政治意义。论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综合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探讨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论文对四川山地生态脆弱进行界定,并对其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论文对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现行的产业结构会加剧其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提出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对策。具体对策为: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构建生态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1)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2)调整能源行业内部结构,加速水电建设,打造水电产业集群。(3)矿冶工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4)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扶持环保工业(5)积极发展生态型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引进人才,提高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建设水平;3、发挥区际产业转移优势,积极产业调整步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框架
  • 1.4.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4.2 论文的总体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概述
  • 2.1.1 产业及产业分类
  • 2.1.2 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 2.1.3 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2.2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2.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2.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2.3 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 第3章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环境现状分析
  • 3.1 生态脆弱区内涵及界定
  • 3.1.1 生态脆弱环境的内涵
  • 3.1.2 生态脆弱区的定义
  • 3.2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地理分布
  • 3.3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环境特征及其现状
  • 3.4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的脆弱成因
  • 第4章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4.1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现状
  • 4.1.1 产值的产业结构变化及特征
  • 4.1.2 三次产业GDP占四川省比重考察
  • 4.1.3 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考察
  • 4.1.4 产业结构变动的评价
  • 4.2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三次产业GDP占四川省比重变化不大,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 4.2.2 第一产业就业主体地位没变,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
  • 4.2.3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多种经营水平低
  • 4.2.4 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严重失衡
  • 4.2.5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严重偏低
  • 第5章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 5.1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 5.2 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 5.2.1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构建生态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 5.2.2 引进人才,提高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 5.2.3 积极参与区际产业转移,增添持续发展的要素积累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J]. 山西林业 2015(06)
    • [2].生态脆弱区林改经验之谈[J]. 北京农业 2015(31)
    • [3].关于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的思考[J]. 山西林业 2015(04)
    • [4].生态脆弱区农户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系研究——基于陕南安康市1404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9)
    • [5].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08(36)
    • [6].宁夏模式破解全国生态脆弱区林改难题[J]. 宁夏林业通讯 2010(01)
    • [7].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展望[J]. 世界环境 2010(04)
    • [8].西部生态脆弱区矿山不同开采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以神府矿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1)
    • [9].西部生态脆弱区发展循环经济及面临的问题研究[J]. 开发研究 2015(05)
    • [10].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J]. 现代园艺 2013(16)
    • [11].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减损开采地质保障科学问题及技术展望[J].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20(04)
    • [12].1980~2014年中国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9(04)
    • [13].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区划分探究[J]. 浙江水利科技 2017(06)
    • [14].内蒙古生态脆弱区移民搬迁惠及14.8万人[J]. 中国矿业 2016(04)
    • [15].高寒生态脆弱区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J]. 公路 2014(06)
    • [16].生态脆弱区精准脱贫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17].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与旅游利用规划——以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夺底沟为例[J]. 规划师 2018(09)
    • [18].用“两山”理论指导生态脆弱区脱贫攻坚[J]. 绿色中国 2017(03)
    • [19].高寒生态脆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关键技术[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8(11)
    • [20].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休耕规模的影响因素探讨[J]. 绿色科技 2019(06)
    • [21].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 林业经济问题 2018(04)
    • [22].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4)
    • [23].生态脆弱区营造林技术[J]. 吉林农业 2019(21)
    • [24].生态脆弱区农户化肥减量投入行为及决策机制研究——以山西省4县421户农户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25].西北生态脆弱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 低碳世界 2016(23)
    • [26].浅析宁夏盐池县生态脆弱区的环境质量提升[J]. 学理论 2013(36)
    • [27].生态扶贫:绿起来富起来[J]. 环境经济 2018(Z3)
    • [28].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风险识别及应对策略——以甘南高原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05)
    • [29].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优化探析[J]. 生态经济 2017(10)
    • [30].陇南市从更高层次上增强对生态陇南建设紧迫感的认识[J]. 水资源研究 2009(01)

    标签:;  ;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