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及治疗过程中心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机制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及治疗过程中心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机制

论文摘要

随着交通业、工矿业的发展,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导致的脊髓损伤发病率逐年增高,并表现出多发伤发生率高、伤情复杂、伤情重、高死亡率及伤残率等特点。经过文献检索发现,关于“以脊柱脊髓损伤为主要创伤的严重多发伤”的研究报道很少,相关基础研究缺乏。前期研究中,我们首次将此类型多发伤命名为“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并将其定义为:在严重多发性损伤中(按简明损伤定级-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系统评分,ISS>17分),以脊柱脊髓损伤为主,其AIS≥4分,ISS≥16分。同时发现,此类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常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伤后急性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救治成功率。但对于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伤后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和特点尚不清楚。同时,为纠正此类创伤造成的休克,临床一般性救治原则是补足血容量,尽早使用缩血管药物。因而,此阶段心血管对缩血管药物的反应性(简称心血管反应性,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直接关乎救治结果,但其变化规律亦未见相关研究报道。鉴于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发病率日渐增高,因此,积极开展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病理生理学相关研究,改进治疗手段,对于改善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方法:由于此类创伤病例收集难度大,同时患者入院时常因伤情重笃,为救治常施加各种干预因素,很难开展相关的采样和药物治疗等临床研究,因此,首先我们以高位脊髓损伤(C7-T1)、骨折(单侧胫骨骨折)、失血为主要致伤因子,建立了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模型;其次,在此模型基础上,利用在体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观察了伤后急性期(伤后1-6 h)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并借助彩色微球技术,在微创条件下在体连续的观察了各重要脏器器官血流量变化特点,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了血中三种主要交感缩血管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神经肽Y)变化;再次,为研究伤后心血管反应性变化规律,我们在此模型上先通过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升压反应从而评价了心血管总反应性变化特点,继而以内脏血管-肠系膜上动脉(SMA)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循环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和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系统分别从在体和离体两个方面测定了血管反应性变化,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在体观察了心脏反应性变化。最后,为初步探讨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反应性变化机制,我们利用放射受体配基结合分析(RBA法)观察了伤后急性期左心室心肌细胞膜NE主要作用受体α1-肾上腺素能受体(AR)、β-AR数量及其亲和力变化,并借助非标记底物法和RIA研究了介导NE正性肌力作用、正性传导作用、正性变时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β-AR-腺苷酸环化酶(AC)系统变化。主要结果:①我们建立的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模型在伤后急性期即可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酸碱失衡、治疗效果差等重症休克表现,和单发伤对比存在多发伤相互加重效应,符合此病早期临床特征;②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在伤后1~6 h,心率(HR)在伤后0、0.5、4、5、6 h,左室收缩压(LVSP)在伤后3~6 h,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总外周血管阻力(TPR)、心输出量(CO)在伤后0.5~6 h显著降低。上述指标和其它组相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血清肾上腺素(EPI)浓度在伤后0.5、1、2、3、5 h,NE浓度在伤后2、3、6 h轻度高于伤前(P<0.05),神经肽Y(NPY)浓度在伤后0.5~2 h和5~6 h呈小幅双峰增长(和伤前比,P<0.05);伤后各时间点血NE、EPI、NPY浓度均远低于创伤失血组大鼠(P<0.01);④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伤后各时间点各器官血流量均显著降低(和假手术组比,P<0.05),但和创伤失血组大鼠不同的是,伤后各时间点心、脑局部血流量降低幅度和其它器官血流量比无明显差异;⑤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NE升压反应在伤后1~6 h均显著增高(和假手术组及创伤失血组比,P<0.01)。SMA反应性呈现双相变化:休克1~3 h,NE对SMA最大收缩力(Emax)和半数有效浓度(pD2(-log[EC50]))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量效曲线左移。伤后4~6 h,SMA对NE的Emax、pD2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量效曲线右移;⑥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伤后1-6 h,给予NE后心功能各项指标(LVSP、±dp/dtmax)增幅始终显著高于伤前和创伤失血组(P<0.05或P<0.01);⑦伤后1h,左心室心肌细胞膜α1-AR和β-AR受体最大结合数目(Bmax)达到最高点,其中,β-AR增加幅度最为显著,至伤后6h,β-AR Bmax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和伤前比,P<0.01)。两种受体Kd(the 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s)在伤后1h、3h变化不大,伤后6h则出现明显增高(P<0.01),提示受体亲和力下降。伤后心肌组织AC基础活性及cAMP浓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392,p<0.05)。异丙肾上腺素(ISO)激活AC活性在伤后各时间点均明显最高(P<0.01),提示β-AR-G蛋白-AC-cAMP信号系统在伤后6h内的反应性均增强。从增高程度看,伤后1h高于正常值2.5倍,随着受伤时间的延长,增高程度逐渐下降。法司可林(FSK)激活的AC活性在伤后各时间点变化不大,提示AC催化亚基蛋白自身无显著改变。氟化钠(NaF)激活的AC活性在伤后1 h变化不大,伤后3、6 h,则显著降低(和伤前比,P<0.01),提示伤后3、6h,G蛋白和AC催化亚基出现脱偶联改变。结论:①本实验建立的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伤后早期病理生理学变化,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且具有伤情稳定、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②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伤后急性期血流动力学紊乱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程度重,无代偿性增高。各重要脏器器官血流量伤后早期即出现显著降低,未出现代偿性器官血流量重新分布。血中交感缩血管神经递质相对缺乏。血流动力学恶化程度和创伤严重程度呈正比;③和创伤失血性休克不同的是,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心血管总反应性在伤后1~6 h均显著增高,但此阶段血管反应性呈现双相变化,而心脏反应性在伤后1~6 h均显著增高。从时相点及增幅看,心脏反应性增高可能是导致伤后心血管总反应性增高的主要原因;④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伤后急性期一方面出现“血交感缩血管神经递质相对不足”、“AC基础活性降低继发心肌组织cAMP含量下降”、“G蛋白和AC催化亚基脱偶联”等改变,导致伤后出现严重的心功能下降及血流动力学恶化;同时,也出现心肌细胞胞膜AR数目增多(以β-AR最为明显),导致心脏反应性增加,这可能是机体发挥代偿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论文目录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及治疗过程中心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机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 实验一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重要脏器器官血流量变化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心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机制
  • 实验一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管反应性变化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心脏反应性变化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心脏肾上腺素能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系统的变化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高位脊髓损伤后早期心血管病理生理改变
  • 文献综述二 以脊柱脊髓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伤后早期临床诊治进展
  • 研究生在读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英文论著
  • 相关论文文献

    • [1].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多发伤抢救中的临床应用[J]. 海南医学 2020(09)
    • [2].严重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4)
    • [3].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要点及临床分析回顾[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17)
    • [4].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17)
    • [5].急诊98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分析[J].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6].13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急救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97)
    • [7].严重多发伤救治临床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21)
    • [8].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5)
    • [9].预见性护理对严重多发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干预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2)
    • [10].骨科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61)
    • [11].1例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成功救治体会[J]. 创伤外科杂志 2017(10)
    • [12].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急救外科策略及效果探讨[J].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7(05)
    • [13].严重多发伤救治模式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7(20)
    • [14].严重多发伤救治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02)
    • [15].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 2016(14)
    • [16].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有效的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方法[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22)
    • [17].以颅脑创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体会[J]. 当代医学 2014(35)
    • [18].严重多发伤62例急救护理体会[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9(05)
    • [19].修正创伤评分预警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11)
    • [20].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8(02)
    • [21].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要点分析[J]. 健康之路 2016(11)
    • [22].严重多发伤的急诊护理效果观察[J]. 人人健康 2017(04)
    • [23].严重多发伤病人早期救治护理效果分析[J]. 现代养生 2017(10)
    • [24].损伤控制骨科治疗策略在合并严重多发伤的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健康之路 2017(05)
    • [25].12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体会[J]. 健康之路 2016(01)
    • [26].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抢救与护理措施[J]. 中外医学研究 2013(35)
    • [27].43例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 全科护理 2013(31)
    • [28].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严重多发伤的疗效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6)
    • [29].研究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急救中的应用[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21)
    • [30].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临床评价[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16)

    标签:;  ;  ;  ;  ;  ;  ;  ;  ;  ;  ;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及治疗过程中心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