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探究的《场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互动探究的《场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陈峰吕伟彬

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系

摘要:《场地设计》是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方向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以理论知识学习和设计方法探讨为主要知识体系的课程。因而对《场地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究,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的。本文首先介绍了课程改革前的基本状况,指出了现有教学体系的几点弊端。而后对课改理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并最终展示了一系列改革成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概况;理念;措施;成果

1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建筑学建筑设计方向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讲解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场地设计的制约因素、设计原理和方法。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场所建筑观,掌握场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知识。

2课改前概况

原有《场地设计》课程沿用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式授课。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便于集中式管理和教学,也能保证教学知识的系统性,但也存在诸多弊端。

2.1授课方式单一教条,课堂互动性不高

原有的授课方式较为单一,以单向、集中式的课内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便于管理,但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与趣味性,更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性,难以营造活跃丰富的课堂氛围,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由于授课方式的单向性,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的意见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不利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2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脱节

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教学场所主要集中在课堂,这种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模式与建筑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的本质是相背离的。同时由于与设计实践缺乏关联,导致课堂内容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直观的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也难以理解课堂知识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价值。这不仅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未能真正消化、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甚至不少学生学完《场地设计》这一课程后不久便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忘的一干二净。因而,有必要对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其与设计实践的关联,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及其应用。

2.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

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单向的传授知识,课堂趣味性不高,学生难以积极参与课堂,现有课堂也未能给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师生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未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2.4课堂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过程考核

现有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期末的考核为主,缺乏对整个学期过程的把控,这样既导致学生在平时上课时缺乏积极性,又导致期末考核时具有明显的应试性,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5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学生未来大多将进入设计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建筑设计不同与一般的科研工作,不能简单的闭门造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除了基本的建筑设计能力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方案表达与汇报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在现有的课程教学中并未予以重视。

3课改理念及措施

3.1课改理念

3.1.1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为了鼓励学生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教学采用互动探讨型的教学模式。针对某一知识点,以设问的方式逐步展开,层层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在课堂上大胆发表个人意见,甚至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展开课堂辩论。同时,提供多样化的专题供学生进行选择,使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课下主动、积极、自发的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知识,并将研究的结果反馈到课堂。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展开课堂讨论,这样既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3.1.2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

本课程原有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传输基本的知识,并没有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设计实践很好的结合。而建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而有必要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将知识点与实际的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可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从专题知识的讲解与讨论到专题调研与汇报,再到专题设计实践与答辩,使得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的案例紧密挂钩,使得学生在调研、讨论、设计的过程中能将课堂知识融会贯通,并通过实际的调研与思考,将课堂知识转化成个人的独立的思考与观点,真正掌握和消化课堂知识。

3.1.3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原先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单向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堂知识与实践设计关联性弱,且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核为主,致使学生对教学过程缺乏重视,平时的课余时间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未能及时得到消化,也未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疑问,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同时,为了应付期末考核,许多同学临时抱佛脚,再加上对期末考核的内容本身缺乏兴趣,许多学生都是被动式的完成期末作业,导致期末考核成果质量不佳。因而,有必要通过构建更为开放、自由、互动、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3.1.4实现考核评价的公平性与多样性

原有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期末考核为主,这种“一纸定胜负”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考核过程中较为被动,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学生难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因而不少学生对期末考核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期末考核流于形式,未能起到考核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因而,有必要通过构建更为多样、开放、透明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给予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激发学生对考核内容的兴趣,提高考核成果的质量,并通过公开、开放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的方式,充分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性。

图1新的教学模式

3.2课改具体措施

本课堂教学改革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理念为出发点,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重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3.2.1教学内容重构

原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难以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致使学生难以直观的理解理论知识。因此,建议将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分为多个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专题,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案例的调研、分析、讨论和设计相结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并在实践应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

3.2.2教学模式重构

将原先单向授课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构,转变为多向、互动探讨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注重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启迪、互相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原先静态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与发展的教学模式。

3.2.3教学主体翻转

由原先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切身体验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建筑场所空间。用眼去观察,用语言去沟通,用心去体会,用身体去感受。通过触摸现实,向真实的生活学习,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的去观察、体会和思考什么才是真正人性化的场所空间。通过课堂理论知识探讨、现实场所空间调研、调研成果汇报讨论和专题设计成果展示与答辩等形式,真正实现教学主体的翻转,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表达自我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4学生学习模式重构

将原有的课堂集中式教学转变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鼓励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和调研,倡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课本,向社会、向真实的现实生活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检验和消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把问题带回课堂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究寻找解决的途径。真正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通过专题研究结合团队协作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对学生的专题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和答辩的形式,既能给予学生以适当的压力,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又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与其他年级、其他专业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从交流中获得宝贵的反馈意见。

3.2.5评价考核体系完善

在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上,将原先“一纸定胜负”的课堂考核方式转变为多样选择的、注重过程与课堂表现的考核方式。通过提高课堂表现的分数比例和实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堂表现的欲望。同时,通过设置多个平时作业,如专题调研、经典案例分析、专题设计等,每个作业占据一定的分数比例。通过将作业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的消化与理解课堂知识,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同时还能避免因为一个作业完成度不高而直接决定最终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为学生创造更为公平的考核机制。

3.2.6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的搭建

通过将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促进学生与其他年级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广开言路,获取宝贵的意见。可以通过搭建教学网站的形式,定期及时的将教学内容与成果上传到网站,鼓励其他年级和专业的师生登陆网站进行点评与交流,通过线上交流有助于促进师生课下的交流。同时,总结网上交流的意见,及时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将更好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另外,可以考虑定期举行实地展览,由学生选定场地布置展览,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促进与其他专业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能通过布展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改成果

经过一系列的课改实践研究后,一套较为严谨的教学流程体系逐渐成形。其主要流程如下:专题知识讲解→专题调研→专题设计→专题汇报→成果展示。教师首先需要面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专题知识,在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再带领同学们到实地进行专题调研。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建筑作品中,切身感受其魅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所学的专题知识,为他们的专题设计提供更全面的思路指导。而后再进行一系列的专题汇报及成果展示活动,不仅能促进本专业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为其他专业学生了解建筑学专业提供良好的机会条件。最终,可将所有的成果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以便供所有师生借阅和参考。

5结束语

《场地设计》课程在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时间比例失调,前者比重较多,而后者比重较少。此外,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脱节也是问题之一。且传统教学模式重结果轻过程,考核方法单一。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和课程体系的发展。因此,《场地设计》课程改革刻不容缓。重构教学模式及课堂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此外为深化改革模式,还需注重课程考核模式的修改与完善。本次课堂教学改革是从建筑学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基于互动探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比起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摸索探讨,本课改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对本专业同行的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标签:;  ;  ;  

基于互动探究的《场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